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0-08-11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該成果8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近日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的亞納米分辨水平,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用光實現原子尺度空間分辨一直是納米光學領域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儘管這一目標由於衍射極限的制約曾被認為是遙不可及的。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SNOM)的出現點燃了實現這一目標的希望,空間解析度的極限不再受制於衍射極限,而是取決於實現探針下光場空間局域化的能力。從原理上而言,金屬等離激元納米天線是實現光場極限限域最可能的途徑。

2013年,該團隊首次展示了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拉曼成像。但螢光發射與拉曼散射過程不同,如何巧妙調控探針尖端的結構和納腔中分子的電子態便成為克服螢光淬滅、實現高分辨光致螢光成像的關鍵。

針對以上挑戰,該團隊通過精緻的針尖修飾方法在探針尖端構築了一個原子尺度的銀團簇突起結構等方法,成功實現了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致發光成像。進一步模擬和分析表明,要達到亞納米空間分辨,探針尖端的尺寸及其與樣品之間的距離都必須在亞納米尺度上。此外,還進一步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具有頻譜信息的光致發光超光譜成像等。

據介紹,該研究結果實現了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領域長期期待的用光解析分子內部結構的目標,為在亞納米尺度上探測和調控分子局域環境以及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技術方法,對於近場光譜學和顯微學的基礎認知與技術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網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該成果8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 中國科大實現亞納米分辨的近場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Å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從而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2020年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復旦張凡團隊 在近紅外螢光壽命活體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這篇以《螢光壽命工程化的近紅外第二窗口納米顆粒解鎖活體多重成像》(「Lifetime engineered NIR-II nanoparticlesunlock multiplexed in vivo imaging」)為題的論文,提出將近紅外螢光壽命成像技術運用於活體多重檢測當中,有望成為一種全新的腫瘤精準診斷方法。這也是復旦大學通過交叉學科研究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 中國科大在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在無損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該團隊基於自主研發的圖像重構框架成功實現了無損醫學電阻抗圖像在多個不同成像方式下的高分辨重建。醫學影像在現代醫學中廣泛使用,對於疾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無損醫學電阻抗成像技術作為新發展的影像技術,具備對人體無害、使用方便且設備價格相對低廉等核心優勢,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熱點。然而,該成像技術在臨床醫學上受制於成像精度低、魯棒性差等因素未能獲得長足的進步,因此開發魯棒、高分辨能力的成像算法是電阻抗成像領域的前沿難題和核心技術。
  •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近期,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與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曾長淦教授研究組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 三峽大學在有機螢光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三峽大學精細化工團隊鄭開波副教授、張諾諾副教授和劉湘博士合作在有機螢光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創新成果以「用於檢測羰基(包括甲醛、一氧化碳和光氣)的螢光探針的研究進展(Recent progress in
  • 復旦在近紅外螢光成像導航手術研究領域取得進展—新聞—科學網
    相比於術前影像學檢查及手術中視覺檢查及觸診,活體螢光成像技術由於其即時性、高解析度、高特異性等檢測優勢,為精準手術導航技術領域提供了較好的應用前景。傳統的可見光區(400 - 750 nm)和近紅外一區(NIR-I, 750 - 900 nm)螢光,由於其組織穿透深度較淺和嚴重的自體螢光幹擾,極大地限制了螢光成像技術在腹腔以及淋巴結轉移病灶在手術導航中的應用。
  • 中國科大在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在無損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一系列進展。
  • 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的臨床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腫瘤治療方式是影響病人五年生存率的重要因素。而當前腫瘤治療的主要手段依然是手術切除。精準、有效的腫瘤切除成為提高患者五年生存率的關鍵。 新興的光學分子影像技術為圖像引導手術治療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 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0.8 nm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現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中國科大等在固態量子光學領域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等在固態量子光學領域取得進展 2019-08-01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和德國維爾茲堡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相關小組合作,在國際上首創雙色脈衝相干激發理論,為光和原子的相互作用等基礎量子光學問題的研究打開了一個新思路,解決了共振螢光長期存在的雷射本底噪聲問題
  • 青島大學在太陽能螢光聚光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青島大學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趙海光教授、韓光亭教授、張元明副教授等與瑞典呂勒奧理工大學Alberto Vomiero教授和武漢理工大學龔曉教授合作在太陽能螢光聚光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Gram-Scale Synthesis of Carbon Quantum Dots with Large Stokes Shift Enables
  •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Marlan Scully、德國維爾茲堡大學
  • 中國科大在半導體深紫外LED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供圖。中新網合肥11月29日電(記者吳蘭)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巧用藍寶石調控角度,突破了紫外LED發光性能研究的重要進展。目前紫外光應用包括印刷固化、錢幣防偽、皮膚病治療、植物生長光照、破壞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等分子結構,因此廣泛應用於空氣殺菌、水體淨化和固體表面除菌消毒等領域。傳統的紫外光源一般是採用汞蒸氣放電的激發態來產生紫外線,有著功耗高、發熱量大、壽命短、反應慢、有安全隱患等諸多缺陷。
  • 中國科大在單分子拉曼成像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提出掃描拉曼埃分辨...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的董振超研究組與羅毅研究組,在單分子拉曼成像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將空間解析度推向新極限,實現了埃級單化學鍵分辨的分子內各種振動模式的實空間成像,並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分子化學結構重構技術掃描拉曼埃分辨顯微術(Scanning Raman Picoscopy,SRP)。
  • 華東師大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取得重要進展。然而,在π-共軛分子中同時引入多個重原子(如10個以上)存在較大的合成困難;此外,增加大的π-共軛體系往往會導致目標分子螢光淬滅和溶劑性較差。因此,發展新的簡易平臺體系對於構築高效率光敏劑具有重要價值。
  • 我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太陽能螢光聚光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網訊 近日,我校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趙海光教授、韓光亭教授、張元明副教授等與瑞典呂勒奧理工大學Alberto Vomiero教授和武漢理工大學龔曉教授合作在太陽能螢光聚光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Gram-Scale Synthesis of Carbon Quantum
  • 輻射、散射近場測量及近場成像技術
    但是,截止目前為止,關於輻射、散射近場測量以及近場成像技術溶為一體的綜述性文章還未見到公開的報導,這對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學者無疑是一種遺憾。為使同行們能全面地了解該技術的發展動態,該文概述了近幾十年來關於輻射、散射近場測量及近場成像技術前人所做的工作及其最新進展,並指出了未來研究的主要方向。
  • 西安光機所光學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生物結構在不同尺度、不同維度和不同部位的觀察與形態分析,為科學研究結果提供最直接的證據,在眾多學科領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目前高解析度三維成像技術已經在生物學領域有了廣泛的應用,並推動著生物學研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但是已有的技術與研究工具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對大樣品進行三維成像時數據量大且耗時,高解析度與大成像視場難以同時滿足,樣品自然色彩難以獲取等。
  • 華東理工大學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前沿應用研究取得系列新進展
    近期,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郭志前教授課題組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的前沿基礎和應用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階段性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化學科學》和《配位化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