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學家拍攝到人體受損DNA修復重要環節

2021-01-17 科學網
美科學家拍攝到人體受損DNA修復重要環節 為了解Rad51蛋白更多功能提供了新信息

 

修復人體受損DNA視頻(英文)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研究人員表示,他們觀察和拍攝到了人體受損DNA被修復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研究人員表示,他們觀察和拍攝到了人體受損DNA被修復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這將為人們了解Rad51蛋白在複雜和關鍵的DNA修復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提供新的信息。過去的研究表明,Rad51蛋白與乳腺癌相關。

 

該項研究負責人是加州大學著名的微生物學教授史蒂芬·科沃茨科瓦斯基,他與分子和細胞生物學家羅恩·巴斯金在10年前開發出利用螢光標識標註分子和利用光陷捕捉單個DNA分子的方法。2006年,科沃茨科瓦斯基和研究小組成員記錄下了部分細菌受損DNA的修復過程。不過,同人體DNA修復相比,細菌的DNA修復過程要簡單得多。

 

在現實生活中,人體的DNA不斷地遭受紫外線、菸草以及大量天然和人造化合物等有害物質的侵擾,並因此受到損傷,誘發癌症、細胞死亡和突變等現象。然而,當DNA受損時,人體中的特定蛋白和酶會被動員起來採取修復行動。

 

Rad51蛋白在受損DNA修復行動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它在細胞內始終處於待命狀態。工作時,Rad51蛋白的分子沿著受損或斷裂的DNA組成一條條長長的細絲,幫助增強DNA螺旋結構同時將螺旋結構與細胞染色體第二副本的片段對齊,而染色體的第二副本猶如重組的模板。因為Rad51蛋白受到與乳腺癌相關基因BRCA2的控制,所以人們推測該蛋白在抑制乳腺癌方面具有相應的作用。

 

藉助螢光蛋白標識技術,研究人員實時地觀察和拍攝到Rad51蛋白形成獨立細絲的能力,並從中獲得了新的發現。例如,他們發現與細菌受損DNA修復相比,Rad51蛋白細絲並不會無限生長。對此,科沃茨科瓦斯基表示,這說明還有尚未探明的機理控制著該蛋白的生長。此外,人體和細菌受損DNA修復過程中另一個令人注目的不同點是當DNA修復完成後,Rad51蛋白不會自然離開DNA,相反它需要被逐出。

 

研究人員表示,從實用的觀點出發,新的觀察和拍攝單細胞的能力給人們提供了獲得更多信息的機會。現在,人們可以定量測量DNA的修復過程。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修復受損DNA的新方法
    德雷塞爾大學醫學院的Alexander Mazin教授和喬治亞理工學院的Francesca Storici助理教授開展這項研究的目的是弄清楚能夠促進DNA修復的蛋白質及其機制。2014年,Storici和Mazin發現,RNA能夠作為修復出芽酵母中的DNA雙鏈斷裂的模板,Rad52是同源重組通路之一,它在這個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 DNA損傷修復基因資料庫
    DNA損傷與修復是生命活動中的重要現象,據統計,每個體細胞每天會受到至少六萬次的DNA損傷,正是由於DNA損傷修復機制的存在,才能夠隨時糾正和修復這些損傷,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如果DNA損傷沒有被正確修復,可能發生以下3種情況細胞衰老,加速細胞衰老進程細胞凋亡,DNA損傷過度無法修復時,會啟動凋亡程序來清除損傷的細胞細胞癌變,DNA損傷部分修復的情況下,細胞會出現各種基因組變異,累積到一定程度導致正常細胞癌變成為腫瘤細胞DNA
  • 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技術 可幫助修復受損的DNA
    站長之家(ChinaZ.com) 3月16日 消息: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修復受損DNA的技術。這一研究突破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可能為癌症和神經衰退性疾病的新療法鋪平道路。
  • 科學突破:菠菜葉或有望修復受損心臟!
    供圖: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撰文:Delaney Chambers科學家已經找到了利用菠菜培育人類心肌的方法,有望解決一個在修復受損器官領域長期存在的問題。今年3月,《生物材料》(Biomaterials)雜誌發表了上述研究,提供了一種人工培養血管系統的新方法。
  • 血管內皮受損是人體冠心病、中風的根源!
    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血管內皮受損心腦血管疾病與血管有莫大的關係,人體血管錯綜複雜,總長能繞地球兩圈多!血管內壁中的內皮(Endothelium)是血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血管功能的主要調節器官。不僅作為血液屏障,還具有感受生理刺激,分泌多種重要的生物活性因子,維持血管內環境平衡的作用。
  • 科學家首次成功修復小鼠受損視神經
    科學家讓小鼠的視神經(負責將視覺信息從眼睛傳遞到大腦)在被完全切斷之後,成功實現了再生,並發現視神經可以重新沿襲之前的路徑,重建與大腦合適部位的聯繫。   這項前無古人的修復工作或能幫助盲人重見光明。   在科學家重建小鼠的視神經之前,小鼠的症狀類似於人類的青光眼,這是除白內障之外的第二大致盲原因。
  • 細胞修復DNA有「工具箱」
    阿齊茲·桑賈爾   本報記者 劉園園   從一個細胞到另一個細胞,從這一代人到下一代人,決定人類生長的基因信息在我們體內流淌了千萬年。此後,林達爾檢測了細胞「工具箱」中多種用來進行DNA修復的蛋白,並一點一點地拼出了「鹼基切除修復」機制的全景圖。1996年,林達爾成功地在試管內重現了人體內的DNA修復過程。   保羅·莫德裡奇與DNA錯配修復機制   「你應該研究一下關於DNA的東西。」
  • Nature:揭示蛋白支架在修復DNA斷裂中起關鍵作用
    結果就是DNA鏈可以在每個細胞分裂周期中至少斷裂一次,並且這種頻率會因某些生活方式(比如吸菸)或先天性DNA修復缺陷而增加。這就導致不可逆轉的遺傳損傷,並最終導致疾病,比如癌症、免疫缺陷、痴呆或發育缺陷。如今,這些研究人員發現某些蛋白如何協調受損DNA的修復,從而確保它在不同代之間保持穩定,並阻止鄰近未受損DNA受到附帶損害。
  • 絲素蛋白觀察|修復運動導致的皮膚屏障受損
    「角質層」:人體表皮細胞中,角質形成細胞佔80%以上,在分化的過程中產生角蛋白、黏多糖等以維持皮膚的正常滲透。經過一系列分化過程,由最初的基底層逐漸演變到最外的角質層。1983年,美國學者ElisaPM曾經提出過這樣一個學說:「把皮膚想像成磚牆,細胞間的連接是鋼筋,細胞間的脂質是灰漿。
  • 人類未來十大最頂尖科學技術:DNA修復並非虛幻
    然而科學家們堅信,在未來數十年內,各項醫療水平將進一步提高,更多現在無法解決的問題,到時都將迎刃而解。人類文明繁衍至今,在醫療技術方面雖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但仍有很多疑難雜症醫學專家們仍然束手無策。然而科學家們堅信,在未來數十年內,各項醫療水平將進一步提高,更多現在無法解決的問題,到時都將迎刃而解。
  • 導致皮膚屏障受損的原因 如何科學修復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覆蓋整個全身,它能保護各種組織和器官免受多種侵害,同時也可以防止機體內的各種營養物質、水分等流失,對人體有重要作用。然而,環境變化、空氣汙染、飲食習慣、護膚品等多種因素,都有可能對我們的肌膚造成傷害,造成皮膚屏障受損。
  • Nature:揭示DNA依賴性蛋白激酶在rRNA加工和造血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2020年3月9日訊/生物谷BIOON/---DNA依賴性蛋白激酶(DNA-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DNA-PK)是結合DNA並修復雙鏈斷裂的最重要的酶之一。這種修複方式對於產生能夠幫助免疫系統抵禦入侵者的受體至關重要。但是DNA-PK不僅結合DNA,而且還結合RNA。
  • 喚醒休眠細胞可修復受損視網膜
    北京時間3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日前,美國申克斯眼科研究協會的科學家發現某些化學藥劑可激發眼睛中休眠狀態的非神經細胞轉換成原體細胞(progenitor cells),進而實現對受損視網膜細胞的修復。
  • DNA修復研究領域重要成果解讀!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DNA修復研究領域進行了深入探索,也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績,本文中,小編就整理了近期的重要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來自範德堡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保持基因組完整性的新型DNA修復機制。
  • DNA如何修復?細胞或將成為關鍵因素
    像癌症這樣的疾病以及通常的 老化,都會牽涉到基因毀損。於是,維持DNA所發出的信 息完整無誤,是每個生命體機能的一個極其重要的部分。不幸,DNA的重要性卻造成關於這種分子的脆弱性的 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DNA被描述成各種環境力量的被 動受害者,任何這種力量都能摧毀細胞,或許摧毀這些細胞 所屬的器官。但只要稍微想一想演化的本質,就知道重要 性和易受攻擊並不是同一回事。
  • Mol Cell:新研究揭示DNA損傷後的組蛋白降解促進DNA修復
    2020年9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DNA損傷可能發生在基因組的任何地方,但大多數DNA被包裹在核小體上,這就使得修復複合體無法進入。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弗雷德裡希米歇爾生物醫學研究所和巴塞爾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DNA會誘導組蛋白耗竭,這增加了DNA纖維的可訪問性和靈活性,並提高了同源重組修復過程中的同源搜索速度。
  • 科學家發現,水母能用來修復人類的受損皮膚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研究了大量的仙后座水母(Cassiopea Andromeda),這種長得有點像皇冠的水母被認為是倒立水母的一科。科學家們發現這種水母的結構與人類皮膚組織的結構相似。皮膚組織支架可以利用患者或捐贈者的皮膚細胞形成新的活組織,以修復燒傷或手術造成的損傷區域。當皮膚細胞附著在支架上時,支架材料與人體皮膚的結構越相似,這個過程就越有可能成功。目前,從豬、牛、馬和海洋資源中提取的膠原蛋白,已經被作為可能的支架進行了探索。研究小組沒有在仙后座水母身上再次進行這一過程,而是調查了它們作為「天然支架」來源的潛力。
  • 《移植》:利用幹細胞技術可協助修復受損角膜
    利用幹細胞隱形眼鏡修復受損眼角膜的過程 因眼角膜病變而致盲者出現復明佳音。澳洲科學家成功利用幹細胞技術,協助修復受損角膜,是全球首次。患者無須接受大型手術,更不用擔心出現排斥反應,只需戴上特製的隱形眼鏡,數周后就能重見光明。 術後兩小時即能出院 研究報告在醫學期刊《移植》(Transplantation)上發表。報告稱,患者只需接受局部麻醉,手術後兩小時即能出院。
  • Nature:最新發現一類DNA修復酶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三位科學家們,以表彰他們在DNA修復的細胞機制方面的研究。十月二十八日在《Nature》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了一類新的DNA修復酶。當科學家們首次發現DNA的結構時,認為它的化學性質是極其穩定的,這使得它可以作為基因藍圖,將父母的基本特徵傳遞給其後代。
  • 體內修復受損組織和器官,不再是科幻電影裡的想像
    受傷後自我修復,是科幻作品裡一個常見的設定。《終結者》的 T-1000 機器人,身體由液態金屬構成,被摧毀後能自己恢復。《X 戰警》中,金剛狼的突變能力,讓他可以在短短幾秒內再生受損組織。《超驗駭客》的科學家威爾,利用納米技術,修復了人體受傷的部分。科幻作品所呈現,無需外科手術、在人體內進行自我修復,離現實依舊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