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在單分子拉曼成像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提出掃描拉曼埃分辨...

2020-11-26 中國科大..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的董振超研究組與羅毅研究組,在單分子拉曼成像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將空間解析度推向新極限,實現了埃級單化學鍵分辨的分子內各種振動模式的實空間成像,並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分子化學結構重構技術掃描拉曼埃分辨顯微術(Scanning Raman Picoscopy,SRP)。該成果於2019年11月8日在《國家科學評論》上在線發表,並於近期正式出版。  

精確確定分子的化學結構對於任何一個分子相關領域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是深刻理解分子的化學、物理、生物等性質和功能的關鍵。掃描隧道顯微鏡和原子力顯微鏡具有在實空間對單分子骨架進行成像的傑出能力,但這些技術通常缺乏精確確定單分子結構所必須的化學信息。拉曼散射光譜中包含了豐富的分子振動結構信息,不同化學基團的拉曼光譜的譜形特徵各不相同,因此拉曼光譜可以作為分子化學基團的「指紋」識別工具,但常規拉曼成像技術達不到掃描針尖技術所具有的的超高空間解析度。因此,將二者結合發展起來的針尖增強拉曼光譜技術(TERS),可以克服各自技術的缺陷,融合兩種技術的優勢,為實現單分子化學結構的確定提供了可能。

2013年,由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首次展示了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拉曼成像技術 [Nature 498, 82 (2013)],將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解析度提高到了一個納米以下(~5 Å),此項突破性成果已被國際同行引用八百多次。在此基礎上,研究者們一方面探索單分子拉曼成像技術空間解析度的極限,另一方面思考如何充分發揮這項技術的獨特優勢。最近,該團隊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6, 1169−1175 (2019)) 發表研究論文「Visually Constructing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a Single Molecule by Scanning Raman Picoscopy」, 將空間解析度推向了一個新的極限,並為最新技術提出了一種重要的新應用。他們通過改進低溫(液氦)超高真空針尖增強拉曼光譜系統和精細調控針尖尖端高度局域的等離激元場,將空間解析度提高到了1.5 Å的埃級單個化學鍵識別水平,在實空間獲得了分子各種本徵振動模式完整的空間成像圖案,並發現和觀察到了分子對稱和反對稱振動模式中顯著不同的幹涉效應。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基於埃級分辨的分子振動模式成像圖以及由此揭示的新物理效應,結合化學基團的拉曼指紋資料庫,提出了一種可視化構建分子結構的新方法:掃描拉曼埃分辨顯微術(Scanning Raman Picoscopy,SRP)」。SRP方法充分彰顯了基於拉曼信號的針尖掃描技術「鋒芒畢顯」、在實空間精確確定分子化學結構的能力。研究者以單個鎂卟啉分子作為模型體系,採用「搭積木」(Lego-like)方式把各個化學基團拼接起來,實現對整個分子化學結構的構建。埃級分辨的掃描拉曼顯微術所具備的這種解析未知分子化學結構的能力,無疑將引起化學、物理、材料和生物等領域科研人員的廣泛興趣,催生這一領域的大量相關研究。可以預見,通過與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相結合,SRP有望發展成為一種成熟和通用的技術,將為在單個化學鍵尺度上確定單分子的化學結構、原位研究表面物理化學過程和表面催化反應等提供新的手段,也為生物分子的高分辨成像和結構確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張堯教授、楊犇博士生和Atif Ghafoor博士為這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該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了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教育部、安徽省等單位的支持。

圖片說明:掃描拉曼埃分辨顯微術(SRP)的藝術化效果圖。高度局域化的等離激元電磁場會顯著增強針尖下方單個分子內部局域化學基團的拉曼散射信號。將不同化學基團簡正振動模式對應的拉曼成像圖樣進行合併,就可以採用類似「堆積木」的方式將各個化學基團拼接起來,構建出完整的分子化學結構。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93/nsr/nwz180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科研部)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將空間解析度推向新極限 提出掃描拉曼埃分辨顯微術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的董振超研究組與羅毅研究組,在單分子拉曼成像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將空間解析度推向新極限,實現了埃級單化學鍵分辨的分子內各種振動模式的實空間成像,並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分子化學結構重構技術——掃描拉曼埃分辨顯微術(Scanning Raman Picoscopy
  • 挑戰化學成像極限:中國科大實現單分子拉曼光譜成像
    最近,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高分辨化學識別與成像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 該研究工作是在科技部、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下完成的,是該研究團隊繼2005年實現單分子磁性調控(文章發表在《科學》雜誌上)後在單分子科學領域取得的又一項重大進展。
  • 中國科大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網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該成果8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 中國科大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網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該成果8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近日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
  • 中國科大實現亞納米分辨的近場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Å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從而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2020年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掃描探針加拉曼 強強聯合重構單分子化學結構
    這一問題的解決辦法是掃描探針顯微鏡與拉曼光譜的聯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很早就用於分子結構研究,超高空間解析度讓這些掃描探針顯微鏡可以對單分子骨架進行成像,但是顯微成像無法得到足夠的化學信息來準確判斷分子的化學結構。這一點完全可以與拉曼光譜互補。由拉曼光譜提供詳細的化學信息,而掃描探針顯微鏡則提供超高空間解析度與空間信息。
  • 【科技日報】中國科大實現世界最高解析度單分子拉曼成像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該校的科學家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將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成像解析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納米。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於6月6日在線發表了這項成果。世界著名納米光子學專家Atkin教授和Raschke教授在同期雜誌的《新聞與觀點》欄目以《光學光譜探測挺進分子內部》為題撰文評述了這一研究成果。
  • 中科大學子首次實現最高解析度單分子拉曼成像
    6月6日凌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布重大科研成果,該校科學家日前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將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成像解析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納米。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6月6日在線發表這項成果。研究由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董振超研究小組完成,博士生張瑞、張堯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 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0.8 nm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現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中科大實現世界最高解析度的單分子拉曼成像
    《自然》雜誌於6月6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學家的一項最新成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將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成像解析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納米。這項成果由中科大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董振超研究小組完成,博士生張瑞、張堯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 中國科大在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在無損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一系列進展。
  • 中科大實現世界首次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科技日報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新型光片顯微鏡」取得重大進展
    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新型光片顯微鏡」取得重大進展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0-22 10:08 來源: 自然科學基金會網站    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超高時空分辨微型化雙光子在體顯微成像系統」(項目批准號:31327901)項目組於2013年成立。
  • 中國科大在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在無損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該團隊基於自主研發的圖像重構框架成功實現了無損醫學電阻抗圖像在多個不同成像方式下的高分辨重建。無損醫學電阻抗成像技術作為新發展的影像技術,具備對人體無害、使用方便且設備價格相對低廉等核心優勢,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熱點。然而,該成像技術在臨床醫學上受制於成像精度低、魯棒性差等因素未能獲得長足的進步,因此開發魯棒、高分辨能力的成像算法是電阻抗成像領域的前沿難題和核心技術。
  • 我國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證券網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科大-北大聯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
  • 華東師大實現液相高分辨掃描探針電學顯微成像—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教授胡志高團隊在實用化掃描探針顯微技術電解液溶液下電學成像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實現了穩定可靠的高空間分辨、高靈敏度壓電力顯微鏡液下成像
  • 創新領航丨拉曼圖像一體化在掃描顯微分析上的應用
    10月18日,2017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在成都星宸皇家金煦酒店隆重開幕,這是一年一度電子顯微領域從業者共襄的盛會,行業專家、學者、儀器廠商共同交流電子顯微學及相關儀器技術的前沿發展,以及基礎與應用研究的最新進展。
  • 中國科大首次在水溶液環境中實現單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新聞...
  • 【光明日報】我科學家實現世界最高解析度單分子拉曼成像
    分子的大小一般在1納米左右,相當於人頭髮絲直徑的六萬分之一,不僅肉眼看不到,連光學顯微鏡都無能為力。6月6日,一項由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的亞納米分辨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的成果正式發布,這一成果把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成像解析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納米,使人類能夠識別分子內部的結構和分子在表面上的吸附構型。
  • 中國科學家革新成像技術, 「看清」分子結構
    分子大小一般在1納米左右,不僅肉眼看不到,連光學顯微鏡都無能為力。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董振超教授的團隊革新了探測微觀世界的拉曼成像技術(Raman Imaging),使其成像的空間解析度達到了0.5納米,使得人類能夠識別分子內部的結構和分子在表面上的吸附構型。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今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