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休眠細胞可修復受損視網膜

2020-11-30 科學網

 

北京時間3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日前,美國申克斯眼科研究協會的科學家發現某些化學藥劑可激發眼睛中休眠狀態的非神經細胞轉換成原體細胞(progenitor cells),進而實現對受損視網膜細胞的修復。原體細胞是一種類似於幹細胞可以形成新視網膜的細胞。目前,這項研究發表在3月份出版的《眼科學和視覺科學研究》(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and Visual Science)雜誌上,將為黃斑變性和視網膜色素變性等視網膜受損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申克斯眼科研究協會和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副研究員陳東風(音譯)博士說,「這項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它意味著在化學藥劑的刺激下通過眼睛自身恢復能力可以修復受損組織,而無需移植外界的視網膜組織或幹細胞。如果我們下一步將動物疾病作為研究對象,我們認為相應的臨床測試將不會期待太久。」據悉,申克斯眼科研究協會是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合作單位,也是美國最大的獨立性眼科研究機構。

 

科學家們之前知道眼睛中的繆勒細胞(Müller cells)對視網膜組織具有保護和清潔雜質的作用。然而近年來,一些研究人員聲稱繆勒細胞有時具有原體細胞的行為特徵並能夠再次進入細胞循環中。原體細胞非常類似幹細胞,但是它們卻更成熟,出現在更有限的細胞類型之中。

 

在進行此項研究之前,科學家都未曾認識到眼睛中原體細胞是否能夠形成轉化。在研究中,陳東風和研究小組觀測穀氨酸鹽和氨基乙二酸注入眼睛後的自然化學反應,此時繆勒細胞開始分裂和增生擴散。研究人員不能確定是否這就是非神經細胞轉換成原體細胞的化學信號,目前他們在實驗室對老鼠進行測試實驗。

 

研究人員分別將化學試劑添加到純淨繆勒細胞培養液中和注射到健康老鼠視網膜下面。在這兩項實驗中,繆勒細胞都轉變成為原體細胞,並改變了視網膜細胞。使用氨基乙二酸試劑,這種新生成的細胞移植到需要視網膜修復的區域並轉化成為所需的細胞類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員將氨基乙二酸注射在視網膜下面,視網膜細胞逐漸形成了新的光感受器(專門用來感受或接收光的神經末梢、細胞或細胞群),而黃斑變性和視網膜色素變性疾病中恰恰缺少這種細胞群,並極易導致眼睛失明。

 

研究小組下一步將計劃對類似黃斑變性和視網膜色素變性疾病的實驗動物進行測試,這項測試能夠進一步驗證是否受損視網膜可以修復重建以及視力有所回升。他們很可能還會使用氨基乙二酸,因為這種藥劑僅對繆勒細胞產生作用並不會產生穀氨酸鹽藥物副作用。但實際上大劑量注射氨基乙二酸也會損害視網膜細胞。(來源:新浪科技 魏冬)

 

(《眼科學和視覺科學研究》(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and Visual Science),2008;49:1142-1150,Masumi Takeda,Dong F. Chen)

相關焦點

  • 《移植》:利用幹細胞技術可協助修復受損角膜
    利用幹細胞隱形眼鏡修復受損眼角膜的過程 因眼角膜病變而致盲者出現復明佳音。澳洲科學家成功利用幹細胞技術,協助修復受損角膜,是全球首次。患者無須接受大型手術,更不用擔心出現排斥反應,只需戴上特製的隱形眼鏡,數周后就能重見光明。 術後兩小時即能出院 研究報告在醫學期刊《移植》(Transplantation)上發表。報告稱,患者只需接受局部麻醉,手術後兩小時即能出院。
  • 科學家首次成功修復小鼠受損視神經
    圖為再生中的小鼠視網膜神經節細胞軸突(紫紅色和綠色部分)。   北京時間7月22日消息,近日,在史丹福大學醫學院領導下,研究人員首次成功修復了哺乳動物的部分關鍵視神經。   雙管齊下取得成功   雖然接受兩種方法之一治療的小鼠受損眼部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軸突都出現了一定的恢復,但重新生長出來的軸突只能到達視交叉區域,即健康的軸突離開視神經、分頭前往大腦各處結構的地方。
  • 科普:細胞「貨物」轉運體可助修復受損腦細胞
    新華社北京7月26日電  美國研究人員近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的報告顯示,細胞「貨物」轉運體——外泌體不僅對大腦神經元和神經迴路的發育不可或缺,而且能夠幫助受損的腦細胞恢復健康。  外泌體是細胞對外分泌的一種小囊泡,能被受體細胞吸收,在細胞之間運輸物質和傳遞信息。此前研究發現,外泌體與癌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細胞間通信有關,但人們還不清楚外泌體在腦發育中的作用。  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檢測了來自健康神經元的外泌體和瑞特症候群患者身上提取的神經元的外泌體。
  • 失明未來有望治癒 科學家成功列印視網膜細胞
    失明未來有望治癒 科學家成功列印視網膜細胞發稿時間:2014-05-18 20:04:00來源:      5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日劍橋大學的研究團隊聲稱,這項研究為探索那些眼睛視網膜組織受損人群的自我培育療法鋪平了道路
  • 成纖維細胞可助於修復受損皮膚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研究人員日前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首次發現皮膚中成纖維細胞具有兩種類型,它們的獨特性能可幫助修復受損皮膚,並降低年齡老化對皮膚的影響。成纖維細胞,也稱為纖維母細胞,是動物結締組織中常見的一種細胞類型。這種細胞會製造膠原蛋白等蛋白質。
  • 幹細胞可幫助修復受損脊髓
    核心提示:斯德哥爾摩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研究人員8日報告說,他們研究發現一類名為室管膜細胞的幹細胞不僅可幫助生成更多新的脊髓細胞,還能幫助恢復脊髓功能。這一成果將有助於研究人員尋找治療人類各種脊髓損傷的新療法。
  • 澳學者開發出源於人類脂肪的「變色龍」幹細胞,可適應環境並修復...
    【澳學者開發出源於人類脂肪的「變色龍」幹細胞,可適應環境並修復受損組織】據在線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澳大利亞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具有再生能力的新型幹細胞,這種由人類脂肪細胞製成的誘導專能幹細胞(iMS),可以像「變色龍」一樣適應周圍環境並修復一系列受損組織。
  • Cell:生長因子HB-EGF在斑馬魚視網膜修復中起關鍵作用
    來自美國密西根大學健康系統的研究人員研究了斑馬魚在遭受損傷後能夠再生受損視網膜的機制,這一研究結果提示著有朝一日也能夠人類身上發揮同樣作用的新策略,從而潛在性地允許醫生利用這些策略延緩或逆轉諸如視網膜黃斑變性和青光眼之類的疾病。
  • 科學家讓視網膜神經受損的小鼠恢復視力丨應用於人類還有多久?
    作者:辛雨視網膜神經受損的小鼠可以通過細胞重新編程恢復視力圖片來源:Qilai Shen/Bloomberg/Getty12月3日,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機構發表於《自然》的最新研究提出了一種逆轉動物視覺衰老的新方法,即通過表觀遺傳重編程,讓一些細胞處於「年輕」狀態,使其能夠更好地修復或替換受損組織
  • 最新研究發現,壓力太大會「喚醒」休眠的癌細胞
    為了解答這個難題,Michela Perego 和其他合作者利用肺癌和卵巢癌細胞的休眠模型,發現了一種由壓力和中性粒細胞介導的休眠癌細胞再激活機制。那麼,休眠的癌細胞是怎麼被 「喚醒」 的呢?這個問題至今仍沒有明確的解答。此前的研究發現,炎症反應能促進腫瘤細胞的生長,並且在炎症反應中具有重要功能的髓源性細胞(myeloid cell)也是腫瘤微環境的主要成分。髓源性細胞包括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多形核中性粒細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 PMN)和單核細胞。
  • 研究發現:應激激素水平升高,可能會「喚醒」休眠的癌細胞
    「喚醒」,並再次引發癌症的。在部分癌症模型中,科學家發現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升高會導致嗜中性粒細胞/多形核中性粒細胞(PMNs)的激活。這些嗜中性粒細胞一般有助於保護腫瘤細胞免受人體免疫系統的傷害。但激活中性粒細胞,同時會導致這些細胞釋放一種特殊類型的脂質,然後——沉睡中的癌細胞就被喚醒了。
  • 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修復大腦受損的神經環路
    神經系統疾病幹細胞治療的關鍵是對受損神經環路的修復和功能重建,然而我們腦內神經元之間精確的網絡連接是在發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其中涉及複雜的神經纖維生長導向的機制。 在成年疾病腦環境中,移植的神經細胞能否長出神經纖維,橋接「失聯」的上遊和下遊腦區,進而修復受損的神經環路仍然不清楚。更重要的是這種修復作用是移植細胞隨機整合的結果還是特異性的修復?
  • 中國發布|科學家在心包液中發現可修復心臟的新細胞 或為心臟受損...
    這一發現可能為心臟受損的患者帶來新的治療方法。該研究7月16日在線發表在Immunity雜誌上。Kubes實驗室與Fedak實驗室合作,發現了一個特殊Gata6+心包腔巨噬細胞,在治癒小鼠心臟損傷中起了作用。該細胞在心臟損傷的小鼠的心包液中被發現。
  • 顏麗*健康*--營養修復細胞,細胞健康=人體健康!
    真正能讓自己康復的絕對不是藥物,因為藥物的成分不是細胞修復所需要的成分。而一旦給足時間,給足營養物質,如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脂肪等這些人體構成所需要的材料,人體就會啟動自我修復的過程。只要營養充足,受損的器官通過細胞的不斷「新陳代謝」和「自我修復」,經過一段時間,受損的組織和器官就會被「軟性置換」,產生出「新」的組織與器官。很多很多的疾病,都有機會徹底康復!
  •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細胞,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
    近期,俄亥俄州立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Immunology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A new neutrophil subset promotes CNS neuron survival and axon regeneration」,該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的免疫細胞,不僅可以挽救受損神經細胞免於死亡,還可以再生和修復受損的神經細胞。
  • 修復受損神經,可拉伸的導電水凝膠或可助一臂之力
    現在,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可拉伸的導電水凝膠,或許未來可以用於修復這些類型神經的損傷。近日,南京大學教授沈群東及其合作者在《美國化學會·納米》雜誌(ACSNano)發表了這項研究結果。外周神經被完全切斷的損傷,例如事故造成的深切口,是很難治療的。一種常見的治療策略被稱為自體神經移植。它是從身體其他部位移走一段外周神經,然後縫在被切斷神經的兩端。
  • Cell子刊:基因修復成功「治療」夜盲症病人視網膜類器官病變
    iPS細胞進行基因修復成功逆轉分化類視網膜的纖毛病變」研究論著。,進而在培養皿中成功模擬了疾病視網膜的纖毛病變和感光細胞喪失。文中三個病人的iPSCs均重編程自尿液裡脫落的細胞,安全無創的方法使病人依從性更佳。在正常分化三維視網膜中,長達35周的培養使其具備延長的視錐、視杆細胞外節,並擁有感光細胞特有的電生理特性。然而RPGR病人的3D視網膜視錐視杆細胞均顯著減少,且存活的視杆細胞中還存在大量異常形態並分布紊亂。
  • 抑制γ-氨基丁酸A型受體可誘導視網膜再生
    斑馬魚的視網膜可響應損傷而自發發生視網膜再生,而哺乳動物的視網膜不能自然再生,其常通過反應性神經膠質增生對損傷做出反應。Kent等在其發表於《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誌2020年第11期的研究中試圖驗證GABAA-ρ受體是否參與調節斑馬魚視網膜再生的啟動。該研究結果表明抑制γ-氨基丁酸A型受體亞型GABAA-ρ可以誘導基於Müller膠質細胞的視網膜再生反應。基因表達分析表明,抑制GABAA-ρ受體表達可引起典型的視網膜再生反應。實驗結果表明斑馬魚視網膜細胞死亡或損傷後γ-氨基丁酸水平降低可誘導視網膜再生。
  • 激活靜息態神經幹細胞 或可修復大腦損傷
    激活靜息態神經幹細胞 或可修復大腦損傷神經幹細胞(NSCs)是一種多能祖細胞,負責產生神經系統中所有的神經元和大膠質細胞。在成年哺乳動物中,神經幹細胞主要處於一種「休眠」狀態,但它們可以在進食或運動等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增殖。
  • 導致皮膚屏障受損的原因 如何科學修復
    其實,導致皮膚屏障受損的原因有很多,有的人可能是由於遺傳、藥物使用不當或者極端惡劣的氣候環境導致,例如藏族同胞的高原紅,就是由於長期紫外線暴曬後造成的角質偏薄,皮膚屏障功能受損;但大部分人群是由於平日裡護理不當而人為造成的屏障受損,例如長期使用含有激素、鉛汞和大量香精和防腐劑的化妝品及清潔不當造成的肌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