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成像將進入亞納米時代

2020-12-05 騰訊網

上圖所示為亞納米解析度的單分子光致發光成像實驗裝置示意圖

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USTC)的Dong Zhenchao教授和Hou Jianguo教授將光致發光成像的空間解析度從8nm提高到~8埃米。首次實現了單分子螢光成像的亞分子解析度。這項研究發表在近日的《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上。

利用光實現原子解析度一直是納米光學的終極目標之一,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SNOM)的出現點燃了人們對這一目標的希望。

Dong教授和他的同事在2013年的一項研究中成功地展示了單分子拉曼光譜成像中的亞納米級空間解析度,以及納米腔等離子體場的局部增強效應。

然而,與拉曼散射過程不同的是,螢光將在金屬附近被猝滅,這將阻止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SNOM)在10nm左右的解析度提升。

金屬納米腔中分子的輻射特性(螢光)直接受納米腔光子密度的影響,而納米腔的光子密度與探針尖端的結構密切相關。因此,改變探針的結構和納米空腔中分子的電子態是避免螢光猝滅,實現高解析度螢光成像的關鍵。

Dong的團隊進一步微調了等離子體子納米腔,特別是在探針尖端原子級結構的製造和控制方面。他們構建了一個帶有原子突起的銀尖端,並將納米腔等離子體共振與入射雷射和分子發光的有效能量相匹配。

隨後,研究人員利用超薄介質層(三原子厚的NaCl)隔離納米空腔分子與金屬基底之間的電荷轉移,實現了單分子光致發光成像的亞納米解析度。

他們發現,隨著探針接近分子,即使它們的距離小於1nm,光致發光的強度仍然單調地增加。螢光猝滅完全消失。

理論模擬表明,當原子突起尖端和金屬基底形成等離子體納米腔時,納米腔等離子體子的共振響應和原子突起結構的避雷針效應將產生協同效應。這種協同效應產生一個強而高度局部化的電磁場,將腔模體積壓縮到1 nm3以下,大大提高了局域態光子密度和分子輻射衰變率。這些效應不僅抑制了螢光猝滅,而且實現了亞納米解析度的光致發光成像。

為了獲得亞納米級的空間解析度,針尖的尺寸和針尖與樣品之間的距離必須在亞納米尺度上。

研究人員進一步利用光譜信息實現了分子分辨光致發光高光譜成像,並在亞納米尺度上演示了局域等離子體激元相互作用對螢光強度、峰位和峰寬的影響。

本研究實現了人們期待已久的利用光來分析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中分子內部結構的目標,為在亞納米尺度上探測和調控分子局域環境和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提供了一種新的技術手段。

《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的評論者認為,本文將是該領域的一篇重要文章,對利用原子尺度光進行超靈敏光譜顯微鏡研究具有指導意義。

來源:https://phys.org/news/2020-08-optical-imaging-sub-nanometer-era.html

相關焦點

  • 光學成像進入亞納米時代
    首次實現了單分子光螢光成像的亞分子解析度。這項研究發表在8月10日的《自然光子》雜誌上。用光達到原子解析度一直是納米光學的終極目標之一,而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SNOM)的出現為這一目標帶來了希望。董教授和他的同事在2013年的一項研究中成功地在單分子拉曼光譜成像中展示了亞納米尺度空間解析度,並具有納米引力彈性場的局部增強效應。
  • 科學網—光學與納米技術的「浪漫聯姻」
    ■本報見習記者 程唯珈
  • 放大率3.3倍,發現細胞內天然生物放大鏡,可用於亞波長成像!
    利用活細胞作為微型透鏡,對小於光波長的物體進行成像和操縱,研究展示了亞衍射極限成像和非侵入性設備對納米物體的操作,該設備是通過在纖維頂端捕獲一個細胞來構建。被捕獲的細胞在白光顯微鏡下形成了一個生物放大鏡,可以以100納米的解析度放大納米結構。研究人員利用生物放大鏡形成了一個納米光學陷阱,可以精確地操縱半徑為50納米的單個納米顆粒。
  • 挑戰化學成像極限:中國科大實現單分子拉曼光譜成像
    最近,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高分辨化學識別與成像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這項研究結果突破了光學成像手段中衍射極限的瓶頸,將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成像解析度提高到一個納米以下,對了解微觀世界,特別是微觀催化反應機制、分子納米器件的微觀構造,以及包括DNA測序在內的高分辨生物分子成像,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也為研究單分子非線性光學和光化學過程開闢了新的途徑。該成果於北京時間6月6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
  • 光學天線幫助QC雷射器執行亞微米級掃描
    現在,QC雷射器的共同發明人——哈佛大學的Federico Capasso教授,設計出了一種光學天線,通過以納米級的精度對雷射點聚焦,可以使QC雷射器執行亞微米級的掃描。 在QC雷射器上安裝光學天線,可以把它的解析度提高到其光線波長的100分之一,也就是說,對於7微米的雷射,解析度可達70納米。
  • 核素切倫科夫光學成像研究進展_核素_切倫科夫光學成像_進展_醫脈通
    作為1種無機納米材料,QD具有高量子產率及良好光學穩定性。基於QD的CRET,是以產生切倫科夫冷光的核素作為激發光源,以QD作為激發光的接受體,從而將切倫科夫光信號轉化為近紅外光信號。該方法既沒有外照射的幹擾,又降低了本底信號,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起初,關於CRET的研究是通過將切倫科夫冷光光源與QD隨機混合成溶液後進行成像,這容易導致兩者生物學分布不匹配。
  • ...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
    然而,光衍射效應將傳統光學探測的最小空間尺度約束在亞微米量級,無法實現納米尺度下光學結構的表徵。因此,新發展起來的、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因突破衍射極限,將光學探測的空間解析度拓展到了10 nm尺度而備受關注。
  • 攻克納米級超分辨顯微成像 甬企永新光學捧回國家科學技術獎
    剛剛,從北京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傳來好消息,憑藉多年技術攻關,由浙江大學牽頭,民企寧波永新光學股份有限公司作為第二完成單位申報的《超分辨光學微納顯微成像技術》項目喜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發明二等獎。毛磊在領獎現場「高解析度顯微鏡是生命科學研究的關鍵裝備和工具,也是我國亟待攻克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
  • Nature、Science共賞|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最新研究...
    然而,光衍射效應將傳統光學探測的最小空間尺度約束在亞微米量級,無法實現納米尺度下光學結構的表徵。因此,新發展起來的、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因突破衍射極限,將光學探測的空間解析度拓展到了10 nm尺度而備受關注。
  • 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0.8 nm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現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關於光學成像和光學傳輸的一些新發現
    他們的技術得益於HXN的特殊光學,被稱為多層勞厄透鏡(MLLS),它被設計成將x射線聚焦到一個很小的點。這些鏡片為研究較薄的厚材料片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同時也縮短了測量時間。通過將MLL光學和多層切片方法結合起來,hxn的科學家們能夠想像出兩層納米粒子,其距離只有10微米-大約是人類頭髮直徑的十分之一-解析度要小100倍。此外,該方法還大大縮短了獲取單個圖像所需的時間。
  • 是誰將光學顯微鏡帶入納米時代?【知力百科】
    一文,作者:林宮玄)在17世紀光學顯微鏡發明後,微米(1微米=10-6米)大小的細胞映在人類眼前,開啟了微生物學。1873年,恩斯特·阿貝(Ernst Abbe)證明了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只能達到光波長的1/2左右,稱為阿貝極限。而人類所能看到的光波長在400納米(1納米=10-9米)到700納米左右,因此200納米或0.2微米一直是一般光學顯微鏡解析度無法突破的瓶頸。
  • 美國開發出新型納米級光源 透析納米雷射器技術簡介及發展應用
    楊培東和他的研究小組以前曾創造出紫外線納米線納米雷射並研製出可以引導和指引光線通過電路的納米帶光學波導,現在他們又開發出新的納米級光源,這些成果為未來的納米光子學技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光子技術中,光波運動取代電子運動成為信息的載體。光子技術有望使未來的計算機和網絡比現在快數千倍。
  • Small:具有強線性光學活性和高環境感應敏感度的二元合金手性納米顆粒
    早前香港浸會大學黃陟峰教授的科研小組針對這一問題, 使用大傾斜角物理氣相沉積法製備出手性納米金屬顆粒,設計螺距可低至2納米。然而亞10納米螺距的手性金屬納米顆粒,由於螺距遠短於紫外-可見光的波長,導致其線性光學活性(即手性納米顆粒對左、右圓偏振光的不同吸收)大大減弱;對圓偏振光調控的減弱,極大限制了手性納米顆粒的應用。如何增強手性金屬納米顆粒的線性光學活性,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的重要基礎科學問題。
  • NanoOpto 的納米光學器件是什麼?
    1/30/2007, 基於納米技術製作光器件的NanoOpto公司與隔離器等光器件製造商日本住友金屬礦山公司SMM今天宣布雙方合作的首批產品已經發往用戶。雙方表示他們將合作開發更小巧,集成度更高,性價比更高的隔離器和WDM器件。
  • 中國科大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近日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的亞納米分辨水平,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用光實現原子尺度空間分辨一直是納米光學領域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儘管這一目標由於衍射極限的制約曾被認為是遙不可及的。
  • 中國科大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網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該成果8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近日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
  • 三十年來重大突破:光學轉化效率提高2個數量級,近場光學納米顯微鏡實現無透鏡針尖增強拉曼成像!
    提出了一種兩步走納米聚焦新思路,在大部分可見光區將光學轉化效率提升2個數量級。2. 設計了首例光纖耦合納米線近場光學掃描探針,光激發和信號收集都通過探針實現,無透鏡系統,不需要調光路,大大簡化了高分辨納米光學成像的儀器和操作。3.
  • 消除像差:超透鏡的新突破將革新光學技術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撰稿 | 柳維瑋 博士生(哈工大)01導讀色散在成像系統中會引起的色差及圖像失真。採用傳統透鏡消除像差的方法會使得系統體積變得龐大。
  • 浙大科學家提出三維光學超分辨成像新方法
    近日,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旭教授和匡翠方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新穎的光學成像技術——多角度幹涉顯微鏡(MAIM),實現了對生物體內活細胞的多色、長時程、高速和三維超分辨成像,為微管、內質網、線粒體和細胞膜等亞細胞器的生物動力學分析提供了有力的研究工具。這項研究發表在知名期刊《自然·通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