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大小一般在1納米左右,不僅肉眼看不到,連光學顯微鏡都無能為力。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董振超教授的團隊革新了探測微觀世界的拉曼成像技術(Raman Imaging),使其成像的空間解析度達到了0.5納米,使得人類能夠識別分子內部的結構和分子在表面上的吸附構型。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今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經過董振超團隊的改良,單光子光學拉曼成像的空間解析度從3到15納米提高到了0.5納米,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亞納米分辨。「這項研究對了解微觀世界,特別是微觀催化反應機制、分子納米器件的微觀構造和包括DNA測序在內的高分辨生物分子成像,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董振超教授接受果殼網採訪時介紹道。
拉曼光譜分析技術是在科學研究中被廣泛使用的一項技術,通過檢測分子的旋轉和振動信息對分子進行鑑別。數十年來,拉曼光譜技術通過不同手段得到發展革新,表面增強拉曼光譜技術(SERS)、針尖增強拉曼光譜技術(TERS)等分析技術應運而生。其中,TERS是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和拉曼光譜分析技術的結合產物,利用納米尺度的STM針尖增強樣品分子的拉曼光譜信號。「我們的研究成果是基於TERS做出的改進,特別是通過頻譜匹配調控把非線性效應引入到TERS中,進而實現拉曼信號增強,並提高空間解析度。」董振超教授告訴果殼網。藉助雙共振過程產生非線性效應,改進後的TERS技術可以識別分子內部結構以及分子在表面上的吸附構型。
左圖:STM控制的針尖增強拉曼散射測量原理示意圖。圖中所示為共焦邊照射實驗構型,Vb是加在樣品上的偏壓,It為控制探針與襯底間距的隧穿電流。當一束雷射聚焦到金屬針尖與襯底之間的納腔時,就會產生很強的高度局域化的等離激元電磁場,後者會顯著增強針尖下單個分子的拉曼散射信號。右上圖:分子拉曼光譜。右下圖:拉曼成像圖和強度分布曲線。圖片來源:董振超 圖片文字來源:中國科大新聞中心
這種新的拉曼成像技術將在納米光子學、生物光子學、乃至任何需要在分子尺度上識別樣品成分及結構的領域上得到廣泛應用。《自然》的審稿人表示,董振超團隊的研究「是該領域迄今質量最高的頂級工作,開闢了該領域的一片新天地」。然而,繼續進行技術革新的腳步並未停止。
問及這項技術尚存的限制時,董振超教授表示:「這項技術對STM納腔中的等離激元共振模式有要求,如何方便地控制針尖形狀以獲得所要的共振模式,成為制約解析度的瓶頸。」另一方面,由於目前局域等離激元場強的大小是通過針尖與金屬襯底之間的間距來控制的,「如果實驗測量可以不依賴金屬襯底,而單純依靠針尖等離激元的模式和強度就可以實現,那這項技術的應用範圍就會更廣。」
董振超教授指出,鑑於當前的電化學針尖製作方法,得到一根好針尖還帶有一定的運氣成分。有鑑於此,「發展的方向應該是在針尖結構的調控上下功夫。」他對果殼網說,「一種可能的解決途徑是利用先進的納米加工手段,對針尖結構加以可控制備,獲得想要的模式和強度。」拉曼光譜技術的成像極限,將繼續受到科學家們的挑戰。
在綠色入射雷射的激發下,處於STM納腔中的卟啉分子受到高度局域且增強的等離激元光的強烈影響,使得分子的振動指紋信息可以通過拉曼散射光進行高分辨成像。圖片是實驗原理的藝術化處理,分子的振動信息成像通過投影到底幕中的振動影像來表示。圖片作者:王國燕 梁琰 圖片文字來源:中國科大新聞中心
信息來源:Nature News
相關的果殼網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