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水分子微觀結構 紅外光譜怎麼能少?

2020-12-05 儀器網86175

水,是地球上最普遍也最珍貴的物質,它不僅是所有生物體生命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包括無機化合、人類在內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資源,在生命體的演化過程中一直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因為水的滋潤,才衍生出了這世間萬物,地球這顆藍色的星球才能夠展現出勃勃生機。

雖然水對於生命形成的意義重大,但在對於水的了解方面,人類卻知之甚少。就像地球上的水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對於人類而言現在仍舊是一個未解之謎。然而不管水是來自於地球外部還是地球內部,都撼動不了它在生命進化過程中的重要地位。水不僅非常珍貴,而且也是地球上極具特性的物質之一,例如不尋常的密度能讓它在氣液固三種狀態之間隨意變換,隨壓力增大而降低的凍結溫度可以使深海中的水不會結冰,而極性的水分子又讓它變成許多物質的良好溶劑。

我們很早之前就知道水分子是由一個氧原子和一個氫原子組成的,但對於它是如何參與調節溫度、溶解無機物、酶反應以及物質代謝等生物化學反應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等問題卻一直存在諸多疑惑。而在目前許多關於液態水的研究中,水往往是作為一個背景環境而被考慮的。近年來,隨著分析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對液態水特性和微觀結構的研究也逐漸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據了解,自然界的水通常是由若干水分子通過氫鍵作用而聚合在一起的水分子簇,又被稱為水團簇。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最小的水滴是由六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但近期國內的一項研究成果卻顛覆了人們對於液態水微觀結構的這一錯誤認知。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江凌研究員和楊學明院士團隊以及清華大學的李雋教授研究團隊,通過其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裝置發現,由五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中存在著三維立體結構,在有限溫度條件下可以呈現體相水的結構特徵和光譜特徵,證明最小的水滴是由五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為揭開水的微觀結構演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紅外光譜儀是利用物質對不同波長的紅外輻射的吸收特性,進行分子結構和化學組成分析的儀器。通過紅外光譜,我們可以了解分子的結構和化學鍵,進而推測出分子的三維立體構型。作為分析檢測領域的「四大名譜」之一,紅外光譜以其優異的定性分析特性而活躍於高分子化學、環境科學、材料科學、石油工業、生物醫學等領域,成為科學研究和生產的「眼睛」。

現如今,國內前沿分析技術與應用方法層出不窮,政策市場頻頻向好,越來越多的科研機構和儀器企業也為光譜儀的發展注入了源源動力,相信在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動下,未來光譜儀的發展和應用也會更上一層樓。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醇的疏水表面對水分子結構的影響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袁開軍和北京大學教授鄭俊榮團隊通過高濃度醇水溶液的動力學研究,發現醇的疏水表面能導致周圍的水分子氫鍵結構增強,該研究揭示了醇水溶液中水的微觀結構動力學的變化規律。
  • 科學家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是由8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
    11月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獲悉,該所江凌研究員和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8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這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了新思路。
  • 光譜技術「探秘」生命體系中的水分子——第三屆水光譜組學國際...
    本次會議著重闡述了水光譜組學的重要性和應用,「水光譜組學(aquaphotomics)」是指以生命體系中的水作為研究對象,利用光譜技術探測水分子在不同環境下的結構變化此主題很大程度上拓寬了水光譜組學的研究範圍,使其不在局限於近紅外光譜領域的研究。更多實驗手段的加入,使科研工作者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認識水的性質、結構和功能。  化學計量學在水光譜組學的研究分析中起到重要作用,但一直是「非常困難」的主題。
  • 中國科學家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發現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該研究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新思路。冰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然而,由於冰的結晶過程迅速且難以控制,精確解析微冰結構和形成機制仍是難題。研究水分子成長為水分子團簇、液態水和冰的過程,有利於理解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
  • 大連化物所等發現迄今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發現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該研究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新思路。  冰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然而,由於冰的結晶過程迅速且難以控制,精確解析微冰結構和形成機制仍是難題。研究水分子成長為水分子團簇、液態水和冰的過程,有利於理解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紅外光譜是研究物質結構的有效方法之一,與離子團簇不同,中性水團簇由於缺乏電荷、難於探測,實驗研究少,因此,實現質量選擇的中性水團簇的紅外光譜研究是科學家的目標。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與中科院院士、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楊學明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該研究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新思路。
  • 一滴水裡最少有幾個水分子?5個還是6個?
    之前研究中性水團簇結構的實驗方法主要有微波光譜、遠紅外振動轉動隧道光譜和寬帶轉動光譜等,而這些方法缺乏質量選擇,所能研究的團簇尺寸範圍有限,無法將由少於六個水分子構成的水團簇相互之間進行分離。現在,來自大連化物所的江凌和楊學明團隊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裝置,測定了質量選擇的中性水團簇(H2O)n的紅外光譜,他們首次發現五個水分子團簇(H2O)5在3500至3600 波數區間出現顯著的羥基伸縮振動。
  • 大連化物所等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迄今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與中科院院士、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楊學明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該研究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新思路
  • 竟由5個水分子組成
    科技日報瀋陽6月16日電 (記者郝曉明)長期以來,人們認為最小的水滴是由6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但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江凌研究員和楊學明院士團隊,以及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團隊的最新成果突破了這個認知,證明最小的水滴由5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構成。
  • 我國近紅外光譜發展多方有驚喜——參加全國第八屆近紅外光譜學術...
    其中,南開大學邵學廣教授進行了題為《溫控近紅外光譜技術及應用研究》的報告,基於近紅外光譜的溫度效應,使用高維算法、互因子分析(MFA)、連續小波變換(CWT)、蒙特卡洛無信息變量消除(MC-UVE)、基於知識的遺傳算法等化學計量學方法,邵學廣教授對溫控近紅外光譜技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其指出溫控近紅外光譜技術在定量分析、結構與相互作用分析、蛋白質凝聚、LCST過程、疾病診斷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 Nature:第一次,紅外光譜不怕水
    分子中的原子會不停發生振動,在紅外光的照射下,當分子獲得與之振動頻率相同的紅外光振動時,就會吸收這部分特定頻率的紅外光,從基態躍遷到更高能級。根據紅外線被吸收的情況而得到分子的光譜,就稱為紅外吸收光譜。由於每個分子的振動頻率不同,吸收的紅外光也不同。因此,樣品的紅外吸收光譜可視作分子的指紋光譜。
  • 大連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研究結果表明,水分子八聚體存在5個穩定的立方體結構。(示意圖)大連化物所供圖中新網大連11月2日電 (記者 楊毅)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2日發布消息稱,該所江凌研究員、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冰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然而,冰的結晶過程迅速且難以控制,精確解析微冰結構和形成機制仍是一個科學難題。
  • 中國科學家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11月2日從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獲悉,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江凌研究員、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江凌和楊學明團隊利用自主研製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裝置在研究中發現,中性水分子八聚體(H2O)8的紅外光譜呈現出冰的光譜特徵。此外,李雋研究組採用自編的TGMin程序結合高精度的量子化學理論方法,計算出水分子八聚體的各種穩定結構和紅外光譜,理論結果與實驗結果高度吻合,說明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8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  研究結果表明,水分子八聚體存在5個穩定的立方體結構,其中3個水立方體結構是首次被實驗觀測到。
  • 大連化物所發現冰立方的新結構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江凌研究員和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
  • 科學家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新聞—科學網
    ,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此項研究工作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了新思路。然而,由於冰的結晶過程非常迅速並且難以控制,精確解析微冰結構和形成機制仍是一個巨大的科學難題。研究水分子如何一步步成長為水分子團簇、液態水和冰的過程,對理解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至關重要。紅外光譜是研究物質結構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與離子團簇不同,中性水團簇由於缺乏電荷、難於探測而實驗研究甚少,因此,實現質量選擇的中性水團簇的紅外光譜研究是科學家長期以來的夢想。
  • 科學家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科學家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新知科技日報訊 (記者郝曉明)11月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獲悉,該所江凌研究員和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
  • 研究團隊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最小冰立方多個新結構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李剛)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江凌研究員、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
  • 大連化物所團隊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研究結果表明,水分子八聚體存在5個穩定的立方體結構。然而,冰的結晶過程迅速且難以控制,精確解析微冰結構和形成機制仍是一個科學難題。研究水分子如何一步步成長為水分子團簇、液態水和冰的過程,對理解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至關重要。近期,大連化物所團隊利用自主研製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裝置,發現中性水分子八聚體的紅外光譜呈現出冰的光譜特徵。
  • 科學家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11月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獲悉,該所江凌研究員和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8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這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