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學家讓電子顯微鏡能看清有機分子

2020-11-25 央廣網

  「通俗地講,就是在以前用電子顯微鏡看清金屬表面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不可能看清有機分子。我參與的研究讓這種不可能變為了可能。」 國際著名科技期刊《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日前刊發了西安科技大學鄭斌博士參與的研究成果論文「高分辨透射電鏡揭露金屬有機骨架材料的表面及界面結構」。在13位作者中,鄭斌博士排名第3,為唯一的國內人員,西安科技大學為唯一的國內單位。

  原來,金屬有機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 是由有機基團與金屬離子在空間自組裝而成的多孔結構,其擁有巨大的內表面積、極低的晶體密度以及可調節的孔尺寸和功能結構,在氣體的存儲和分離,催化以及藥物緩釋等具有誘人的應用前景。然而,像其他晶體材料一樣,MOFs晶體也具有一些局域的非周期性的結構特徵,比如表界面、缺陷和無序等,這些特徵對於傳質、吸附和催化具有重要的影響。這些特徵和晶體結構一樣重要。高分辨電鏡是觀察局域結構的有效工具。

  然而,傳統的高分辨電鏡是無法觀察MOFs。因為柔軟的有機基團的存在,高能電子束會瞬間破壞MOFs的結構。以前的研究表明,在極低劑量的電子束下MOFs是可以維持其結構的,但是傳統的方法無法在低劑量電子束下獲得高信噪比的圖片。研究中利用直接探測電子計數相機技術來降低電子顯微鏡成像所需的電子束劑量,從而削弱了其對金屬有機骨架結構的衝擊,可確保觀察到真實的結構,而且圖像的解析度達到了0.21納米。

  據了解,《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專注於報導全球材料科技的最新研究進展,閱讀群體廣泛。該雜誌2016年影響因子高達38.891,超過《自然》(38.138)和《科學》(34.661)。

  據悉,這是西安科技大學建校以來首次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該研究與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合作完成,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1503165)和西安科技大學的資助。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顯微鏡能看清很小的東西?》冒個炮十萬個為什麼動漫視界
    《為什麼顯微鏡能看清很小的東西?》冒個炮十萬個為什麼動漫視界:在顯微鏡被發明出來以前,有許多非常微小的東西,像細菌、動植物的細胞等,人們用肉眼是看不見的。可是,為什麼通過顯微鏡就能看見它們了呢?顯微鏡是由幾個圓圓的鏡筒組成,裡面裝著一些透光的鏡片,很微小的東西,在光線的照射下,會透過鏡片形成一個放大的影像。每透過一次鏡片,影像就被放大一次。一臺普通的顯微鏡能把物體的影像放大幾千倍,電子顯微鏡甚至能將物體放大幾百萬倍。如果你透過顯微鏡來觀察,就會發現,一滴看上去透明乾淨的河水裡竟然會有很多活動的小生物。最早的顯微鏡是16世紀末在荷蘭發明製造出來的。
  • 科學家製成四維電子顯微鏡
    圖片說明:用四維電子顯微鏡來顯示納米鼓動現象。(圖片來源:Nano Letters; images and diagram produced at Caltech) 美國科學家近日製造出了第一臺四維電子顯微鏡,能夠用來觀察原子尺度物質結構和形狀在極短時間內所發生的變化。
  • 為什麼顯微鏡能看清很小的東西?
    在顯微鏡被發明出來以前,有許多非常做小的東西,像細菌、動植植物的細胞等,人們用肉眼是看不見的可是,為什麼通過顯微鏡就能看見它們了呢?顯微鏡由幾個圓圓的鏡筒組成,裡面裝著一些透光的鏡片,很微小的東西,在光線的照射下,會透過鏡片形成一個放大的影像。每透過一次鏡片, 影像就被放大一次。一臺普通的顯微鏡能把物體的影像放大幾千倍,電子顯微鏡甚至能將物體放大幾百萬倍。如果你透過顯微鏡來觀察,就會發現,滴看 上去透明乾淨的河水裡竟然會有很多活動的小生物。
  • 科學家開發分子測角儀用於DNA結合蛋白單顆粒低溫電子顯微鏡
    科學家開發分子測角儀用於DNA結合蛋白單顆粒低溫電子顯微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2 14:32:40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Shawn M.
  • 自旋電子器件的新製造方法:將有機分子塗覆到金屬上
    導讀據日本東京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物理學家創造出一種製造自旋電子器件的新方法。這個新的製造方法很有吸引力,因為它採用了相對易於根據不同用途而進行配置的有機分子。這些分子層可以塗覆或者印刷到金屬上,創造新的電子功能。
  • 看清0.2um細微結構!進口透射電子顯微鏡,報關清關流程
    透射電子顯微鏡這類精密儀器怎麼進口?高精密儀器的進口流程又有哪些,二手精密儀器設備進口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今天,紫騰帶大家來看下吧。透射電子顯微鏡是利用高能電子束,充當照明光源而進行放大成像的大型顯微分析設備。
  • Cell年度最佳論文:張鋒DNA顯微鏡入選|張鋒|細胞|電子顯微鏡|螢光...
    顯微鏡可分為兩大類: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人們早在幾百年前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到了細胞,近年來用冷凍電鏡觀察到了蛋白的三維立體結構,然而,這兩類顯微鏡都無法再基因組水平觀察細胞。分別是:1953年的物理學獎頒給了相位差顯微鏡,1982年的化學獎頒給了晶體電子顯微技術,198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電子顯微鏡和掃描隧道顯微鏡,201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超解析度螢光顯微鏡,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
  • 2017諾貝爾化學獎:三科學家發明冷凍電子顯微鏡
    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5點45分許,諾貝爾獎評委會主席格榮·漢森(Goran Hansson)宣布,因發明用於生物分子的高解析度結構測定的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lectron microscopy),瑞士洛桑大學的雅克·杜伯謝(Jacques Dubochet)、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約阿希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英國劍橋大學的理查·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獲得
  • 結構生物學裡程碑: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時代來臨
    這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低溫電子顯微鏡之一:低溫電子顯微鏡通過電子束對冷凍的生物分子進行成像,從而得到分子的三維結構。因此他們決定使用電子顯微鏡。  當時,電子顯微鏡主要用於研究用重金屬染過色的病毒或組織切片。一束光子打在樣本上,新生的電子被檢測到,被用於解析樣本結構。這種方法成功製作了第一幅病毒的精微圖片——一種菸草病毒。但染色導致無法看清各個蛋白,更不要說原子細節了。Agarad表示,樣本上要麼滿是斑點,要麼沒染上,你只能看到分子的輪廓。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採購項目公開招標公告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採購項目公開招標公告 公告信息: 採購項目名稱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採購項目 品目 貨物/其他貨物/其他不另分類的物品 採購單位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看見納米世界,三位科學家因超解析度顯微鏡獲諾貝爾化學獎
    瑞士皇家科學院,諾貝爾化學獎頒獎現場,評選委員會委員斯文·李丹拔下了自己的一根頭髮,向眾人解釋一項突破性研究:一根人類的頭髮大概有100微米,用傳統的光學顯微鏡可以輕鬆看清,但是一個細菌只有大概200納米,傳統光學顯微鏡搞不定。不過,三個獲獎者用兩種方式實現了突破,讓我們看清了細菌。
  • 分子機器:顯微鏡下的生產力
    費林加展望了分子機器的未來,「你們可以想像某種納米級別的能量轉化器,一種微小的可以儲存能量和運用能量的機器。它開啟的是納米機器的新世界。」    科學家們相信,這些電子顯微鏡下才能露出真容的微小機器,將給人類帶來全新生產力。
  • 重大突破:電子顯微鏡拍出細胞彩照!
    在電子顯微鏡下,我們所能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個世界。電子顯微鏡能幫助我們觀察微小的病毒、細胞超微結構,但它只能得到黑白的灰度圖片。而在最近,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者們研發了一種新技術,使得「用電鏡拍彩照」成為了可能。他們用特殊染料標記樣品,得到了多色的電鏡成像,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 而立浦東再出發|從分子照片分子電影,科學家在這裡看清微觀世界
    同步輻射光源被稱作「高品質的巨型X光機」或「超級顯微鏡」,是支撐眾多學科前沿基礎研究與高新技術研發不可或缺的實驗手段。突出的應用成果包括:高性能銅合金連鑄凝固過程電磁調控技術已應用於京滬高鐵接觸線製造、助力中國石化成為我國首個獲得分子篩結構代碼的企業。
  • 科學家利用電子顯微鏡首次拍到DNA照片
    DNA的雙螺旋結構首次通過這張一小束DNA束的電子顯微鏡照片進行展示  北京時間12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推斷出DNA的雙螺旋結構59年後,義大利卡坦扎羅馬格納-格雷沙大學的物理學教授恩佐-迪-法布裡奇奧,利用電子顯微鏡拍到這種支持生命的螺旋梯形結構的第一張直接照片。
  • 電子顯微鏡原理
    導讀:電子顯微鏡是20世紀的重大科學技術發明,如同三極體的發明推動革命了半導體界一樣,電子顯微鏡也極大地促進了生命科學的發展,發明掃描隧道電子顯微鏡的兩位科學家還獲得了諾貝爾獎。本文詳細介紹電子顯微鏡功能、結構和原理,感興趣的同學請多多關注。。。
  • 科學家利用電子顯微鏡首次拍到DNA照片(圖)
    DNA的雙螺旋結構首次通過這張一小束DNA束的電子顯微鏡照片進行展示  一小束DNA得到兩個矽柱的支撐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推斷出DNA的雙螺旋結構59年後,義大利卡坦扎羅馬格納-格雷沙大學的物理學教授恩佐-迪-法布裡奇奧,利用電子顯微鏡拍到這種支持生命的螺旋梯形結構的第一張直接照片
  • 研究生發明三維顯微鏡 千人合影也能看清臉上的痣
    研究生發明三維顯微鏡 千人合影也能看清臉上的痣 2015-11-24 13:35:27乍看之下,它和傳統顯微鏡在外形上並沒有太大區別。仔細觀察才發現,原來它的照明光源與成像焦距都是可以通過軟體靈活操控的。「顯微鏡通過可編程照明產生不同的光線照射樣品,並採用電控變焦透鏡快速掃描物體不同的焦面,配合軟體中的圖像重構算法,便可完成視野內所有細胞的同時三維成像。」  林飛告訴記者,傳統顯微鏡成像是平面的,而通過三維顯微鏡,任一細胞的厚度、尺寸都可以隨著滑鼠的選取精確地獲得。
  • 諾獎得主埃裡克·貝齊格團隊研發可看清活體細胞顯微鏡
    諾獎得主埃裡克·貝齊格團隊研發可看清活體細胞顯微鏡 2014-10-24 新華網 林小春 【字體:大 中 小】
  • 最新研究:科學家發現火星有機分子,符合外星生命特徵
    《據太陽報》3月7日報導,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火星上存在和早期生命一致的有機分子,而且科學家們認為這種分子非常符合外星生命的特徵。這種有機化學物名為噻吩,也廣泛存在於地球,煤炭、原油,以及白松露等都含有該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