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黃蘭友:三個月趕製出國內第一臺電子顯微鏡

2020-12-05 科學網

 

黃蘭友 中國科學院科學儀器研究中心研究員,著名科學家黃鳴龍之子,我國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的製造者之一。

 

口述 黃蘭友

 

採訪 楊小林 周東軍

 

我中學和大學都是在美國念的。大學畢業後在Johns Hopkins大學物理繫念了一年研究生。祖國解放後,我爸爸黃鳴龍準備回國,我繼母和姐姐也準備跟著回去。我當時打算要不就留在美國,要不就去別的國家完成我的學業。

 

後來我來到德國Tubingen大學物理系,歷史上此物理系曾經有兩個教授得過諾貝爾獎金,當時共有四個教授,其中一個教授是電子物理、電子光學、電子顯微鏡方面的專家,叫Mollenstedt。我覺得電子顯微鏡很有意思,就選了這門專業。在這所大學念了五年研究生。

 

回國後,我到了中科院電子所,當時正是全國醞釀「大躍進」項目的時候,所裡就讓我提項目。我認為研究所應該搞些學術性的項目,就提了幾個這類的題目。他們都看不上,說這算什麼?思想還不夠解放!還應該聯繫實際!我這才明白,於是就提出,那就搞電子顯微鏡吧!大家說:這還像個項目。但又有人說:長春光機所有計劃做電子顯微鏡。這樣在4月底,我就去了長春光機所一趟。

 

接見我的是幾個中層幹部,他們說的確是準備做電子顯微鏡,但是,是在「五年計劃」裡做,打算先派人去東德學習。我對幾個中層幹部說了我的來歷以後,他們就去告訴了王大珩所長。王所長立刻就決定:馬上做!他們問我多快能做出來。我說兩年吧!他們說:「那哪行呀?這個東西還要『十一』獻禮呢!」

 

我說「十一」獻禮是不可能的。他們說要麼不做,要做就是「十一」獻禮。既然是「十一」獻禮,就得8月份到北京。我和他們爭論了好久。

 

要做這個項目,我當然對電子光學的部件,如電子槍、電子透鏡、光纜、螢光屏幕等等的設計和製作有了解。但只見過一臺通用的商品電子顯微鏡樣本,知道其原理,一次也沒有參與製作過。對廣大用戶的要求,需要些什麼特殊的器材等等,心裡實在沒有底。

 

最後我提出:要這麼快做出來,只能仿製一臺進口的電子顯微鏡。我看過長春幾個大學的電子顯微鏡,都是從蘇聯進口的,與西方的產品水平差距很大。後來有一個中層幹部說:科學院的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新進了一臺日本的電子顯微鏡,我們去看看能不能把它借過來。他們就打電話,是王大珩所長親自打的,直接打給了中科院領導張勁夫。張勁夫一口就答應了。我們就把武漢水生生物所的那臺從日本新進口的中型電子顯微鏡拿過來了。這樣,在三個月之內,就把電子顯微鏡做出來了。這就是我國第一臺「自製」電子顯微鏡。實際上是抄人家的。光機所說得好:「是拿它練兵用的麼!」因為我們不能把這臺電子顯微鏡破壞掉,所以有些部件,如透鏡線包,是不能拆了抄的,還是要靠自己計算。高壓電源,知道它的要求,自己就可以設計。

 

右上照片是新華社到光機所來拍的。照片上我在操作電鏡,站在我左邊的,是光機所的林太基,站在我後面的是一個瀋陽的工程師,他們也想做電子顯微鏡。

 

光機所和我一起工作的主要人員有:王洪義(機械),林太基,朱煥文(物理),秦啟梁(電子線路)。我從電子所帶去了江均基(電子線路)和一個中技生。

 

1958年,長春光機所「十一」獻禮項目有「八大件」、「一個湯」,「八大件」是研製出來的八種光學儀器:中型電子顯微鏡、高溫金相顯微鏡、萬能工具顯微鏡、特寬度多倍投影儀、大型石英攝譜儀、中子衍射儀、高精度經緯儀和紅外望遠鏡,「一個湯」是光學玻璃。

 

因為在科學院的幾個所中,光機所的獻禮項目最多最好,科學院就組織所有的研究所到長春光機所來,開了一個大型「大躍進」總結會議,並觀看了光機所的成果展覽。當時在一個很大的大廳裡擺了好多個項目的展品。電子顯微鏡是其中的一個。郭沫若院長也來了。他走到電子顯微鏡旁邊時,張勁夫把我介紹給他說:「這是黃鳴龍的公子。」後來大家都笑話我,因為「公子」這個詞在新中國已經不用了,年輕人覺得可笑。郭沫若院長對我說:中國獲贈的第一臺電子顯微鏡是他驗收的。我心裡想:那臺靜電電子顯微鏡還不如我們的呢!

 

我們的電子顯微鏡還參加了科學院在北京微生物所舉辦的「科學院大躍進成果展覽」。在那個展覽上,我還看見了周恩來總理,以及前來參觀的好幾位國家領導人。

 

聽說「大躍進」那一年,全國著手做電子顯微鏡的單位有14個之多,但只有光機所成功了。

 

但是我們抄的這臺進口電子顯微鏡的分辨本領是25個埃(2.5nm)。而我們為了趕進度,沒有用更多的時間去分析問題,作些改進。所以,那臺電鏡的分辨本領只達到了100個埃(10nm)。

 

在北京展覽的時候,我看到那臺電鏡的牌子上寫的是25個埃,我當時就說這是吹牛,就把它改為100個埃。「大躍進」後期不是搞了一個「反浮誇風」運動嗎?我聽光機所的人說,王大珩所長在大會上還表揚了我,說「黃蘭友實事求是。」

 

1958年做的電子顯微鏡,屬於一種「中型電子顯微鏡」。光機所把這個技術轉讓給了南京教學儀器廠。1961年,該廠試生產了五臺。為了支持國產電鏡事業,北京鋼鐵學院的柯俊教授帶頭買了一臺,用它培養了人才。

 

(本報記者 麻曉東編輯整理)

 

《科學時報》 (2011-08-18 B4 文化)

相關焦點

  • 中國透射式電子顯微鏡發展的歷程
    若藉助光學顯微鏡,則可看到細胞、細菌。若藉助電子顯微鏡,人能看到原子像、分子像!自從1925年L. deBroglie提出物質具有波動性的假說後,1926年Busch發表關於磁聚焦的論文,指出旋轉對稱磁場可以使電子束折射。隨後,世界上第一臺電子顯微鏡在1931年誕生於柏林,它是由M. Knoil和E.
  • 發展我國電子顯微鏡產業需循序漸進——訪軍事醫學科學院國家生物...
    1932年德國柏林工科大學的年輕研究員盧斯卡率先想到利用電子束進行成像並製成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顯微鏡,50多年後終於得到科學界的認可並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電子顯微鏡的發明為人類探索微觀世界開啟了一扇大門。
  • 科學家製成四維電子顯微鏡
    圖片說明:用四維電子顯微鏡來顯示納米鼓動現象。(圖片來源:Nano Letters; images and diagram produced at Caltech) 美國科學家近日製造出了第一臺四維電子顯微鏡,能夠用來觀察原子尺度物質結構和形狀在極短時間內所發生的變化。
  • 八年磨一劍,國內首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問世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團隊及其合作者研製出國內首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實現了飛秒級時間分辨和原子級空間分辨,並捕捉到金屬氧化物表面單個極化子的非平衡動力學行為,該工作於5月19日發表在物理領域頂級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八年磨一劍 北大研製出國內較快掃描隧道顯微鏡
    但自從發明出顯微鏡以後,顯微鏡把一個全新的世界展現在人類的視野裡,人們第一次看到了微觀世界,這對於科學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隨著顯微鏡的發展越來越深入,人們對顯微鏡的劃分也有了許多種類,按著類型劃分的話,顯微鏡可以分為生物顯微鏡、金相顯微鏡、體視顯微鏡(解剖鏡)、偏光顯微鏡、相差顯微鏡、螢光顯微鏡、工具測量顯微鏡等。
  • 場發射槍掃描電子顯微鏡實現國產化—新聞—科學網
    日前,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場發射槍掃描電子顯微鏡開發和應用」項目在北京通過科技部驗收,這標誌著這一納米研究領域的高端科學儀器實現了國產化。
  • 是誰發明了電子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的原理解釋
    為了從更高的層次上研究物質的結構,必須另闢蹊徑,創造出功能更強的顯微鏡。有人設想用波長比紫外線更短的X射線,這種顯微鏡的放大能力和分辨本領一定會大大提高,但是找不到適用於X射線的透鏡。用電子束來製造顯微鏡,關鍵是找到能使電子束聚焦的透鏡,顯然一般光學透鏡是無法會聚電子束的。
  • 國內首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問世!走進北大科學家的量子科學世界
    編者按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團隊及其合作者研製出國內首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實現了飛秒級時間分辨和原子級空間分辨,並捕捉到金屬氧化物表面單個極化子的非平衡動力學行為,該工作於
  • 我國首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問世
    近日,北京大學教授江穎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孟勝、翁羽翔以及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恩哥等合作,研製出國內首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實現飛秒級時間分辨和原子級空間分辨,並捕捉到金屬氧化物表面單個極化子的非平衡動力學行為。該工作於5月19日發表在物理領域頂級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北京理工大學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場發射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
    中國電子進出口總公司受北京理工大學的委託,對北京理工大學場發射掃  描電子顯微鏡、場發射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多功能掃描探針顯微鏡及共聚焦雷射顯微拉曼光譜儀設備採購項目中所需貨物及服務進行國內公開招標。現邀請合格的投標單位參加該項目的投標。
  • 藍盾光電:前身自主研製了國內第一臺毫米波雷達測速儀和國內第一臺...
    藍盾光電(300862):公司前身自主研製了國內第一臺毫米波雷達測速儀和國內第一臺移動式電子警察產品,主持或參與制定了8項測速雷達方面的國家或行業標準,謝謝關注!
  • 半導體顯微鏡市場規模持續增長,2021年高端電子顯微鏡需求將會回暖
    近年來,我國半導體產業發展迅速,2015-2020年國內集成電路銷售規模年複合增長率高達20%,集成電路生產廠商對顯微鏡需求不斷提高,對顯微鏡的特性及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顯微鏡在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2020年中國半導體顯微鏡市場規模約為16億元。
  • 我國首臺時間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研製成功
    10月30日,中科院條件保障與財務局組織專家對物理所李建奇課題組承擔的2012年中科院科研裝備研製項目「時間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 進行了現場驗收。項目技術測試專家組檢查了設備的現場運行情況,進行了技術測試。
  • 電子顯微鏡的發明使病毒這種可怕的隱形殺手無處藏身!
    1675 年的一個雨天,列文虎克從院子裡舀了一杯雨水用顯微鏡觀察。他發現水滴中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小生物在蠕動,而且數量驚人。在一滴雨水中,這些小生物要比當時全荷蘭的人數還多出許多倍。以後,列文虎克又用顯微鏡發現了紅血球和酵母菌。這樣,他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微生物世界的發現者,被吸收為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後來有兩個人開始在科學上使用顯微鏡。
  • 騰訊造出中國第一臺臨床應用智能顯微鏡
    騰訊造出中國第一臺臨床應用智能顯微鏡 2020-04-09 15:35:38 來源 : IT之家 今日,騰訊宣布造出中國第一臺臨床應用智能顯微鏡
  • 電子顯微神兵利器——各種型號的透射電子顯微鏡
    透射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是通過穿透樣品的電子束進行成像的放大設備。電子束穿過樣品以後,帶有樣品之中關於微結構及組成等方面的信息,將這些信息進行方法和處理,便可得到所需要的顯微照片及多種圖譜。
  • 《中國電子顯微鏡市場研究報告|2018版》正式發布
    同時,報告詳細統計分析了2018年近500條電鏡相關中標信息、500餘篇電鏡表徵相關國內核心期刊文獻,以及400餘項電鏡相關標準整理。在此,謹對報告所有參與者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第一章 電子顯微鏡概述  ......
  • 場發射槍掃描電子顯微鏡實現國產化
    與會專家組成員認為項目按期完成了任務書規定的項目目標及各項考核指標,形成兩款產品並已陸續交付。專家組對項目完成情況給予高度評價,一致同意通過驗收。該項目突破了高分辨電子光學成像系統設計、場發射槍工程化設計製造、電子束加速鏡筒設計製造等多項關鍵技術,成功開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肖特基場發射槍掃描電子顯微鏡,解析度指標分別達到和優於3nm@1kV和1nm@30kV,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 科學:關於電子顯微鏡的一些事
    導語:電子顯微鏡(SEM)的發展開始時更多的是嗚咽而不是砰的一聲。當該技術於1935年首次亮相時,一群營銷專業人員被要求評估新儀器在市場中的潛力。在對科學界進行投票後,營銷專家並不太樂觀。他們估計全世界最多需要10臺設備。事實證明,專家們大大低估了SEM的潛力,值得慶幸的是,他們的前景未能阻止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 中科院首臺掃描隧道顯微鏡入藏國博,30年前有段傳奇故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14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蔣肖斌)今天上午,中科院化學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捐贈了自主研發我國首臺掃描隧道顯微鏡CSTM-9000設備。捐贈儀式。餘冠辰 攝我國首臺掃描隧道顯微鏡CSTM-9000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