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揭示水的核量子效應

2020-11-24 中國青年網

  新華社北京4月15日電(記者吳晶晶)「水的結構是什麼?」這是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雜誌在創刊125周年特刊中提出的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之一。記者從中科院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王恩哥和北京大學教授江穎領導的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應,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了水的奧秘。相關研究成果15日刊發在《科學》上。

  據介紹,水的結構之所以如此複雜,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源於水分子之間的氫鍵相互作用。人們通常認為氫鍵的本質為經典的靜電相互作用,然而由於氫原子核質量很小,其量子特性往往不可忽視,因此氫鍵同時也包含一定的量子成分。氫鍵的量子成分究竟有多大?這個問題對於理解水或冰的微觀結構和反常物性至關重要。但是,氫核的量子化研究無論對於實驗還是理論都非常具有挑戰性。

  為實現對氫核量子特性的精確探測和描述,江穎課題組和王恩哥課題組近年來在相關實驗技術和理論方法上分別取得突破,實現了單個水分子內部自由度的成像和水的氫鍵網絡構型的直接識別,並在此基礎上探測到氫核的動態轉移過程。

  最近,他們又研發了一套「針尖增強的非彈性電子隧穿譜」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單個水分子的高分辨振動譜,並由此測得了單個氫鍵的強度。

  科學家們發現,氫鍵的量子成分可遠大於室溫下的熱能,表明氫核的量子效應足以對水的結構和性質產生顯著的影響。進一步深入分析表明,氫核的「非簡諧零點運動」會弱化弱氫鍵,強化強氫鍵,這個物理圖像對於各種氫鍵體系具有相當的普適性,澄清了學術界長期爭論的氫鍵的量子本質。

相關焦點

  • 水的核量子效應首次揭示
    近期,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王恩哥和北京大學教授江穎領導的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應,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了水的奧秘。相關研究成果於15日刊發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水的結構是什麼?」這是《科學》雜誌在創刊125周年時提出的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之一。
  • 我國首次在原子尺度揭示水的核量子效應
    研究發現,核量子效應研究對於理解水的微觀結構和動力學非常關鍵。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王恩哥課題組圍繞「原子尺度上水的核量子效應」開展研究工作,基於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分別發展了亞分子級分辨成像技術、單分子操控技術和單分子振動譜技術,首次實現了核量子態的原子尺度探測和操控。課題組在表面水體系中發現了一系列新奇的核量子效應。
  • 人類首次發現水的核量子效應:刷新認知
    「水的結構是什麼?」這是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雜誌在創刊125周年特刊中提出的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之一。記者從中科院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王恩哥和北京大學教授江穎領導的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應,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了水的奧秘。相關研究成果15日刊發在《科學》上。
  • 【特稿】水之舞——物理學院「水的核量子效應」系列課題研究紀實
    2016年,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研究員課題組和王恩哥院士課題組以及物理學院李新徵研究員、華中科技大學呂京濤研究員合作,在國際上率先測定了氫鍵的量子成分,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應,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了水的奧秘。該成果也入選了兩院院士評選的「2016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 科學家首次揭示水的全量子效應
    圖片設計:梁明誠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獲悉,由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王恩哥和北京大學教授江穎領導的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水的全量子效應,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了水的奧秘。相關研究成果4月15日刊發在《科學》雜誌上。
  • 從全新角度詮釋水的奧秘 我科學家首次揭示水的全量子效應
    本報訊 記者佘惠敏報導: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王恩哥和北京大學江穎教授領導的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水的全量子效應,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了水的奧秘。相關研究成果於4月15日刊發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上。 「水的結構是什麼?」這是《科學》雜誌在創刊125周年的特刊中提出的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之一。
  • 我科學家揭示水合離子微觀結構和幻數效應
    本報北京5月14日電(記者齊芳)水是最普通的物質之一,但在微觀層面,水的種種神奇之處一直困擾著科學家。日前,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一支聯合研究團隊,首次獲得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建立了離子水合物的微觀結構和輸運性質之間的直接關聯。
  • 《PNAS》顛覆直覺,探索氫的核量子效應!
    雖然相對於純的氫和氘,固溶體也經歷了類似的高壓結構相變,但相變壓力顯著提高,揭示了在氫體系中獨特的量子效應。相關研究成果以「Counterintuitive effects of isotopic doping on the phase diagram of H2–HD–D2 molecular alloy」為題6月1日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
  • 走進北大科學家的量子科學世界
    此前,江穎團隊及合作者還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過實驗技術和理論方法的雙重突破,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對原子核量子態的精確描述,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應,該成果發表於《科學》期刊;通過開發新型掃描探針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單個鈉離子水合物的原子級分辨圖像,該成果發表於《自然》期刊;首次在實驗上證實了冰在二維極限下可以穩定存在,拍攝並揭示了二維冰的獨特形成過程和生長機制,該成果發表於
  • 合肥研究院等在氫的表面擴散的核量子效應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勇和日本東北大學教授Kawazoe合作,基於第一性原理計算對氫原子在beta-PtO2(001)面的吸附和擴散以及核量子效應作了系統的研究。以質子膜交換燃料電池(proton-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為例,氫離子在到達陰極之後,先和經由導線到達的電子複合成為氫原子,然後和陰極表面吸附的O2反應生成水。實驗上發現,在使用一段時間之後,電池的鉑電極表面會覆蓋上一層主要成分為beta-PtO2的氧化物。一個自然而然的問題是,這層氧化物的形成,對氫在電極表面的輸運過程影響如何?
  • 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看到」氫鍵
    本報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齊芳)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22日宣布,該中心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拍」到氫鍵的「照片」,實現了氫鍵的實空間成像,為「氫鍵的本質」這一化學界爭論了80多年的問題提供了直觀證據。這不僅將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也為在分子、原子尺度上的研究提供了更精確的方法。
  • 江穎、王恩哥等在Nature發文揭示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和幻數效應
    近日,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課題組、徐莉梅課題組、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課題組與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王恩哥課題組合作,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再次取得突破,首次得到了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 我國研究團隊首次得到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 :當鹽遇見水
    日前,我國科學家利用自主研發的高精度顯微鏡,首次揭開這一神秘物質的「終極面紗」: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研究團隊再次宣布,將解析度推向了原子極限,首次得到了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進一步揭示了其「運動習性」。
  • 我國研究團隊首次得到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
    數百年來,無數科學家潛心研究,其微觀結構及動力學一直未有定論。  日前,我國科學家利用自主研發的高精度顯微鏡,首次揭開這一神秘物質的「終極面紗」: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研究團隊再次宣布,將解析度推向了原子極限,首次得到了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進一步揭示了其「運動習性」  日前,我國科學家在全球首次得到了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
  • 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看到」氫鍵
    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22日宣布,該中心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拍」到氫鍵的「照片」,實現了氫鍵的實空間成像,為「氫鍵的本質」這一化學界爭論了80多年的問題提供了直觀證據。這為科學家理解氫鍵的本質,進而改變化學反應和分子聚集體的結構奠定了基礎,也為科學家在分子、原子尺度上的研究提供了更精確的方法。
  • 首次「看見」離子水合物的原子結構並揭示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Science 在創刊125 周年之際,公布了本世紀125 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其中就包括:水的結構如何?2015 年,《德國應用化學》也將水的相關問題列入未來24個關鍵問題之一(排第四)。水可以說是「soft in nature,hard in science」。雖然水分子的結構簡單,但相關問題是複雜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水的核量子效應。
  • 【光明日報】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看到」氫鍵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22日宣布,該中心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拍」到氫鍵的「照片」,實現了氫鍵的實空間成像,為「氫鍵的本質」這一化學界爭論了80多年的問題提供了直觀證據。這不僅將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也為在分子、原子尺度上的研究提供了更精確的方法。
  • 「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重點專項支持的「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該成果由北京大學江穎、王恩哥等合作完成。該工作首次澄清了界面上離子水合物的原子構型,並建立了離子水合物的微觀結構和輸運性質之間的直接關聯,顛覆了人們對於受限體系中離子輸運的傳統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