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看到」了氫鍵的相互作用

2020-11-24 驅動之家

八個月前,中國科學家使用原子力顯微鏡,成功首次對分子間的氫鍵進行了實空間觀測。近日,麻省理工學院和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使用新開發的超速飛秒(千萬億分之一秒)紅外光源,得以直接「看到」被氫鍵連接的分子之間的協調振動。這是人類第一次觀察到這種在分子水平上隨處可見的化學作用。

氫鍵通常被視為一些中性電荷分子稍帶負電的一端和稍帶正電的一端之間的相互吸引力。由於氫原子獨特的極性性質,氫鍵能夠發生在已經以共價鍵相連接的氫原子和另一個原子之間。通常,氫原子兩邊連接的原子電負性都較強。

化學家、論文第一作者路易吉·德馬爾科(Luigi De Marco)對氫鍵的相互作用做出了解釋:「氫鍵的連接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化學反應,它支配著許多物理、化學和生物反應現象。

德馬爾科說道:「在溶液體系中,將會形成溶劑與溶質之間的強力氫鍵連接。當我們要研究比如水合溶劑和配體蛋白的連接時,氫鍵的這種動態相互作用就尤為重要。」氫鍵在生物大分子反應中也起到了關鍵作用,而且往往是發現新藥物的關鍵。

但德馬爾科同時表示:「一般來說,這種氫鍵連接的分子的相互作用很難被觀測到,這是因為會有來自非相互作用的其他『噪音』信號。不過,我們已經開發出了一項技術,可以直接探測這種相互作用的實時動態變化。」

德馬爾科解釋了這項技術的發展:「實際上我們的研究小組在幾年前已經開發了類似的技術。簡單來說,我們發明了一種方法,來生成一種很短的紅外脈衝,但具有難以置信的廣譜性。這讓我們能夠在光譜上把氫鍵的振動和系統中的其他振動區別開來,這就是我們如何『直接』觀察到氫鍵的相互作用的。

德馬爾科和芝加哥大學的化學家安德烈·託克馬科夫(Andrei Tokmakoff)在研究中使用了N-甲基乙醯胺,它在有機溶液裡能形成中等強度的氫鍵。他們用二維紅外光譜來直接表徵氫鍵的結構參數,比如連接的兩個分子之間的距離和氫鍵的配置等等。這些信息可以用溶質-溶劑體系內紅外光譜顯示出的分子間的交叉峰來表示。

「這就好比你去『撥動』一個分子鍵,從而去觀察這種『撥動』如何影響到另一個分子。」 託克馬科夫說道,「在我們的實驗裡,由於約束比較強,你需要同時『撥動』氫鍵兩端的分子。」

對中國科學家首次「觀察」到氫鍵的成就,德馬爾科表示了欽佩:「他們非常精確地觀察、測量出了氫鍵。那是一個美麗的實驗,深刻地洞察了氫鍵的分子結構。」

同時德馬爾科也表示,他和託克馬科夫的工作是不同的:「我們並不直接得出氫鍵的結構解析,我們所追蹤的是氫鍵在100飛秒天然尺度裡的運動。在溶液裡,氫鍵的相互作用是很重要的。」

德馬爾科和託克馬科夫今後的工作可能涉及將其他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進行可視化,比如蛋白質和DNA的動態變化等等。

「你不能只把水想像成一種溶劑,」 託克馬科夫說道,「你要知道,它在所有的地方,特別是生物學方面有巨大的作用。很多計算生物學都忽略了水分子的真實結構,和它真正的量子力學性質。」


氫鍵連接的分子的振動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看到」氫鍵
    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22日宣布,該中心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拍」到氫鍵的「照片」,實現了氫鍵的實空間成像,為「氫鍵的本質」這一化學界爭論了80多年的問題提供了直觀證據。這為科學家理解氫鍵的本質,進而改變化學反應和分子聚集體的結構奠定了基礎,也為科學家在分子、原子尺度上的研究提供了更精確的方法。
  • 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看到」氫鍵
    本報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齊芳)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22日宣布,該中心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拍」到氫鍵的「照片」,實現了氫鍵的實空間成像,為「氫鍵的本質」這一化學界爭論了80多年的問題提供了直觀證據。這不僅將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也為在分子、原子尺度上的研究提供了更精確的方法。
  • 優化皮牛級力傳感器 科學家首次「看到」氫鍵
    優化皮牛級力傳感器 科學家首次「看到」氫鍵把「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透過實驗室的玻璃窗,可以看見三個穿藍色實驗服的年輕人正聚精會神地在顯微鏡下操作著一組微型工具。轟動科學界,首次直接「看到」氫鍵為何水在常溫下是液態;為何冰能浮在水上?「這都是氫鍵的神奇魔力。水分子中的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由共價鍵連接,而水分子之間則是由一種極微弱的作用聯繫在一起,這就是氫鍵。」裘曉輝介紹說。
  • 科學家首次直接探測到了氫鍵
    科學家首次成功使用原子力顯微鏡對單分子中氫鍵的強度進行研究。瑞士巴塞爾大學納米科學所在《ScienceAdvances》上報導了他們的這一成果。圖丨螺槳烷(圖片下部分子)和原子力顯微鏡的一氧化碳針尖。分子之間或高分子的各部分之間,就是通過氫原子進行連接的,這種相互作用被稱之為氫鍵。蛋白質和核酸的很多特定的性質就是由氫鍵決定的,另外,氫鍵還保證了水具有較高的沸點。因此氫鍵在自然界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一直到最近,人們還不能對氫原子或單分子中的氫鍵進行譜分析或電子顯微分析,而且採用原子力顯微鏡也並沒有獲得明確的結果。近日,瑞士納米科學研究所傳來喜訊。
  • 我國科學家用高分辨原子力顯微鏡全球首次「看見」氫鍵
    這為科學家理解氫鍵的本質,進而改變化學反應和分子聚集體的結構奠定了基礎。  氫鍵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分子間相互作用形式之一。雖然氫鍵的強度相對於共價鍵非常弱,但是對物質的性質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例如:氫鍵作用使得水能夠在常溫下以液態存在、DNA形成雙螺旋結構、蛋白質形成二級結構等。
  • 【光明日報】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看到」氫鍵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22日宣布,該中心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拍」到氫鍵的「照片」,實現了氫鍵的實空間成像,為「氫鍵的本質」這一化學界爭論了80多年的問題提供了直觀證據。這不僅將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也為在分子、原子尺度上的研究提供了更精確的方法。
  • 紹興人裘曉輝首次「看」到氫鍵震驚世界
    193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鮑林首次提出「氫鍵」,但一直沒有人見到過氫鍵的樣子  通俗地說:相當於以前從太空中看到地面的人排成一行,現在是第一次看到原來這些人之間是手拉著手  為何水在常溫下是液態?為何冰能浮在水上?這都是氫鍵的神奇魔力。
  • 首次證實:在這種狀態下水不存在氫鍵
    在任何狀態下,比如超臨界狀態,水分子都是通過氫鍵結合在一起的嗎?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長期困擾著科學家。這個問題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超臨界水的結構在地理學、深海探測、化學合成和催化領域非常重要。可以看到,研究者對於超臨界水中氫鍵比例的研究或者說是猜測結論不一,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超臨界狀態下,水中的氫鍵數量比室溫狀態下要少。
  • 【經濟日報】看,這就是氫鍵!
    這些有趣問題的答案,都離不開對氫鍵的認識。科學家們1936年就通過理論分析提出了「氫鍵」的概念,但一直不能眼見為實。  直到去年年底,神秘氫鍵的倩影終於被我國科學家用照片記錄下來。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裘曉輝、副研究員程志海領導的納米表徵與測量研究團隊,拍下了世界上第一張氫鍵照片。
  • 人類首次直接檢測到氫鍵
    物理學家首次成功地在單個分子中直接檢測出氫鍵——這意味著那些理論化的方法如今可以被應用於觀察宇宙中最小且含量最豐富的元素了。此實驗也證明了我們的成像設備已經可以達到極高的靈敏度,因為氫鍵遠比其他化學鍵要弱得多。
  • 科學家首次直接檢測到分子內氫鍵!為探尋宇宙生命奧秘...
    近年來,科學家一直努力探尋宇宙中的元素組成。其中,氫(H)佔宇宙所有可見質量的75%,甚至超過90%的宇宙組成為H原子。如今,科學家們首次使用原子力顯微鏡直接精確檢測到了分子內的氫鍵,這對了解地球生命奧秘、探尋宇宙生命起源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 【論文故事】作用力也看得到,來給氫鍵拍張照!
    利用原子力顯微鏡,中國科學家成功對分子間氫鍵和配位鍵進行了實空間觀測,這是國際上第一次實現對分子間局域作用的直接成像。這些成果已發表在《科學》雜誌上。在自然界,氫鍵這種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是隨處可見的,連DNA雙鏈中的鹼基配對,也是在氫鍵作用下實現的。然而,氫鍵本質一直備受爭論:這種作用力長期以來都被認為是靜電相互作用,但近年來的研究結果又提示,氫鍵可能具有與共價鍵類似特性。要了解氫鍵的真實面目,對氫鍵相關指標的精確測量成為關鍵。此前,對氫鍵特性的研究主要藉助於X射線衍射、拉曼光譜、中子衍射等技術進行間接分析。
  • Science :超越想像 :分子間氫鍵的實空間成像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利用原子力顯微鏡技術在實空間觀測到分子間氫鍵和配位鍵相互作用,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對分子間局域作用的直接成像氫鍵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分子間相互作用形式之一。雖然氫鍵的強度相對於共價鍵非常弱,但是對物質的性質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例如:氫鍵作用使得水能夠在常溫下以液態存在、DNA形成雙螺旋結構、蛋白質形成二級結構等。長久以來,科學界普遍認為氫鍵是一種弱的靜電相互作用,然而近年來有實驗證據顯示氫鍵似乎有類似共價鍵的特性,即形成氫鍵的原子間也存在微弱的電子云共享。
  • 教科書即將再被改寫,詭異的氫鍵出現新形態
    原子結合成分子的各種作用中,氫鍵是一種特別的存在。DNA的雙螺旋結構便是由氫鍵構成,還有諸多神奇的現象可以用氫鍵解釋。但是,這種特別的存在自其被提出開始,就有個特別的問題,它到底屬於分子間作用力還是共價鍵?儘管很長時間裡教科書都把它定義為分子間作用力,但它也具有不可忽視的共價鍵特性。科學家還發現氫鍵在這兩者之間轉變,那界限到底在哪?
  •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
    《自然·材料學》雜誌8月17日發文稱,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和芬蘭阿爾託大學等,藉助罕見的同位素氦-3,首次觀測到了新物質相「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該成果有可能在量子信息處理領域有重要應用價值——時間晶體在不同條件下會自動保持完整-相干性,而如何保持相干性,是量子計算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難點。
  •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
    阿爾託大學的「旋轉冰箱」 《自然•材料學》雜誌8月17日發文稱,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和芬蘭阿爾託大學等,藉助罕見的同位素氦-3,首次觀測到了新物質相
  • :氫鍵,百歲快樂
    其實這都是氫鍵神奇的魔力 [1]。據說,今年是氫鍵被提出的一百周年 [2]。之所以用「據說」,是因為有關氫鍵概念的提出時間一直存在爭議。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關於氫鍵的研究至少已經歷了一個世紀的歷程。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今,高中課本中這樣描述氫鍵,「分子之間存在著一種比分子間作用力稍強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叫做氫鍵」。2011年,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將氫鍵定義更新,「氫鍵就是鍵合於一個分子或分子碎片X–H上的氫原子與另外一個原子或原子團之間形成的吸引力。有分子間氫鍵和分子內氫鍵之分,其X的電負性比氫原子強。
  • 氫鍵
    氫原子與電負性大
  • 我國科學家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圖a—d為水團簇在鹽表面上的氫鍵構型水是生命之源,其獨特的氫鍵結構也一直讓科學家難以解釋。這些一直都是未解之謎。   日前,我國科學家——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的江穎課題組和王恩哥課題組共同在水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拍攝到了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使得在實驗中直接解析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成為可能。這一科研成果已於1月5日以全文的形式在世界權威科學雜誌《自然—材料學》上在線發表。
  • 人類首次「看到」水合離子微觀結構
    本報北京5月14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邱晨輝)繼2014年獲得世界第一張亞分子級解析度的水分子圖像後,中國科學家再次取得突破,將解析度推向了氫原子極限,首次「看到」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這是水合離子概念提出100多年來,人類第一次在實空間直接「看到」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