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首次揭示水的全量子效應
左圖為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測量水的量子效應的示意圖。右圖為單個水分子的非彈性電子隧穿譜,從中可分辨水分子的拉伸、彎曲和轉動等振動模式,這些振動可以作為靈敏的探針來探測氫核的量子運動對氫鍵的影響。圖片設計:梁明誠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獲悉,由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王恩哥和北京大學教授江穎領導的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水的全量子效應,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了水的奧秘。相關研究成果4月15日刊發在《科學》雜誌上。
-
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揭示水的核量子效應
新華社北京4月15日電(記者吳晶晶)「水的結構是什麼?」這是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雜誌在創刊125周年特刊中提出的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之一。記者從中科院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王恩哥和北京大學教授江穎領導的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應,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了水的奧秘。相關研究成果15日刊發在《科學》上。
-
水的核量子效應首次揭示
近期,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王恩哥和北京大學教授江穎領導的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應,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了水的奧秘。相關研究成果於15日刊發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水的結構是什麼?」這是《科學》雜誌在創刊125周年時提出的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之一。
-
人類首次發現水的核量子效應:刷新認知
「水的結構是什麼?」這是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雜誌在創刊125周年特刊中提出的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之一。記者從中科院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王恩哥和北京大學教授江穎領導的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應,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了水的奧秘。相關研究成果15日刊發在《科學》上。
-
【特稿】水之舞——物理學院「水的核量子效應」系列課題研究紀實
2016年,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研究員課題組和王恩哥院士課題組以及物理學院李新徵研究員、華中科技大學呂京濤研究員合作,在國際上率先測定了氫鍵的量子成分,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應,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了水的奧秘。該成果也入選了兩院院士評選的「2016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
我國首次在原子尺度揭示水的核量子效應
研究發現,核量子效應研究對於理解水的微觀結構和動力學非常關鍵。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王恩哥課題組圍繞「原子尺度上水的核量子效應」開展研究工作,基於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分別發展了亞分子級分辨成像技術、單分子操控技術和單分子振動譜技術,首次實現了核量子態的原子尺度探測和操控。課題組在表面水體系中發現了一系列新奇的核量子效應。
-
央視報導:我國科學家揭示水的全量子效應
「水的結構是什麼」是《Science》雜誌在創刊125周年的特刊中提出的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之一。
-
我科學家揭示水合離子微觀結構和幻數效應
本報北京5月14日電(記者齊芳)水是最普通的物質之一,但在微觀層面,水的種種神奇之處一直困擾著科學家。日前,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一支聯合研究團隊,首次獲得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建立了離子水合物的微觀結構和輸運性質之間的直接關聯。
-
「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重點專項支持的「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該成果由北京大學江穎、王恩哥等合作完成。該工作首次澄清了界面上離子水合物的原子構型,並建立了離子水合物的微觀結構和輸運性質之間的直接關聯,顛覆了人們對於受限體系中離子輸運的傳統認識。
-
我科學家揭開百年謎題 首次看見水合離子原子結構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近日,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課題組、徐莉梅課題組、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王恩哥課題組合作,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再次取得突破,首次得到了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
我國科學家首次「看見」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近日,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課題組、徐莉梅課題組、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王恩哥課題組合作,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再次取得突破,首次得到了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
江穎、王恩哥等在Nature發文揭示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和幻數效應
近日,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課題組、徐莉梅課題組、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課題組與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王恩哥課題組合作,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再次取得突破,首次得到了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一支聯合研究團隊日前利用自主研發的高精度顯微鏡,首次獲得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圖像,並發現其輸運的「幻數效應」,未來在離子電池、海水淡化以及生命科學相關領域等將有重要應用前景。該成果於北京時間14日由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水是人類熟悉但並不真正了解的一種物質。
-
走進北大科學家的量子科學世界
此前,江穎團隊及合作者還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過實驗技術和理論方法的雙重突破,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對原子核量子態的精確描述,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應,該成果發表於《科學》期刊;通過開發新型掃描探針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單個鈉離子水合物的原子級分辨圖像,該成果發表於《自然》期刊;首次在實驗上證實了冰在二維極限下可以穩定存在,拍攝並揭示了二維冰的獨特形成過程和生長機制,該成果發表於
-
科學家首次看到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真面目」
直到5月1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刊發了一篇北京大學江穎、徐莉梅、高毅勤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王恩哥課題組合作的研究成果後,人們才首次看到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真面目」,研究人員還同時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自然溫柔物 科學硬骨頭 「水可以說是soft in nature,hard in science。
-
我科學家揭示鈣鈦礦材料中 電荷輸運獨特量子幹涉效應
近日,南開大學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李躍龍副教授與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洪文晶教授團隊、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科林·蘭伯特院士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報導了鈣鈦礦材料在納米尺度電荷輸運中的獨特量子幹涉效應,為製備基於量子效應的鈣鈦礦材料和器件提供了可能,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上。
-
我國研究團隊首次得到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 :當鹽遇見水
日前,我國科學家利用自主研發的高精度顯微鏡,首次揭開這一神秘物質的「終極面紗」: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研究團隊再次宣布,將解析度推向了原子極限,首次得到了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進一步揭示了其「運動習性」。
-
「看見」原子極限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
新華社北京5月14日電(記者董瑞豐)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一支聯合研究團隊日前利用自主研發的高精度顯微鏡,首次獲得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圖像,並發現其輸運的「幻數效應」,未來在離子電池、海水淡化以及生命科學相關領域等將有重要應用前景。
-
我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新華網北京3月15日電(記者李江濤)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和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聯合組成的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從實驗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我國科學家從實驗中獨立觀測到的一個重要物理現象
-
人類首次「看到」水合離子微觀結構
本報北京5月14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邱晨輝)繼2014年獲得世界第一張亞分子級解析度的水分子圖像後,中國科學家再次取得突破,將解析度推向了氫原子極限,首次「看到」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這是水合離子概念提出100多年來,人類第一次在實空間直接「看到」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