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成像進入亞納米時代

2020-08-31 工程學習


中國科學院(CAS)中國科技大學董振超教授和侯建國教授將光致發光成像的空間解析度從8納米提高至[8]。首次實現了單分子光螢光成像的亞分子解析度。

這項研究發表在8月10日的《自然光子》雜誌上。

用光達到原子解析度一直是納米光學的終極目標之一,而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SNOM)的出現為這一目標帶來了希望。

董教授和他的同事在2013年的一項研究中成功地在單分子拉曼光譜成像中展示了亞納米尺度空間解析度,並具有納米引力彈性場的局部增強效應。

然而,與拉曼散射過程不同,螢光將在金屬附近淬火,從而在 10 nm 左右停止 SNOM 的解析度發展。

金屬納米層分子的輻射特性(螢光)直接影響納米密度的光子密度,納米密度的光子密度與探針尖端的結構密切相關。因此,改變探針的結構以及納米機中分子的電子狀態,避免螢光淬火,實現高解析度光螢光成像是關鍵。

董團隊進一步微調了板子納米機度,特別是在製造和控制探針尖端的原子級結構方面。他們構建了具有原子突起的Ag尖端頂點,將納米細胞質質諧振與事件雷射和分子發光的有效能量相匹配。

然後,研究人員使用超薄介電層(三原子厚NaCl)來分離納米層分子和金屬基板之間的電荷轉移,實現單分子光致發光成像的亞納米解析度。

他們發現,隨著探針接近分子,即使距離小於1納米,光致發光的強度繼續單調地增加。螢光淬火完全消失。

理論仿真表明,當原子突起尖端和金屬基板形成一個表面納米時,納米突起突觸的共振響應和原子突起結構的避雷棒效應將具有協同效應。協同效應產生強和高度局部的電磁場,將空腔模式體積壓縮到 1 nm 以下3,大大提高了狀態的局部光子密度和分子輻射衰減率。這些效果不僅抑制了螢光淬火,而且實現了亞納米解析度光發光成像。

要達到亞納米空間解析度,尖端的大小和尖端與樣品之間的距離必須在亞納米尺度上。

研究人員利用光譜信息進一步實現了亞分子解析光致發光超光譜成像,並演示了局部磁體-興奮性相互作用對亞納米尺度螢光強度、峰值位置和峰值寬度的影響。

本研究實現了用光分析SNOM分子內部結構這一期待已久的目標,為檢測和調節分子局部環境和亞納米尺度上的光物質相互作用提供了一種新的技術方法。

《自然光子》的審評人認為,本文是該領域的一篇重要文章,對利用原子尺度光進行超靈敏光譜顯微鏡研究具有指導意義。

相關焦點

  • 光學成像將進入亞納米時代
    上圖所示為亞納米解析度的單分子光致發光成像實驗裝置示意圖首次實現了單分子螢光成像的亞分子解析度。這項研究發表在近日的《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上。 利用光實現原子解析度一直是納米光學的終極目標之一,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SNOM)的出現點燃了人們對這一目標的希望。
  • 科學網—光學與納米技術的「浪漫聯姻」
    ■本報見習記者 程唯珈
  • 放大率3.3倍,發現細胞內天然生物放大鏡,可用於亞波長成像!
    利用活細胞作為微型透鏡,對小於光波長的物體進行成像和操縱,研究展示了亞衍射極限成像和非侵入性設備對納米物體的操作,該設備是通過在纖維頂端捕獲一個細胞來構建。被捕獲的細胞在白光顯微鏡下形成了一個生物放大鏡,可以以100納米的解析度放大納米結構。研究人員利用生物放大鏡形成了一個納米光學陷阱,可以精確地操縱半徑為50納米的單個納米顆粒。
  • 光學天線幫助QC雷射器執行亞微米級掃描
    現在,QC雷射器的共同發明人——哈佛大學的Federico Capasso教授,設計出了一種光學天線,通過以納米級的精度對雷射點聚焦,可以使QC雷射器執行亞微米級的掃描。 在QC雷射器上安裝光學天線,可以把它的解析度提高到其光線波長的100分之一,也就是說,對於7微米的雷射,解析度可達70納米。
  • 挑戰化學成像極限:中國科大實現單分子拉曼光譜成像
    最近,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高分辨化學識別與成像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這項研究結果突破了光學成像手段中衍射極限的瓶頸,將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成像解析度提高到一個納米以下,對了解微觀世界,特別是微觀催化反應機制、分子納米器件的微觀構造,以及包括DNA測序在內的高分辨生物分子成像,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也為研究單分子非線性光學和光化學過程開闢了新的途徑。該成果於北京時間6月6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
  • 攻克納米級超分辨顯微成像 甬企永新光學捧回國家科學技術獎
    剛剛,從北京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傳來好消息,憑藉多年技術攻關,由浙江大學牽頭,民企寧波永新光學股份有限公司作為第二完成單位申報的《超分辨光學微納顯微成像技術》項目喜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發明二等獎。毛磊在領獎現場「高解析度顯微鏡是生命科學研究的關鍵裝備和工具,也是我國亟待攻克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
  • 核素切倫科夫光學成像研究進展_核素_切倫科夫光學成像_進展_醫脈通
    作為1種無機納米材料,QD具有高量子產率及良好光學穩定性。基於QD的CRET,是以產生切倫科夫冷光的核素作為激發光源,以QD作為激發光的接受體,從而將切倫科夫光信號轉化為近紅外光信號。該方法既沒有外照射的幹擾,又降低了本底信號,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起初,關於CRET的研究是通過將切倫科夫冷光光源與QD隨機混合成溶液後進行成像,這容易導致兩者生物學分布不匹配。
  • ...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
    、二維材料、量子光學、極化激元、鈣鈦礦材料等已成為當前國際前沿研究領域,而納米尺度下的各種新穎光學現象和特性的研究(包括光的傳播、調製、轉換、探測、局域光場的激發與傳播、物質組分、電學等)也成為了眾多交叉學科的研究重點。
  • Nature、Science共賞|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最新研究...
    、二維材料、量子光學、極化激元、鈣鈦礦材料等已成為當前國際前沿研究領域,而納米尺度下的各種新穎光學現象和特性的研究(包括光的傳播、調製、轉換、探測、局域光場的激發與傳播、物質組分、電學等)也成為了眾多交叉學科的研究重點。
  • 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0.8 nm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現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關於光學成像和光學傳輸的一些新發現
    美國能源部(DOE)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新的三維x射線成像方法,這種方法可以非常詳細地顯示笨重的材料-這是常規成像方法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項新技術可以幫助科學家解開從電池到生物系統等無數物質的結構信息的線索。
  • 中國科大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近日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的亞納米分辨水平,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用光實現原子尺度空間分辨一直是納米光學領域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儘管這一目標由於衍射極限的制約曾被認為是遙不可及的。
  • 中國科大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網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該成果8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近日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
  • Small:具有強線性光學活性和高環境感應敏感度的二元合金手性納米顆粒
    早前香港浸會大學黃陟峰教授的科研小組針對這一問題, 使用大傾斜角物理氣相沉積法製備出手性納米金屬顆粒,設計螺距可低至2納米。然而亞10納米螺距的手性金屬納米顆粒,由於螺距遠短於紫外-可見光的波長,導致其線性光學活性(即手性納米顆粒對左、右圓偏振光的不同吸收)大大減弱;對圓偏振光調控的減弱,極大限制了手性納米顆粒的應用。如何增強手性金屬納米顆粒的線性光學活性,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的重要基礎科學問題。
  • NanoOpto 的納米光學器件是什麼?
    光波中文曾經發表署名作者Alan Graham的文章介紹NanoOpto的納米技術隔離器的奧秘。根據這篇文章:「這種技術利用半導體晶片製造工藝在亞微米尺寸上製作元器件,它可以在不同材料(如玻璃、熔融石英、III-IV族材料、石榴石)、不同規格(如圓形、矩形)的基底上製作出各種形狀(如軌道形、柱形、稜錐形、圓錐形)的器件。
  • 美國開發出新型納米級光源 透析納米雷射器技術簡介及發展應用
    楊培東和他的研究小組以前曾創造出紫外線納米線納米雷射並研製出可以引導和指引光線通過電路的納米帶光學波導,現在他們又開發出新的納米級光源,這些成果為未來的納米光子學技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光子技術中,光波運動取代電子運動成為信息的載體。光子技術有望使未來的計算機和網絡比現在快數千倍。
  • 三十年來重大突破:光學轉化效率提高2個數量級,近場光學納米顯微鏡實現無透鏡針尖增強拉曼成像!
    提出了一種兩步走納米聚焦新思路,在大部分可見光區將光學轉化效率提升2個數量級。2. 設計了首例光纖耦合納米線近場光學掃描探針,光激發和信號收集都通過探針實現,無透鏡系統,不需要調光路,大大簡化了高分辨納米光學成像的儀器和操作。3.
  • 上海締倫光學顯微鏡的成像原理
    顯微鏡的成像原理   電子顯微鏡是根據電子光學原理,用電子束和電子透鏡代替光束和光學透鏡,使物質的細微結構在非常高的放大倍數下成像的儀器。   1931年,德國的克諾爾和魯斯卡,用冷陰極放電電子源和三個電子透鏡改裝了一臺高壓示波器,並獲得了放大十幾倍的圖象,證實了電子顯微鏡放大成像的可能性。1932年,經過魯斯卡的改進,電子顯微鏡的分辨能力達到了50納米,約為當時光學顯微鏡分辨本領的十倍,於是電子顯微鏡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
  • |亞治療性光動力治療促進了腫瘤納米藥物的傳遞,克服了組織增生
    |亞治療性光動力治療促進了腫瘤納米藥物的傳遞,克服了組織增生大家好,今天給大家推薦一篇發表在Nano Letters上的文章,通訊作者是Gang Zheng。有限的腫瘤納米顆粒積累仍然是癌症納米醫學的主要挑戰之一。
  • 無極子誘導的強光熱非線性及光刻結構的超分辨定位成像
    近日,暨南大學光子技術研究院納米光子及器件團隊與國立臺灣大學合作在全電介質超表面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研究發現利用亞波長矽結構所支持的光學anapole模態,可以獲得比體態矽高3到4個數量級的光熱非線性。基於此機制,他們提出了一種高效動態的全光調控方式,實現了對納米矽盤光散射響應接近100%的調製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