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來重大突破:光學轉化效率提高2個數量級,近場光學納米顯微鏡實現無透鏡針尖增強拉曼成像!

2021-01-20 納米人

第一作者:Sanggon Kim

通訊作者:劉明、閆若雪

通訊單位:加州大學河濱分校

 

研究亮點:

1. 提出了一種兩步走納米聚焦新思路,在大部分可見光區將光學轉化效率提升2個數量級。

2. 設計了首例光纖耦合納米線近場光學掃描探針,光激發和信號收集都通過探針實現,無透鏡系統,不需要調光路,大大簡化了高分辨納米光學成像的儀器和操作。

3. 首次實現全光纖無透鏡針尖拉曼成像,在簡單的可攜式微型桌面STM上即可達到1nm的針尖拉曼成像解析度。

4. 基於光纖的納米聚焦技術大大提高了納米掃描光學探針性能和多功能性,使納米光學顯微技術易於結合到各種現有的測量平臺。

 

NSOM現狀和挑戰

在近場掃描光學顯微鏡(NSOM)中,激發光被匯聚成直徑遠小于波長的倏逝波(evanescent wave)。當倏逝波與樣品距離極小時,光學解析度就僅僅決定於倏逝波的尺寸而非衍射極限。儘管NSOM作為一項突破了遠場解析度極限的技術由來已久,而且多項理論及實驗改進方案被提出並驗證,然而事實上由於種種技術限制,NSOM在近20年來發展緩慢。


其中一個重要限制來自於NSOM探針的光學轉化效率。目前使用的探針,尤其是高空間解析度的探針只能將少於10-3的入射光轉化為倏逝波,而未被轉化的入射光則變成了背景噪音。此外極為複雜的探針製作、儀器設計和敏感的光路校準等實際問題極大的限制了NSOM與其他科研設備的結合應用。

 

成果簡介

針對現有NSOM探針的上述種種問題,近日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閆若雪教授劉明教授課題組合作在NSOM探針的轉化效率上做出了重大突破——發布了一種兩步走寬波段納米聚焦技術,使用光纖耦合銀納米線掃描探針同時入射雷射和收集光譜信號。此項技術將外部納米聚焦效率從現有的約千分之一提升了幾個數量級,達到了史無前例的50%,並且可應用於幾乎所有可見光範圍。應用此項技術,他們成功地將一個教學用的STM設備改裝成無透鏡全光纖針尖增強拉曼光譜儀,並達到了1 nm的空間解析度。

 

圖1. 兩步走納米聚焦概念圖。

 

要點1:選擇激發模和納米聚焦

高效率納米聚焦的基礎是選擇性高效激發徑向偏振的表面等離子模式(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 TM0 mode)。因為相較於其他高階模尤其是HE1 SPP模,TM0模沒有截斷直徑的限制,所以可以被有效匯聚到銀納米線尖端。為實現選擇性激發TM0模,本文採用了對不同階的模分段耦合的方式。如圖1d,f所示,線偏振光(p-LP01)由光纖導入並向漸細的光纖端部傳導。隨著光纖變細,有效模指數nOF和相常數kOF減小。當nOF接近銀納米線SPP TM0模指數時,大部分的入射光能量由光纖的LP01模轉為銀納米線中的TM0 SPP模。當k不匹配時光纖和銀納米線之間的能量隧穿停止,因此由光纖導入的能量被鎖在銀納米線TM0模中。圖1e揭示了納米聚焦過程。TM0 SPP模攜帶大部分的入射光能量被進一步壓縮到銀納米線的尖端。通過利用約40°角度的尖頭銀納米線,在可見光波長範圍內可實現約70%的納米聚焦效率。

 

要點2:實驗證實有效在銀納米線中選擇激發TM0

研究團隊使用光學顯微鏡在銀納米線和光纖連接處至銀納米線尖端之間沿著探針軸方向改變聚焦平面的方法驗證上述選擇性激發TM0模理論的可靠性(圖2a)。實驗證明在532 nm和633 nm雷射激發下,銀納米線與光纖連接處的散射幾乎為零,證明了極高的耦合效率。在銀納米線尖端的甜甜圈形的光斑成功證實選擇性激發TM0模。隨後k空間成像(圖2e)進一步證實了在532 nm和633nm波長雷射激發下,銀納米線尖端TM0 模佔主導地位。

 

圖2. 實驗證實選擇性高效激發TM0模。

 

要點3:FIFO-NSOM STM-TERS

上文展示了高效納米聚焦技術並證實了光纖銀納米線耦合探針中可選擇性激發TM0模。以光纖和尖頭銀納米線為基礎的掃描探針與普通STM設備構成的TERS無需笨重的光學系統和精密的校準步驟卻展示出極高的性能。利用這種簡便的設備,作者首次在單壁碳納米管上進行了無鏡頭STM-NSOM-TERS實驗,達到了1 nm的空間解析度。

 

圖3. 高解析度全光纖TERS。

 

要點4:耦合模的演化

為進一步理解選擇性激發TM0模和雙向寬帶耦合,作者研究了銀納米線和光纖連接處不同模的演化過程。如圖4a所示,在納米聚焦過程中,當LP01模 (532 nm)從左邊入射時,從光纖到銀納米線的能量隧穿始於距光纖端部6微米處。因為首先滿足LP01-TM0模相匹配,大部分的能量被轉移到TM0模中,僅有少量能量殘餘在光纖內,留待LP01-HE1模相匹配。因此在4微米的耦合範圍內,超過99%的入射能量轉移到了銀納米線中。儘管金屬會將光轉化為熱,而在光纖端部仍有約70%的能量被保留在TM0模中。信號收集過程與納米聚焦反向但是同樣依賴於諧振模耦合。圖4b解釋了反向耦合過程中模的演化,TM0模首先利用LP01模做跳板耦合到HE1模,然後在相應的相匹配區域耦合到LP01模。由於耦合區域的錐體構造可以滿足不同波長的相匹配條件要求,AgNW-OF耦合器可適用於大部分的可見光譜。正向和反向的TM0模的外部耦合效率在整個綠光和紅光範圍內都能達到60~70%。隨後作者利用k空間成像實驗量化了TM0模比重和外部耦合效率。實驗證明200 nm直徑的銀納米線能實現最高的TM0模選擇性,在532,633和671 nm波長雷射激發時,TM0模的比重為別為40%, 72%和66%。

 

圖4. 諧振模耦合過程裡分離區域中模的演化過程。

 

小結

該工作展示了以光纖為基礎的兩步走納米聚焦方法可將外部納米聚焦效率大規模提升達到近50%。這項技術可與多種掃描探針顯微鏡結合而無需笨重光學聚焦系統即可實現超強信號增強和乾淨的光學背景。使用這種探針與簡易的STM設備結合,作者在無鏡頭TERS實驗中實現了1nm解析度並在低於1 μW入射雷射下獲得了1520 cps的信號強度。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簡單而又可在納米層級高效入射和收集光信號的方式,在與其他已有高分辨設備結合共同使用方面有著極大潛力。

 

SERS學術交流群:529847278


參考文獻:

Kim,S., Yu, N., Ma, X., Zhu, Y., Liu, Q., Liu, M.* & Yan, R.* Highexternal-efficiency nanofocusing for lens-free near-field optical nanoscopy.Nature Photonics, 2019.

DOI:10.1038/s41566-019-0456-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6-019-0456-9

 

相關焦點

  • 光學成像將進入亞納米時代
    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USTC)的Dong Zhenchao教授和Hou Jianguo教授將光致發光成像的空間解析度從8nm提高到~8埃米。首次實現了單分子螢光成像的亞分子解析度。這項研究發表在近日的《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上。 利用光實現原子解析度一直是納米光學的終極目標之一,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SNOM)的出現點燃了人們對這一目標的希望。
  • Science:石墨烯莫爾(moiré)超晶格納米光子晶體近場光學研究
    一維邊界態的存在會使得疇壁上光學躍遷更加容易,表現為疇壁上增強的光導能力。研究者通過德國neaspec公司的neaSNOM高解析度散射式近場紅外光學顯微鏡對樣品進行近場納米光學成像,在近場光學振幅成像中觀察到了轉角雙層石墨烯上六重簡併的周期性亮線圖案,成功可視化了這種光導增強的孤子超晶格網絡。
  • 挑戰化學成像極限:中國科大實現單分子拉曼光譜成像
    最近,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高分辨化學識別與成像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這項研究結果突破了光學成像手段中衍射極限的瓶頸,將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成像解析度提高到一個納米以下,對了解微觀世界,特別是微觀催化反應機制、分子納米器件的微觀構造,以及包括DNA測序在內的高分辨生物分子成像,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也為研究單分子非線性光學和光化學過程開闢了新的途徑。該成果於北京時間6月6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
  • 掃描近場光學顯微技術(SNOM)書寫的發展史詩
    根據觀察到的在一定壓力下電弧發出的通過孔徑僅為100nm的強聚焦平面光,他認為,利用這種小孔徑可以使光在樣品表面進行逐點掃描成像,同時採集被測量物質的光學信息,並大膽預測這一技術的實現將是照明探測研究領域中的巨大突破。在1956年和1972年,John A.O'Keefe與Ash and Nicholls進一步完善了該理論,並提出小孔探測原件儘可能接近樣品表面將有助於該技術的實現。
  • 中國科大實現亞納米分辨的近場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Å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從而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2020年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光子學公開課|中國科學院陳佳寧研究員:近場光學成像與光譜在半導體光學中的應用
    2020年12月04日,光子學公開課正式推出「光譜學技術」專題系列課程。    光譜學技術是一種在諸多領域應用非常廣泛的具有非破壞性的分析手段。其核心思想是分析光與物質相互作用隨波長的變化關係。
  • 光學成像進入亞納米時代
    首次實現了單分子光螢光成像的亞分子解析度。這項研究發表在8月10日的《自然光子》雜誌上。用光達到原子解析度一直是納米光學的終極目標之一,而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SNOM)的出現為這一目標帶來了希望。董教授和他的同事在2013年的一項研究中成功地在單分子拉曼光譜成像中展示了亞納米尺度空間解析度,並具有納米引力彈性場的局部增強效應。
  • 針尖增強拉曼光譜(TERS)為何總是如此「耀眼」
    在成功實現針尖增強拉曼光譜(TERS)技術的15年後,HORIBA Scientific 和 AIST-NT 合作完成了 TERS 的整套解決方案,將其推向了一個全新的層面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布 量子密鑰分發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
    微腔表面對稱破缺誘導非線性光學北京大學肖雲峰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的研究團隊與其合作者,利用超高品質因子回音壁模式光學微腔,極大增強了表面對稱性破缺誘導的非線性光學效應,得到的二次諧波轉換效率提升了14個數量級。2.
  • ...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
    然而,光衍射效應將傳統光學探測的最小空間尺度約束在亞微米量級,無法實現納米尺度下光學結構的表徵。因此,新發展起來的、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因突破衍射極限,將光學探測的空間解析度拓展到了10 nm尺度而備受關注。
  • 納米級近場光學成像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表面塗層電子遷移和載流子...
    Wang等利用有機金屬三溴納米粒子(CH3NH3PbBr3)塗層吸收部分短波長太陽光,使其轉化成極化電場。該極化電場可以通過促進分子重排而增強有機-晶矽異質結太陽能電池的不對稱性,從而增加表面活性載流子密度,最終將有機-晶矽異質結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從12.7%提高到了14.3%。     蘇州大學Q.L.
  • 中國科大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網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該成果8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 中國科大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網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該成果8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近日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
  • Nature、Science共賞|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最新研究...
    然而,光衍射效應將傳統光學探測的最小空間尺度約束在亞微米量級,無法實現納米尺度下光學結構的表徵。因此,新發展起來的、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因突破衍射極限,將光學探測的空間解析度拓展到了10 nm尺度而備受關注。
  • 金屬納米結構的表面等離子體光學研究獲得系列進展
    金屬納米結構的表面等離子體光學在光催化、納米集成光子學、光學傳感、生物標記、醫學成像、太陽能電池,以及表面增強拉曼光譜(SERS)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這些功能和金屬納米結構與光相互作用時產生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密切相關。
  • ...生物大分子模擬、分子結構與表面增強拉曼光譜、近場光學理論與...
    、生物大分子模擬、分子結構與表面增強拉曼光譜、近場光學理論與計算模擬 、分子反應動力學 聯繫方式 E-Mail: mdchen@dlut.edu.cn       電話: 0411*******       郵編
  • 【科技日報】中國科大實現世界最高解析度單分子拉曼成像
    在綠色入射雷射的激發下,處於STM納腔中的卟啉分子受到高度局域且增強的等離激元光的強烈影響,使得分子的振動指紋信息可以通過拉曼散射光進行高分辨成像。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該校的科學家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將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成像解析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納米。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於6月6日在線發表了這項成果。世界著名納米光子學專家Atkin教授和Raschke教授在同期雜誌的《新聞與觀點》欄目以《光學光譜探測挺進分子內部》為題撰文評述了這一研究成果。
  • 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0.8 nm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現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試點學院李培寧教授暢談「近場光學顯微成像」
    在主持人作了簡短的介紹之後,李培寧教授首先與大家分享了自己近十年的歐洲(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博士與西班牙CIC nanogune 研究中心博士後)求學與研究經歷,並給出了當前中美新「冷戰」與全球新冠疫情爆發大背景下赴歐洲留學的寶貴意見與建議。隨後,他從 「近場光學顯微成像」原理與起源講起,梳理了他當前的主要研究領域——近場光學顯微成像基礎理論與典型應用。
  • 聚焦| 散射式近場光學技術開創者-Fritz Keilmann教授 訪問中國...
    Fritz Keilmann教授任職於德國慕尼黑大學(Ludwigs-Maximilians-Universität),主要從事紅外納米顯微和光譜研究,自本世紀初起與Rainer Hillenbrand(現任教於西班牙nanoGUNE研究中心)等學生研究並實現了散射式近場光學顯微鏡的開發和搭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