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浦東再出發|從分子照片分子電影,科學家在這裡看清微觀世界

2020-11-23 騰訊網

在上海浦東張江的一方沃土上,有一座好似「鸚鵡螺」的建築,它叫上海光源。從最初立項到開工建設,花了十年時間,一次次探索、一項項自主攻關,只是為了讓那束「光」更強些、更亮些,因為它要「照亮」的是不足「1微米」的世界。

作為中國大陸第一臺中能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上海光源由國家、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投資建設,於2004年12月25日開工建設,2009年4月29日竣工,5月6日正式對用戶開放,總體性能位居國際先進水平。

目前,共有15條光束線、19個實驗站在浦東開放運行。上海光源正在進行後續工程建設,預計到2022年,上海光源將有約35條束線和60個實驗站投入運行,屆時,上海光源年接待用戶能力將超過上萬人次。

「超級顯微鏡」

推動前沿學科跨越式發展

同步輻射光源被稱作「高品質的巨型X光機」或「超級顯微鏡」,是支撐眾多學科前沿基礎研究與高新技術研發不可或缺的實驗手段。

上海光源一經投入使用立即改變了我國結構生物學家以往主要依賴國外同步輻射裝置開展前沿領域研究的局面,支撐用戶在膜蛋白、蛋白質複合物以及與禽流感、伊波拉、寨卡等流行病毒相關的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研究中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重要成果,並顯著提升了我國結構生物學研究在國際上的地位,推動我國結構生物學研究快速邁向國際前沿。

其中,轉錄激活樣效應蛋白特異性識別DNA的結構機理研究,是《科學》雜誌評選出的2012年「十大科學突破」之一「基因組的精密改造工程」內容的一部分,也被選為2012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禽流感病毒跨種轉播機制與H7N9感染人傳播機制的揭示、伊波拉病毒入侵人體新機理的研究結果,則為新型病毒病疫情的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上海光源線站工程總工程師黃宇瑩介紹說,11年來,上海光源圍繞科學前沿、國家重大需求與產業核心問題支撐用戶開展創新研究,為廣大用戶提供了一個跨學科、綜合性、多功能的大科學研究平臺,成為我國科學家參與國際競爭的強大助力。同時,也進一步推動了我國包括同步輻射在內的大科學裝置的發展。

每年開機約7000小時

助力多個新藥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利劍」出鞘,迎來無數頂尖科學家。上海光源不僅支撐產出了大批學科前沿研究成果,在國家戰略需求與重大應用方面也發揮了越來越顯著的作用。

目前,上海光源每年開機約7000小時,其中實驗供光約5500小時,已有60家企業利用上海光源進行技術開發,涉及行業包括製藥、能源、日化、技術鑑定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效益。多家公司把利用上海光源平臺開展研發作為公司發展戰略的一部分。

落地浦東的世界十大製藥公司中,諾華、羅氏、葛蘭素史克、輝瑞等均利用上海光源獲得的大量結構數據進行了新藥研發,聚集在上海張江地區的生物醫藥公司大多已成為上海光源的用戶,藉助上海光源開展新藥研究,已有多個新藥進入了臨床試驗階段,初步形成了製藥企業科技服務產業集群。

在化工、冶金、汽車等產業領域,多家國內龍頭企業藉助上海光源平臺開發新技術與新產品,如中國石化公司、上海寶鋼集團、上汽集團等國內骨幹企業。突出的應用成果包括:高性能銅合金連鑄凝固過程電磁調控技術已應用於京滬高鐵接觸線製造、助力中國石化成為我國首個獲得分子篩結構代碼的企業。

形成先進光子科學研究中心

從「分子照片」進入「分子電影」時代

在過去的11年中,上海光源團隊不僅承擔了多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任務,而且承接了多項國際同類裝置的研製任務,如巴西光源150MeV直線加速器整機設計、建造及調試,韓國光源和日本超級B工廠對撞機的定時控制,韓國光源和加拿大光源的波蕩器等。

據介紹,上海光源正在浦東進行後續工程建設,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上海光源二期工程)於2016年11月正式開工建設,其中X射線通用譜學線站已完成安裝和通光,將於今年投入運行;另有多條用戶投資線站在啟動中。預計到2022年,上海光源將有約35條束線和60個實驗站投入運行,屆時,上海光源年接待用戶能力將超過上萬人次。上海光源將與正在建設中的軟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及超強超短雷射裝置一起形成先進的光子科學研究中心,不斷產出重大成果,支撐我國科技創新突破和跨越發展,為提高我國科技核心競爭力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如果說,同步輻射光源能為分子『拍照片』,而自由電子雷射藉助其極短的光脈衝則可以給分子『拍電影』,極大提高了科學家洞悉物質內部結構的能力,」 黃宇瑩說,「這也將成為浦東、張江最大的優勢特色,不是一個點、一個面,而是可以全方位地解決前沿領域研究探索。」

(來源:浦東發布)

相關焦點

  • 上海光源:微觀探索從「分子照片」時代進入「分子電影」時代
    在這片科技創新的高地,一個觸及世界前沿的「中國光谷」已然雛形初現。從「分子照片」時代進入「分子電影」時代上海光源,是全球頂級中能第三代同步輻射大科學裝置,外形酷似巨大的「鸚鵡螺」。圓形的「螺殼」內,3臺加速器負責「出產」同步輻射光。無數電子以近乎光速晝夜不停地高速旋轉。
  • 拍攝「分子電影」——全相干自由電子雷射
    同時,光也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個重要工具。通過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我們就可以觀測物體。 人類從誕生之日起,從未停止對光的追逐。光和人類文明進程相伴。19世紀末,愛迪生發明的電燈將人類帶進電氣時代。1895年,德國科學家倫琴發現了x射線,人類第一次看到了肉眼無法看到的物質內部和分子、原子等微觀世界。
  • 這個給病毒拍CT的大塊頭裝置,讓中國科學家可以彎道超車
    而立浦東再出發【這個給病毒拍CT的大塊頭裝置,讓中國科學家可以彎道超車】坐落在浦東的上海光源是中國大陸第一臺中能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據上海光源線站工程總工程師黃宇瑩介紹,從這臺設備中輻射出的光可以解析微觀世界的結構,跟蹤原子和分子的變化,為科學家提供了先進的「觀測眼睛」。2009年5月開放以來,實驗機供不應求,為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化學等多個學科提供了寶貴的基礎數據。
  • 微觀世界分子原子粒子為什麼都在振動或運動?
    在哲學層面,這個世界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不管是遙遠的天體,還是風吹草動,運動都無時不刻都在進行。只有宏觀物體,我們才能夠看到相對的靜止,比如一棟房子或者一張桌子,我們看到的可能是靜止畫面,但從微觀世界來說,所有的物體內部深層次的分子、原子、亞原子粒子都在不停的運動變化,這種靜中有動的運動,主要方式就是振動。
  • 大連光源: 給分子原子「拍電影」
    而當波長短到100納米左右時,一個光子所具備的能量就足以電離一個原子或分子而又不會把分子打碎,這個波段的光稱為極紫外光。   不僅能拍照,還能「拍電影」   「由於在科學實驗中,需要探測的原子或分子數量可能非常少,存在時間也非常短,普通的極紫外光源無法滿足這個需求,必須要有高亮度的極紫外光源,即極紫外雷射。」
  • 能為分子「拍電影」!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試驗裝置項目通過國家驗收
    為分子「拍電影」 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試驗裝置項目經過5年半的緊張建設和精細調試,高質量地建成了我國首臺X射線波段自由電子雷射試驗裝置;並成功地研製了射頻超導加速單元。
  • 2019中考化學重點:分子和原子
    不同點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在化學變化中原子不能再分 聯繫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分子和原子都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小粒子 【例題1】善於用化學的眼光看世界,能夠提高我們的科學素養。 2.下列對一些事實的微觀解釋錯誤的是() 事實解釋 A食鹽溶於水不溶於油微粒間相互作用不同 B炎熱的夏天自行車胎容易爆裂分子運動加快 C水電解產生氫氣和氧氣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D架在高處的電線夏季變得比冬季長原子的體積熱脹冷縮 答案:D解析:架在高處的電線夏季變長是由於溫度升高,原子運動速率加快,間隔變大的緣故
  • 「大連光源」給分子原子「拍電影」
    「光源」,顧名思義,就是自己能夠發光的物體,其最大用處就是照亮周圍的世界,幫助人類更好地去認識和改造我們生活的環境。縱觀人類文明史,最偉大的進步之一就是發明了電燈,從某種意義上說有了電燈,人類就可以照亮世界上任何一個黑暗的角落。同樣的道理,「大連光源」也是一臺能夠自己發出光線,從而幫助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學儀器。
  • 你還記得三十年前的浦東嗎?4K紀錄片《而立浦東》來了
    4K紀錄片《而立浦東》今日在上海中心大廈首發,「三十而立」的浦東迎來一次全景式的回顧和展望。因為交通不方便,在上海出生的著名主持人董卿童年時並沒有去過浦東,2006年她回到上海工作才開始對這個陌生又熟悉的地方有了實在的印象。那時,黃浦江面上已經有了兩座橋,董卿每天上下班經過南浦大橋,而現在黃浦江上有13座大橋。《而立浦東》將用豐富歷史圖片和視頻資料帶領觀眾回到30年前歷史開始的地方,「這一代人都有一種感覺,上海再不振奮就不行了」。
  • 第四代光源:探測微觀世界的利器
    一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將原子或分子中的電子「打」出來,讓原子、分子變成帶有正電荷的離子,帶正電的離子擊打在探測器上,就會形成「電」信號。如此,科學家就可以靈敏地探測即「看到」微觀世界。  這其中的關鍵點,即將原子或分子中的電子「打」出來。不過,並非所有的「光」都能實現這一點。「極紫外光」是其中一種。
  • 中國科學家革新成像技術, 「看清」分子結構
    分子大小一般在1納米左右,不僅肉眼看不到,連光學顯微鏡都無能為力。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董振超教授的團隊革新了探測微觀世界的拉曼成像技術(Raman Imaging),使其成像的空間解析度達到了0.5納米,使得人類能夠識別分子內部的結構和分子在表面上的吸附構型。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今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 【科技日報】大連光源: 給分子原子「拍電影」
    而當波長短到100納米左右時,一個光子所具備的能量就足以電離一個原子或分子而又不會把分子打碎,這個波段的光稱為極紫外光。  不僅能拍照,還能「拍電影」  「由於在科學實驗中,需要探測的原子或分子數量可能非常少,存在時間也非常短,普通的極紫外光源無法滿足這個需求,必須要有高亮度的極紫外光源,即極紫外雷射。」
  • 而立浦東,勇立潮頭再出發:紀錄片《不動搖——慶祝浦東開發開放30...
    紀錄片《不動搖——慶祝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著力描繪了許多浦東開發過程中的重要歷史進程,彰顯出浦東這張中國改革開放的「王牌」是如何一步步實現的: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如何引來「金融領頭羊」,打造要素市場的匯集;如何排除萬難,建造第一棟省部樓裕安大廈;小陸家嘴地區的規劃如何打破原有的條條框框,進行國際招標;浦東開發的建設者們如何對外招商;新中國第一家獨資貿易公司如何落地外高橋保稅區;新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的大型商業零售合資企業上海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如何引燃全市人民的消費熱情
  • 近日神秘試飛的國產大飛機C919,在上海這裡總裝下線|而立浦東再出發
    2008年開始研製,2015年11月2日總裝下線,2017年5月5日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完成首飛,已獲得28家客戶815架訂單。目前6架試飛飛機正在穩步開展取證試飛工作。 談及C919,繞不開位於上海浦東的中國商飛總裝製造中心浦東基地。第一架C919大型客機在這裡總裝下線,又從這裡前往浦東機場第四跑道首次飛上藍天。
  • 南方日報:分子機器——微觀世界的「大力士」
    曾跟隨斯託達特在西北大學讀博士的浙江大學化學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李昊這樣描述:簡單來說,就是生物體內那些像機器一樣運轉的東西,可用燒瓶、試管等儀器,用基本的非生命體化合物合成出來,並用這些非生命體的分子機器來模擬生命體的分子機器的運轉。 人類能用自己的「巨手」造出微小尺度的機器嗎?科學家有兩種思路:一種是通過製造比人類手更小的機器,由它再製造更小的機器。
  • 趣味無窮的分子世界,這些小分子幾乎能組成一個「分子動物園」!
    說到化學家,也許就是「穿著白大褂,滿是化學分子式,左手拿著燒杯,右手拿著試管」這樣的形象會立刻出現在人們的大腦中。科學是嚴肅的,但也很有趣。信不信由你,一些科學家確實很有幽默感。接下來,我們將向您展示一些奇特的化學分子,讓您真正領略分子藝術的魅力。
  • 微觀世界的「結繩記事」:分子結周期表有助合成新型分子拓撲結構
    如果把這些短繩替換成微觀世界的分子鏈,那又會怎麼樣呢?這就是合成化學領域的研究者非常感興趣的課題——分子結(molecular knots)。分子結是一種類似繩結的機械互鎖分子結構,蛋白質和 DNA 是最常見的兩種天然生成的分子結。分子結不僅能夠賦予大分子一定的彈性,又因為它極小的納米尺度,成為納米技術中非常有潛力的一類「積木」。
  • 5G時代 分子、原子微觀世界……社區「周末課堂」帶孩子們領悟科技...
    解「5G時代」,感受「分子、原子微觀世界」,11月28日下午,在桃園路街道第一中心社區兒童服務站,「周末課堂」如期開課,中心社區聯合「壹基金」與陝西紅鳳小朱䴉服務站的老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志願者,帶領轄區的孩子們進行了一次奇妙的「科技之旅」。
  • 物理熱學史微觀:分子運動論
    分子運動論是熱學的一種微觀理論,它是以分子的運動理論來解釋物質的宏觀熱性質。而它是根據兩個基本的概念:一個是分子都是由大量的分子和原子組成的;另一個是熱現象都是這些分子無規則運動的表現形式。另外瑞士德魯克和裡薩奇,義大利威斯柯維基(提出分子斥力模型)也都曾致力於分子運動論研究。到了19世紀上半葉,分子運動論繼續發展。1816年,英國的赫拉帕斯提出溫度取決於分子速度的思想;1846年,蘇格蘭瓦特斯頓提出混合氣體中不同比重的氣體,所有分子的mv的平均值應相同,這大概是能量均分原理的最早說法。
  • 在125萬億分之一秒內,科學家拍攝到:旋轉的羰基硫化物分子
    科學家已經使用精確調諧雷射脈衝來拍攝分子的超快旋轉,由此產生的「分子電影」追蹤了一圈半的羰基硫化物(OCS)(一種由一個氧、一個碳和一個硫原子組成的杆狀分子來自CFEL的研究主要作者伊萬傑洛斯·卡拉馬特斯科斯說:由於這種診斷雷射脈衝會破壞分子,每次快照都必須重新啟動實驗。科學家總共拍攝了651張照片,涵蓋了分子旋轉的1.5個周期。按順序組裝後,這些照片產生了125皮秒的分子旋轉薄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