掃描近場光學顯微技術(SNOM)書寫的發展史詩

2020-11-24 儀器信息網

     「掃描近場光學顯微技術」 最早由科學研究工作者Edward Hutchinson Synge提出。根據觀察到的在一定壓力下電弧發出的通過孔徑僅為100nm的強聚焦平面光,他認為,利用這種小孔徑可以使光在樣品表面進行逐點掃描成像,同時採集被測量物質的光學信息,並大膽預測這一技術的實現將是照明探測研究領域中的巨大突破。在1956年和1972年,John A.O'Keefe與Ash and Nicholls進一步完善了該理論,並提出小孔探測原件儘可能接近樣品表面將有助於該技術的實現。1984年,第一臺利用可見光輻射進行測量的近場光學顯微鏡由Pohl等製造並使用,該顯微鏡通過探針在樣品表面保持數十納米的距離採集反饋信息,並在兩年後實現了高分辨成像。

     然而,傳統近場光學顯微鏡由於瑞利衍射極限(Rayleigh limitation),其解析度不僅受到孔徑尺寸的制約,也受到入射光波長1/2的限制。因此,對於sub-um的納米材料檢測成像時,傳統近場光學顯微鏡只能採用有限波長範圍的可見光,且難以獲得高清圖像信息。在中紅外領域,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對納米結構幾乎沒有用武之地。

     散射式近場光學顯微鏡利用AFM探針對雷射光束聚焦照明,在針尖附近激發一個納米尺度的增強近場信號區域。當針尖接近樣品表面時,由於不同物質的介電性質差異,近場光學信息將被改變。通過背景壓制技術對採集的散射信號進行解析,就能獲取到樣品表面的近場光學譜圖並進行成像。該技術突破了傳統孔徑顯微的限制,其解析度僅由AFM探針針尖的曲率半徑決定。

     德國Neaspec公司提供的最新一代近場光學顯微鏡NeaSNOM採用了這一散射式技術,最高解析度可達10nm,並通過專利式的贗外差數據分析模式,同時解析強度和相位信號,解決了納米材料尤其是在紅外光譜範圍的近場光學成像難題。

  利用贗外差技術實現了近場光學顯微鏡對強度和相位的同時成像

     最近五年以來(2011年至今)散射式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在局域表面等離子激元,無機材料表面波傳導,二維材料聲子極化,近場光電流,半導體載流子濃度,高分子材料鑑別和生物樣品成像等領域研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已然成為推動光學物理、材料應用發展的重要工具。

     2016年,A.Y. Nikitin等通過波長10-12μm激發裁剪後的石墨烯納米諧振器,得到了大量共存的Fabry–Perot mode信息。通過理論分析其兩種等離子模式,即sheet plasmon和edge plasmon,發現後者體積僅為激發波長的10^-8倍。並通過理解edge plasmon的原理,可以促進一維量子發射器的開發,等離子激元和聲子在中紅外太赫茲探測器的研究,納米圖案化拓撲絕緣體等領域的進一步發展。

 

文章中5nm厚SiO2上的不同尺寸(394 × 73 nm (a), 360 × 180 nm (b) and 400 × 450 nm (c))石墨烯納米諧振器,在11.31μm波長下的近場成像

     石墨烯由於其獨特性能被廣泛的認可為最具發展潛能的下一代光電設備材料,然而其納米級別性能的變化影響了宏觀行為,高性能石墨烯光電器件的開發受到了極大制約。AchimWoessner等結合紅外近場掃描納米顯微鏡和電子讀取技術,實現了紅外激發光電流的成像,並且精度達到了數十納米級別。通過研究邊際和晶界對空間載流子濃度和局域熱電性質的影響,實驗者證明了這一技術對封閉石墨烯器件應用的益處。

     近場光電流的工作原理示意圖以及中從晶粒間界處得到的光電流實際測量結果

     NeaSNOM是市場唯一一款散射型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專利化的散射式核心設計技術,極大的提高了光學解析度,並且不依賴於入射雷射的波長,能夠在可見、紅外和太赫茲光譜範圍內,提供優於10nm空間解析度的光譜和近場光學圖像。 NeaSNOM中嵌入的一系列專利化探測和發光模塊,保證了譜圖的可靠性和可重複性,成為納米光學領域熱點研究方向的首選科研設備。

 

【NeaSNOM樣機體驗與技術諮詢,請撥打:010-85120280】

 

相關產品:

超高分辨散射式近場光學顯微鏡: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170040.htm

納米傅立葉紅外光譜儀: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194218.htm

 

相關焦點

  • 華中科技大學超高分辨掃描近場光學顯微成像和光譜系統採購項目...
    公告信息: 採購項目名稱 華中科技大學超高分辨掃描近場光學顯微成像和光譜系統採購項目 >劉志軒、袁詩、陳文靜(027)84888155,84888156 附件: 附件1 項目報名表.docx 項目概況華中科技大學超高分辨掃描近場光學顯微成像和光譜系統採購項目
  • ...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
    然而,光衍射效應將傳統光學探測的最小空間尺度約束在亞微米量級,無法實現納米尺度下光學結構的表徵。因此,新發展起來的、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因突破衍射極限,將光學探測的空間解析度拓展到了10 nm尺度而備受關注。
  • Nature、Science共賞|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最新研究...
    然而,光衍射效應將傳統光學探測的最小空間尺度約束在亞微米量級,無法實現納米尺度下光學結構的表徵。因此,新發展起來的、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因突破衍射極限,將光學探測的空間解析度拓展到了10 nm尺度而備受關注。
  • 試點學院李培寧教授暢談「近場光學顯微成像」
    在主持人作了簡短的介紹之後,李培寧教授首先與大家分享了自己近十年的歐洲(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博士與西班牙CIC nanogune 研究中心博士後)求學與研究經歷,並給出了當前中美新「冷戰」與全球新冠疫情爆發大背景下赴歐洲留學的寶貴意見與建議。隨後,他從 「近場光學顯微成像」原理與起源講起,梳理了他當前的主要研究領域——近場光學顯微成像基礎理論與典型應用。
  • 國內首套真空太赫茲波段近場光學顯微系統在電子科技大學太赫茲...
    2018年6月,應電子科技大學太赫茲中心對真空環境下進行太赫茲近場光學研究的需求,QD中國工程師配合德國neaspec公司立即展開積極響應並為客戶量身定製了首套真空太赫茲波段近場光學顯微系統(HV-THz-neaSNOM),並已成功安裝。
  • 哈工大:新型生物光學顯微成像技術 ATM 獲重要進展
    IT之家7月18日消息 據哈爾濱工業大學官方發布,物理學院王健副教授在最新一期國際光學權威期刊《光學》(Optica)上以 「艾裡光束層析成像顯微鏡」(Airy-beam Tomographic Microscopy)為題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一種基於艾裡光場的新型無掃描、高分辨、三維顯微成像技術 ATM,並成功應用於生物細胞成像
  • 毛磊:中國超解析度顯微光學將引領未來技術發展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樊俊卿】近年來,光電子信息工程科技的發展帶動了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製造、生物技術等技術領域的加速演進,同時,光電子信息技術也對現代社會的發展起到了基礎支撐作用。8月5日,在2019年中國(北京)國際高新技術交流展洽會暨第十一屆光電子·中國博覽會會上,寧波永新光學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毛磊在接受環球網科技專訪時表示:中國超解析度顯微光學將引領未來技術發展。
  • 自旋太赫茲源近場超分辨鬼成像顯微術
    Nature子刊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發表論文,他們利用一種新穎的高效薄膜太赫茲源——自旋太赫茲源(Spintronicterahertz emitter, 簡稱STE),結合計算鬼成像技術,設計並驗證了一種超衍射分辨的太赫茲顯微儀(GHOSTEAM),可以對近場目標實現微米量級的太赫茲波空間分辨。
  • 詳解2014 諾貝爾化學獎:超越光學顯微成像極限
    自那以後,光學顯微鏡已經成為生物學研究領域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其他顯微成像技術,如電子顯微鏡,都需要進行樣品的製備,而這樣的製備過程會殺死細胞。藉助分子發光技術超越物理極限然而,長期以來,光學顯微成像技術的發展卻一直受制於一個物理極限值的約束。
  • 中國科大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網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該成果8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 中國科大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網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該成果8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近日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
  • 螢光顯微成像技術簡介
    3.2 結構光照明顯微成像技術寬場螢光顯微鏡低對比度的問題可以通過在系統中加入結構光照明調製來解決,如正弦條紋照明裝置,這樣就可以通過算法重建得到光學切片圖像,這種方法結構簡單容易實現且成像速度較快。另一種螢光顯微成像技術是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它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光學切片技術,其系統結構如下圖所示。
  • 聚焦| 散射式近場光學技術開創者-Fritz Keilmann教授 訪問中國...
    Fritz Keilmann教授任職於德國慕尼黑大學(Ludwigs-Maximilians-Universität),主要從事紅外納米顯微和光譜研究,自本世紀初起與Rainer Hillenbrand(現任教於西班牙nanoGUNE研究中心)等學生研究並實現了散射式近場光學顯微鏡的開發和搭建工作
  • Cryo-SNOM:低溫近場在氧化物界面的新應用
    然而氧化物界面多掩埋於物質間使其難以探測,為探究其局限2DES需要一個無創並且具有很高空間解析度的表徵技術,如果還能提供一個較寬範圍內溫度變化的平臺將極大地推進該領域的研究。通常光學顯微鏡可用於上述研究,其中,遠場的探測技術由於受到波長和衍射極限的限制缺乏空間解析度,而紅外波段的光束探測傳導電子的Drude反應解析度僅有幾個微米的量級,無法滿足測試需求,而利用散射式近場光學顯微鏡(s-SNOM)可以克服這一限制,使其具有10-20nm的空間解析度並獲得光響應信號中的強度和相位信息。
  • 光學顯微技術:「阿貝極限」的百年突破之路
    1994年,德國的史蒂芬·黑爾(Stefan Hell)提出了受激發射損耗(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簡稱STED)技術,用以突破「阿貝極限」實現超高解析度成像。所謂「阿貝極限」,是光學元件的衍射效應造成的。
  • 美國RHK Technology公司首套太赫茲近場顯微用Beetle STM系統在...
    近年來太赫茲近場顯微掃描探針系統(THz-STM)已成為當前材料表徵的一種熱門手段,引發了國內外科學家們極大的興趣。如近期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ofAlberta)FrankA.Hegmann教授研究組在美國RHKTechnology公司生產的商用超高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RHK-UHV-SPM3000)系統上自主研發了太赫茲-掃描隧道顯微鏡(THz-STM),首次在超高真空中對Si(111)-(7×7)樣品表面執行原子解析度THz-STM測量,展示了超高真空中的THz-STM探索原子精度的超快非平衡隧道動力學的超強能力
  • 電鏡新應用、國產進口新技術年終探討——2018北京電子顯微學年會...
    電子顯微學之熱點應用探討:中國應用研究百花齊放  碳納米管由於其高機械強度、優越導熱性能、可調的電學性能等成為時下研究的熱點,清華大學姜開利教授分享了一維和二維碳納米材料的多種快速表徵技術,包括掃描電鏡下識別碳納米管的導電性和帶隙、蒸汽凝結輔助光學顯微成像技術、瑞利散射光學顯微成像技術等。
  • 三十年來重大突破:光學轉化效率提高2個數量級,近場光學納米顯微鏡實現無透鏡針尖增強拉曼成像!
    提出了一種兩步走納米聚焦新思路,在大部分可見光區將光學轉化效率提升2個數量級。2. 設計了首例光纖耦合納米線近場光學掃描探針,光激發和信號收集都通過探針實現,無透鏡系統,不需要調光路,大大簡化了高分辨納米光學成像的儀器和操作。3.
  • 「奧林巴斯杯」全國首屆共聚焦顯微成像大賽啟動
    旨在推動中國科研人員顯微成像技術的不斷提高,促進共聚焦成像技術在前沿科研領域的應用,加強科研人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雷射共聚焦顯微鏡作為光學顯微鏡的重大改進,與傳統場式 (widefield)照明顯微鏡相比有許多獨特的優勢: 它可以控制焦深、照明強度、降低非焦平面光線噪音幹擾,從一定厚度標本中獲取光學切片。
  • 輻射、散射近場測量及近場成像技術
    眾所周知,在離開被測目標3λ~5λ(λ為工作波長)距離上測量該區域電磁場的技術稱為近場測量技術。但是,截止目前為止,關於輻射、散射近場測量以及近場成像技術溶為一體的綜述性文章還未見到公開的報導,這對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學者無疑是一種遺憾。為使同行們能全面地了解該技術的發展動態,該文概述了近幾十年來關於輻射、散射近場測量及近場成像技術前人所做的工作及其最新進展,並指出了未來研究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