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拍到水分子內部結構

2020-11-26 觀察者網

北京大學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拍到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並揭示了單個水分子和四分子水團簇的空間姿態。這一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自然-材料》雜誌上。

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拍到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上圖顯示了水分子在氯化鈉表面上的排列方式和單個水分子、四分子水團簇的內部結構。

水分子是地球表面上最多的分子,其內部結構非常基本,但是又具有很多奇妙的化學性質。水作為良好的溶劑為生命存在提供了基本條件,其獨特的氫鍵結構也一直讓科學家難以解釋。

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江穎課題組與王恩哥課題組合作,在水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水分子的亞分子級分辨成像,使在實空間中直接解析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成為可能。相關研究成果於1月5日以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 DIO: 10.1038/nmat3848]。江穎和王恩哥是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郭靜、孟祥志和陳基是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物理學院的李新徵研究員和量子材料中心的施均仁教授在理論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幫助。這項工作得到了國家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和北京大學的資助。

水的各種奇特物理和化學性質與水分子之間的氫鍵相互作用緊密相關,如何在分子水平上確定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是水科學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之一。由於氫鍵的形成主要源於氫原子和氧原子之間的靜電作用力(O-H…O),要精確描述水的氫鍵構型,不僅需要判定氧原子的位置,還必須能識別氫原子的位置,也就是要求能在亞分子級水平上探測水分子在空間中的取向。然而,由於氫原子的質量和尺寸都非常小,對水分子進行亞分子級分辨成像極具挑戰性。

北京大學譜學和高解析度探測實驗室負責人江穎介紹,水分子的直徑只有一根頭髮的百萬分之一,而且流動性非常強,拍照的第一個難題就是給它選擇一個合適的背景。而要想用電子顯微鏡拍照,這個背景還得能導電才行。以前科學家用金屬作為襯底,曾經觀測到模糊的水分子外形,沒有任何的內部結構。這次我國科學家選取氯化鈉(NaCl)薄膜作為背景,將水分子吸附在鹽表面進行觀察,捕捉到水分子更清晰的面貌。

單個水分子的內部結構圖像。圖中花瓣部分是水分子的電子云,中間的暗縫是水分子內部化學鍵。

過去三年,江穎課題組主要致力於超高分辨的掃描探針顯微鏡系統的研製和開發,深入到單分子的內部展開亞分子級分辨成像和操控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研究進展:在亞納米尺度對二維自旋晶格的近藤效應進行了實空間成像 [Science 333,324(2011)];探測到了單個萘酞菁分子內部不同振動模式的空間分布[J. Chem. Phys. 135,014705(2011)];對單個功能化分子內部的化學鍵實現了選擇性操縱[Nature Chemistry 5,36(2013)]。

在此基礎上,江穎課題組與王恩哥課題組緊密配合,通過仔細的論證和探索,成功地把亞分子級分辨成像和操控技術應用到水科學領域,開創性地把掃描隧道顯微鏡的針尖作為頂柵極(top gate),以皮米的精度控制針尖與水分子的距離和耦合強度,調控水分子的軌道態密度在費米能級附近的分布,從而在NaCl(001)薄膜表面上獲得了單個水分子和水團簇迄今為止最高分辨的軌道圖像。

這使得研究人員可以在實驗中直接識別水分子的空間取向和水團簇氫鍵的兩種不同方向性。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研究人員發現以往報導的鹽表面的水分子團簇都不是最穩定的構型,並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四聚體吸附結構。

該工作不僅為水-鹽相互作用的微觀機制提供了新的物理圖像,而且為分子間氫鍵相互作用的研究開闢了新的途徑。另外,該工作所發展的實驗技術還可進一步應用於原子尺度上的氫鍵動力學研究,比如質子傳輸、氫鍵的形成和斷裂、振動弛豫等。

水分子在氯化鈉表面上的結合方式。圖g和圖h顯示,水分子是「站」在鹽上的。

四個水分子構成的水團簇影像及其兩種不同的方向性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圖a—d為水團簇在鹽表面上的氫鍵構型   日前,我國科學家——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的江穎課題組和王恩哥課題組共同在水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拍攝到了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使得在實驗中直接解析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成為可能。這一科研成果已於1月5日以全文的形式在世界權威科學雜誌《自然—材料學》上在線發表。
  • 中國在國際上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研究照片   央視新聞:【我國在國際上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但它們究竟是如何形成水分子的?日前,我國科學家共同解開了這一世界難題,首次拍攝到了水分子的內部結構。這一科研成果已在世界權威科學雜誌《自然》子刊上發表。
  • 中國在國際上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組圖)
    原標題:中國在國際上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組圖) 研究照片 研究照片 研究照片 《Nature》雜誌網站截圖   央視新聞:【我國在國際上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水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質,它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
  • 我國科學家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水分子內部結構全球首曝光 我國科學家走在世界前列水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質。但有關「水」的奧秘,人類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開。日前,我國科學家——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的江穎課題組和王恩哥課題組共同在水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拍攝到了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使得在實驗中直接解析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成為可能。這一科研成果已於1月5日以全文的形式在世界權威科學雜誌《自然—材料學》上在線發表。
  • 中國首先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
    上過初中化學的童鞋都知道,一個水分子由兩個H原子和一個O原子構成,連接方式是大家熟悉的氫氧鍵,具體來說就是O原子將兩個H原子的外圍電子搶走了。但氫氧鍵的具體網絡架構樣式仍然是個迷,不過,我國在這一領域取得了巨大突破。
  • 水分子的化學結構
    人類能認知到水分子的結構,依賴於科學的實驗方法論。結構決定空能,理解水分子的結構是關鍵水,化學式為H2O,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無毒,可飲用。水分子因其有明顯的偶極子屬件而由穩固的氫鍵結合在一起。它們趨於牢牢地粘在一起。牢固到什麼程度?用一個醫藥用的滴管,將水滴小心地滴到硬幣上。在水尚未從硬幣邊沿溢下來之前,數一下硬幣上的水滴數。
  • 紹興人裘曉輝首次「看」到氫鍵震驚世界
    193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鮑林首次正式提出了「氫鍵」概念,但一直沒人見到過氫鍵的樣子。去年,年輕的嵊州籍科學家裘曉輝和他的團隊利用高分辨的原子力顯微鏡,終於第一次真實地拍到了氫鍵的照片。這個發現立即震驚了世界,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雜誌之一——《自然》雜誌評述其為2013年度3幅最震撼的圖片之一。
  • 中國科學家牽頭,在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上首次發現雙粲重子
    中國科學家牽頭,在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上首次發現雙粲重子 操秀英/科技日報 2017-07-07 08:03
  • 中國科學家首次證實百年理論預言
    中國科學家首次證實百年理論預言 2019-12-23 05:14:36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羅攀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上百年來卻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如今,中國科學家在實驗上「再現」了水結冰的過程,揭示了這一過程中「臨界冰核」的存在,證實了經典臨界冰核理論的百年預言。  12月19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這一由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王健君、中國科學院大學周昕團隊領銜完成的科研成果。這也是科學界首次在實驗中證實臨界冰核的存在。
  • 中國科學家國際首獲水合離子原子級解析度圖像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5月14日電 (記者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多個科研團隊合作,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幅亞分子級解析度的水分子圖像後,水科學領域近日再獲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得到水合離子的原子級解析度圖像,並在此基礎上發現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中國科學家這一重要科研成果,已於當地時間14日獲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一支聯合研究團隊日前利用自主研發的高精度顯微鏡,首次獲得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圖像,並發現其輸運的「幻數效應」,未來在離子電池、海水淡化以及生命科學相關領域等將有重要應用前景。該成果於北京時間14日由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水是人類熟悉但並不真正了解的一種物質。
  • 我科學家揭開百年謎題 首次看見水合離子原子結構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近日,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課題組、徐莉梅課題組、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王恩哥課題組合作,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再次取得突破,首次得到了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 中國科學家「再現」水結冰過程 首次證實「水變冰」百年理論預言
    中國科學家「再現」水結冰過程 首次證實「水變冰」百年理論預言 中國青年報 | 2019-12-23 15:57:44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那麼水究竟是怎麼變成冰的?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上百年來卻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
  • 中國科學家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該研究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新思路。,近年來,江凌和楊學明團隊在相關實驗技術發展上取得進展,自主研發出基於大連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首次實現質量選擇中性水團簇的高靈敏探測及紅外光譜的研究(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發現最小的水滴是由五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Proc.
  • 我國科學家首次「看見」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近日,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課題組、徐莉梅課題組、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王恩哥課題組合作,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再次取得突破,首次得到了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 冰表面水分子呈無序結構排列
    2020-10-29 10:56:38 來源:科技日報創新連線·日本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的一個研究小組在原子水平成功觀察到了冰晶的表面構造。研究小組利用可以觀察物質表面原子的原子力顯微鏡(AFM),在原子水平捕捉到了冰表面的凹凸。由此發現,冰的表面並不像預測的那樣——晶體內部構造呈規則有序的結構,而是呈水分子位置發生移動的無序結構。實驗發現在多種條件下製作的冰的表面全部呈無序結構,因此確認這種無序結構才是冰表面的真正構造。
  • 中國科學家實現石墨烯納米結構原子級精準可控摺疊
    原子級精確石墨烯摺紙術構築三維石墨烯納米結構。 中科院/供圖 國際首次!中國科學家實現石墨烯納米結構原子級精準可控摺疊中新網北京9月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6日發布消息說,該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原子級精準控制的石墨烯納米結構摺疊,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尺寸的、可按需定製的石墨烯「摺紙」。
  • 中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化學反應中的「幾何相位」效應
    中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化學反應中的「幾何相位」效應(央廣網發 大連化物所供圖)央廣網大連12月14日消息(記者賈鐵生)記者從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興安教授,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孫志剛研究員、
  • 「看見」原子極限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
    新華社北京5月14日電(記者董瑞豐)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一支聯合研究團隊日前利用自主研發的高精度顯微鏡,首次獲得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圖像,並發現其輸運的「幻數效應」,未來在離子電池、海水淡化以及生命科學相關領域等將有重要應用前景。
  • 認識水分子微觀結構 紅外光譜怎麼能少?
    水,是地球上最普遍也最珍貴的物質,它不僅是所有生物體生命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包括無機化合、人類在內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資源,在生命體的演化過程中一直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因為水的滋潤,才衍生出了這世間萬物,地球這顆藍色的星球才能夠展現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