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直接探測到了氫鍵

2021-01-07 DeepTech深科技

科學家首次成功使用原子力顯微鏡對單分子中氫鍵的強度進行研究。瑞士巴塞爾大學納米科學所在《ScienceAdvances》上報導了他們的這一成果。

圖丨螺槳烷(圖片下部分子)和原子力顯微鏡的一氧化碳針尖。原子力顯微鏡針尖處的氧原子(紅色)與螺槳烷的氫原子(白色)之間的作用力和距離的測量結果與計算精確吻合。

氫是宇宙中最為常見的元素,同樣也是幾乎所有的有機化合物的組成部分。分子之間或高分子的各部分之間,就是通過氫原子進行連接的,這種相互作用被稱之為氫鍵。

蛋白質和核酸的很多特定的性質就是由氫鍵決定的,另外,氫鍵還保證了水具有較高的沸點。因此氫鍵在自然界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是,一直到最近,人們還不能對氫原子或單分子中的氫鍵進行譜分析或電子顯微分析,而且採用原子力顯微鏡也並沒有獲得明確的結果。

近日,瑞士納米科學研究所傳來喜訊。來自巴塞爾大學物理系的Ernst Meyer教授課題組的Shigeki Kawai博士,成功的使用高解析度原子力顯微鏡對單個環形碳氫化合物中的氫原子進行了研究。

選用正確的分子是他和團隊成功的關鍵。在與日本同事們的緊密合作之下,他們選擇了一種結構類似螺旋槳的化合物-螺槳烷。這些螺槳烷處於一個平面上,它們的兩個氫原子的的指向都是一直是朝上的。

由於原子力的顯微鏡的針尖是由一氧化碳組成的,所以當針尖與這些氫原子離得最夠近的時候,氫鍵就會形成,其性質同時也可以被測量,如文章一開始的圖所示。

相比於化學鍵來說,氫鍵的作用要弱的多;但相比於分子間的範德瓦爾斯力,氫鍵的作用力又要強一些。

正是基於此特性,研究者對原子力顯微鏡針尖的氧原子與螺槳烷的氫原子之間的作用力和距離進行了測量,其結果與芬蘭阿爾託大學Adam S. Foster教授的模型符合的非常好,測量結果清楚的顯示兩者間的相互作用就是氫鍵的作用,排除了範德瓦爾斯力和離子鍵的可能。

基於此研究成果,來自巴塞爾大學納米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者開創了採用觀測氫原子來識別三維分子的新方法,可用於諸如核酸或聚合物的研究。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看到」了氫鍵的相互作用
    八個月前,中國科學家使用原子力顯微鏡,成功首次對分子間的氫鍵進行了實空間觀測。近日,麻省理工學院和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使用新開發的超速飛秒(千萬億分之一秒)紅外光源,得以直接「看到」被氫鍵連接的分子之間的協調振動。這是人類第一次觀察到這種在分子水平上隨處可見的化學作用。
  • 人類首次直接檢測到氫鍵
    物理學家首次成功地在單個分子中直接檢測出氫鍵——這意味著那些理論化的方法如今可以被應用於觀察宇宙中最小且含量最豐富的元素了。此實驗也證明了我們的成像設備已經可以達到極高的靈敏度,因為氫鍵遠比其他化學鍵要弱得多。
  • 科學家首次直接檢測到分子內氫鍵!為探尋宇宙生命奧秘...
    近年來,科學家一直努力探尋宇宙中的元素組成。其中,氫(H)佔宇宙所有可見質量的75%,甚至超過90%的宇宙組成為H原子。如今,科學家們首次使用原子力顯微鏡直接精確檢測到了分子內的氫鍵,這對了解地球生命奧秘、探尋宇宙生命起源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 優化皮牛級力傳感器 科學家首次「看到」氫鍵
    優化皮牛級力傳感器 科學家首次「看到」氫鍵把「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透過實驗室的玻璃窗,可以看見三個穿藍色實驗服的年輕人正聚精會神地在顯微鏡下操作著一組微型工具。轟動科學界,首次直接「看到」氫鍵為何水在常溫下是液態;為何冰能浮在水上?「這都是氫鍵的神奇魔力。水分子中的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由共價鍵連接,而水分子之間則是由一種極微弱的作用聯繫在一起,這就是氫鍵。」裘曉輝介紹說。
  • 紹興人裘曉輝首次「看」到氫鍵震驚世界
    193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鮑林首次正式提出了「氫鍵」概念,但一直沒人見到過氫鍵的樣子。去年,年輕的嵊州籍科學家裘曉輝和他的團隊利用高分辨的原子力顯微鏡,終於第一次真實地拍到了氫鍵的照片。這個發現立即震驚了世界,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雜誌之一——《自然》雜誌評述其為2013年度3幅最震撼的圖片之一。
  • 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
    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 2015年9月14日,人類首次探測到宇宙中的引力波。2016年2月,韋斯與另外三位科學家向全世界宣布了這一發現。美國當地時間2016年2月11日上午10點30分(北京時間2月11日23點30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召集了來自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以及LIGO科學合作組織的科學家在華盛頓特區國家媒體中心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
  • 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看到」氫鍵
    本報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齊芳)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22日宣布,該中心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拍」到氫鍵的「照片」,實現了氫鍵的實空間成像,為「氫鍵的本質」這一化學界爭論了80多年的問題提供了直觀證據。這不僅將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也為在分子、原子尺度上的研究提供了更精確的方法。
  • 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看到」氫鍵
    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22日宣布,該中心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拍」到氫鍵的「照片」,實現了氫鍵的實空間成像,為「氫鍵的本質」這一化學界爭論了80多年的問題提供了直觀證據。這為科學家理解氫鍵的本質,進而改變化學反應和分子聚集體的結構奠定了基礎,也為科學家在分子、原子尺度上的研究提供了更精確的方法。
  • 我國科學家用高分辨原子力顯微鏡全球首次「看見」氫鍵
    生意社11月26日訊  近日,我國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裘曉輝團隊,利用原子力顯微鏡技術實現了對分子間局域作用的直接成像,在國際上首次直接觀察到了分子間的氫鍵。
  • 【光明日報】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看到」氫鍵
    11月22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裘曉輝博士在介紹他們直接觀察到的氫鍵。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22日宣布,該中心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拍」到氫鍵的「照片」,實現了氫鍵的實空間成像,為「氫鍵的本質」這一化學界爭論了80多年的問題提供了直觀證據。這不僅將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也為在分子、原子尺度上的研究提供了更精確的方法。
  • 我國科學家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圖a—d為水團簇在鹽表面上的氫鍵構型水是生命之源,其獨特的氫鍵結構也一直讓科學家難以解釋。這些一直都是未解之謎。   日前,我國科學家——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的江穎課題組和王恩哥課題組共同在水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拍攝到了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使得在實驗中直接解析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成為可能。這一科研成果已於1月5日以全文的形式在世界權威科學雜誌《自然—材料學》上在線發表。
  • 科學家首次探測到外太空微中子
    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報導,座落於南極的世界上最大粒子探測器「冰立方探測器」近日首次探測到來自外太空的微中子。微中子是一種神秘的高能粒子,可能是宇宙內最劇烈的撞擊產物。阿德萊德大學的加裡-希爾博士表示:「冰立方為我們打開了宇宙的一個新窗口。這一發現為進行新型天文學研究鋪平了道路。
  • 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揭示水的核量子效應
    記者從中科院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王恩哥和北京大學教授江穎領導的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應,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了水的奧秘。相關研究成果15日刊發在《科學》上。  據介紹,水的結構之所以如此複雜,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源於水分子之間的氫鍵相互作用。
  • 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拍到水分子內部結構
    北京大學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拍到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並揭示了單個水分子和四分子水團簇的空間姿態。這一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自然-材料》雜誌上。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拍到水分子的內部結構。水作為良好的溶劑為生命存在提供了基本條件,其獨特的氫鍵結構也一直讓科學家難以解釋。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江穎課題組與王恩哥課題組合作,在水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水分子的亞分子級分辨成像,使在實空間中直接解析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成為可能。
  • 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原初引力波 為宇宙暴漲遺蹟
    新聞背景  北京時間17日,美國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宣布,架設在南極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探測器BICEP2捕捉到了宇宙暴漲時期遺留下來的最重要的遺蹟:宇宙原初引力波。  這是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以來,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的引力波信號。從而首次在引力強場中檢驗了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
  • 科學家首次探測到中等質量黑洞
    美國和歐洲研究人員9月2日宣布,首次探測到一個中等質量黑洞,為人類了解黑洞形成開闢新方向。據法新社報導,美國和歐洲1500多名研究人員參與的兩項引力波探測研究顯示,兩個黑洞70億年前撞擊產生了一個新黑洞,質量是太陽的142倍,是人類探測到的第一個中等質量黑洞。他們為這個黑洞編號GW190521。
  • 首次證實:在這種狀態下水不存在氫鍵
    在任何狀態下,比如超臨界狀態,水分子都是通過氫鍵結合在一起的嗎?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長期困擾著科學家。這個問題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超臨界水的結構在地理學、深海探測、化學合成和催化領域非常重要。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許多研究者紛紛給出了自己的見解:當將水加熱到374.3℃的臨界溫度以上時,四面體結構消失,但到底能倖存多少氫鍵不確定;有人根據中子散射實驗結果,認為超臨界水中氫鍵比例或多或少都會降低;有人根據NMR實驗結果,提出在超臨界水中氫鍵至少倖存四分之一以上。
  • 外媒:科學家首次探測到黑洞吞噬中子星
    參考消息網8月21日報導外媒稱,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表示,他們在引力波的幫助下首次探測到了吞噬中子星的黑洞。據埃菲社8月19日報導,作為該發現參與方之一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19日發布公告說,中子星和黑洞都是死亡恆星的超高密度殘骸。
  • 科學家首次揭示水的全量子效應
    右圖為單個水分子的非彈性電子隧穿譜,從中可分辨水分子的拉伸、彎曲和轉動等振動模式,這些振動可以作為靈敏的探針來探測氫核的量子運動對氫鍵的影響。圖片設計:梁明誠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獲悉,由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王恩哥和北京大學教授江穎領導的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水的全量子效應,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了水的奧秘。
  • Science :超越想像 :分子間氫鍵的實空間成像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利用原子力顯微鏡技術在實空間觀測到分子間氫鍵和配位鍵相互作用,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對分子間局域作用的直接成像氫鍵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分子間相互作用形式之一。雖然氫鍵的強度相對於共價鍵非常弱,但是對物質的性質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例如:氫鍵作用使得水能夠在常溫下以液態存在、DNA形成雙螺旋結構、蛋白質形成二級結構等。長久以來,科學界普遍認為氫鍵是一種弱的靜電相互作用,然而近年來有實驗證據顯示氫鍵似乎有類似共價鍵的特性,即形成氫鍵的原子間也存在微弱的電子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