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大實現液相高分辨掃描探針電學顯微成像—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教授胡志高團隊在實用化掃描探針顯微技術電解液溶液下電學成像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實現了穩定可靠的高空間分辨、高靈敏度壓電力顯微鏡液下成像。該系列成果近日發表於《物理評論應用》和《納米技術》。

掃描探針顯微鏡(SPM)已經成為當今材料和物理領域的核心探測技術之一,同時也在能源轉換、電生理以及生物壓電傳感系統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然而,傳統導電探針在溶液中複雜的電學和電化學效應,使得SPM成像技術應用於溶液中的電學測量舉步維艱。因此,該技術在納米尺度實現導電溶液環境中的電學探測,仍需要同時解決優化探針設計、高空間分辨力、高測量靈敏度和澄清物理機理等科學和技術問題。

為此,研究團隊聚焦於上述導電液體環境下的電學顯微表徵難題和挑戰,提出了SPM中壓電力顯微(PFM)成像的新方法和新效應,發展了電解液下納米級分辨的非破壞性間接接觸PFM成像新技術,詳細呈現了電學成像中,針尖周圍在不同陰陽離子電解液中的複雜電勢分布和電場屏蔽效應。研究數據表示,在低濃度溶液環境下的探測呈現出比大氣中更高的空間解析度和信噪比,在多種電解液中均得到了小於20 nm的高分辨機電耦合成像。

力是原子力顯微鏡成像系統的靈魂。探針在液體環境中避免了毛細作用對成像的不良影響,更好地控制了探針尖端力的大小,使驅動信號聚焦於樣品被測區域進而得到高分辨數據。隨著該技術未來在生物壓電領域的推廣,活體組織或細胞要求掃描探針處在非接觸模式或保持非常小的接觸成像力。因此,研究人員進一步總結探針作用力對成像解析度的規律,實現間接接觸式探測和在電解液環境下測試過程中極小力穩定成像的能力,十分有利於實現無損探測。

胡志高表示,該系列工作為掃描探針顯微鏡技術在導電溶液環境中高空間解析度電學成像的發展、以及推廣其應用於生物和半導體等交叉學科課題打下了重要基礎。理論模擬和實驗結果的一致性也為進一步發展掃描探針電學成像技術提供了新思想。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journals.aps.org/prapplied/abstract/10.1103/PhysRevApplied.12.034006

https://journals.aps.org/prapplied/abstract/10.1103/PhysRevApplied.11.054037

https://doi.org/10.1088/1361-6528/ab0866

相關焦點

  • 功能全面的多功能掃描探針顯微鏡AFM
    設備信息:Ntegra Solaris多功能掃描探針顯微鏡(SPM)-原子力顯微鏡(AFM)平臺2.技術參數:(1)在大氣環境下:掃描隧道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接觸+半接觸+非接觸)/橫向力顯微鏡/相位成像/力調製/力譜線/粘附力成像/磁力顯微鏡/靜電力顯微鏡/掃描電容顯微鏡/開爾文探針顯微鏡/擴展電阻成像/納米壓痕/刻蝕: 原子力顯微鏡(電壓+力)/壓電力模式/超聲原子力/外加磁場/溫度控制/氣氛控制等功能。
  • 掃描探針加拉曼 強強聯合重構單分子化學結構
    這一問題的解決辦法是掃描探針顯微鏡與拉曼光譜的聯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很早就用於分子結構研究,超高空間解析度讓這些掃描探針顯微鏡可以對單分子骨架進行成像,但是顯微成像無法得到足夠的化學信息來準確判斷分子的化學結構。這一點完全可以與拉曼光譜互補。由拉曼光譜提供詳細的化學信息,而掃描探針顯微鏡則提供超高空間解析度與空間信息。
  • npj:高光譜掃描探針顯微成像—高斯過程建模
    近三十年來,掃描探針顯微鏡在以接觸模式對形貌成像進行初步驗證之後,出現了間歇性和非接觸式形貌成像模式,以及用於電、磁、機械和機電成像的SPM模式,後來還有光譜學SPM模式。這些臺式工具以及新近備受關注的3D壓電響應力顯微工具所實現的成像方式成為納米科學與技術以及諸多基礎和應用領域科研爆炸性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但稀疏採樣的3D壓電響應力的顯微數據,如何重建和導出空間結構尚待深入探索。
  • 掃描探針顯微鏡(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SP
    掃描探針聲學顯微鏡模塊: 掃描探針聲學顯微鏡(SPAM,Scanning Probe Acoustic Microscope)是將原子力顯微鏡與電聲成 像技術相結合,採用聲學成像模式,借用聲波記錄下物質的內部模樣,建立了低頻(<30kHz)高分 辨率(~10nm)掃描探針聲學顯微成像技術。
  • 中科大實現世界首次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科技日報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第六分會場--掃描探針顯微鏡(STM/AFM)報告安排--2019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
    本屆年會的主題是「中國電子顯微學快速發展的新時代」。        本屆年會將設立材料科學與生命科學分會場,材料科學分會場包含:1.顯微學理論、技術與儀器發展;2.原位電子顯微學表徵;3.功能材料;4.結構材料及缺陷、界面、表面,相變與擴散;5.先進顯微分析技術在工業材料中的應用;6.掃描探針顯微學分會場(STM/AFM等);7.掃描電子顯微學(EBSD);8. 低溫電子顯微學表徵分會場;9. 生命科學顯微成像技術研究分會場;10.
  • 中國科大實現亞納米分辨的近場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用光實現原子尺度空間分辨一直是納米光學領域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儘管這一目標由於衍射極限的制約曾被認為是遙不可及的。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SNOM)的出現點燃了實現這一目標的希望,空間解析度的極限不再受制於衍射極限,而是取決於實現探針下光場空間局域化的能力。
  • 我科學家首次實現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 我科學家首次實現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2020-08-12 04:22:45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0.8 nm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現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科技日報】我科學家首次實現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科技日報合肥8月11日電(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用光實現原子尺度空間分辨一直是納米光學領域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
  • 2015 高解析度成像與生物醫學應用研討會圓滿閉幕
    本次高解析度成像與生物醫學應用研討會一方面聚焦冷凍電鏡、分子成像等高解析度成像技術,但更多的在顯微成像和圖像數據分析在生物學和臨床醫學上的應用、實踐、具體研究上展開討論,旨在推廣高解析度成像技術在國內的應用,使更多的科研人員嘗試將此作為研究的重要技術手段。會議第首位嘉賓為上海交通大學Med-X研究院副院長楊國源教授,演講主題為"同步輻射血管造影在鼠腦缺血模型中的應用"。
  • 微區時空分辨掃描電化學探針顯微鏡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通訊員于洋 記者封帆)由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完成的中科院科研裝備研製項目「新型微區時空分辨掃描電化學探針顯微鏡系統」
  • 掃描電子顯微鏡探針原位電學特性測量裝置
    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掃描電子顯微鏡使用的探針原位電學特性測量裝置,包括一個或多個原位電學特性分測量器、電子源、電學性質測試儀器和內裝加熱器的樣品臺;所述多個原位電學特性分測器以樣品臺為中心環繞樣品臺均勻分布,其結構分別為:一鎢探針固定在金屬測量杆的一端,金屬測量杆另一端套裝絕緣套並與三維調節杆相連,一測量導線一端與金屬測量杆相連
  • 挑戰化學成像極限:中國科大實現單分子拉曼光譜成像
    最近,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高分辨化學識別與成像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上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技術藉助物理與化學增強手段使探測靈敏度得到了很大提高,而進一步將該技術與掃描探針顯微術結合後發展起來的針尖增強拉曼散射(TERS)技術,除能極大提高光譜探測的靈敏度外,還可以同時提供高空間分辨的拉曼成像,因此人們對TERS技術探測微觀世界構造的能力和前景充滿了期待。
  • 中國科大|將空間解析度推向新極限 提出掃描拉曼埃分辨顯微術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的董振超研究組與羅毅研究組,在單分子拉曼成像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將空間解析度推向新極限,實現了埃級單化學鍵分辨的分子內各種振動模式的實空間成像,並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分子化學結構重構技術——掃描拉曼埃分辨顯微術(Scanning Raman Picoscopy
  • 全球首個混合磁體掃描隧道顯微鏡「中國造」—新聞—科學網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陸輕鈾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研製成功混合磁體極端條件下原子分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為利用混合磁體搭配STM開展原子分辨成像研究鋪平道路
  • 掃描近場光學顯微技術(SNOM)書寫的發展史詩
    「掃描近場光學顯微技術」 最早由科學研究工作者Edward Hutchinson Synge提出。根據觀察到的在一定壓力下電弧發出的通過孔徑僅為100nm的強聚焦平面光,他認為,利用這種小孔徑可以使光在樣品表面進行逐點掃描成像,同時採集被測量物質的光學信息,並大膽預測這一技術的實現將是照明探測研究領域中的巨大突破。在1956年和1972年,John A.O'Keefe與Ash and Nicholls進一步完善了該理論,並提出小孔探測原件儘可能接近樣品表面將有助於該技術的實現。
  • 大連理工大學高分辨三維X射線顯微成像系統採購項目公開招標公告
    公告信息: 採購項目名稱 大連理工大學高分辨三維X射線顯微成像系統採購項目 代理機構地址 大連市甘井子區軟體園路80號科技園大廈B座601室 代理機構聯繫方式 王元、賈生富;0411-39700128/132 項目概況大連理工大學高分辨三維
  • 中國科大在單分子拉曼成像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提出掃描拉曼埃分辨...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的董振超研究組與羅毅研究組,在單分子拉曼成像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將空間解析度推向新極限,實現了埃級單化學鍵分辨的分子內各種振動模式的實空間成像,並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分子化學結構重構技術掃描拉曼埃分辨顯微術(Scanning Raman Picoscopy,S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