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2020-11-26 人民網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圖a—d為水團簇在鹽表面上的氫鍵構型(圖a、b為顯微鏡下的圖像,圖c、d為不同視角的理論模擬結構圖)。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供圖

  水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質。但有關「水」的奧秘,人類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開。比如說,我們從初中課本上就知道,它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但水分子到底長什麼樣?它們又是如何形成水分子的?水是生命之源,其獨特的氫鍵結構也一直讓科學家難以解釋。這些一直都是未解之謎。

  日前,我國科學家——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的江穎課題組和王恩哥課題組共同在水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拍攝到了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使得在實驗中直接解析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成為可能。這一科研成果已於1月5日以全文的形式在世界權威科學雜誌《自然—材料學》上在線發表。江穎和王恩哥是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郭靜、孟祥志和陳基是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物理學院的李新徵研究員和量子材料中心的施均仁教授在理論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幫助。這項工作得到了國家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和北京大學的資助。

  給水分子拍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給水分子拍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它實在是太小了,直徑只有一根頭髮絲的百萬分之一,而且在液態情況下,水分子運動非常快。拍照的第一個難題,就是給它選擇一個合適的襯底。

  由於拍攝儀器的要求,這個襯底還得能導電才行。以前,科學家一般選取的是以金屬作為襯底,把水直接放在金屬上進行觀察,但由於水分子和金屬之間有很強的相互作用,水分子的軌道往往會被金屬的電子態所淹沒,所以此前世界各國的科學家拍到的水分子照片,最多只是模糊的外形——「一個沒有任何內部結構的圓形凸起」。這次我國科學家選取了金屬表面生長的絕緣薄膜(氯化鈉)作為拍攝的襯底,讓水分子吸附在鹽的表面進行觀察,這大大減小了水分子和襯底之間的耦合,從而使水分子本徵的軌道結構得以保留。

  拍攝水分子內部結構的另外一個挑戰,就是單個水分子的信號強度異常微弱,對實驗儀器的精度要求非常高。記者了解到,過去3年,江穎課題組主要致力於超高分辨的掃描探針顯微鏡系統的研製和開發,在單分子成像和操控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進展:在亞納米尺度對二維自旋晶格的近藤效應進行了實空間成像;探測到了單個萘酞菁分子內部不同的振動模式的空間分布;對單個功能化分子內部的化學鍵實現了選擇性操縱。在此基礎上,江穎課題組和王恩哥課題組緊密合作,通過仔細的論證和不懈的探索,成功地把亞分子級分辨成像和操控技術應用到水科學領域,開創性地把掃描隧道顯微鏡的針尖作為頂柵極,以皮米(1皮米相當於1米的一萬億分之一)的精度控制針尖與水分子之間的距離和耦合強度,調控水分子的軌道態密度在費米能級附近的分布,從而大大提高了成像的信噪比,使得研究人員捕捉到水分子更清晰的面貌。基於高解析度的水分子圖像,研究人員還可以進一步確定水分子在表面上的取向。

  利用和改變水的特性將成為可能

  普普通通的一滴水中,就有無數個水分子。那麼,這些水分子是怎麼湊在一起,變成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水呢?我國科學家給水分子拍照的時候,在這一點上也有重要的發現。此前,科學家們已經知道,水分子和水分子之間是由氫鍵相連的,氫鍵的構型和方向性決定了水的很多特性。如何在微觀上確定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是水科學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之一。如果能拍攝到水分子的內部結構和空間取向,將使得在實驗中直接解析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成為可能,這是很多實驗科學家夢寐以求的事情。我國科學家不僅拍攝到單個水分子的結構,還拍到了由4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通過高解析度的軌道圖像首次成功解析出了水團簇的微觀氫鍵構型,並且發現,水分子之間通過氫鍵連接的時候,還存在著一定的方向性。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研究人員發現以往報導的鹽表面的水分子團簇都不是最穩定的構型,並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四聚體吸附結構。

  水分子內部結構長什麼樣,水分子和水分子之間如何連接,它們在不同的固體表面,又有怎樣不同的變化,我國科學家開展的這些研究,都有助於人們利用和改變水的特性,在現實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課題組相關負責人介紹:比如說大家現在比較關注的PM2.5,本質上它是一個微米(1微米相當於1米的一百萬分之一)級的粉塵,作為大氣中一種重要的凝結核,外表面通常會包裹著一層水。利用上述研究工作中所發展的水分子高解析度成像技術,如果能夠把不同類型粉塵表面的這一層水的微觀結構解析出來的話,將有可能給環境科學家們一些啟發和幫助,讓他們能夠對症下藥,針對性地採取一些化學或物理的辦法,增強粉塵外面水蒸氣的凝結,或者促進粉塵之間的相互聚合,從而使得PM2.5粉塵能夠直接沉降到地面。

    《 人民日報 》( 2014年01月16日 12 版)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日前,我國科學家——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的江穎課題組和王恩哥課題組共同在水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拍攝到了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使得在實驗中直接解析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成為可能。這一科研成果已於1月5日以全文的形式在世界權威科學雜誌《自然—材料學》上在線發表。
  • 中國在國際上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研究照片   央視新聞:【我國在國際上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但它們究竟是如何形成水分子的?日前,我國科學家共同解開了這一世界難題,首次拍攝到了水分子的內部結構。這一科研成果已在世界權威科學雜誌《自然》子刊上發表。
  • 中國在國際上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組圖)
    原標題:中國在國際上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組圖) 研究照片 研究照片 研究照片 《Nature》雜誌網站截圖   央視新聞:【我國在國際上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水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質,它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
  • 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拍到水分子內部結構
    北京大學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拍到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並揭示了單個水分子和四分子水團簇的空間姿態。這一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自然-材料》雜誌上。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拍到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上圖顯示了水分子在氯化鈉表面上的排列方式和單個水分子、四分子水團簇的內部結構。水分子是地球表面上最多的分子,其內部結構非常基本,但是又具有很多奇妙的化學性質。水作為良好的溶劑為生命存在提供了基本條件,其獨特的氫鍵結構也一直讓科學家難以解釋。
  • 中國首先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
    上過初中化學的童鞋都知道,一個水分子由兩個H原子和一個O原子構成,連接方式是大家熟悉的氫氧鍵,具體來說就是O原子將兩個H原子的外圍電子搶走了。但氫氧鍵的具體網絡架構樣式仍然是個迷,不過,我國在這一領域取得了巨大突破。
  • 我國科學家首次「看見」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
    離子水合物的微觀結構和動力學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最早的實驗研究可以追溯到1900年德國著名物理化學家瓦爾特·能斯特(192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的遷移實驗。雖然經過了一百多年的努力,許多問題至今仍沒有定論。究其原因,關鍵在於缺乏單原子、單分子尺度的表徵和調控手段,以及精準可靠的計算模擬方法。
  • 人類首次拍攝到了材料內部的電子運動
    2008年2月,來自瑞典的幾位科學家首次拍攝到了單個電子的錄像,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  然而,想要拍攝固體內部的電子,因為電子數量眾多、環境複雜,更是難上加難。長期以來,科學家們沒有找到任何直接觀測的方法。
  • 科學家發現醇的疏水表面對水分子結構的影響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袁開軍和北京大學教授鄭俊榮團隊通過高濃度醇水溶液的動力學研究,發現醇的疏水表面能導致周圍的水分子氫鍵結構增強,該研究揭示了醇水溶液中水的微觀結構動力學的變化規律。
  • 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揭示水的核量子效應
    新華社北京4月15日電(記者吳晶晶)「水的結構是什麼?」這是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雜誌在創刊125周年特刊中提出的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之一。記者從中科院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王恩哥和北京大學教授江穎領導的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應,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了水的奧秘。相關研究成果15日刊發在《科學》上。
  • 我科學家揭開百年謎題 首次看見水合離子原子結構
    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和輸運機制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解開這一困擾科學家們近百年的謎題,首先須在實驗上獲得單個水合離子(把鹽倒入水中即可),但因為這些水合離子相互聚集、相互影響,微觀結構在不斷變化,不利於高分辨成像,要得到適合拍「原子照」的水合離子是件非常困難的事。
  • 中子束首次拍攝出大體積物體全息圖—新聞—科學網
  • 水分子的化學結構
    人類能認知到水分子的結構,依賴於科學的實驗方法論。結構決定空能,理解水分子的結構是關鍵水,化學式為H2O,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無毒,可飲用。水分子因其有明顯的偶極子屬件而由穩固的氫鍵結合在一起。它們趨於牢牢地粘在一起。牢固到什麼程度?用一個醫藥用的滴管,將水滴小心地滴到硬幣上。在水尚未從硬幣邊沿溢下來之前,數一下硬幣上的水滴數。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三重簡併費米子
    更為難得的是,該項研究從理論預言、樣品製備到實驗觀測的全過程,都由我國科學家獨立完成。 近日,許多科技媒體都在重要位置報導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團隊在拓撲物態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我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三重簡併費米子,為固體材料中電子拓撲態研究開闢了新的方向。這一研究成果於6月19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
  • NASA朱諾號探測器拍攝到木衛三北極的首批圖像
    這是一個不尋常的世界, 有著內部海洋, 令人難以置信的稀薄大氣層和冰冷的外殼。自從伽利略在1610年首次發現它以來, 它就一直吸引著天文學家的目光。伽利略的發現是不朽的,但他並沒有掌握真正檢查衛星的工具。但410年後,美國宇航局(NASA)的科學家卻做到了。
  • 天文學家首次獲得宇宙全尺度暗暈內部結構高清圖
    國家天文臺王傑研究員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首次獲得了宇宙中從最小質量到最大質量的暗暈內部結構清晰圖像。宇宙中約85%的物質成分是暗物質,這些暗物質受引力塌縮,形成的結構體則被稱為暗暈。最大質量的暗暈是包含數百個亮星系的巨型星系團,它們的屬性已經被天文學家廣泛研究。
  • 科學家耗時5年成功「繪製」暗暈內部結構清晰圖
    科學家有了最新發現。  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研究員王傑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利用中國和歐洲的超級計算機,採用一項全新的多重放大模擬技術,在當前標準宇宙學模型下,首次獲得了宇宙中全尺度暗物質暈(以下稱暗暈)內部結構的清晰圖像。  這一重要發現,已於北京時間2020年9月3日凌晨由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科學家耗時5年成功「繪製」暗暈內部結構清晰圖
    科學家有了最新發現。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研究員王傑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利用中國和歐洲的超級計算機,採用一項全新的多重放大模擬技術,在當前標準宇宙學模型下,首次獲得了宇宙中全尺度暗物質暈(以下稱暗暈)內部結構的清晰圖像。
  • 我國科學家首次獲得水合鈉離子原子級分辨圖像
    北大量子材料科學中心供圖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課題組、徐莉梅課題組、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王恩哥課題組合作,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再次取得突破,首次得到了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 我國科學家首次獲取水合鈉離子原子級分辨圖像
    北大量子材料科學中心供圖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課題組、徐莉梅課題組、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王恩哥課題組合作,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再次取得突破,首次得到了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 科學家首次看到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真面目」
    但就是這件小事,卻難倒了無數大科學家。  人們已經知道,水能溶解很多東西,並與其形成團簇,但這種離子水合物的微觀結構和動力學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直到5月1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刊發了一篇北京大學江穎、徐莉梅、高毅勤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王恩哥課題組合作的研究成果後,人們才首次看到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真面目」,研究人員還同時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