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子的化學結構

2020-12-04 蝸牛談原理

人類能認知到水分子的結構,依賴於科學的實驗方法論。

結構決定空能,理解水分子的結構是關鍵

水,化學式為H2O,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無毒,可飲用。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被稱為人類生命的源泉。水是地球上最常見的物質之一,是包括無機化合、人類在內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資源,也是生物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儘管水的行為複雜又獨特,它卻是又小又簡單的分子。它由兩個氫原子分別和一個氧原子鍵合而成。水分子的三個原子形成104.5度角。每個氫原子和氧原子之間的鍵,叫共價鍵,通過分享一對電子形成。應當指出,一對電子的共享程度並不均衡。氧比氫更需要電子(這種特性稱為電負性)。換言之,氫原子和氧原子鍵合時,在這個過程中共價電子主要在負電的氧原子周圍運動。因此,共價鍵氧的一側帶負電(-),氫的一側帶正電(+)。

共價鍵的本質是共用電子

為了檢驗正電荷均勻地分布在負電荷周圍,作用相互抵消。只有一個電荷中心;分子為無極性分子。但是水分子為非線性,呈角分布,因而差異很大。因為呈角分布,因而分子不對稱。在負電荷周圍,正電荷不均勻分布。作用不能相互抵消,兩者都有自己的電荷中心。分子有正負極。這是有極分子,化學家稱為偶極子。事實上,水分子是一種特殊的有極分子,其有極屬性比幾乎其他所有分子都明顯。水分子因而水分子呈非線性,且呈角分布。這方面哪怕稍有差池,生命就不會存在。因為偶極子有正極與負極,活像小磁鐵。

分子極不極性就看電荷分布是否對稱

分子的正極吸引鄰近分子的負極,從而分子黏在一起。水分子因其有明顯的偶極子屬件而由穩固的氫鍵結合在一起。它們趨於牢牢地粘在一起。牢固到什麼程度?用一個醫藥用的滴管,將水滴小心地滴到硬幣上。在水尚未從硬幣邊沿溢下來之前,數一下硬幣上的水滴數。水分子為了用別的方法演示水分子的黏性,在兩個玻璃杯或茶杯中分別裝上油和水,儘量將它們放平,分別在兩種液體上輕輕地放一個用密度比水和油大得多的鋼製成的小紙夾。紙夾本應沉入液體中,但事實是它漂浮在水面上,而不是在油上浮著。其實,紙夾浮在水面上並非因為有浮力,或兩者存在密度差異,而是因為水有黏性,水面上的分子粘在一起構成透不過去的覆蓋層,叫表面張力。

表面張力的本質是一種電磁力

將紙夾往水面下壓,紙夾就會沉下去。黏在一起的分子形成固體和液體。為了使分子不黏在一起而相互分開,並變成氣體,必須向水中增加大量的能量,通常都通過加熱。就是說,水的沸點高,往往呈液態。必須將水溫提高到100℃,分子才能有足夠能量克服氫鍵的電磁作用力而分開。溫度在0℃和100℃之間時,水為液體。世界上幾乎所有地區的水全年多半為液體。但是如果水不呈角分布,無極性,而不是有極性,就不會很黏,水的沸點將特別低。

所有物質的都受力場影響,沸點不是定值

如果水無極性,估計在-65℃就會沸騰,那麼在地球的所有溫度下水都應該是氣體。水分子微波爐之所以能烹調食物,是因為食物中含水。水是一種強偶極子。電學上的水是正、負極性很強的分子。微波像無線電波、光和X射線一樣是一種電磁輻射能,具有電和磁兩種特性。電磁能穿過食物時,導致水等極化分子振動。振動產生熱,這種熱煮熟放在微波爐中的食物。微波爐並不是常說的由裡向外煮熟食物,煮熟食物的熱源來自食物內部而不是外部。水妙不可言,實際上是分子的妙不可言。實際上水是液體,水分子呈角分布且有極性,而不是呈線性分布且無極性,因此水成為生命的源泉。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醇的疏水表面對水分子結構的影響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袁開軍和北京大學教授鄭俊榮團隊通過高濃度醇水溶液的動力學研究,發現醇的疏水表面能導致周圍的水分子氫鍵結構增強,該研究揭示了醇水溶液中水的微觀結構動力學的變化規律。
  • 我國科學家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比如說,我們從初中課本上就知道,它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但水分子到底長什麼樣?它們又是如何形成水分子的?水是生命之源,其獨特的氫鍵結構也一直讓科學家難以解釋。這些一直都是未解之謎。以前,科學家一般選取的是以金屬作為襯底,把水直接放在金屬上進行觀察,但由於水分子和金屬之間有很強的相互作用,水分子的軌道往往會被金屬的電子態所淹沒,所以此前世界各國的科學家拍到的水分子照片,最多只是模糊的外形——「一個沒有任何內部結構的圓形凸起」。
  • 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拍到水分子內部結構
    北京大學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拍到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並揭示了單個水分子和四分子水團簇的空間姿態。這一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自然-材料》雜誌上。上圖顯示了水分子在氯化鈉表面上的排列方式和單個水分子、四分子水團簇的內部結構。水分子是地球表面上最多的分子,其內部結構非常基本,但是又具有很多奇妙的化學性質。水作為良好的溶劑為生命存在提供了基本條件,其獨特的氫鍵結構也一直讓科學家難以解釋。
  • 認識水分子微觀結構 紅外光譜怎麼能少?
    水不僅非常珍貴,而且也是地球上極具特性的物質之一,例如不尋常的密度能讓它在氣液固三種狀態之間隨意變換,隨壓力增大而降低的凍結溫度可以使深海中的水不會結冰,而極性的水分子又讓它變成許多物質的良好溶劑。我們很早之前就知道水分子是由一個氧原子和一個氫原子組成的,但對於它是如何參與調節溫度、溶解無機物、酶反應以及物質代謝等生物化學反應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等問題卻一直存在諸多疑惑。而在目前許多關於液態水的研究中,水往往是作為一個背景環境而被考慮的。近年來,隨著分析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對液態水特性和微觀結構的研究也逐漸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 我國科學家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比如說,我們從初中課本上就知道,它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但水分子到底長什麼樣?它們又是如何形成水分子的?水是生命之源,其獨特的氫鍵結構也一直讓科學家難以解釋。這些一直都是未解之謎。這次我國科學家選取了金屬表面生長的絕緣薄膜(氯化鈉)作為拍攝的襯底,讓水分子吸附在鹽的表面進行觀察,這大大減小了水分子和襯底之間的耦合,從而使水分子本徵的軌道結構得以保留。   拍攝水分子內部結構的另外一個挑戰,就是單個水分子的信號強度異常微弱,對實驗儀器的精度要求非常高。
  • 冰表面水分子呈無序結構排列
    由此發現,冰的表面並不像預測的那樣——晶體內部構造呈規則有序的結構,而是呈水分子位置發生移動的無序結構。實驗發現在多種條件下製作的冰的表面全部呈無序結構,因此確認這種無序結構才是冰表面的真正構造。在原子水平上明確冰的表面構造,將有助於理解在冰表面上發生的各種物理和化學現象,通過利用AFM,有望以單個分子水平直接觀察冰表面上的化學反應。編輯:李學平
  • 科學家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是由8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
    11月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獲悉,該所江凌研究員和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8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這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了新思路。
  • 水分子不再只是H2O
    最近的一項實驗成功地分離了它們,且研究人員發現其中一種水分子的化學反應速度比另一種更快。這種「更優質的水」雖然不至於在市場上引起波動,但這一發現的背後隱藏著一個量子化學的福音。來自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化學家們利用靜電場,根據水分子的核自旋數對它們進行排序。
  • 二氧化矽的化學結構可以影響許多化學過程的有效性
    但是對矽表面化學拓撲結構如何改變表面水結構的機理理解可能會導致這些過程的基本原理設計。圖片版權: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Santa Barbara對許多人來說,玻璃是玻璃的,它使我們想起我們為窗戶或餐具所使用的清晰、堅硬、光滑、均勻的材料。然而,在更深的層面上,我們所說的「玻璃」實際上是一種更複雜的材料,可以包含不同的化學性質,分布廣泛。
  • 中國在國際上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研究照片   央視新聞:【我國在國際上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但它們究竟是如何形成水分子的?日前,我國科學家共同解開了這一世界難題,首次拍攝到了水分子的內部結構。這一科研成果已在世界權威科學雜誌《自然》子刊上發表。
  • 中國在國際上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組圖)
    原標題:中國在國際上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組圖) 研究照片 研究照片 研究照片 《Nature》雜誌網站截圖   央視新聞:【我國在國際上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水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質,它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
  • 中國首先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
    上過初中化學的童鞋都知道,一個水分子由兩個H原子和一個O原子構成,連接方式是大家熟悉的氫氧鍵,具體來說就是O原子將兩個H原子的外圍電子搶走了。但氫氧鍵的具體網絡架構樣式仍然是個迷,不過,我國在這一領域取得了巨大突破。
  • 水分子的優美舞蹈和絕世武功
    水分子有性格,愛跳舞,武功深不可測,這是我的最新發現!水分子不像二氧化碳分子那樣對稱,兩個共價鍵之間形成180℃的夾角,從而形成直線結構,而是我行我素地形成了104.3度的夾角,形成了一個不怎麼對稱的結構。
  • 水分子氫健對生物的重要性
    三位立體水分子圖 氫鍵,作為N(氮),O(氧),F(氟)三元素的特色之一,其中特別是O,對於生命具有重要意義。氫鍵的作用原理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第一、由於O原子核相對H原子核的吸引電子能力強的多,導致電子云偏向O原子一方,分子內H原子一方呈電正性,O原子一方呈電負性;第二、除了色散力,這種分子內的電子云偏移,又會通過取向力加強其它附近水分子的電子云偏移,導致分子間作用力進一步加強。而這種分子間作用力的加強,使得水分子的存在形態,不僅僅是簡單的H2O了,進而對它的一系列性質造成形象。
  • 研究人員發現了水分子的新狀態
    中子散射和計算模型揭示了水分子在極端限制下的獨特和意外行為,這是任何已知的氣體,液體或固體狀態所無法比擬的。在「 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新的隧道狀態,這種狀態的水分子被限制在礦物綠柱石的六邊形超小通道中
  • 一滴水裡最少有幾個水分子?5個還是6個?
    近日,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和清華大學合作,結合光譜實驗和理論計算,證明了五個水分子就可以構成最小水滴,而不是之前認為的六個。什麼,感到不可思議?別急,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自然界的水不是以單一水分子的形式存在的,水分子通過氫鍵作用聚合在一起,當它們結合在一起具有三維立體結構時,我們就可以稱它為水滴。另外,不論它是否形成立體結構,我們都可以稱聚合在一起的水分子為「水分子簇」,俗稱「水團簇」。
  • 竟由5個水分子組成
    科技日報瀋陽6月16日電 (記者郝曉明)長期以來,人們認為最小的水滴是由6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但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江凌研究員和楊學明院士團隊,以及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團隊的最新成果突破了這個認知,證明最小的水滴由5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構成。
  • 物理學家發現水分子的新物態
    普通情況下的水分子示意圖。(CSI)正常情況下,水分子中氫原子和氧原子之間只隔著約1埃(納米的十分之一)的距離。物理學家們發現,如果將一個水分子塞入綠柱石(beryl)內部5埃寬,9埃長的六稜柱空隙之中,該水分子會展現出量子隧穿效益,成為離域分子。量子隧穿效應(quantum tunnelling effect,又稱量子穿隧效應)是一種量子特性,指微觀粒子直接穿過它們不夠能量跨越的「山峰」。
  • 冰面的獨特結構變化促進水分子自電離
    水冰是自然界中最豐富的固體物質之一,冰表面的水合質子會嚴重影響冰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當存在酸性雜質時,水合質子很容易摻入氫鍵(HB)網絡中。相反,在純水分子系統中,它們僅由水分子的熱電離(H 2 O = H + hyd + OH - hyd)生成。
  • 化學有機物之蛋白質的分類與結構
    2.簡單蛋白質和結合蛋白質根據化學組成,將蛋白質分為簡單蛋白質和結合蛋白質兩類。簡單蛋白質分子中只含有胺基酸,沒有其他成分。它又可根據理化性質及來源分為清蛋白(又名白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醇溶谷蛋白、精蛋白、組蛋白、硬蛋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