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故事】諾獎團隊再下一城:給細胞拍高清小電影

2020-12-08 果殼網

自16世紀末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發明第一臺顯微鏡起,光學設備的革新就一直在推動生命科學的發展。能實時、實地看見生物體中最細微的動態變化一直是不少生物學家夢寐以求的「超能力」——而有了顯微鏡,這種能力將不再遙不可及。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之一,霍華德·休斯研究所的艾力克·貝齊格(Eric Betzig)和他帶領的研究團隊便是這樣一群追夢人。

繼2006年在《科學》上發表文章之後,研究小組於10月24日再次在《科學》上發表了他們的最新進展:新型晶格層光顯微鏡(lattice light-sheet microscope)在突破衍射極限的基礎上,還能拍攝連續的高清動態3D視頻——從細胞分裂時的骨架變化,到線蟲發育的細節,細胞的「小動作」們在各種時空下一覽無餘。

2014年10月24日的《科學》封面:成像創新。圖中為斑馬魚胚胎活體中的腦神經元成像。圖片來源:Kai Wang, Eric Betzig, Janelia Research Campus; Jeff Mumm,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要達到超越阿貝極限(0.2μm)的高解析度,往往需要多束光由點及線再到面的細細雕琢;可是這麼一來,研究者在獲得清晰度的同時會犧牲時間和樣品活力。說起拍攝「小電影」的工作難點,論文的第一作者,臺灣應用科學研究中心的陳壁彰這樣告訴果殼網科學人:「從二維到三維,在空間上重要的是軸向解析度,在時間上則需要快,因為我們的觀察對象是活體生物。」三維的景象是不同景深的二維圖像拼接而成,拼接越緊湊,軸向的解析度越高;而要想實時追蹤活體樣品的動態變化,必須儘可能壓縮「拍照」和「疊加」的時間,與生物體賽跑。很長時間內,追求精度和追趕時間似乎無法兩全。

先前,貝齊格發明的光激活定位顯微鏡(PALM)通過單次激發少量稀疏的螢光分子後迅速淬滅,繞過衍射極限,多次重複以獲得高清圖像。而赫爾(Stefan W. Hell)發明的另一種納米顯微鏡,受激發射損耗(STED)顯微鏡則是在傳統探照光束中加入了另一圈淬滅光束,以此提高精度。無論是哪一種,都免不了多束光對樣品的長時間損耗——畢竟每張二維的圖像都是由多個點掃描出的線拼接而成。要想加快速度,不僅需要更快的掃描速度,而且還得有更快的採集方式和數據處理方法。同時,掃描所用的雷射也得更加柔和,以儘量減小對活體樣品的損傷。

研究小組巧妙地利用了貝塞爾光束(Bessel beam)。與傳統的高斯光束(Gaussian beam)不同,根據雷射性質模擬出的貝塞爾光束不會發生衍射;同時,這樣的光束能量更加分散,對樣品更「溫柔」。不過它也存在自己的問題。「(貝塞爾光束)並不只是一束光而已——它有周圍這些暗一些的光圈,」貝齊格在一項訪談說,「於是,當它掃過樣品時,你會得到散焦的光。」

晶格層光顯微鏡用非衍射性的貝塞爾光束(Bessel beam)取代以往的高斯光束(Gaussian beam),根據樣品特性設計出不同的晶格(lattice),不僅更柔和,圖像捕捉和處理的速度都大大加快。A、B分別為高斯光束和貝塞爾光束的光斑,C、D是兩種不同的晶格,E、F、G是顯微探頭的工作示意圖。在圖G中,晶格層光(藍綠色)與細胞(灰色)相交,在單一平面上激發出螢光(橙色)。層光掃過整個細胞,構建三維圖像。圖片來源:研究論文

為了克服這一點,研究小組利用了結構化照明(structured illumination)技術。通過事先設計好的照明結構,研究者們能夠在後期通過計算程序抹去焦點外的「馬賽克」。「有了這個技術,我們不僅能把副光圈產生的模糊像去掉,還能將解析度進一步提升到衍射極限之外。」貝齊格說。

「在硬體上,我們需要雷射光源,聲光可調諧濾波器用來選擇入射波長及能量,兩組快速掃描鏡,空間光調製器,兩個光學鏡頭,一些不同焦距的透鏡,及高速相機。而軟體上,主要就是用labview來做所有的系統控制。聲光可調諧濾波器會讓所選擇的波長及能量的雷射通過,經過空間光調製器(上面有我們計算出的晶格樣式),再經過透鏡聚焦後,產生我們的衍射圖樣。」陳壁彰介紹說。這束圖樣經過光罩濾光,再由兩個方向掃描鏡將此相疊後便會在入射鏡頭處形成晶格層光。「這一薄層光照射在有螢光的生物樣品上,發出的螢光會被另一個正相交的鏡頭收集,而所集的螢光就會成像在相機上。」

貝齊格曾表示:「一般來說,當人們做單分子研究時,他們需要將樣品處理得非常薄,否則焦點外的光會毀了整個圖像。」而晶格光片顯微鏡將這些限制也移除了。

「我們產生了一個非常薄層的光,就像紙一樣,」陳壁彰對果殼網科學人說,「因為光層非常薄,所以能採到很高的軸向解析度,取到的三維圖像也愈接近真實的生物體。因為我們的光不是一直照射在樣品上,所以對生物樣品有低光損害,因此可以長時間觀察這些活體生物,也就是四維的影像。」

模式生物嗜熱四膜蟲(Tetrahymena thermophila )單個樣品在8個連續時間點的三維圖像。整套4D成像數據包括1250個時間點。圖片來源:Betzig Lab,HHMI

有了這臺功能強大的顯微鏡,研究小組通過與30組生物研究團隊的合作,看見了許多前所未見的高清影像——例如,一個蛋白質在細胞內的三維動態,中性粒細胞在三維基質中動態「擠動」的細節,T細胞和靶細胞的「親密接觸」,還有線蟲和果蠅胚胎發育過程中各種細胞的遷移和變化。


人早幼粒白血病細胞HL-60在膠原蛋白基質中遷移的影像。HL-60細胞表達帶有mCherry螢光標記的utrophin蛋白(視頻中綠色部分),膠原蛋白則帶有FITC標記(視頻中橙色部分),視頻由超過250個個時間點數據構成,相鄰兩時間點間隔1.3秒。視頻來源:Betzig Lab,HHMI

 


秀麗隱杆線蟲胚胎在3摺疊期時的快速肌肉抽動影像。視頻中普列克底物蛋白同源結構域(PH domains)帶有綠色螢光蛋白GFP標記,組蛋白帶有紅色螢光蛋白mCherry標記。比例尺為10微米。視頻來源:Betzig Lab,HHMI

「這是我2011年秋天進入貝齊格實驗室的研究題目,」回首項目攻堅過程,陳壁彰說,「老闆當時已有電腦的理論計算的結果,只是如何將這理論的東西變成一個顯微鏡,甚至是生物的顯微鏡,都是未知的。一開始的確是遇到極大困難,我們試了很多種方法,也曾想放棄,後來給了自己最後兩個月的時間,若做不出來就要放棄了。」

「那時的我每天和另一位同事,王凱,也是本篇論文的共同作者,並肩奮鬥:他幫忙做計算,我來驗證實驗上的可行性。在2012年秋天,基本上的架構就已出來了。老闆看到結果時相當開心,我們知道所有的東西都解開了。」陳壁彰回憶道。

「之後的一年多,就是做生物合作,因為老闆告訴我說,生物顯微鏡就是給生物學家拿來應用的,不做生物合作要做什麼?所以我們後來花了大部份的時間做生物。不過同時我也一直在加強顯微鏡的功能。」陳壁彰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臺顯微鏡給生命科學帶來了驚喜和震撼。而研究小組的追夢步伐不會就此止步。「我們目前的主要生物對象是細胞,線蟲的卵或是生物體較表面的東西,」陳壁彰告訴果殼網科學人,「所以如何將所看的東西往更大的方向走,就是我們未來的工作方向。我們就是要看得快、看得小、看得久、看得深。」晶格層光顯微鏡不會成為登峰造極之作,因為未來只會更好。「未來的我想藉由非線性光學往『看得深』及『看得快』的方向前進。」(編輯:Calo)

參考文獻:     

  1. Bi-Chang Chen, et al. Lattice light-sheet microscopy: Imaging molecules to embryos at high spatiotemporal resolution. Science: 346 (6208)

文章題圖:Kai Wang, Eric Betzig, Janelia Research Campus; Jeff Mumm,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埃裡克·貝齊格團隊研發可看清活體細胞顯微鏡
    諾獎得主埃裡克·貝齊格團隊研發可看清活體細胞顯微鏡 2014-10-24 新華網 林小春 【字體:大 中 小】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Semenza)因為其與諾貝爾獎相關領域論文作假的事件被爆出。 Gregg是Johns Hopkins醫學院的教授,他關於能夠使癌症因子適應無氧環境的HIF-1的研究帶給了他巨大的榮耀,包括2019年的諾貝爾獎——為獎勵他們對「細胞如何感知並適應氧氣供應」的發現。
  • 泛旅行一城一故事|旅拍故事:用你的味蕾喚醒靈魂
    拿多利NEBUR-KING SPACE 泛旅行一城一故事旅行家俱樂部拿多利NEBUR-KING SPACE 泛旅行一城一故事旅行家俱樂部維多利亞(Victoria)拿多利泛文化傳媒旅拍時間:3天;旅行方式:自駕、徒步或騎行拿多利NEBUR-KING SPACE 泛旅行一城一故事旅行家俱樂部
  • 諾獎得主、iPS 細胞之父山中伸彌論文遭質疑
    4月28日下午,iPS細胞之父、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在京都大學舉行記者會,神情嚴肅。
  • 諾獎得主是個愛開跑車的拉風漢子?你所不知道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次諾獎頒獎詞中,尤其強調其在生物領域的應用。例如對細胞和DNA分子的精確操控。由於光是「無形」的,它對實驗操控對象是無損的。就在兩個多月前,日本科學家開發出了利用光自由操縱人類的內源性蛋白定位的技術,在全球首次利用光成功操縱了細胞分裂(紡錘體)的排列。
  • 諾獎熱背後,帶來4點冷思考
    今年的諾獎同往年一樣,出現了一些爭議。首當其衝的便是華人科學家張鋒無緣諾貝爾化學獎。與此同時,人們仍在期待中國的下一個諾獎何時到來。諾獎熱的背後,到底給我們帶來哪些冷思考?雖然證明了CRISPR-Cas9可以編輯哺乳動物細胞基因,但在前幾年那場著名的CRISPR專利大戰中,張鋒團隊已經明確表示,杜德納首先提出CRISPR 可能會在人類細胞上起作用的預測,自己團隊則將這一想法付諸實踐。對於諾獎來說,獎勵的優先級是發現高於實踐。
  • 特稿|追問諾獎:張鋒因何錯失化學獎?
    遺憾的是,其研究在 2012 年 4 月被《細胞》(Cell)拒稿,最終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學院院刊》(PNAS),比卡彭蒂耶和杜德納在《科學》論文晚發表了兩個多月。2013 年,張鋒團隊在《科學》雜誌發表論文表示,用新的 CRISPR–Cas9 系統可以精確編輯人類和小鼠細胞的基因組。
  • 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
    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時間:2020-10-22 11:5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 近日,學術界又掀起了一陣浪潮,2019年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涉嫌學術不端。
  • CRISPR技術獲諾獎,為什麼張鋒與諾獎失之交臂?
    2016年,兩人再獲阿爾珀特獎,2020年,兩人又同獲沃爾夫獎。在2012年6月發表的論文中,兩位女性科學家帶領的研究團隊純化了Cas9蛋白,發現它是雙RNA引導的DNA內切酶,首次在體外證明使用Cas9的CRISPR系統可以切割任意DNA鏈,指出CRISPR在活細胞中修改基因的能力。這是最早發表的把細菌天然免疫系統演變成CRISPR/Cas9基因編輯工具的工作。張鋒做出了什麼貢獻?
  • 2019 年諾獎得主 30 多篇論文被質疑學術不端
    聲名卓著的諾獎得主談到格雷格・塞門扎,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公布仿佛還在昨天。Semenza)三位科學家,因為「在理解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突出貢獻」獲得了 2019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致敬2020諾獎得主|諾獎得主發表在Cell Press各個期刊上的論文集錦...
    以下文章來源於CellPress細胞科學 ,作者Cell Press CellPress細胞科學1974年,我們出版了首本旗艦期刊《細胞》。如今,CellPress已發展為擁有50本期刊的全科學領域國際前沿學術出版社。我們堅信,科學的力量將永遠造福人類。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不端,30餘篇論文被指涉嫌P圖造假、複製粘貼
    原因卻著實不光彩——這位諾獎得主被指涉嫌在論文中P圖造假、學術不端。截至目前,著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已經掛出了他在2001年到2018年期間與他人合著的38篇論文。獲獎原因是,他們發現了細胞是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的。具體而言,塞門扎因HIF-1(缺氧誘導因子-1)蛋白的發現而聞名。他的團隊發現,HIF-1所調控的基因能夠作用於線粒體呼吸,能夠指導細胞對缺氧狀況的特殊反應和心血管系統的變化。目前,塞門扎的Google Scholar引用數已超15萬,h指數176。
  • 2019 諾獎得主陷入學術不端旋渦!30 餘篇論文被指涉嫌 P 圖造假...
    諾獎剛過,2019 年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卻被質疑學術不端。1999 年,他成為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教授,並自 2003 年以來擔任約翰·霍普金斯細胞工程研究所血管研究計劃的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兒科、放射腫瘤學、生物化學、醫學和腫瘤學。2008 年入選美國醫師協會和美國國家科學院。2010 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2012 年,塞門扎入選醫學研究所。2016 年獲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不端!30餘篇論文被指涉嫌P圖造假、複製粘貼
    魚羊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諾獎周剛結束不久,2019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原因卻著實不光彩——這位諾獎得主被指涉嫌在論文中P圖造假、學術不端。截至目前,著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已經掛出了他在2001年到2018年期間與他人合著的38篇論文。
  • 觀點 | 諾獎得主涉嫌論文造假:有全球聲譽的科學家更要愛惜羽毛
    諾獎得主涉嫌論文造假事件引眾議。遵循科研規則和倫理,不參與科研不端行為外,也應避嫌涉及科研不端,才符合科學精神的基本要求。Semenza)20世紀90年代初期,塞門扎團隊發現了低氧誘導因子HIF-1,並在1995年對其純化和克隆。此後,拉特克利夫和凱林發現了HIF的降解機制。為此,塞門扎因"在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發現"而與拉特克利夫和凱林共同獲得2019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諾獎熱背後帶來的冷思考:發頂刊真的重要嗎?
    今年的諾獎同往年一樣,出現了一些爭議。首當其衝的便是華人科學家張鋒無緣諾貝爾化學獎。與此同時,人們仍在期待中國的下一個諾獎何時到來。諾獎熱的背後,到底給我們帶來哪些冷思考?雖然證明了CRISPR-Cas9可以編輯哺乳動物細胞基因,但在前幾年那場著名的CRISPR專利大戰中,張鋒團隊已經明確表示,杜德納首先提出CRISPR 可能會在人類細胞上起作用的預測,自己團隊則將這一想法付諸實踐。對於諾獎來說,獎勵的優先級是發現高於實踐。許多獲得良好應用的技術在評獎時也會回溯其源頭創新,這可能是張鋒未獲獎的原因之一。
  • 2017諾獎物理獎得主:發現引力波 一場40年的「打賭」
    2017年諾獎物理學獎兩名得主,在引力波領域的「大神級」科學家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基普·索恩(Kip Thorne)更是在斯德哥爾摩諾獎頒獎後,家也沒回,就直接帶著諾獎獎牌和行李來到中國。  日前在北京,未來論壇舉辦的「理解未來」講座上,兩名平均年齡超過80歲的科學大咖,講述了他們人生40年與引力波不得不說的故事,以及對時空穿越、宇宙緣起的看法。
  • 2019 年諾獎得主 30 多篇論文被質疑學術不端,多篇涉及中國
    聲名卓著的諾獎得主 談到格雷格 塞門扎,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公布仿佛還在昨天。Semenza)三位科學家,因為「在理解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突出貢獻」獲得了 2019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拉斯克獎背後的故事:T細胞B細胞發現與抗癌藥赫賽汀的誕生
    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拉斯克獎(Lasker Awards)於9月10日揭曉。拉斯克獎是生物醫學領域的重要獎項,設有三個獎項:基礎醫學研究獎、臨床醫學研究獎以及拉斯克-布倫伯格公共服務獎。當時的科學家已經意識到淋巴細胞是抗體的唯一來源,而胸腺中參與人體排異反應的淋巴細胞與產生抗體的淋巴細胞有何關係卻不為人所知。在這個背景下,身為兒科醫生和免疫學家的Max D.Cooper繼續展開一系列的臨床觀察,為兩種淋巴細胞的存在提供了早期線索。在此基礎上,科學家們繼續實驗終於證明了能夠產生抗體的淋巴細胞和來源於胸腺、產生排異反應的淋巴細胞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
  • 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在陳科看來,自噬反應(自我吞噬)就是細胞吞噬自身細胞質或細胞器的過程,形象地說,就是「細胞自己吃自己」。 那麼,為什麼細胞「需要」吃掉自己? 陳科說,這是因為,在一些原因的導致下,有的細胞已經不為人體所需要了——多餘,或者有的細胞被外源微生物「感染」了,變得對人體不利——有害。這些多餘的、有害的細胞成分就需要一個機制來「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