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埃裡克·貝齊格團隊研發可看清活體細胞顯微鏡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諾獎得主埃裡克·貝齊格團隊研發可看清活體細胞顯微鏡

2014-10-24 新華網 林小春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埃裡克·貝齊格的團隊23日宣布,研發出一種新型光學顯微鏡,能以近乎實時的速度對活體細胞的活動進行超高精度三維成像,同時把對細胞本身的傷害減至最小。

  這項成果已發表在《科學》雜誌上。任職於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貝齊格在一份聲明中說,這種「晶格層光顯微鏡」擁有空間和時間方面的高解析度,已被成功用來跟蹤個體蛋白質的運動、觀察受精卵的發育以及研究細胞分裂時細胞骨架成分的快速生長和收縮,而這些都曾被認為不可能做到。

  論文第一作者陳壁彰對新華社記者說,市面上看到的光學顯微鏡通常用同一個鏡頭做放大和觀察,而他們新研發出的光學顯微鏡使用兩個鏡頭,一個鏡頭把光聚焦產生一條細細的筆狀光束,照射有螢光分子的生物樣品以產生螢光;另一個鏡頭則收集這些螢光。為了保證獲得數據的速度,並降低對生物樣本的光傷害,這一顯微鏡會同時產生100多條筆狀光束,組合成一個片狀的大光束掃描樣本。

  「想像我們的樣品是一個西瓜,而照射光源是一把菜刀,掃描西瓜的三維影像就好像是用菜刀將西瓜切成好幾百等分一樣。切得愈薄,所得到縱向解析度愈高。這和坊間的顯微鏡最大的不同是,它們是用點掃描的方式,所以速度慢,而且對活體的傷害大。」

  該顯微鏡能力到底有多強大?陳壁彰在電子郵件中說,對一個正在做細胞分裂的細胞來說,它可以用不到一秒的時間獲取其體積數據和圖像,而且可以研究整個細胞分裂的過程,其空間解析度也極高。「這樣快速、高解析度又對樣品低傷害的顯微鏡,不僅可用在觀察細胞上,連線蟲和果蠅的卵,我們都可以做觀察」。

  陳壁彰的導師貝齊格是今年諾貝爾化學獎3位得主之一,他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在2006年證實單分子顯微鏡成像方法可用於實踐。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埃裡克·貝齊格的團隊23日宣布,研發出一種新型光學顯微鏡,能以近乎實時的速度對活體細胞的活動進行超高精度三維成像,同時把對細胞本身的傷害減至最小。
  這項成果已發表在《科學》雜誌上。任職於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貝齊格在一份聲明中說,這種「晶格層光顯微鏡」擁有空間和時間方面的高解析度,已被成功用來跟蹤個體蛋白質的運動、觀察受精卵的發育以及研究細胞分裂時細胞骨架成分的快速生長和收縮,而這些都曾被認為不可能做到。
  論文第一作者陳壁彰對新華社記者說,市面上看到的光學顯微鏡通常用同一個鏡頭做放大和觀察,而他們新研發出的光學顯微鏡使用兩個鏡頭,一個鏡頭把光聚焦產生一條細細的筆狀光束,照射有螢光分子的生物樣品以產生螢光;另一個鏡頭則收集這些螢光。為了保證獲得數據的速度,並降低對生物樣本的光傷害,這一顯微鏡會同時產生100多條筆狀光束,組合成一個片狀的大光束掃描樣本。
  「想像我們的樣品是一個西瓜,而照射光源是一把菜刀,掃描西瓜的三維影像就好像是用菜刀將西瓜切成好幾百等分一樣。切得愈薄,所得到縱向解析度愈高。這和坊間的顯微鏡最大的不同是,它們是用點掃描的方式,所以速度慢,而且對活體的傷害大。」
  該顯微鏡能力到底有多強大?陳壁彰在電子郵件中說,對一個正在做細胞分裂的細胞來說,它可以用不到一秒的時間獲取其體積數據和圖像,而且可以研究整個細胞分裂的過程,其空間解析度也極高。「這樣快速、高解析度又對樣品低傷害的顯微鏡,不僅可用在觀察細胞上,連線蟲和果蠅的卵,我們都可以做觀察」。
  陳壁彰的導師貝齊格是今年諾貝爾化學獎3位得主之一,他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在2006年證實單分子顯微鏡成像方法可用於實踐。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團隊研發出新型光學顯微鏡
    據新華社電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埃裡克·貝齊格的團隊23日宣布,研發出一種新型光學顯微鏡,能以近乎實時的速度對活體細胞的活動進行超高精度三維成像
  • 諾獎得主「封神」:新顯微技術看清細胞內每個細節!|獨家專訪
    他是一位中國女婿,2014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獲獎理由是實現了單分子水平的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如今他再修顯微神技,可以 3D 方式看清楚細胞內每個細節。他就是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珍妮莉亞研究園區的埃裡克·本茨格(Eric Betzig)教授。
  • 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在198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德國科學家格爾德·賓寧與瑞士科學家海因裡希·羅雷爾研製掃描隧道顯微鏡,於198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美國科學家埃裡克·白茲格、德國科學家斯特凡·W·赫爾和美國科學家威廉姆·艾斯科·莫爾納爾,在超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於2014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得了諾獎卻不想領?這些諾獎得主的傳奇事跡也太可愛了吧
    提到諾獎得主,你的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一些光輝的形象,他們代表了人類智識的最高水準,非常高大上。但其實,在諾貝爾獎的光環背後,很多諾獎得主也有著奇奇怪怪的一面——但也可可愛愛的。註:生長因子是一類由機體自身產生,通過與特異的、高親和的細胞膜受體結合,調節細胞生長、促進細胞增殖、分化和發揮其他細胞功能等的活性多肽類物質,在人體的免疫功能調節、造血發生、腫瘤激活、炎症與感染、創傷癒合、血管形成、細胞分化與凋亡、形態發生、胚胎發育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中國的樓市同樣吸引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的關注。至少有四位諾獎得主對此作出評論。2007年諾獎得主羅傑·梅爾森和2013年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都提出過中國房地產存在泡沫,席勒多次談及,中國房地產下跌風險較大。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鋰電池隔膜國產鋰離子電池在核心材料中,隔膜仍然是短板,高端隔膜技術具有相當高的門檻,不僅要投入巨額的資金,還需要有強大的研發和生產團隊、純熟的工藝技術和高水平的生產線。我國高端隔膜目前依然大量依賴進口。
  • 26名諾獎得主月底齊聚上海滴水湖,一起解答這6個宏大問題
    百年諾貝爾獎雖然頒出了無數桂冠,但26名得主出現在同一個論壇,這樣的密度並不多見。10月15日,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在市政府常務會議上聽取了有關滴水湖論壇籌備情況的匯報,該論壇將邀請包括26名諾獎得主在內的37名世界頂尖科學家齊聚滴水湖畔。
  • 看見納米世界,三位科學家因超解析度顯微鏡獲諾貝爾化學獎
    瑞士皇家科學院,諾貝爾化學獎頒獎現場,評選委員會委員斯文·李丹拔下了自己的一根頭髮,向眾人解釋一項突破性研究:一根人類的頭髮大概有100微米,用傳統的光學顯微鏡可以輕鬆看清,但是一個細菌只有大概200納米,傳統光學顯微鏡搞不定。不過,三個獲獎者用兩種方式實現了突破,讓我們看清了細菌。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3000份表格用於書寫諾獎的提名。
  • 【論文故事】諾獎團隊再下一城:給細胞拍高清小電影
    自16世紀末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發明第一臺顯微鏡起,光學設備的革新就一直在推動生命科學的發展。能實時、實地看見生物體中最細微的動態變化一直是不少生物學家夢寐以求的「超能力」——而有了顯微鏡,這種能力將不再遙不可及。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之一,霍華德·休斯研究所的艾力克·貝齊格(Eric Betzig)和他帶領的研究團隊便是這樣一群追夢人。
  • 聚焦諾獎!諾貝爾經濟學獎與中國,十年4獲獎者關注樓市
    中國的樓市同樣吸引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的關注。至少有四位諾獎得主對此作出評論。2007年諾獎得主羅傑·梅爾森和2013年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都提出過中國房地產存在泡沫,席勒多次談及,中國房地產下跌風險較大。
  • 最高齡的諾獎得主
    2017年,約阿希姆·弗蘭克(瑞士),理察·亨德森(英),雅克·杜博歇(瑞士),他們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以很高的解析度確定了溶液裡的生物分子的結構。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瑞典科學家託馬斯·林達爾、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裡奇和擁有美國、土耳其雙重國籍的科學家阿齊茲·桑賈爾,表他們發現了細胞修復自身DNA的機制,為創新癌症治療手段提供了廣闊前景。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概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
  • 專訪諾獎得主費林加:再過50年,機器能植入體內修復細胞
    專訪諾獎得主費林加:再過50年,機器能植入體內修復細胞 澎湃新聞記者 張蓓 2016-11-16 21:08 來源:澎湃新聞
  • 致敬2020諾獎得主|諾獎得主發表在Cell Press各個期刊上的論文集錦...
    以下文章來源於CellPress細胞科學 ,作者Cell Press CellPress細胞科學1974年,我們出版了首本旗艦期刊《細胞》。如今,CellPress已發展為擁有50本期刊的全科學領域國際前沿學術出版社。我們堅信,科學的力量將永遠造福人類。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永遠不會介意被得諾獎的消息吵醒—新聞...
  • 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獎!上任諾獎得主竟然這樣說……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彭羅斯的獲獎說明諾獎對理論性強的工作態度更友好了。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羅傑·彭羅斯是科學界的一個名人,也是奇人。他同時是娛樂數學家與具爭議性的哲學家。
  • CRISPR技術獲諾獎,為什麼張鋒與諾獎失之交臂?
    的華人科學家張鋒,卻與該獎失之交臂。2016年,兩人再獲阿爾珀特獎,2020年,兩人又同獲沃爾夫獎。在2012年6月發表的論文中,兩位女性科學家帶領的研究團隊純化了Cas9蛋白,發現它是雙RNA引導的DNA內切酶,首次在體外證明使用Cas9的CRISPR系統可以切割任意DNA鏈,指出CRISPR在活細胞中修改基因的能力。這是最早發表的把細菌天然免疫系統演變成CRISPR/Cas9基因編輯工具的工作。張鋒做出了什麼貢獻?
  • 諾貝爾化學獎女性得主已增至7人
    該論文中,兩位女科學家帶領的團隊純化了Cas9蛋白,首次在體外證明使用Cas9的CRISPR系統可以切割任意DNA鏈,指出CRISPR在活細胞中修改基因的能力。 科學家通過CRISPR可以高效、精確地改變、編輯或替換植物、動物甚至是人類身上的基因,經過改造的CRISPR技術被廣泛地應用於農業和生物醫藥領域。
  • 諾獎得主領導團隊研發新技術:5分鐘檢測新冠病毒
    中國科學報10月12日消息,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Jennifer Doudna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提出了一種只需5分鐘就能檢測出新冠病毒的方法。該測試方法不需要昂貴的實驗室設備來運行,可以在醫生的辦公室、學校和辦公樓中使用。相關成果發表於預印本平臺medRx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