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的飛躍!人類首次直接檢測到氫鍵

2020-11-24 驅動之家

物理學家首次成功地在單個分子中直接檢測出氫鍵——這意味著那些理論化的方法如今可以被應用於觀察宇宙中最小且含量最豐富的元素了。此實驗也證明了我們的成像設備已經可以達到極高的靈敏度,因為氫鍵遠比其他化學鍵要弱得多。

在過去,要直接看到氫鍵是不可能的,而現在,科學家使用原子力顯微鏡就能清晰地觀察氫鍵,他們還能準確地測量出氫鍵的力值。

在科學家想要進一步揭秘的眾多元素中,氫元素可以說是位列第一:它構成了宇宙中75%的可見物質和原子總量的90%;它能輕鬆地和元素周期表上幾乎所有非金屬元素組成化合物,它和氧、碳的結合正是人類存在的關鍵因素;你還應該感謝氫鍵為你帶來穩定的DNA雙螺旋結構——有了這千千萬萬的氫鍵,你的DNA鹼基對才會保持完整,這說明了氫的確是人類生命的基石之一。

然而,以純度最高的方式研究氫鍵將面臨兩大挑戰:氫小得像原子一樣;氫鍵脆弱易斷,尤其是在研究單分子的過程中。

巴塞爾大學的瑞士納米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表示氫原子具有重大的物理和化學價值;但在眾多分析研究後,人們還是無法直接在單分子中直接觀察氫原子。

螺槳烷這種氫化合物帶有類似螺旋槳的結構,利用這種特殊的化合物,該瑞士團隊成功測量了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之間的力和距離。

「我們的計算確認了定向結合的信號和氫鍵的特性。直接測量單個氫原子和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能夠為三維分子(如DNA和高分子聚合物)的識別鋪平道路。」研究人員說。

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他們挑選了碳氫化合物,這種化合物總是有兩個氫鍵向上指。

你可以看到螺旋槳形狀的側視圖,白色部分是氫原子(第二個向上指的氫鍵被擋在第一個氫鍵之後):


圖片來源:Shigeki Kawai et. al/Science Advances

接下來,團隊把該分子放在原子力顯微鏡下,原子力顯微鏡是一種高解析度的掃描探針顯微鏡,它能用於觀察和測量極小的力值。

他們用一氧化碳增大顯微鏡的尖端,從而使顯微鏡對氫極為敏感。當顯微鏡的尖端和氫原子的距離足夠小,團隊人員就可以直接觀測到形成的氫鍵。

在這個圖像中,你可以看到兩個氫原子向上指:

螺槳烷(下方)和一氧化碳顯微鏡針尖(上方)之間形成了氫鍵。


圖片來源:巴塞爾大學,物理系

在上面的插圖中,你可以看到上方的一氧化碳尖端和下方的碳氫化合物「螺槳烷」共同形成氫鍵。

經對比,研究人員發現他們的成果能準確地匹配已有的該類分子的氫鍵計算模型。

正如研究人員說的,碳氫化合物是工程、化學和生命的核心領域中極為多樣和功能化的產物之一,而氫在這些功能中極為關鍵。既然我們能直接測量氫鍵,我們很快就能用全新的眼光見證宇宙中最基本的構建元素之一了。新的物理水平要把我們帶到什麼地方呢?真是讓人迫不及待啊!

相關焦點

  • 人類一大步!科學家首次直接檢測到分子內氫鍵!為探尋宇宙生命奧秘...
    如今,科學家們首次使用原子力顯微鏡直接精確檢測到了分子內的氫鍵,這對了解地球生命奧秘、探尋宇宙生命起源提供了巨大的幫助!數百萬個氫鍵作用於人體內的DNA雙螺旋結構,使人類生命形式保持穩定。但是,儘管許多化學分析法已被應用,但直接觀察單個分子中的氫鍵仍是科學界一大難題,目前主要面臨兩個挑戰:原子量級的大小,和極其低的鍵能。
  • 科學家首次直接探測到了氫鍵
    科學家首次成功使用原子力顯微鏡對單分子中氫鍵的強度進行研究。瑞士巴塞爾大學納米科學所在《ScienceAdvances》上報導了他們的這一成果。圖丨螺槳烷(圖片下部分子)和原子力顯微鏡的一氧化碳針尖。分子之間或高分子的各部分之間,就是通過氫原子進行連接的,這種相互作用被稱之為氫鍵。蛋白質和核酸的很多特定的性質就是由氫鍵決定的,另外,氫鍵還保證了水具有較高的沸點。因此氫鍵在自然界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一直到最近,人們還不能對氫原子或單分子中的氫鍵進行譜分析或電子顯微分析,而且採用原子力顯微鏡也並沒有獲得明確的結果。近日,瑞士納米科學研究所傳來喜訊。
  • 紹興人裘曉輝首次「看」到氫鍵震驚世界
    193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鮑林首次正式提出了「氫鍵」概念,但一直沒人見到過氫鍵的樣子。去年,年輕的嵊州籍科學家裘曉輝和他的團隊利用高分辨的原子力顯微鏡,終於第一次真實地拍到了氫鍵的照片。這個發現立即震驚了世界,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雜誌之一——《自然》雜誌評述其為2013年度3幅最震撼的圖片之一。
  • 科學家首次「看到」了氫鍵的相互作用
    八個月前,中國科學家使用原子力顯微鏡,成功首次對分子間的氫鍵進行了實空間觀測。近日,麻省理工學院和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使用新開發的超速飛秒(千萬億分之一秒)紅外光源,得以直接「看到」被氫鍵連接的分子之間的協調振動。這是人類第一次觀察到這種在分子水平上隨處可見的化學作用。
  • 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看到」氫鍵
    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22日宣布,該中心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拍」到氫鍵的「照片」,實現了氫鍵的實空間成像,為「氫鍵的本質」這一化學界爭論了80多年的問題提供了直觀證據。這為科學家理解氫鍵的本質,進而改變化學反應和分子聚集體的結構奠定了基礎,也為科學家在分子、原子尺度上的研究提供了更精確的方法。
  • 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看到」氫鍵
    本報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齊芳)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22日宣布,該中心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拍」到氫鍵的「照片」,實現了氫鍵的實空間成像,為「氫鍵的本質」這一化學界爭論了80多年的問題提供了直觀證據。這不僅將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也為在分子、原子尺度上的研究提供了更精確的方法。
  • 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
    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 2015年9月14日,人類首次探測到宇宙中的引力波。美國當地時間2016年2月11日上午10點30分(北京時間2月11日23點30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召集了來自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以及LIGO科學合作組織的科學家在華盛頓特區國家媒體中心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
  • 【光明日報】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看到」氫鍵
    11月22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裘曉輝博士在介紹他們直接觀察到的氫鍵。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22日宣布,該中心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拍」到氫鍵的「照片」,實現了氫鍵的實空間成像,為「氫鍵的本質」這一化學界爭論了80多年的問題提供了直觀證據。這不僅將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也為在分子、原子尺度上的研究提供了更精確的方法。
  • 優化皮牛級力傳感器 科學家首次「看到」氫鍵
    轟動科學界,首次直接「看到」氫鍵為何水在常溫下是液態;為何冰能浮在水上?「這都是氫鍵的神奇魔力。水分子中的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由共價鍵連接,而水分子之間則是由一種極微弱的作用聯繫在一起,這就是氫鍵。」裘曉輝介紹說。
  • 物理學第二原理的發現,是人類文明量積累質飛躍的必然成果
    愛因斯坦把物理學推到最高峰,引力場振蕩,時空彎曲,相對論,但是相對論同量子力學發生巨大矛盾,愛因斯坦的&34;,困惑其終生,當代科學家對這些問題都沒有解決。這說明物理學第一原理,現代自然科學是有硬傷的。
  • 我國科學家用高分辨原子力顯微鏡全球首次「看見」氫鍵
    生意社11月26日訊  近日,我國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裘曉輝團隊,利用原子力顯微鏡技術實現了對分子間局域作用的直接成像,在國際上首次直接觀察到了分子間的氫鍵。
  • 【經濟日報】看,這就是氫鍵!
    氫鍵。裘曉輝、程志海團隊拍到的世界上第一張氫鍵照片。他們拍到的是8-羥基喹啉分子之間的氫鍵。這一成果在今年11月初的《科學》雜誌上以論文形式發表後,引起科學界的轟動:《科學》審稿人盛讚此工作「是一項開拓性的發現,真正令人驚嘆的實驗測量」,大量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和科學媒體紛紛以「第一張氫鍵照片」,「首次看見氫鍵」,「首次揭示神秘氫鍵」等為題,迅速報導了這一革命性成果。  那麼,什麼是氫鍵?我們又是如何拍到它的照片?請看本報記者發回的報導。
  • 首次在太空檢測到宇宙最早分子鍵
    科技日報北京4月17日電 (記者張夢然)人類尋找「宇宙第一代」的努力有了回報!據英國《自然》雜誌17日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重要成果:科學家首次在太空中檢測到了氦合氫離子HeH+——被預測為宇宙中形成的第一個分子離子。這一發現為一項長達幾十年的研究畫上了句號。
  • 人類首次直接探到引力波:黑洞碰撞引發-人類,引力波,黑洞,探測...
    美國當地時間2月11日上午10點30分(北京時間2月11日23點30分),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將攜加州理工、麻省理工和LIGO科學合作組織(LSC)的專家向全世界宣布,美國的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其波源來自13億光年之外的遙遠宇宙空間,由兩個黑洞碰撞併合所引發,這顯然是在宇宙尺度上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進行檢測與判斷的一個重要實驗。
  • 首次證實:在這種狀態下水不存在氫鍵
    水,地球上最常見的物質之一,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化學式為H₂O,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是人類生命的源泉,是生物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許多研究者紛紛給出了自己的見解:當將水加熱到374.3℃的臨界溫度以上時,四面體結構消失,但到底能倖存多少氫鍵不確定;有人根據中子散射實驗結果,認為超臨界水中氫鍵比例或多或少都會降低;有人根據NMR實驗結果,提出在超臨界水中氫鍵至少倖存四分之一以上。
  • 氫鍵的基本概念和表徵方法
    2.1 紅外光譜測定法紅外光譜是研究氫鍵最有效和最廣泛的方法。氫鍵形成後的化學鍵的能量、鍵長和電子云密度的改變很小,比典型的化學鍵斷裂和生成帶來的能量變化小兩個甚至更多數量級。但是,紅外光譜對氫鍵的形成卻十分敏感。在液相和固相中很容易通過紅外光譜法探測到氫鍵的存在。
  • 人類首次直接觀察到行星誕生過程|科技傳播熱度榜單TOP10
    2、人類首次直接觀察到行星誕生過程←入榜理由近日發表於《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的研究顯示,來自巴黎文理研究大學的天文學家通過歐洲南方天文臺設在智利的甚大望遠鏡(VLT),捕捉到距離地球520光年的御夫座AB星中心出現扭曲的螺旋結構。天文學家表示這是行星在形成過程中試圖將氣體「踢出」而形成的,表明一個新的世界正在形成。
  • 張雙南:人類宇宙觀的七次飛躍
    按照亞里斯多德的模型,天體只能往一個方向跑,不可能倒回去,但是這樣一來,理論和人們觀察到的事實又互相違背,因為人們經常觀察到火星逆行的現象。於是,地心說的危機出現了。愛因斯坦評價,伽利略開創的科學方法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用實驗和論證徹底代替了直覺,標誌著物理學真正的開端。
  • 張雙南:人類宇宙觀的七次飛躍
    愛因斯坦評價,伽利略開創的科學方法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用實驗和論證徹底代替了直覺,標誌著物理學真正的開端。第二次飛躍太陽系不是宇宙的中心荷蘭天文學家卡普坦測量了45萬顆恆星的距離——他假定所有恆星的絕對亮度都一樣,並通過觀測的亮度推導恆星的距離。
  • 科學家首次檢測到太陽碳氮氧循環產生中微子
    驅動中國2020年11月26日消息,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項天體物理學最新研究,科學家報告了太陽次要聚變碳氮氧循環所產生中微子的首個直接實驗證據。測量這些中微子可以為人類了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提供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