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利用電子顯微鏡首次拍到DNA照片

2021-01-07 科學網

一小束DNA得到兩個矽柱的支撐

DNA的雙螺旋結構首次通過這張一小束DNA束的電子顯微鏡照片進行展示

 

北京時間12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推斷出DNA的雙螺旋結構59年後,義大利卡坦扎羅馬格納-格雷沙大學的物理學教授恩佐-迪-法布裡奇奧,利用電子顯微鏡拍到這種支持生命的螺旋梯形結構的第一張直接照片。

 

以前科學家只能對DNA的結構進行間接觀察。第一次發現這種雙螺旋結構採用的是X射線結晶學技術,這項技術根據X射線遇到物質後被反彈回來的模式,重建它的結構。但是迪-法布裡奇奧及其同事通過一種新方法讓DNA現形。他們製成極斥水矽支柱的納米級的景觀。他們把包含DNA片段的溶液加入到這個景觀裡後,水被很快蒸發掉,只剩下DNA像拉緊的繩索一樣延伸在微小的平臺之間。隨後他們利用電子束穿過矽床的孔洞,捕獲發光分子的高清照片。

 

迪-法布裡奇奧的照片實際上顯示的是一股由幾個相互交織在一起的DNA分子形成的「繩索」,並不只是一個雙螺旋結構。這是因為他們採用的電子的能量足以摧毀單個雙螺旋線,或者是形成雙螺旋結構的其中一條線。但是迪-法布裡奇奧認為,通過採用更加靈敏的設備和能量更低的電子,他們很快就能拍攝到單個雙螺旋結構的近照。DNA分子或稱脫氧核糖核酸儲存著可控制所有活生物體生長和正常運作的遺傳指令。迪-法布裡奇奧的創新方法將有助於科學家觀察DNA和一些生命的其他基本成分之間的互動,例如RNA(核糖核酸)。他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納米快報》雜誌上。(來源:新浪科技 秋凌)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利用電子顯微鏡首次拍到DNA照片(圖)
    DNA的雙螺旋結構首次通過這張一小束DNA束的電子顯微鏡照片進行展示  一小束DNA得到兩個矽柱的支撐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推斷出DNA的雙螺旋結構59年後,義大利卡坦扎羅馬格納-格雷沙大學的物理學教授恩佐-迪-法布裡奇奧,利用電子顯微鏡拍到這種支持生命的螺旋梯形結構的第一張直接照片
  • 利用全新量子顯微鏡,科學家首次觀察到納米光晶體內光的動態
    以色列理工大學近日表示,艾杜·卡米內爾教授及其團隊在量子科學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發出能記錄光流的量子顯微鏡,並利用它直接觀察束縛在光晶體內的光。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以色列理工大學研發的量子顯微鏡 大學網站 圖卡米內爾說,他們研發出的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是全球最先進的近場光學顯微鏡,用它可將不同波長的光源以不同角度照亮任何納米材料樣品,並繪製樣品中光與電子的相互作用。研究小組成員、論文第一作者王康鵬博士表示,這是他們首次真實觀察到光束縛在納米材料中的動態,而非依靠計算機模擬。
  • 科學家首次拍到光的波粒二象性 裙子是什麼顏色不受此影響
    科學家首次拍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有圖有真相。不過,裙子是藍黑色還是白金色當然不受此影響! 學過高中物理的讀者可能都知道,量子力學告訴我們,光同時具有粒子性和波性,但我們看到的要麼是波,要麼是粒子。電子顯微鏡就利用了波粒二象性來顯示樣品的結構,電子的波長很短,可以用來觀察更小的樣品。
  • 科學家首次拍到類太陽系恆星系統照片
    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超大望遠鏡(VLT)首次拍到了兩顆地外行星繞其太陽運行的照片。 科學家至今已經發現了幾千顆地外行星,但公布的都是藝術假想圖,因為拍攝到它們的照片太難了。最近,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超大望遠鏡(VLT)終於拍到了兩顆地外行星的照片。
  • 人類首次拍攝到了材料內部的電子運動
    電子是一種亞原子粒子,屬於輕子的一種。長期以來,由於它的質量小,速度快,雖然用處廣泛,卻難以觀測。 2008年2月,來自瑞典的幾位科學家首次拍攝到了單個電子的錄像,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 直到幾天前,來自衝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的科學家們用他們的「飛秒照相機」成功地首次拍到了材料內部電子的運動軌跡,再度實現了突破。
  • 電子顯微鏡原理
    導讀:電子顯微鏡是20世紀的重大科學技術發明,如同三極體的發明推動革命了半導體界一樣,電子顯微鏡也極大地促進了生命科學的發展,發明掃描隧道電子顯微鏡的兩位科學家還獲得了諾貝爾獎。本文詳細介紹電子顯微鏡功能、結構和原理,感興趣的同學請多多關注。。。
  • 我國科學家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圖a—d為水團簇在鹽表面上的氫鍵構型水是生命之源,其獨特的氫鍵結構也一直讓科學家難以解釋。這些一直都是未解之謎。   日前,我國科學家——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的江穎課題組和王恩哥課題組共同在水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拍攝到了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使得在實驗中直接解析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成為可能。這一科研成果已於1月5日以全文的形式在世界權威科學雜誌《自然—材料學》上在線發表。
  • PLoS Pathog:首次利用高解析度電子顯微鏡觀察腸道中HIV感染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理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首次利用高解析度電子顯微鏡觀察受到感染的有機體內真實腸道組織中的HIV感染,從而對腸道中的HIV感染進行迄今為止可能是最為詳細的描述。他們採用一種被稱作電子X射線斷層射線術(electron tomography)進行拍攝,在這種技術中,將組織樣品嵌入到塑料中,然後將它放置在一種高功率顯微鏡下。接著逐漸增加地對這種樣品的傾斜角度,總共傾斜120度,每增加一度就拍攝樣品圖片。
  • 重大突破:電子顯微鏡拍出細胞彩照!
    不過,當人們需要觀察更加微小的結構時,光學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就顯得不夠用了:受到衍射的影響,光學顯微鏡的分辨極限大約在200 nm,在此基礎上即使再去放大,也無法看到清晰的成像了。為進一步提高解析度,科學家們就用波長短得多的電子束替代了可見光,製造出了電子顯微鏡。電子顯微鏡使微觀成像的分辨達到了 0.1 nm,這項重要的技術的研發者1986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我國學者拍到「藥物擊靶」顯微鏡照
    為什麼之前沒拍到過這樣的照片?藥物分子又靠什麼像「樂高」一樣自動組裝?帶著這些問題,8月12日,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論文通訊作者之一的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晨軒。首張顯微鏡照片究竟能看到什麼?
  • Cell年度最佳論文:張鋒DNA顯微鏡入選|張鋒|細胞|電子顯微鏡|螢光...
    此後,恩斯特·魯斯卡於1931年發明電子顯微鏡,使得人們能夠直接在原子水平觀察,顯微鏡將人類視野帶到了一個之前從未觸及的微觀世界,人類開始對自己和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認知。顯微鏡可分為兩大類: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人們早在幾百年前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到了細胞,近年來用冷凍電鏡觀察到了蛋白的三維立體結構,然而,這兩類顯微鏡都無法再基因組水平觀察細胞。
  • 冷凍電子顯微鏡首次看到了單個原子
    改變分子成像技術的改變遊戲規則的技術稱為冷凍電子顯微鏡,可產生迄今為止最清晰的圖像,並且首次可分辨蛋白質中的單個原子。通過使用低溫電子顯微鏡達到原子解析度,研究人員將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細節了解蛋白質的工作原理,而這些工作原理是其他成像技術(例如X射線晶體學)無法輕易檢查的。
  • 挪威科學家首次拍到北極熊吃海豚
    感謝 奧創智能網的投遞挪威科學家在北極首次見到北極熊吃海豚,他們將北極熊改變飲食習慣歸咎於全球氣候暖化
  • 我國學者拍到「藥物擊靶」顯微鏡照
    照片顯示:當藥物分子(硫黃素T)要與生命體內的靶蛋白結合、起藥效時,不是像人們想像的單個分子去結合蛋白,而是自動像「樂高積木」一樣組裝後,合力「擊靶」,這種「機靈勁兒」與之前人們的想像完全不同。 本以為它隻身赴命,沒想到它兩兩成對、湊四成團、甚至6人成伍…… 這個新發現可能帶來哪些顛覆性改變?為什麼之前沒拍到過這樣的照片?
  • Science:新型電子顯微鏡首次揭示胺基酸的納米結構
    2019年2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在《Science》雜誌上首次描述了使用電子顯微鏡直接識別納米級胺基酸中的同位素而不損壞樣品的結果。這種新的電子顯微鏡技術可以檢測納米級蛋白質重量的細微變化,同時保持樣品的完整性,這可以為更深入,更全面的生命基本構建研究開闢新的途徑。
  • 電子顯微鏡捕捉家居用品放大百萬倍細節(組圖)
    第1頁:電子顯微鏡捕捉家居用品放大百萬倍細節 英國顯微鏡技術人員安德魯·塞利德(Andrew Syred)用掃描電子顯微鏡捕捉的睫毛刷的特寫畫面。  電子顯微鏡捕捉家居用品放大百萬倍細節    這些都是各家各戶常見的無害物品,然而,一旦在功能強大的顯微鏡下觀測時,它們的秘密便暴露無遺,有時,看上去甚至讓人覺得很不舒服。
  • 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拍到水分子內部結構
    北京大學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拍到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並揭示了單個水分子和四分子水團簇的空間姿態。這一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自然-材料》雜誌上。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拍到水分子的內部結構。水作為良好的溶劑為生命存在提供了基本條件,其獨特的氫鍵結構也一直讓科學家難以解釋。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江穎課題組與王恩哥課題組合作,在水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水分子的亞分子級分辨成像,使在實空間中直接解析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成為可能。
  • 中國學者拍到人類首張「藥物擊靶」顯微鏡照:像樂高組裝擊靶
    照片顯示:當藥物分子(硫黃素T)要與生命體內的靶蛋白結合、起藥效時,不是像人們想像的單個分子去結合蛋白,而是自動像「樂高積木」一樣組裝後,合力「擊靶」,這種「機靈勁兒」與之前人們的想像完全不同。本以為它隻身赴命,沒想到它兩兩成對、湊四成團、甚至6人成伍……這個新發現可能帶來哪些顛覆性改變?為什麼之前沒拍到過這樣的照片?
  • 科學家第一次拍到兩個原子化學鍵斷裂的實景視頻了!
    除了一些想像圖外,我們很難看到真實的原子照片,畢竟原子的尺寸非常地小,一根頭髮絲的寬度,就等於50萬個碳原子排列在一起,連最精細的顯微鏡,都已經無能為力了。不過最近,來自英國諾丁漢大學的納米材料教授安德烈·霍爾比斯託夫,和德國烏爾姆大學研究助理曹克誠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卻藉助碳納米管的約束和透射電子顯微鏡(TEM),拍到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原子之間互相運動及化學鍵斷裂的視頻,為未來研究化學反應開闢了新的方法。
  • 人類將首次拍下太陽兩極的照片,這事關每個地球人
    這個飛行器最終的目的地,就是帶給地球黎明的太陽,它將首次拍下太陽兩極的圖像,開啟人類探索太陽的一段新徵程。有史以來離太陽最近的相機,將首次拍下太陽兩極照片 儘管人類對太陽的觀測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不久前世界最大的太陽望遠鏡還公布了首批高清太陽照片,但所有觀測太陽的成像儀器,都只能拍到黃道面(ecliptic plane)角度的太陽,從未觀測過太陽的兩極。所謂黃道面,就是地球以及其他行星圍繞太陽公轉的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