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電子顯微鏡拍出細胞彩照!

2020-12-06 生物谷

想像一下,假如世界失去了色彩,只剩下黑白灰的組合,我們眼前的風景會變成什麼樣?在電子顯微鏡下,我們所能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個世界。電子顯微鏡能幫助我們觀察微小的病毒、細胞超微結構,但它只能得到黑白的灰度圖片。

而在最近,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者們研發了一種新技術,使得「用電鏡拍彩照」成為了可能。他們用特殊染料標記樣品,得到了多色的電鏡成像,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圖片來自:S. R. Adams et al

沒有色彩的電鏡世界

在過去,光學顯微鏡帶領著人們第一次走進了肉眼不可辨別的微觀世界,微生物和各種生命體內的微觀結構開始為人所知。不過,當人們需要觀察更加微小的結構時,光學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就顯得不夠用了:受到衍射的影響,光學顯微鏡的分辨極限大約在200 nm,在此基礎上即使再去放大,也無法看到清晰的成像了。為進一步提高解析度,科學家們就用波長短得多的電子束替代了可見光,製造出了電子顯微鏡。電子顯微鏡使微觀成像的分辨達到了 0.1 nm,這項重要的技術的研發者1986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然而,電子顯微鏡也有自己的缺點:這是一個沒有色彩的黑白世界。可見光有不同色彩,我們也可以很方便地給生物組織的特定成分加上染色或是螢光標記。而電鏡獲得的圖像是反映電子多少(即亮度)的「灰度圖」,其中沒有色彩信息。當然,人們可以給電鏡圖片進行後期上色,但這樣的上色並不能選擇性地突出所要觀察的結構。如果原圖中的灰度差別不大,後期上色也會很難將它們分開。

這張色彩夢幻的噬菌體圖片來自透射電子顯微鏡,它的顏色就是「偽彩色」。圖片來自:Sterling Publishing

為了讓電鏡圖片更加「突出重點」,科學家們已經做出了很多努力,例如加入重金屬來提高「對比度」。生物主要是由碳氫氧氮這樣比較輕的元素構成,電子透過得到的圖像對比度較低(就像是一幅淡淡的鉛筆畫)。而如果用重金屬(如鋨、鈾或者鉛)把背景染成深色,或是讓它們與脂質或蛋白質進行結合,就可以得到更加黑白分明的圖像。但是,這樣做依然無法重點區分特定的生物分子。還有科學家嘗試將這些重金屬顆粒與抗體結合,讓它們結合到特定的生物分子上去,但這種「標籤」難以進入細胞,因此適用範圍還是有限。

負染法示意圖。圖片來自:quazoo.com

為黑白圖像染上「顏色」

而這一次,研究者們帶來了一些為電鏡圖片「染色」的新思路。他們給染料分子連上了不同的鑭系金屬元素,並讓這些染料沉澱到特異性標記的周圍。雖然電子顯微鏡下依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色彩,但通過投射電子的能量損失不同,這些染料可以產生彼此區分的信號。這樣一來,就相當於給樣品加上了不同的色彩標籤。

研究者們將顯色劑二氨基聯苯與鑭系金屬耦合在一起,作為電子顯微鏡的「特製染料」。想要標記生物分子時,就給對應的抗體連上螢光集團或是氧化酶分子,再通過光或者酶來誘發反應,讓染料沉積到目標周圍。在完成「染色」之後,再按照常規的氧化鋨負染以增強對比度,進行電鏡成像。

Ln-DAB2染料和染色方法:用帶有氧化分子(紅色為螢光分子,綠色為辣根過氧化酶)的抗體特異性標記目標分子(圖中為紅色標記線粒體和綠色標記核膜),分別讓不同的Ln-DAB2染料在抗體附近原位氧化沉澱。再經過常規樣品處理並分別成像,使用計算機處理得到彩色圖像。

在成像時,研究者用一束動能一致的電子投射到樣品上。當電子通過樣品時,會與其中的原子發生碰撞,進而損失一部分能量,在用不同染料處理過的地方,電子的能量損失會產生明顯的差異。通過檢測這些差異,就可以讓染色位置從背景中脫穎而出了。通過計算機處理,將不同染料對應的信號分別轉換成不同的偽彩色,再與原始的黑白電鏡圖片疊加,這樣就得到了我們在開頭處看到的電鏡彩照。

彩色電鏡分別成像:A為傳統電鏡圖;C和D分別為標記的線粒體和細胞膜;E是偽彩疊加圖

鬧了半天,顏色還是「假的」?的確,區分了能量差異,電子束依然沒有真正的顏色。不過,與「純靠想像」的後期上色相比,染料的標記還是起了很大作用。論文作者證明,這種方法可以分別用於細胞和組織的染色,並足以將不同的分子標記從傳統的黑白電鏡成像中分離出來。

彩色電鏡的應用:星形膠質細胞分享突觸結構圖(F);細胞透膜肽介導的內吞囊泡圖(H);新合成PKM 在神經元中的定位圖(D)

目前,這種方法還只能在拍出三種「色彩」:它們分別被標記為紅色、綠色和黃色。研究者希望,將來還能加入更多顏色種類,進一步提高圖像的對比度。

在過去二十年中,超高分辨螢光顯微成像技術正突破著光學顯微鏡的成像極限,而現在,電子顯微鏡的世界也變得多彩了起來。這些技術的進步都將帶領科學家們更深入地了解細胞內部的精細構造,揭開更多微觀世界的生命奧秘。(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清華電子系劉仿等的重大突破:
    清華電子系劉仿等的重大突破:無論速度多慢的電子都可以輻射電磁波首次實現無閾值切倫科夫輻射 顛覆傳統自由電子光源形式清華新聞網4月12日電  4月11日,電子系黃翊東教授課題組劉仿副教授在《自然·光子》(Nature Photonics)上發表了「集成無閾值切倫科夫輻射晶片
  • 電子顯微鏡原理
    導讀:電子顯微鏡是20世紀的重大科學技術發明,如同三極體的發明推動革命了半導體界一樣,電子顯微鏡也極大地促進了生命科學的發展,發明掃描隧道電子顯微鏡的兩位科學家還獲得了諾貝爾獎。本文詳細介紹電子顯微鏡功能、結構和原理,感興趣的同學請多多關注。。。
  • 是誰發明了電子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的原理解釋
    為了從更高的層次上研究物質的結構,必須另闢蹊徑,創造出功能更強的顯微鏡。有人設想用波長比紫外線更短的X射線,這種顯微鏡的放大能力和分辨本領一定會大大提高,但是找不到適用於X射線的透鏡。用電子束來製造顯微鏡,關鍵是找到能使電子束聚焦的透鏡,顯然一般光學透鏡是無法會聚電子束的。
  • 蘇州醫工所技術創新取得重大突破 高端光學顯微鏡有了「中國造」
    這是由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它標誌著我國在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的研製方面擁有了自主創新能力。  高/超分辨光學顯微鏡廣泛應用於生物學和基礎醫學等相關前沿領域的創新研究,尤其是10-100nm尺度的超分辨顯微光學成像技術,在當今生物學和基礎醫學研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科學家利用電子顯微鏡首次拍到DNA照片
    DNA的雙螺旋結構首次通過這張一小束DNA束的電子顯微鏡照片進行展示  北京時間12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推斷出DNA的雙螺旋結構59年後,義大利卡坦扎羅馬格納-格雷沙大學的物理學教授恩佐-迪-法布裡奇奧,利用電子顯微鏡拍到這種支持生命的螺旋梯形結構的第一張直接照片。
  • 量子領域重大突破!量子顯微鏡可觀察納米材料捕光過程
    據卡米納介紹,使用這臺顯微鏡,可以改變照亮任何納米材料樣本的光的顏色和角度,並匹配出它們的電子相互作用,正如在光子晶體中所展示的那樣。對於不同顏色的光,光子晶體會以不同的模式進行捕獲,且這一過程能夠通過量子顯微鏡看到。
  • 科學家利用電子顯微鏡首次拍到DNA照片(圖)
    DNA的雙螺旋結構首次通過這張一小束DNA束的電子顯微鏡照片進行展示  一小束DNA得到兩個矽柱的支撐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推斷出DNA
  • 國家重大儀器專項「場發射槍掃描電子顯微鏡開發和應用」通過科技...
    儀器信息網訊 2019年12月6日,由北京中科科儀股份有限公司承擔的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場發射槍掃描電子顯微鏡開發和應用」項目技術綜合驗收會在北京外國專家大廈召開,科技部專家組成員、項目牽頭單位、合作和應用單位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
  • 場發射槍掃描電子顯微鏡實現國產化
  • 電子顯微鏡是什麼?有什麼用處?
    電子顯微鏡由鏡筒、真空裝置和電源櫃三部分組成。,可使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達到納米級,比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高千倍.當電子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較小時,其景深很大,可以拍出很有立體感的照片來。      當然啦,電子顯微鏡解析度比光學顯微鏡高,價格自然也比它高出好多,都是百萬級別的。
  • 科學網—黃蘭友:三個月趕製出國內第一臺電子顯微鏡
    後來我來到德國Tubingen大學物理系,歷史上此物理系曾經有兩個教授得過諾貝爾獎金,當時共有四個教授,其中一個教授是電子物理、電子光學、電子顯微鏡方面的專家,叫Mollenstedt。我覺得電子顯微鏡很有意思,就選了這門專業。在這所大學念了五年研究生。 回國後,我到了中科院電子所,當時正是全國醞釀「大躍進」項目的時候,所裡就讓我提項目。
  • 顯微鏡下的秘境:你絕對猜不出這在拍什麼
    顯微鏡下的秘境:你絕對猜不出這在拍什麼 一個由電子顯微鏡使用電子束作為光源,記錄原始數據並予以分析,最終生成這些結構的三維圖。研究人員計劃從不同的大腦區域和樣本中收集圖像,並開發一種全新電子顯微鏡,它將能夠窺視單個突觸的最小子結構的內部工作原理。他們還將構建新型計算模型工具,以了解這些微小結構如何輔助大腦功能。
  • 電子顯微鏡的原理和應用
    1932年,經過魯斯卡的改進,電子顯微鏡的分辨能力達到了50納米,約為當時光學顯微鏡分辨本領的十倍,於是電子顯微鏡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  到了二十世紀40年代,美國的希爾用消像散器補償電子透鏡的旋轉不對稱性,使電子顯微鏡的分辨本領有了新的突破,逐步達到了現代水平。在中國,1958年研製成功透射式電子顯微鏡,其分辨本領為3納米,1979年又製成分辨本領為0.3納米的大型電子顯微鏡。
  • 入圍科技界「奧斯卡」|中國創造引跑國際電子顯微鏡行業
    此次入圍,一定程度上宣告了成立僅僅5年的聚束科技通過強大的創新實力,讓國產高科技產品追趕國際的時代一去不返,【中國創造】引跑國際電子顯微鏡行業,已獲得世界權威認證。100是指每年在全球範圍內,以顯著科技突破性、創新獨特性及應用實用性3個標準,由世界範圍內各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每年從全球上千個項目中經過兩輪評比,挑選出100項年度具重大創新意義的新技術、新產品100項。
  • SEM(掃描電子顯微鏡)是什麼?
    SEM是什麼先放一張圖SEM(掃描電子顯微鏡)的圖片,實驗室的真傢伙我還沒見過,不過看樣子應該不算太便宜,以後應該也不讓隨變搞,到時候再說,反正我肯定要玩兒它幾次才行,一看就比顯微鏡高級,說來慚愧,顯微鏡還沒玩兒幾次呢。這個東西跟顯微鏡有相似的地方,就是可以用來觀察物理細節,成像。
  • 掃描電子顯微鏡入門
    光學顯微鏡以可見光為介質,電子顯微鏡以電子束為介質,由於電子束波長遠較可見光小,故電子顯微鏡解析度遠比光學顯微鏡高。光學顯微鏡放大倍率最高只有約 1500倍,掃描式顯微鏡可放大到10000倍以上。 2. 根據de Broglie波動理論,電子的波長僅與加速電壓有關:λe=h / mv= h/ (2qmV)1/2=12.2 / (V)1/2 (?)
  • 場發射槍掃描電子顯微鏡實現國產化—新聞—科學網
    日前,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場發射槍掃描電子顯微鏡開發和應用」項目在北京通過科技部驗收,這標誌著這一納米研究領域的高端科學儀器實現了國產化。
  • 新進展:終於突破光學顯微鏡的限制,可以看見晶體中的電子
    光學顯微鏡能使科學家看見像活細胞這樣的微小物體。但是,可見光顯微鏡無法分辨電子如何分布到固體中的原子之間。但是為了觀察電子,顯微鏡必須把它的放大率提高數千倍。為克服這一局限,研究者們研製了一種顯微鏡,這種顯微鏡能夠利用強雷射脈衝工作,並給儀器起了一個綽號叫「光皮鏡」,這種強雷射脈衝能使晶體材料內部的電子產生作用,從而成為晶體周圍空間的攝影師。如果雷射脈衝穿透晶體內部,就能抓住一個電子,使其快速旋轉。
  • 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的區別 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的區別是什麼
    顯微鏡的作用是通過放大物體的具體形態來研究物體的構造和具體的內部特徵, 主要應用於物理生物和醫學的方面,通過顯微鏡放大後,可以直觀的了解細胞和各種細小物體的內部做構造,來做出相應的研究,對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的幫助。顯微鏡有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它們兩個有什麼區別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清華重大突破: 無論速度多慢的電子都可以輻射電磁波
    (a)片上集成切倫科夫輻射源,(b)電子顯微鏡照片:(左)片上平面電子發射源、(中)雙曲超材料、(右)表面等離子激元周期納米狹縫。根據切倫科夫輻射原理,當帶電粒子在某種材料中勻速運動時,只有其飛行速度超過材料中的光速時才能產生切倫科夫輻射,因此獲得這一現象需要將帶電粒子加速到極高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