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2021-01-09 騰訊網

水分子內部結構全球首曝光 我國科學家走在世界前列

水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質。但有關「水」的奧秘,人類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開。比如說,我們從初中課本上就知道,它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但水分子到底長什麼樣?它們又是如何形成水分子的?水是生命之源,其獨特的氫鍵結構也一直讓科學家難以解釋。這些一直都是未解之謎。

日前,我國科學家——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的江穎課題組和王恩哥課題組共同在水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拍攝到了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使得在實驗中直接解析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成為可能。這一科研成果已於1月5日以全文的形式在世界權威科學雜誌《自然—材料學》上在線發表。江穎和王恩哥是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郭靜、孟祥志和陳基是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物理學院的李新徵研究員和量子材料中心的施均仁教授在理論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幫助。這項工作得到了國家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和北京大學的資助。

給水分子拍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給水分子拍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它實在是太小了,直徑只有一根頭髮絲的百萬分之一,而且在液態情況下,水分子運動非常快。拍照的第一個難題,就是給它選擇一個合適的襯底。

由於拍攝儀器的要求,這個襯底還得能導電才行。以前,科學家一般選取的是以金屬作為襯底,把水直接放在金屬上進行觀察,但由於水分子和金屬之間有很強的相互作用,水分子的軌道往往會被金屬的電子態所淹沒,所以此前世界各國的科學家拍到的水分子照片,最多只是模糊的外形——「一個沒有任何內部結構的圓形凸起」。這次我國科學家選取了金屬表面生長的絕緣薄膜(氯化鈉)作為拍攝的襯底,讓水分子吸附在鹽的表面進行觀察,這大大減小了水分子和襯底之間的耦合,從而使水分子本徵的軌道結構得以保留。

拍攝水分子內部結構的另外一個挑戰,就是單個水分子的信號強度異常微弱,對實驗儀器的精度要求非常高。記者了解到,過去3年,江穎課題組主要致力於超高分辨的掃描探針顯微鏡系統的研製和開發,在單分子成像和操控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進展:在亞納米尺度對二維自旋晶格的近藤效應進行了實空間成像;探測到了單個萘酞菁分子內部不同的振動模式的空間分布;對單個功能化分子內部的化學鍵實現了選擇性操縱。在此基礎上,江穎課題組和王恩哥課題組緊密合作,通過仔細的論證和不懈的探索,成功地把亞分子級分辨成像和操控技術應用到水科學領域,開創性地把掃描隧道顯微鏡的針尖作為頂柵極,以皮米(1皮米相當於1米的一萬億分之一)的精度控制針尖與水分子之間的距離和耦合強度,調控水分子的軌道態密度在費米能級附近的分布,從而大大提高了成像的信噪比,使得研究人員捕捉到水分子更清晰的面貌。基於高解析度的水分子圖像,研究人員還可以進一步確定水分子在表面上的取向。

利用和改變水的特性將成為可能

普普通通的一滴水中,就有無數個水分子。那麼,這些水分子是怎麼湊在一起,變成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水呢?我國科學家給水分子拍照的時候,在這一點上也有重要的發現。此前,科學家們已經知道,水分子和水分子之間是由氫鍵相連的,氫鍵的構型和方向性決定了水的很多特性。如何在微觀上確定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是水科學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之一。如果能拍攝到水分子的內部結構和空間取向,將使得在實驗中直接解析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成為可能,這是很多實驗科學家夢寐以求的事情。我國科學家不僅拍攝到單個水分子的結構,還拍到了由4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通過高解析度的軌道圖像首次成功解析出了水團簇的微觀氫鍵構型,並且發現,水分子之間通過氫鍵連接的時候,還存在著一定的方向性。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研究人員發現以往報導的鹽表面的水分子團簇都不是最穩定的構型,並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四聚體吸附結構。

水分子內部結構長什麼樣,水分子和水分子之間如何連接,它們在不同的固體表面,又有怎樣不同的變化,我國科學家開展的這些研究,都有助於人們利用和改變水的特性,在現實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課題組相關負責人介紹:比如說大家現在比較關注的PM2.5,本質上它是一個微米(1微米相當於1米的一百萬分之一)級的粉塵,作為大氣中一種重要的凝結核,外表面通常會包裹著一層水。利用上述研究工作中所發展的水分子高解析度成像技術,如果能夠把不同類型粉塵表面的這一層水的微觀結構解析出來的話,將有可能給環境科學家們一些啟發和幫助,讓他們能夠對症下藥,針對性地採取一些化學或物理的辦法,增強粉塵外面水蒸氣的凝結,或者促進粉塵之間的相互聚合,從而使得PM2.5粉塵能夠直接沉降到地面。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圖a—d為水團簇在鹽表面上的氫鍵構型   日前,我國科學家——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的江穎課題組和王恩哥課題組共同在水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拍攝到了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使得在實驗中直接解析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成為可能。這一科研成果已於1月5日以全文的形式在世界權威科學雜誌《自然—材料學》上在線發表。
  • 中國在國際上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研究照片   央視新聞:【我國在國際上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但它們究竟是如何形成水分子的?日前,我國科學家共同解開了這一世界難題,首次拍攝到了水分子的內部結構。這一科研成果已在世界權威科學雜誌《自然》子刊上發表。
  • 中國在國際上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組圖)
    原標題:中國在國際上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組圖) 研究照片 研究照片 研究照片 《Nature》雜誌網站截圖   央視新聞:【我國在國際上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水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質,它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
  • 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拍到水分子內部結構
    北京大學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拍到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並揭示了單個水分子和四分子水團簇的空間姿態。這一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自然-材料》雜誌上。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拍到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上圖顯示了水分子在氯化鈉表面上的排列方式和單個水分子、四分子水團簇的內部結構。水分子是地球表面上最多的分子,其內部結構非常基本,但是又具有很多奇妙的化學性質。水作為良好的溶劑為生命存在提供了基本條件,其獨特的氫鍵結構也一直讓科學家難以解釋。
  • 中國首先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
    上過初中化學的童鞋都知道,一個水分子由兩個H原子和一個O原子構成,連接方式是大家熟悉的氫氧鍵,具體來說就是O原子將兩個H原子的外圍電子搶走了。但氫氧鍵的具體網絡架構樣式仍然是個迷,不過,我國在這一領域取得了巨大突破。
  • 科學家發現醇的疏水表面對水分子結構的影響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袁開軍和北京大學教授鄭俊榮團隊通過高濃度醇水溶液的動力學研究,發現醇的疏水表面能導致周圍的水分子氫鍵結構增強,該研究揭示了醇水溶液中水的微觀結構動力學的變化規律。
  • 水分子的化學結構
    人類能認知到水分子的結構,依賴於科學的實驗方法論。結構決定空能,理解水分子的結構是關鍵水,化學式為H2O,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無毒,可飲用。水分子因其有明顯的偶極子屬件而由穩固的氫鍵結合在一起。它們趨於牢牢地粘在一起。牢固到什麼程度?用一個醫藥用的滴管,將水滴小心地滴到硬幣上。在水尚未從硬幣邊沿溢下來之前,數一下硬幣上的水滴數。
  • 我國科學家首次「看見」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
    離子水合物的微觀結構和動力學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最早的實驗研究可以追溯到1900年德國著名物理化學家瓦爾特·能斯特(192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的遷移實驗。雖然經過了一百多年的努力,許多問題至今仍沒有定論。究其原因,關鍵在於缺乏單原子、單分子尺度的表徵和調控手段,以及精準可靠的計算模擬方法。
  • 科學家拍攝到1.5億公裡外太陽的高清表面,像人體細胞結構
    我國現有最大口徑太陽望遠鏡是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研製的1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NVST)。為了可以拍清太陽的表面,科學家完全重新設計了格雷戈爾太陽望遠鏡(的光學、機械學和電子學,以達到最佳的圖像質量,該團隊將格雷戈爾太陽望遠鏡(改造後的「眼睛」的能力比喻為能夠從一公裡外看到足球場上一根針的細節。
  • 科學家拍攝到1.5億公裡外太陽的高清表面,像人體細胞結構
    將鏡頭直接對準這樣一個表面溫度為6000攝氏度的星體,物鏡聚光後,會聚光到目鏡組裡。超高的溫度可以在瞬時內將金屬都融化,所以需要強大的太陽望遠鏡才能進行檢測研究。目前國際上已建成的2米級太陽望遠鏡主要有美國1.6米古德太陽望遠鏡(GST)和德國1.5米雷戈爾太陽望遠鏡。我國現有最大口徑太陽望遠鏡是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研製的1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NVST)。
  • 科學家也吃瓜,並放出了水分子N角關係的實錘
    水分子之間的關係,就是科學家要追的一個瓜。儘管水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事物,也是生命的基礎,但我們至今還沒能完全理解水,其中水分子CP的瓜,也沒能吃的特別明白。 水分子之間的關係,是以氫鍵相互作用來實現的,也因此形成了撲朔迷離的結構。我們眼中無形的水,並非真的無形。
  • 冰表面水分子呈無序結構排列
    2020-10-29 10:56:38 來源:科技日報創新連線·日本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的一個研究小組在原子水平成功觀察到了冰晶的表面構造。研究小組利用可以觀察物質表面原子的原子力顯微鏡(AFM),在原子水平捕捉到了冰表面的凹凸。由此發現,冰的表面並不像預測的那樣——晶體內部構造呈規則有序的結構,而是呈水分子位置發生移動的無序結構。實驗發現在多種條件下製作的冰的表面全部呈無序結構,因此確認這種無序結構才是冰表面的真正構造。
  • 科學家耗時5年成功「繪製」暗暈內部結構清晰圖
    科學家有了最新發現。  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研究員王傑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利用中國和歐洲的超級計算機,採用一項全新的多重放大模擬技術,在當前標準宇宙學模型下,首次獲得了宇宙中全尺度暗物質暈(以下稱暗暈)內部結構的清晰圖像。  這一重要發現,已於北京時間2020年9月3日凌晨由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科學家耗時5年成功「繪製」暗暈內部結構清晰圖
    科學家有了最新發現。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研究員王傑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利用中國和歐洲的超級計算機,採用一項全新的多重放大模擬技術,在當前標準宇宙學模型下,首次獲得了宇宙中全尺度暗物質暈(以下稱暗暈)內部結構的清晰圖像。
  • 認識水分子微觀結構 紅外光譜怎麼能少?
    然而不管水是來自於地球外部還是地球內部,都撼動不了它在生命進化過程中的重要地位。水不僅非常珍貴,而且也是地球上極具特性的物質之一,例如不尋常的密度能讓它在氣液固三種狀態之間隨意變換,隨壓力增大而降低的凍結溫度可以使深海中的水不會結冰,而極性的水分子又讓它變成許多物質的良好溶劑。
  • 科學家耗時五年「繪製」暗暈內部結構清晰圖
    科學家有了最新發現。 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研究員王傑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利用中國和歐洲的超級計算機,採用一項全新的多重放大模擬技術,在當前標準宇宙學模型下,首次獲得了宇宙中全尺度暗物質暈(以下簡稱「暗暈」)內部結構的清晰圖像。 這一重要發現已於北京時間2020年9月3日凌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科學家耗時五年「繪製」暗暈內部結構清晰圖
    科學家有了最新發現。  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研究員王傑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利用中國和歐洲的超級計算機,採用一項全新的多重放大模擬技術,在當前標準宇宙學模型下,首次獲得了宇宙中全尺度暗物質暈(以下簡稱「暗暈」)內部結構的清晰圖像。
  • NASA朱諾號探測器拍攝到木衛三北極的首批圖像
    這是一個不尋常的世界, 有著內部海洋, 令人難以置信的稀薄大氣層和冰冷的外殼。自從伽利略在1610年首次發現它以來, 它就一直吸引著天文學家的目光。伽利略的發現是不朽的,但他並沒有掌握真正檢查衛星的工具。但410年後,美國宇航局(NASA)的科學家卻做到了。
  • 人類首次拍攝到了材料內部的電子運動
    2008年2月,來自瑞典的幾位科學家首次拍攝到了單個電子的錄像,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  然而,想要拍攝固體內部的電子,因為電子數量眾多、環境複雜,更是難上加難。長期以來,科學家們沒有找到任何直接觀測的方法。
  • 科學家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是由8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
    11月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獲悉,該所江凌研究員和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8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這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