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分子電影」——全相干自由電子雷射

2021-01-07 騰訊網

文/姚晨輝 徐梅

探究世界的光

萬物生長靠太陽,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都需要陽光才能生存。同時,光也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個重要工具。通過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我們就可以觀測物體。

人類從誕生之日起,從未停止對光的追逐。光和人類文明進程相伴。19世紀末,愛迪生發明的電燈將人類帶進電氣時代。1895年,德國科學家倫琴發現了x射線,人類第一次看到了肉眼無法看到的物質內部和分子、原子等微觀世界。

對於探索微觀世界而言,光源的質量至關重要。光源的質量與很多因素有關。你或許聽過一個故事:一個人晚上在花園裡丟了東西,他卻跑到房間裡去找。別人問他為什麼,他理直氣壯地說,因為房間裡的燈更亮。這個笑話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光源的亮度對人類觀察活動的重要性。

X射線更是探測微觀世界的理想工具,常規的X射線光源的亮度和相干性十分有限,這極大地限制了其在科學研究上實現更廣泛的應用。轉機在20世紀40年代出現了。

X射線是理想的探測工具

光源的演變

當時,美國通用電氣實驗室的科學家用電子同步加速器進行實驗。他們把電子加速到接近光速,再通過強大的磁場來控制其方向,使之沿著環形真空軌道「跑圈」。他們發現,電子在「跑圈」通過彎道時,會沿切線方向釋放電磁波。這就像下雨時如果你快速轉動雨傘,雨珠就會沿著雨

傘邊沿的切線方向甩出一樣。因為這種電磁輻射是在同步加速器上觀察到的,因此被稱作同步輻射。最初,同步輻射並不受科學家歡迎,被看作一種需要消除的副作用。隨後,他們逐漸意識到,同步輻射光有很多其他光無法企及的優點,能夠「照亮」普通技術無法洞察的微觀世界。

幾十年來,同步輻射光源已經歷了三代的發展。外形酷似鸚鵡螺的上海光源,就是全球最先進的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之一。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是物理、化學、材料、醫學、生命科學等眾多科學領域中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一種不可或缺的先進研究手段。然而,受原理限制,它也存在一些缺點。

為此,科學家開始發展新一代相干光源——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FEL)。自由電子雷射是高能電子在磁場作用下發生扭擺的時候,在前進方向上發出的雷射。你可以想像一條蛇扭著身子往前爬行,只不過這條「蛇」的速度接近光速,運動路徑呈正弦狀。自由電子雷射裝置通常由加速器、波蕩器和光束線站系統三部分組成。

自由電子雷射裝置示意圖

為分子「拍電影」

如果說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是為分子「拍照」的話,那麼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就是為分子「拍電影」。也就是說,第三代光源只能讓人看到微觀世界物質的結構,而新一代光源則能記錄下微觀世界物質的動態過程。

電影的誕生與19世紀末的一個爭論有關:馬在奔跑時,是否會四蹄騰空?一位攝影師設計了一套連續拍照的裝置,將馬奔跑的過程「分解」為一幀幀照片,這才找到了答案。以每秒24幀的速度拍攝的畫面,播放時可形成視覺上連續不斷的動態影像,也就是電影;而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可以拍攝幾千甚至多達10萬張高質量的照片,能夠獲得超高清晰的動態影像,堪稱名副其實的超級高速攝影機。

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很多物理和化學過程,本質上都是原子和分子過程。以往,科學家只能通過靜態的圖像推測原子和分子的運動;有了這樣的超級高速攝影機,科學家就能夠觀測到更加精細的動態變化,看到分子如何在細胞裡「舞蹈」,電子如何從一個分子「跑」向另一個分子……

拍攝分子電影

微觀世界追光人

2009年,在趙振堂研究員的帶領下,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組建了不到30人的自由電子雷射團隊,投入對新一代光源的研究中。同年建成了高增益自由電子雷射綜合研究平臺——上海深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裝置(簡稱深紫外裝置)。加速器學科是對裝置依賴性非常高的一個研究領域,為了與國外掌握更先進設備的同行進行競爭,研究團隊充分利用當前的裝置條件,另闢蹊徑,選擇了幾個開拓性的方向作為突破口。

上海深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裝置

天道酬勤,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自由電子雷射研究團隊的努力也結出了累累碩果,「全相干自由電子雷射的前沿實驗研究與新原理探索」項目榮獲2018年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趙振堂研究員於201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項目主要完成人

(自左至右:鄧海嘯 馮超 趙振堂 劉波 王東)

趙振堂院士

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外形狹長,似一柄光劍。它們通常與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放置於同一園區,從而構成光子科學研究中心。在上海張江也是如此。「鸚鵡螺」+「光劍」,強強聯手,發出的光照亮微觀世界,也照亮人類探索物質奧秘的科學之路。

(原載於《科學畫報》2020年第1期,本文受到上海科委2019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科普領域項目資助。項目名稱:「立足科創中心,傳播尖端科技——打造上海重大獲獎科技成果科普化融媒體專欄」;項目編號:19DZ2332600。)

本文選自《科學畫報》

微信發表時有改動

轉載請保留作者,註明轉載自科學畫報

相關焦點

  • 《國際科學技術前沿報告2019》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國際發展態勢分析
    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是一種全新的光源,具有高峰值亮度、超短時間脈衝、接近傅立葉變換極限的頻譜線寬、波長可調諧和全相干的優越特性,讓人們能用亞納米尺度的空間分辨能力研究飛秒時間尺度的原子與分子體系的結構和超快動力學過程
  • 自由電子雷射拍攝物質狀態改變時內部原子運動
    ——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期望能夠觀察到物質狀態改變時的內部原子運動,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使用0.1萬億分之一秒(0.000 000 000 000 1秒,即100飛秒)的慢成像技術來拍攝這樣的超快速運動,這種技術還必須能夠捕捉比原子間距更小的細部(相當於一根頭髮厚度的百萬分之一)。
  • 揭秘「第四代光源」——自由電子雷射
    自由電子雷射器一種利用自由電子的受激輻射,把相對論電子束的能量轉換成相干輻射的雷射器件。自由電子受激輻射的設想曾於1951年由Motz提出,並在1953年進行過實驗,因受當時條件的限制,未能得到證實。
  • 能為分子「拍電影」!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試驗裝置項目通過國家驗收
    記者獲悉,位於浦東新區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試驗裝置項目,日前通過國家驗收。 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試驗裝置由中國科學院和教育部共同建設,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為法人單位,北京大學為共建單位。裝置主體由一臺8億4千萬電子伏特的高性能電子直線加速器和一臺可以實現多種先進運行模式的自由電子雷射放大器組成。
  • 首次: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設備獲得分子分裂的光電子衍射成像
    實驗結果為高重複頻率的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進行時間解析度的泵浦探測光電子衍射影像指明了道路。在氧分子爆炸的時候,X射線雷射的X射線自由電子會碰撞氧分子的兩個原子的外層電子並開始裂變。在裂變的過程中,X射線雷射從兩個氧原子正在帶電(離子狀態)的其中一個原子的內殼層釋放出另外一個電子。電子具有粒子和波的特性,且波經由氧離子散射。
  • HGHG自由電子雷射成功實現大範圍波長連續可調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的上海深紫外自由電子雷射實驗裝置(SDUV-FEL)於近日完成了一項新的自由電子雷射實驗,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大範圍連續調諧的HGHG自由電子雷射放大。理論上,自由電子雷射具有極高亮度和波長連續可調諧的優勢。
  • 我國自由電子雷射技術發展戰略研究
    一、前言自由電子雷射(FEL)是基於真空中自由電子產生的輻射雷射 [1],與傳統雷射最主要的區別在於:輻射波長不依賴於受激介質,僅與電子束的能量和波蕩器(用於輻射的周期性磁場)有關。FEL 具有波長完全可調諧的特點,可以獲得其他雷射器不能實現的波段,相應波長可覆蓋從太赫茲至硬 X 射線甚至γ射線的範圍。
  • 全球僅8臺 能給分子「拍電影」的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通過驗收...
    大科學裝置一直以來被視為是推動科學進步的「國之利器」,日前,「大科學裝置群」的新成員——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試驗裝置項目通過國家驗收。據悉,該項目經過5年半的建設和精細調試,高質量地建成了我國首臺X射線波段自由電子雷射試驗裝置,並成功地研製了射頻超導加速單元。
  • 中德真空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能源利用前沿研討會在大化所召開
    9月22日至27日,由中德科學中心資助的「真空紫外自由電子雷射在分子、團簇和表面研究中的應用——能源利用前沿研討會」在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召開。   本次研討會的主要內容是探討真空紫外自由電子雷射在分子科學中的應用,其中包括團簇和表面科學。表面上的分子反應動力學、燃燒化學、團簇科學、化學反應動力學以及與基礎能源發展相關的科學領域是本次研討會的重點。
  • 自由電子雷射:我們的目標是波長更短、亮度更高!
    由於它的工作介質是自由電子,因此被稱為自由電子雷射。自由電子雷射的特點是雷射波長和脈衝結構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設計,並且能夠在大範圍內連續調節。自由電子雷射VS傳統雷射與傳統雷射器相比,自由電子雷射採用了極為不同的光束產生方案。
  • 自由電子雷射眼中的三體量子世界
    雷射家族新秀:短波自由電子雷射短波自由電子雷射是由高速運動的自由電子與自身電磁場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相干光,它是近年來雷射家族的新秀,其特點為高亮度、波長可調和超短脈衝。這個大型科學平臺的出現,已經讓科學家們發現了許多神秘的新物理現象和新物質態,比如黑洞分子和空穴原子等。自由電子雷射在新能源材料和生物複雜分子相干成像等領域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突破。
  • 上海應物所在儲存環自由電子雷射方面研究取得進展
    研究表明,這種運行機制能夠充分利用儲存環電子束的特點,通過較簡單的裝置改造就能實現飛秒量級高峰值亮度X射線脈衝的產生,從而大幅增強儲存環光源的性能。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出版集團(Nature Publishing Group)旗下的期刊《科學報告》上(Scientific Reports 7:4724 (2017))。
  • 中科院在儲存環自由電子雷射研究中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研究表明,這種運行機制能夠充分利用儲存環電子束的特點,通過較簡單的裝置改造就能實現飛秒量級高峰值亮度X射線脈衝的產生,從而大幅增強儲存環光源的性能。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科學報告》。 據介紹,基於儲存環的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已經成為支撐物理、化學、材料、醫學、生命科學等學科開展基礎和應用研究的一種最主要的大科學平臺。
  • 相干公司超快雷射系統獲「大連光源」青睞
    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聯合研製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大連光源,發出了世界上最強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脈衝,成為世界上最亮且波長完全可調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光源
  • 「大連光源」給分子原子「拍電影」
    作為我國最新一代光源「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大連光源」即「基於可調極紫外相干光源的綜合實驗研究裝置」終於進入正式運行階段。近日,這個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聯合研製的項目一期通過專家驗收,標誌著該裝置完成各項建設任務。
  • 小型化自由電子雷射獲重大原創進展
    近日,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徐至展、李儒新、劉建勝等在超強超短雷射驅動的小型化自由電子雷射新概念研究方面取得重大原創進展,提出並實現了一種微型、瞬態的波蕩器方案。自由電子雷射被稱為第四代光源,可以提供從遠紅外到X射線波段的高亮度相干輻射,在物理、化學、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具有前所未有的革命性應用價值。傳統的自由電子雷射基於射頻加速器產生高能電子束,再利用周期性排布的磁鐵構成的波蕩器對電子束進行扭擺與調製,最後輻射出高亮度相干輻射。無論是射頻電子加速器或由周期性磁鐵構成的電子波蕩器都是體積龐大,造價昂貴。
  • 利用自由電子雷射對液態碳進行表徵
    在 FERMI的研究人員採用自由電子雷射光源,不僅可以獲得液態的碳樣品,同時還可以對其結構進行表徵,追蹤碳樣品在熔化的時候其電子鍵合和原子坐標的超快排列。據我們所知,這是固態物質中最快的結構變化。研究機構的研究人會員利用飛秒泵浦的探測系統,利用泵浦雷射和非晶碳樣品來沉積高能載荷,在探測雷射的自由電子脈衝僅僅只有幾百飛秒時間內,測量樣品的X射線吸收的光譜。
  • 利用自由電子雷射對液態碳進行表徵
    的纖維衍射來自 FERMI研究機構的研究人會員利用飛秒泵浦的探測系統,利用泵浦雷射和非晶碳樣品來沉積高能載荷,在探測雷射的自由電子脈衝僅僅只有幾百飛秒時間內,測量樣品的X射線吸收光譜的。FERMI 的研究人員採用自由電子雷射器的4nm的雷射脈衝,研究人員可以測量內層電子的吸收光譜,並且得到一個清晰的觀點,就是其結構和鍵合是如何受到泵浦脈衝的影響的。當你將電子帶入 連續體的狀態的時候,電子開始在其周圍呈現。這也是當電子被激發的時候採用X射線吸收進行工作的優點,同反射光譜剛好相反。這也正好告訴你局部的形狀和局部的結構,由此你可以獲得重要的結構信息。
  • 「大連光源」發出世界最強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脈衝
    最近,在遼寧省大連市長興島,中國最新一代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大連光源」發出了世界最強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脈衝。其單個皮秒(1皮秒等於萬億分之1秒)雷射脈衝可產生140萬億個光子,不僅世界最亮而且波長完全可調。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X 射線自由電子雷射
    項目的科學目標是探索兩級外種子自由電子雷射級聯模式,以確定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發展的技術路線,解決並掌握關鍵技術,進行人才與技術儲備,為我國建設硬 X 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作預先研究。項目的工程目標是建成由射頻電子直線加速器驅動的軟 X 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為升級為用戶裝置提供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