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看到」氫鍵

2021-01-07 中國科學院

11月22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裘曉輝博士在介紹他們直接觀察到的氫鍵。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22日宣布,該中心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拍」到氫鍵的「照片」,實現了氫鍵的實空間成像,為「氫鍵的本質」這一化學界爭論了80多年的問題提供了直觀證據。這不僅將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也為在分子、原子尺度上的研究提供了更精確的方法。

  這一成果發表在日前出版的《科學》雜誌上,被評價為「一項開拓性的發現,真正令人驚嘆的實驗測量」「是一項傑出而令人激動的工作,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價值」。

  這項研究是由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裘曉輝和副研究員程志海領導的實驗團隊,以及中國人民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季威領導的理論計算小組合作完成的。

  裘曉輝解釋說,氫鍵是自然界中最重要、存在最廣泛的分子鍵相互作用形式之一,對物質和生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為氫鍵的存在,水才在常溫下呈液態,冰才能浮在水面上;也因為氫鍵的存在,DNA才會「扭」成雙螺旋結構;很多藥物也是通過和生命體內的生物大分子發生氫鍵相互作用而發揮效力。

  但自從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鮑林在1936年提出「氫鍵」這一概念後,化學家們就一直在爭論:氫鍵僅僅是一種分子間弱的靜電相互作用,還是存在有部分的電子云共享?

  裘曉輝帶領的研究團隊對一種專門研究分子、原子內部結構的顯微鏡——非接觸原子力顯微鏡進行了核心部件的創新,極大提高了這種顯微鏡的精度,終於首次直接觀察到氫鍵,為爭論提供了直觀證據。

  「利用改造之後的顯微鏡,我們可以看到頭髮絲百萬分之一那麼微小的結構。」裘曉輝說,「我們團隊的研究人員手工製作了顯微鏡的探針、自製了核心部件『高性能qPlus型力傳感器』等,這就像給汽車換上了我們自己製造的發動機,讓這臺儀器的關鍵技術指標達到國際上該領域的最高水平。」

  「『看到』只是第一步,關於氫鍵的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氫鍵的『測量』、不同分子間氫鍵的『比較』等等。」程志海說,科研團隊的研究還會拓展至其他關鍵化學鍵的研究,比如共價鍵、離子鍵、金屬鍵等,以及進一步在原子、分子尺度上實現不同化學鍵的比較和強度測量等。

(原載於《光明日報》 2013-11-23 01版)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看到」氫鍵
    本報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齊芳)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22日宣布,該中心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拍」到氫鍵的「照片」,實現了氫鍵的實空間成像,為「氫鍵的本質」這一化學界爭論了80多年的問題提供了直觀證據。這不僅將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也為在分子、原子尺度上的研究提供了更精確的方法。
  • 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看到」氫鍵
    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22日宣布,該中心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拍」到氫鍵的「照片」,實現了氫鍵的實空間成像,為「氫鍵的本質」這一化學界爭論了80多年的問題提供了直觀證據。這為科學家理解氫鍵的本質,進而改變化學反應和分子聚集體的結構奠定了基礎,也為科學家在分子、原子尺度上的研究提供了更精確的方法。
  • 我國科學家用高分辨原子力顯微鏡全球首次「看見」氫鍵
    生意社11月26日訊  近日,我國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裘曉輝團隊,利用原子力顯微鏡技術實現了對分子間局域作用的直接成像,在國際上首次直接觀察到了分子間的氫鍵。
  • 優化皮牛級力傳感器 科學家首次「看到」氫鍵
    優化皮牛級力傳感器 科學家首次「看到」氫鍵把「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透過實驗室的玻璃窗,可以看見三個穿藍色實驗服的年輕人正聚精會神地在顯微鏡下操作著一組微型工具。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裘曉輝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裘曉輝認為,「要在基礎研究中不斷有原始創新,我們不能僅停留在發表論文的狀態,而要不斷攻克核心技術,研發先進的儀器裝置,才能去探索別人做不了的前沿問題。」轟動科學界,首次直接「看到」氫鍵為何水在常溫下是液態;為何冰能浮在水上?「這都是氫鍵的神奇魔力。
  • 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揭示水的核量子效應
    記者從中科院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王恩哥和北京大學教授江穎領導的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應,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了水的奧秘。相關研究成果15日刊發在《科學》上。  據介紹,水的結構之所以如此複雜,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源於水分子之間的氫鍵相互作用。
  • 科學家首次「看到」了氫鍵的相互作用
    八個月前,中國科學家使用原子力顯微鏡,成功首次對分子間的氫鍵進行了實空間觀測。近日,麻省理工學院和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使用新開發的超速飛秒(千萬億分之一秒)紅外光源,得以直接「看到」被氫鍵連接的分子之間的協調振動。這是人類第一次觀察到這種在分子水平上隨處可見的化學作用。
  • 【經濟日報】看,這就是氫鍵!
    佘惠敏攝圖為由我國科學家改裝並拍到世界第一張氫鍵照片的非接觸式原子力顯微鏡。這些有趣問題的答案,都離不開對氫鍵的認識。科學家們1936年就通過理論分析提出了「氫鍵」的概念,但一直不能眼見為實。  直到去年年底,神秘氫鍵的倩影終於被我國科學家用照片記錄下來。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裘曉輝、副研究員程志海領導的納米表徵與測量研究團隊,拍下了世界上第一張氫鍵照片。
  • 【科技日報】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小組與其合作者,首次實現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為光學量子計算,特別是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霸權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研究成果以長文形式日前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單光子源是光學量子信息技術的核心資源。
  • 科學家首次直接探測到了氫鍵
    科學家首次成功使用原子力顯微鏡對單分子中氫鍵的強度進行研究。瑞士巴塞爾大學納米科學所在《ScienceAdvances》上報導了他們的這一成果。圖丨螺槳烷(圖片下部分子)和原子力顯微鏡的一氧化碳針尖。分子之間或高分子的各部分之間,就是通過氫原子進行連接的,這種相互作用被稱之為氫鍵。蛋白質和核酸的很多特定的性質就是由氫鍵決定的,另外,氫鍵還保證了水具有較高的沸點。因此氫鍵在自然界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一直到最近,人們還不能對氫原子或單分子中的氫鍵進行譜分析或電子顯微分析,而且採用原子力顯微鏡也並沒有獲得明確的結果。近日,瑞士納米科學研究所傳來喜訊。
  • 【光明日報】中日科學家發現迄今最高能量宇宙伽馬射線---中國科學院
    (圖片來自於NASA)  3日,中日兩國科學家同日發布一項成果:中日合作西藏ASgamma實驗團隊利用我國西藏羊八井ASgamma實驗陣列發現了迄今為止最高能量的宇宙伽馬射線,這些宇宙伽馬射線來自蟹狀星雲方向,最高能量達450TeV(1TeV即10的12次方電子伏特),比此前國際上正式發表的75TeV的最高能量高出5倍以上。
  • 紹興人裘曉輝首次「看」到氫鍵震驚世界
    193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鮑林首次提出「氫鍵」,但一直沒有人見到過氫鍵的樣子  通俗地說:相當於以前從太空中看到地面的人排成一行,現在是第一次看到原來這些人之間是手拉著手  為何水在常溫下是液態?為何冰能浮在水上?這都是氫鍵的神奇魔力。
  • 我國科學家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圖a—d為水團簇在鹽表面上的氫鍵構型水是生命之源,其獨特的氫鍵結構也一直讓科學家難以解釋。這些一直都是未解之謎。   日前,我國科學家——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的江穎課題組和王恩哥課題組共同在水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拍攝到了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使得在實驗中直接解析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成為可能。這一科研成果已於1月5日以全文的形式在世界權威科學雜誌《自然—材料學》上在線發表。
  • 人類首次直接檢測到氫鍵
    物理學家首次成功地在單個分子中直接檢測出氫鍵——這意味著那些理論化的方法如今可以被應用於觀察宇宙中最小且含量最豐富的元素了。此實驗也證明了我們的成像設備已經可以達到極高的靈敏度,因為氫鍵遠比其他化學鍵要弱得多。
  • 【光明日報】我科學家實現世界最高解析度單分子拉曼成像
    6月6日,一項由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的亞納米分辨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的成果正式發布,這一成果把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成像解析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納米,使人類能夠識別分子內部的結構和分子在表面上的吸附構型。這一成果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董振超研究小組完成的,博士生張瑞、張堯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 【光明日報】中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秘密
    【光明日報】中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秘密 2020-12-11 光明日報 顏維琦 【字體:大 中 小】
  • 光明日報:鸚哥嶺動物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重視
    ▲海南湍蛙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新華社記者姜恩宇攝  雲霧縈繞在鸚哥嶺山脈 南國都市報記者李小崗攝      本報海口8月30日訊(記者嶽嵬)今天,《光明日報  報導提到,科學家們首次在海南發現了小姬蛙屬的德力小姬蛙、馬來稜皮樹蛙,並首次發現並命名了鸚哥嶺樹蛙3種新記錄種。  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2004年7月,位於海南島中南部,跨白沙、瓊中、五指山、樂東、昌江5市縣,面積50464公頃,為海南省陸地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 科學家首次直接檢測到分子內氫鍵!為探尋宇宙生命奧秘...
    近年來,科學家一直努力探尋宇宙中的元素組成。其中,氫(H)佔宇宙所有可見質量的75%,甚至超過90%的宇宙組成為H原子。如今,科學家們首次使用原子力顯微鏡直接精確檢測到了分子內的氫鍵,這對了解地球生命奧秘、探尋宇宙生命起源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 【光明日報】潘建偉:量子世界的「中國耕者」
    一年後,潘建偉便與同事一起在《自然》上發表了首次實現量子隱形傳態的學術論文,這個成果被公認為量子信息實驗領域的開山之作,被美國物理學會、歐洲物理學會和《科學》雜誌評為年度十大進展,併入選《自然》「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此後,潘建偉又先後在國際上首次完成了量子糾纏交換,三光子、四光子糾纏及其非定域性檢驗,量子糾纏純化等重要實驗。
  • 【光明日報】中國「創造」世界首例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
    【光明日報】中國「創造」世界首例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 2018-08-03 光明日報 顏維琦 齊芳 黎子承 2010年,美國科學家J.Craig Venter和他的科研團隊在《科學》雜誌報導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含有化學人工全合成的與天然序列幾乎相同的染色體的原核生物支原體,引起了全世界轟動。記者今天獲悉,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完成了將真核釀酒酵母天然的16條染色體人工創造為有功能的單條巨大染色體。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鯨落
    60名科考隊員帶回了本航次一個重要成果——在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現代自然鯨落不足50個。何為鯨落?它的存在有什麼意義?海南日報記者特別邀請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松海,為大家講解鯨落的二三事。什麼是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