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拍攝到1.5億公裡外太陽的高清表面,像人體細胞結構

2020-12-03 胖福的小木屋

近日,萊布尼茨太陽物理研究所(KIS)發布了兩張新的太陽視圖。這兩張圖片是由西班牙的格雷戈爾太陽望遠鏡(GREGOR)拍攝。

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佔太陽系總體質量的99.86%。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體以及星際塵埃等都圍繞著太陽公轉,而太陽則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公轉。

太陽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但人類很難獲取太陽表面真實圖像,因為太陽每秒都要燃燒約500萬噸氫燃料。將鏡頭直接對準這樣一個表面溫度為6000攝氏度的星體,物鏡聚光後,會聚光到目鏡組裡。超高的溫度可以在瞬時內將金屬都融化,所以需要強大的太陽望遠鏡才能進行檢測研究。

目前國際上已建成的2米級太陽望遠鏡主要有美國1.6米古德太陽望遠鏡(GST)和德國1.5米雷戈爾太陽望遠鏡。我國現有最大口徑太陽望遠鏡是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研製的1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NVST)。

為了可以拍清太陽的表面,科學家完全重新設計了格雷戈爾太陽望遠鏡(的光學、機械學和電子學,以達到最佳的圖像質量,該團隊將格雷戈爾太陽望遠鏡(改造後的「眼睛」的能力比喻為能夠從一公裡外看到足球場上一根針的細節。

這次萊布尼茨太陽物理研究所拍攝的太陽高清表面,是 歐洲望遠鏡拍攝的有史以來最高解析度的太陽圖像。

第一張照片則突出了太陽磁場的結構,看起來有點像人體的細胞結構,這些細胞樣結構顯示了太陽表面過熱氣體翻動的模式。

格雷戈爾太陽望遠鏡拍攝照片

太陽物質是等離子體,太陽表面翻滾著等離子,整個太陽就是一個等離子體球,在靠近太陽表面的區域,這些等離子構成的湍流,將太陽內部的熱量傳輸到太陽表面,冷卻後再通過黑暗通道下沉,構成一種對流。能量傳遞主要依靠等離子體間的對流。

這些等離子體的運動同時產生了磁場,而太陽內部的磁場則是引起太陽活動的一個根本原因,因為這些等離子體會和太陽內部產生的磁場相互作用,呈現不同的運動形式。磁場越強,運動越劇烈。所以陽磁場是黑子、耀斑、日冕物質拋射等各種太陽爆發活動的幕後推手。

磁場之間的相互作用會在外面光球層上露出端倪——光球層溫度大約5800K左右,而光球層上磁極N、S兩端溫度只有4240K。相比於高溫區域,這些低溫區域看起來會暗一些。這正是太陽黑子現象。黑子是太陽表面可以看到的最突出的現象。一個中等大小的黑子大概和地球的大小差不多。一個完整的太陽黑子包含本影和半影。本影就是黑子最黑和最中心的地方。本影之外,不那麼黑,並有一些纖維的結構叫做半影。

萊布尼茨太陽物理研究所發布的另外一張圖片顯示的就是一個太陽黑子,它類似於《星球大戰》中看到的沙拉克深坑的齒狀空洞。

格雷戈爾太陽望遠鏡拍攝照片

對太陽黑子的研究一直是各國對於太陽檢測研究的重點,我們要知道,作為太陽磁場的重要體現形式,黑子往往在太陽的南北半球成對出現。其中一個黑子的磁力線從日面指向太陽之外,這是磁場的正極,另外一個黑子的磁力線從日面指向日心,代表磁場的負極。

一般情況下, 我們把太陽大氣分為六層, 由內往外依次命名為: 日核、輻射區、對流層、光球、色球、日冕。日核的半徑佔太陽半徑的 1 /4 左右, 它集 中 了太 陽質量的大部分 , 並且是太陽99%以上能量的發生地。光球是我們平常所見的明亮的太陽圓面, 太陽的可見光全部是由光球面發出的。日冕位於太 陽的最外層, 屬於太陽的外層大氣。

太陽磁場每11年反轉一次,這11年內,太陽活動也會出現變化,也就是有太陽活動峰年和谷年。峰年太陽活動最頻繁,谷年則太陽活動最少。由於兩極磁場會在反轉過程削弱,更多色球層和日冕層的的高速帶電粒子流以200-800km/s的速度運動噴射出來,這就是太陽風。

太陽風從太陽吹到地球只需五六天 的時間。當太陽風到達地球附近時, 與地球的偶極磁場發生作用, 並把地球磁場的磁場線吹得向後彎曲。但是地磁場阻止了等離子體流的運動, 使得太陽風不能侵入地球大氣而繞過地磁場繼續向前運動。於是形成一個空腔, 地磁場就被包含在這個空腔裡。

此時的地磁場外形就像一個一頭大一頭小的蛋狀物。 雖然湧來的太陽風在抵達地球時, 大部分會被地球的磁場推開, 但仍有部分太陽風進入大氣層, 從而引起各種現象。例如通訊衛星失靈、高緯區電網失效, 及短波通訊、長波導航質量下降等。太 陽風的變化還可能會引起氣象和氣候的 變化。另外, 像 「回聲一號」那樣又大又輕的衛星, 還會被太陽風吹離事先計 算好的軌道。

所以科學家一直嘗試通過模型數值模擬,解釋太陽磁場反轉周期的規律,而且人類目前還沒有徹底掌握太陽磁場產生的原因,太陽磁場的直接測量僅局限於太陽光球表面,對太陽大氣(色球、過渡區和日冕)磁場的知識,主要來自在簡化假定下的理論重構。缺乏可靠的觀測,限制了科學家對太陽磁活動起源和機理的理解,導致日冕加熱和太陽風起源等難題得不到解決。

而通過太陽望遠鏡拍攝太陽表面的高清圖像,有利於我們非常詳細地研究磁場、對流、湍流、太陽噴發和太陽黑子。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拍攝到1.5億公裡外太陽的高清表面,像人體細胞結構
    )和德國1.5米雷戈爾太陽望遠鏡。我國現有最大口徑太陽望遠鏡是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研製的1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NVST)。為了可以拍清太陽的表面,科學家完全重新設計了格雷戈爾太陽望遠鏡(的光學、機械學和電子學,以達到最佳的圖像質量,該團隊將格雷戈爾太陽望遠鏡(改造後的「眼睛」的能力比喻為能夠從一公裡外看到足球場上一根針的細節。
  • 太陽表面最高清的照片!仿佛人體的細胞結構,僅僅是巧合嗎?
    在今年,科學家們通過世界上最強大的太陽望遠鏡拍到了太陽表面最高清的照片!在以前地球的科技並沒有那麼先進,對於太陽的高清拍攝一直都很困難。基本上很難拍到太陽的表面是什麼樣子的,但是這一次卻拍下了太陽表面最真實的樣子。
  • 太陽表面最高清的照片!仿佛人體的細胞結構,僅僅是巧合嗎?
    在今年,科學家們通過世界上最強大的太陽望遠鏡拍到了太陽表面最高清的照片!在以前地球的科技並沒有那麼先進,對於太陽的高清拍攝一直都很困難。基本上很難拍到太陽的表面是什麼樣子的,但是這一次卻拍下了太陽表面最真實的樣子。
  • 科學家發布迄今為止最「高清」太陽照片:像流動的黃金
    Inouye太陽望遠鏡(DKIST),拍下了迄今為止太陽表面最高清的圖片,為科學家們提供了重要的細節。高清圖像裡,太陽仿佛是流動的黃金,展現出太陽作為等離子體複雜的結構,呈現出細胞狀的結構。DKIST捕捉到的細節精確至30公裡(18英裡)寬,每個「細胞」都相當於德克薩斯州那麼大。為人類認識太陽和預測太陽活動,提供了更進一步的素材。
  • 太陽曲面的高解析度圖片,人體的細胞結構只是巧合嗎?
    科學家在世界上拍攝了太陽望遠鏡的高清照片最多!在過去,地球的技術不是很先進,拍攝高清和太陽總是很困難的。基本上很難得到太陽表面的照片,但這次他是太陽表面最真實的照片。通過這張照片,我們可以發現太陽的表面似乎是人體的細胞結構,就像人體內一個接一個,緊密相連在一起。
  • 距地球1.5億公裡外,傳回一張太陽高清圖,原來這才是真面目!
    距地球1.5億公裡外,傳回一張太陽高清圖,原來這才是真面目!太陽系中存在八大行星,這八大行星無時無刻圍繞著太陽公轉,太陽可謂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重要性無需質疑。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太陽活動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
  • 最高清太陽照片發布,帕克探測器連創2個紀錄,速度109公裡每秒
    不過隨著先進的探測器、望遠鏡出現以後,我們開始看到了太陽的樣子,看到了太陽表面的景象。不過,由於太陽離我們非常遙遠,大約達到1.5億公裡遠,即使是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也需要8分多鐘。所以,我們想拍到太陽表面的高清照片,非常難。不過,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做到了。
  • 最高清太陽圖片!布滿細胞樣結構 翻滾著等離子
    中新網1月31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太陽望遠鏡丹尼爾井上(DKIST)拍下了迄今為止最高清的太陽圖片。當地時間29日,位於美國夏威夷毛伊島的太陽望遠鏡DKIST拍下了太陽表面的高清圖片,為科學家們提供了重要的細節。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太陽望遠鏡拍攝到迄今為止最高清的太陽圖片。來源:NSF官網報導指出,圖片上看得到太陽表面布滿細胞樣結構。
  • 這是1.5億公裡外,太陽的真實表面影像,每一塊都堪比一個青海省
    不少人知道,太陽距地球約為1.5億公裡,人們往往小看了這一數字,要知道太陽離地球的距離十分遙遠,畢竟人類乘坐速度為每小時2000公裡的超音速飛機奔向太陽,也需花費8年半的時間才可抵達,而太陽發出的光,以每秒30公裡的速度傳播,到達地球也需8分20秒鐘,這意味著人類在地球上的任何時期看到的太陽光,都是太陽在8分20秒鐘以前釋放出來的
  • 世界最大望遠鏡捕捉到最高清太陽圖像 呈現出細胞狀結構
    將鏡頭直接對準這樣一種表面溫度為6000攝氏度的星體,顯然存在挑戰。據悉,為了保護望遠鏡,科學家們製作了一個專門的冷卻系統,相當於每晚制出能填 2020年1月30日,位於夏威夷的太陽望遠鏡DKIST捕捉到迄今為止最清晰的太陽表面圖像。
  • 從60億公裡外傳回一張照片,旅行者1號拍攝的是地球嗎?
    從60億公裡外傳回一張照片,旅行者1號拍攝的是地球嗎?了解天文學的都知道,旅行者1號是現在我們人類發射最遠的一艘探測器,1977年9月5日,旅行者1號成功發射,這也讓大家感受到了宇宙是多麼浩瀚,而我們人類有多麼渺小,目前旅行者1號還在宇宙當中,那旅行者1號在近幾十年的飛行時間內,都給我們帶回了哪些好消息呢?
  • 旅行者1號從64億公裡外,拍攝的地球照片,地球只有像素那麼大
    43年,總飛行距離超過200億公裡,雖然它離地球越來越遠,甚至已經聯繫不上旅行者1號了,但是旅行者1號給人類做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在旅行者1號飛出太陽系途中,旅行者1號分別經過木星、土星、海王星等太陽系行星並且為這些行星拍攝了大量的高清照片,為人類研究和了解這些行星提供巨大幫助。
  • 太陽表面究竟什麼樣?
    我國現有最大口徑太陽望遠鏡是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研製的1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NVST)。 為了可以拍清太陽的表面,科學家完全重新設計了格雷戈爾太陽望遠鏡(的光學、機械學和電子學,以達到最佳的圖像質量,該團隊將格雷戈爾太陽望遠鏡(改造後的「眼睛」的能力比喻為能夠從一公裡外看到足球場上一根針的細節。
  • 美科學家拍攝到人體受損DNA修復重要環節
    美科學家拍攝到人體受損DNA修復重要環節
  • 好奇號18億像素火星表面全景照片,像極了荒蕪的地球
    文/仗劍走天涯超高清火星!好奇號18億像素火星表面全景照片,像極了荒蕪的地球人類的好奇心就像是人類目前所發展的科技一樣,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的好奇心也在不斷地擴大。甚至於人類的好奇心已經不再滿足於這一地球的探索,更大程度上是對於外星的一些秘密探索,也許當人類對於太空探索所公布的這些數據才會使人類安心。
  • 旅行者1號從60億公裡拍攝的地球照片,科學家們看完後都沉默了
    1977年7月、9月,美國為了探索太陽系以外的太空,分別向太陽發射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兩個深空探測器,經過40多年的飛行,這兩個深空探測器已經飛出太陽系(傳統太陽系範圍,最新太陽系範圍據說高達2光年),而旅行者1號的飛行距離高達210億公裡,成為人類有史以來飛行最遠的探測器,在旅行者1號40多年漫長的旅途中,它為人類拍攝大量有關木星
  • 我國科學家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水是生命之源,其獨特的氫鍵結構也一直讓科學家難以解釋。這些一直都是未解之謎。日前,我國科學家——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的江穎課題組和王恩哥課題組共同在水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拍攝到了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使得在實驗中直接解析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成為可能。這一科研成果已於1月5日以全文的形式在世界權威科學雜誌《自然—材料學》上在線發表。
  • 歐洲探測器在4億公裡外對彗星進行拍照,拍到神秘光線和人形物體
    76年人類才能觀測它一次,人類上次觀測到哈雷彗星的時間還是1986年,下次觀測它需要等到2061年,因此科學家特別希望能夠近距離的拍攝到彗星,從而可以深入了解彗星。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是歐洲宇航局花費了10年時間建造,耗資超過13億歐元(99億元人民幣)的一個彗星探測器,它的任務只有一個,就是對67P彗星進行全方位探測,幫助人類了解彗星的真實面目。2004年3月2日15時17分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發射深空,開啟了對67P彗星的探測,在飛行了超過4億公裡之後,羅塞塔號探測器飛到了67P彗星附近軌道,開始了對67P彗星長達一年多的科學探測。
  • 我國科學家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圖a—d為水團簇在鹽表面上的氫鍵構型水是生命之源,其獨特的氫鍵結構也一直讓科學家難以解釋。這些一直都是未解之謎。   日前,我國科學家——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的江穎課題組和王恩哥課題組共同在水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拍攝到了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使得在實驗中直接解析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成為可能。這一科研成果已於1月5日以全文的形式在世界權威科學雜誌《自然—材料學》上在線發表。
  • 畫面清晰,好奇號拍攝到像「塑料」異物?
    離地球最遠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飛行40多年,也才超過225億公裡,連太陽系都還沒飛出去。如果到達數光年、數十光年外的系外行星,所需時間將會非常漫長,我們人類顯然是沒法接受的。幸運的是,在我們太陽系內,其實還有一顆潛在的「宜居星球」,那就是火星。和N光年外的系外行星相比,火星可以說是「近在咫尺」,探索火星難度相對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