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結構生物學不再混沌

2021-01-20 中國生物技術網

圖中展示的就是構成酵母線粒體大核糖體亞單位(yeast mitochondrial large ribosomal subunit)的各個組成蛋白質。Amunts等人根據利用低溫冷凍電鏡技術獲得的酵母線粒體大核糖體亞單位及完整核糖體的結構圖譜,一個個地合成出了上述這些組分蛋白。這個經過不斷完善的結果與根據X線晶體成像技術獲得的原子模型非常吻合。


  先進的低溫冷凍電鏡(cryo–electron microscopy)技術讓我們獲得了大量高解析度的蛋白質結構圖。


  結構生物學(structural biology)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獲得用於構成活體細胞的各種各樣大分子(macro-molecules)生物組件的高解析度圖像信息。該研究主要依賴的技術手段就是X線晶體照相術(x-ray crystallography)以及核磁共振光譜分析檢測技術(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NMR spectroscopy)。不過這兩種技術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比如X線晶體照相術只能夠對生長得極為有序的三維結晶進行觀察,而核磁共振光譜分析檢測技術則要求被檢測樣品的純度非常高,不能夠有重疊峰出現。有很多生物大分子相互結合、組裝之後形成的都是非常大的,或者非常不穩定、比較罕見的結構,都不太適合用上述這兩種技術進行分析和檢測。單粒子電子顯微鏡技術(Single-particle electron microscopy, EM)則能夠觀察少量非結晶樣品,獲得高解析度的結構圖譜。


  使用單粒子電子顯微鏡技術可以獲得任意排列方向的分子複合體( molecular complexes)的結構圖像。該技術會從每一幅圖像中選出單個的複合體(粒子),然後藉助計算機來判斷它們的排列方向。最後將各個不同視角的圖像組合在一起,得到該分子的三維立體圖像。不過由於高能電子束會對生物大分子起到破壞作用,打斷分子內的共價鍵(covalent bonds),並且誘發一系列級聯式的有害化學反應,所以這种放射性損傷效應給單粒子電子顯微鏡技術帶來了極大的局限性,在實驗時用來記錄影像的電子束的能量受到了非常大的約束。


  20世紀80年代,Dubochet等人報導了一種單粒子電子顯微鏡技術革新成果,將該技術引向了高解析度成像之路。他們在低溫條件(cryogenic conditions)下將待檢樣品放在一層薄薄的、透明的冰上用單粒子電子顯微鏡進行成像觀察。這種方法就是所謂的「低溫冷凍電鏡技術(cryo–electron microscopy, cryo-EM)」,他能夠對含水的粒子(hydrated particles)進行直接成像。低溫除了具有這些優勢之外,還能夠減少電子束對樣品產生的放射性損害。不過電子束的照射量還是不能夠太大,只有這樣才能夠清晰地反映出分子結構的細節,獲得高質量的、低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的三維結構圖像。由於將每個分子的多張圖像信息組合在一起能夠更進一步地降低圖像的信噪比,所以,對數萬、乃至數百萬個蛋白質複合體進行分析就會產生數十萬張圖像。


  不過依靠低溫冷凍電鏡圖像來判斷生物大分子的結構給計算機處理分析工作帶來了一大挑戰。在藉助多圖像組合平均手段來改善信噪比時,必須知道每一顆粒子的方向,但是由於信噪比太低,我們對這些粒子方向的判斷又明顯感覺準確性不夠,這就形成了一個矛盾。要解決這個問題,最成功的方法就是「重複(iterative)」,質量高的圖像能夠給出更準確的方向信息,而這些方向信息又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更高質量的圖像。


  直到最近這一段時間,絕大部分單粒子低溫冷凍電鏡圖片的解析度都非常低,連10埃都達不到,所以很多人都將這種技術嘲笑為 「一團漿糊學(blob-ology)」。蛋白質二級結構中的α螺旋(α helices)結構只有在解析度達到9~10埃,甚至更高解析度的情況下才能夠看清;而另外一種二級結構,β摺疊(β strands)結構則只有在解析度達到4.8埃以上時才能夠看清。達到3.5埃的解析度,就可以為蛋白質或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構建原子模型(atomic models),將各種目前已知的核酸結構或胺基酸結構填入其中了。如果要了解蛋白質複合體形成時發生的各種化學變化,就必須獲得原子級別解析度的細節信息。低解析度的結構信息也不是一無是處,當在與高解析度結晶圖像相互配合、印證,用來判斷組成複合體的各種不同組分時更加有意義。因此,即便解析度較低,低溫冷凍電鏡技術也還是幫助科學家們解決了很多生物學難題,比如解析出了與其他輔因子共同結合的核糖體的結構問題,以及構象只能夠維持片刻時間的核糖體瞬時結構等問題。


  在過去的三十年,低溫冷凍電鏡設備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在樣品製備、成像、計算機處理等實驗技術方面有了一定的提升,這些使低溫冷凍電鏡成像技術的解析度有了極大的提高。高度連貫的場發射電子槍(Highly coherent field-emission electron guns)也使保留焦點以外的圖像的高解析度信息成為可能,這對於單粒子低溫冷凍電鏡非常有幫助。這種技術創新幫助科研人員獲得了20面體病毒粒子(icosahedral virus particles)的圖像,而且清楚地看到了其中的α螺旋結構。由於這種病毒是高度對稱的,所以比較容易生成高質量的、最佳解析度的低溫冷凍電鏡圖像。


  隨著研究人員不斷地開發出更穩定的載物臺、更好的顯微鏡抽真空技術,以及自動化的數據採集系統,這一切的技術進步都讓我們能夠獲得更多、質量更好的電鏡圖像,因此才能夠得到高質量的、能夠對其中的胺基酸側鏈進行解析的二十面體病毒粒子三維結構圖像,以及解析度達到5埃的核糖體結構圖像。不過在對更小一點的非對稱粒子的解析工作中還是很難解析到α螺旋結構。


  最近在低溫冷凍電鏡設備領域取得的最大進展就是引入了直接檢測設備(direct detector device, DDD)照相機。這種DDD設備能夠直接在傳感器上記錄圖像,從而繞過了傳統的、需要閃爍設備和光纖的電荷耦合裝置(charge-coupled device, CCD)探測器,以及其他一些在用攝影膠片(photographic film)記錄圖像時必須要經過的繁雜的處理過程。因此,圖像的信噪比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解析度方面的提升也與之前的一些革新手段相當。在使用了DDD設備之後,還有可能在電鏡圖像中直接構建原子模型,甚至能夠在最具挑戰性的檢測工作中進行α螺旋和β摺疊的解析工作。


  DDD設備的引入還在另外一個方面對低溫冷凍電鏡的圖像起到了改善作用,憑藉的就是該設備極快的讀出速度(readout rate),該讀出速度能夠發現被冰包裹的被觀測粒子在電子束中的運動情況。使用DDD設備不僅能夠發現這種問題,還能夠解決這種問題,因為現在的電鏡就好像是一臺攝像機,可以拍攝一段錄影,記錄整個過程,而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一臺照相機,只能夠拍攝出一張張固定的圖像。


  有了高質量的圖像,又有可以藉助計算機對因為電子束而移位的粒子進行矯正的工具,我們就可以獲得大量高質量的低溫冷凍電鏡圖像,比如本文開頭展示的那張解析度高達3.2埃的線粒體核糖體亞單位圖像,以及下圖那張解析度達到3.3埃的20S蛋白酶體圖像和哺乳動物感受器通道TRPV1的圖像。 TRPV1的圖像尤其值得一提,因為TRPV1蛋白是一種膜蛋白,只有四級對稱性(four-fold symmetry),比核糖體要小一個數量級。所以之前大家一直都認為很難用低溫冷凍電鏡對該蛋白進行結構解析的研究工作。有了 DDD成像技術、更好的計算機輔助和生物化學技術之後,Liao等人終於在某些區域獲得了解析度高達3.4埃的圖像,從而有機會開展原子建模工作,在整個結構生物學(structural biology)發展歷史上寫下了重重的一筆。

單粒子低溫冷凍電鏡結構解析圖。左圖展示的是隨機排列的蛋白質粒子在電鏡下的圖像,這些圖像經過計算機處理之後可以用來計算大分子複合物的三維立體結構圖像。由於有了DDD技術,左邊的這些圖像信息就可以構建出右圖中展示的原子模型。圖中展示的就是20S蛋白酶體的結構圖。


  乍一看上去,這些成果都好像是特例。比如核糖體裡由於含有大量的RNA,所以是一幅高度緊縮的圖像,非常緊密,不太容易受到輻射的損失。而20S蛋白酶體擁有14級對稱性,所以也非常適於進行低溫冷凍電鏡成像操作。即便是TRPV1通道蛋白也都擁有一定的內部對稱性。但是最近剛剛成功獲得的一幅電鏡圖像就完全不具備上述這些「先天優勢」,這就是解析度達到4.5埃的人γ分泌酶複合物(γ-secretase)的結構圖。人γ分泌酶複合物是一種更小的膜蛋白複合體,完全沒有對稱性。該成果說明,只要待測樣品能夠準備得恰當,儘可能減少其在結構上的異質性,我們就完全有可能利用低溫冷凍電鏡技術獲得各種蛋白質的三維立體結構圖。


  這些科研新進展恰好出現在低溫冷凍電鏡技術的低谷期。最近剛剛獲得的HIV-1病毒糖蛋白三聚體結構模型就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因為多位電鏡專家都堅持認為,這個結構模型不僅在結構上不準確,就連用來進行分析的原始圖像也都沒有真實地反映該三聚體的真實信息。這場爭論也讓我們意識到,我們目前的確沒有太多的手段對低溫冷凍電鏡圖像的質量進行驗證,雖然有一些手段,但是都沒有得到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另外也缺乏一套規範,圖像的信號非常差,所以也很難判斷最終得出的結構圖是否就是被測樣品的結構。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不僅僅是因為這次的HIV-1病毒糖蛋白三聚體結構模型具有重大的科研價值,比如在HIV疫苗的開發工作中會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等。


  在結構解析方面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們去完善:方便使用的顯微鏡相板(phase plates)有助於更好地聚焦,獲得高對比度的圖像,就好像相襯光學顯微鏡(phasecontrast light microscopy)那樣,這能夠讓對圖像進行信息採集的工作更加簡便,而且質量更高。另外在探測器方面也可以進一步提高圖像的質量。即便是最先進的探測器也達不到符合理論要求的表現。各種用來進行圖像分析的計算機軟體,比如用來矯正電子束相關移位的軟體,或者對各種粒子進行分類、解讀的軟體也將會變得越來越強大。新型的樣品承載系統會進一步減少電子束對樣品的位移作用。更加可靠的、更加強大的驗證工具可以讓我們更有信心,保證不會納入質量不高的原始圖片素材。雖然現在還不知道低溫冷凍電鏡技術未來會走向何方,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低溫冷凍電鏡圖像絕對不再是一團漿糊了。


來源:lifeomics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截止到2014年8月31日Top30文章列表新鮮出爐!回復標題後括號中的期號可閱讀該篇文章,如「20140518」。

回復"轉基因"可閱讀轉基因相關專題人氣文章。

回復"大數據"可閱讀大數據相關專題人氣文章。

回復「癌細胞」可閱讀癌細胞、癌症相關專題人氣文章。

回復「糖尿病」可閱讀糖尿病相關專題人氣文章。

回復「測序」可閱讀測序相關專題人氣文章。

回復「免疫」可閱讀免疫相關專題人氣文章。

1、中式體檢讓美國醫生瞠目結舌(20140518)
2、施一公組:六年,一場「聚光燈」下的負重跑(20140704)
3、「科研過勞症」離你並不遙遠(20140822)
4、25位諾獎獲得者聯名支持轉基因(20140802)
5、一篇Ebola論文之沉重:六名作者去世(20140831)
6、哈佛大學遺傳學家:轉基因食品安全之我見(20140508)
7、施一公、王曉東院士:基礎研究有什麼用(20140505)
8、中國人為什麼反轉基因(20140810)
9、轉基因基礎解惑(20140622)
10、饒毅:扒鐵路保龍脈與反轉基因保龍種(20140808)
11、201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分析(20140821)
12、圖解常用腫瘤標誌物(20140515)
13、《柳葉刀》上的中國(20140808)
14、湯森路透發布2014年最新SCI雜誌影響因子(20140730)
15、如何拉出健康的便便?(20140830)
16、腸道可能在撒謊(20140831)
17、施一公:八面玲瓏的人難做科學家?(20140811)
18、11種蔬菜千萬別生吃(20140706)
19、體內微生物平衡對健康至關重要(20140722)
20、令人恐怖的伊波拉病毒(20140801)
21、谷歌學術發布2014年度期刊排名(20140628)
22、遺傳學10大奇異事實(20140529)
23、各國食物有多長肉?英國Evoke.Le發布排行榜(20140816)
24、剖析轉基因論戰:從科學的角度出發(20140801)
25、顏寧研究團隊成功背後的故事:有夢想才有輝煌(20140609)
26、拿什麼阻擊你,伊波拉?(20140803)
27、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三大「猜想」(20140531)
28、讀文獻是科研基本功(20140720)
29、好的科研思路什麼樣?(20140825)
30、美國政府是如何管理轉基因的?(20140804)



相關焦點

  • 結構生物學的美好時代|Science·職業
    他們確定了蛋白質序列最終決定了它們的三維結構,這決定著它們的功能。剩下要做的就是找到一種簡單的方法來測序基因組,預測它們編碼的蛋白質結構,並建立精確的生命全模型。 半個世紀後,一些問題依然存在。其中一項最困難的挑戰在於從胺基酸序列到三維蛋白質結構。雖然前者在表面上決定了後者,但科學界仍舊難以預測出肽鏈摺疊過程的準確規則。
  • 結構生物學揭示A類和B類G蛋白激活的差異
    結構生物學揭示A類和B類G蛋白激活的差異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1 15:36:36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Brian K.
  • 「Science:我解不出鉀離子通道-小分子複合物結構」
    很多人不相信獲取膜蛋白-小分子複合物結構是很難的一件事。    本期Science刊載了一篇不是那麼完美的文章。我們可以看到這篇文章有非主流的標題和主打。從文章中強烈感受到了作者們在結構上的努力,或許是因為獲取一個足夠解析度的結構的失敗,把這篇文章引向了一個更有趣的(我猜也是我們chemist更關心的)話題,當然還有如何把工作做成Science的問題。
  • 因果律是如何不再成為科學界真理的?量子和混沌理論告訴你
    世界不再是確定的,因果律也不再適用於所有。然而,幾十年來,系統學與混沌理論的發展,讓因果律連宏觀世界也不再適用了,顯著的一個例子就是「蝴蝶效應」。那麼宏觀世界的混沌現象,又讓因果律變得不適合。由於混沌運動對初值極為敏感,而從宏觀世界無限追溯到微觀裡的初值,會發現量子世界如此離散,不光滑,有許多的褶皺和泡沫。甚至有人懷疑,在這些泡沫裡還有一個又一個初生的宇宙。
  • 混沌的發現之旅,世間有多少事可以預測?輕撩混沌學面紗
    特徵之三是混沌系統的自相似性。有一類混沌系統的部分與整體具有某種自相似性,這是混純系統的無序中蘊含有序的幾何特徵,也是混沌與混亂的本質區別之一。混沌系統是十分複雜的系統,但這種複雜性是由簡單性演化而來的。簡單性對應著確定性,混沌系統有無窮的內部的幾何結構,呈現著高度有序的微觀結構,是無窮嵌套的自相似。
  • 施蘊渝:耕耘於結構生物學的女科學家
    大學時代的施蘊渝她說:「因為生物物理系的學生,都有很好的物理學基礎,而現代生物學已不再是簡單、傳統的生物學了,我後來研究的結構生物學,通過核磁共振來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都需要物理學的基礎。」儘管有點誤打誤撞,最終學習了生物物理專業,但她很慶幸冥冥中選對了方向。
  • 結構生物學的下一個突破
    過去十幾年,每當有人問我結構生物學的未來,我的答案從未改變:「實時觀察細胞內部近原子解析度的結構」。目前還沒有技術可以達到這一時空解析度,而最接近的就是cryo-ET (冷凍電鏡斷層成像)。可以預見,這個技術的不斷發展終將帶來另一場解析度革命,其意義輻射生命科學許多分支。
  • 結構主義不懂我傷悲,像混沌理論不懂夜的黑
    同學們好呀~今天帶大家來背兩個高度抽象的知識:結構主義、混沌理論這兩個當代西方設計思潮的內容,要從兩個方面去背:名詞解釋和簡答題。結構主義一、名詞解釋1、概念概念:結構主義理論是一種社會學方法,其目的在於給人們提供理解人類思維活動的手段。最著名的結構主義提倡者是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施特勞斯,主要研究他所稱的文化的哲學,涉及原始社群中的社會結構、神話結構、思維結構和歷史結構等方面。2、代表人物列維·施特勞斯:法國人類學家,結構主義倡導者。
  • Science:RNA結構決定著細胞中的相分離特異性
    2018年4月14日/生物谷BIOON/---生物學中長期存在的一個謎團是在一個細胞中碰撞的數百萬個分子如何「找到」彼此並組裝成一種功能性的結構。因此,當2008年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學實驗室(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 MBL)生理學課程的參與者意識到簡單的相分離(phase separation)---如從水中分離油---可能是在細胞內部創造秩序的一種重要方式時,這是一個巨大的驚喜。雖然這個想法不是沒有爭議,但它已完全徵服了細胞生物學界。
  • 結構生物學有多牛
    顏寧從事的是結構生物學方面的研究。 以最具說服力的諾貝爾獎為例,百年化學+生理和醫學諾獎215項中有13項是結構生物學相關的,佔6%。 尤其是其中1962年沃森克裡克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是近代生物學的基礎,也是百年來科學領域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美國霍華德休斯研究所(HHMI)是全球最具聲望的針對生物和醫學的私立基金組織,他們資助的科學家個個含金量十足。目前有超過300名科學家受到HHMI的資助,而其中40人從事結構生物學相關研究。
  • 陳春花:在混沌狀態下,組織如何勝出?
    我們要嘗試著理解,在這樣的一個混沌的商業背景下,組織需要做什麼樣的管理轉變,或應該關注什麼樣的關鍵因素,才能保證組織做好自我調整,以適應混亂的現實。中國的大部分企業組織仍處在一個相當穩定的結構中,組織運行還多是沿用一種傳統等級制度的、機械的、穩定的方式。
  • Science:首次發現病毒操縱細菌細胞結構機制
    論文通信作者、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分子生物學教授Joe Pogliano說,「科學家們幾百年來一直在研究病毒,但是在此之前,我們從未觀察到這一點。我們開展的每個實驗都獲得新的激動人心的發現。」感染細菌的病毒,也被稱作噬菌體,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實體之一。
  • 李方潔老師散點圖系列之一:混沌理論的思想
    1991年,聯合國大學發起組織的「混沌對科學和社會的衝擊」國際性學術會議在東京召開,Ueda以詼諧生動的語言,講述了發現奇怪吸引子過程中經歷的欣喜、艱辛與受到的非難。奇怪吸引子是具有分形(fractal)結構的吸引子,是一種相空間(phase space)結構(用時間序列運動軌跡虛擬描繪的幾何構形)。它的維數與系統的複雜性相關,是目前常用於定量表徵吸引子幾何形態的方法。
  • 生命是怎樣湧現的:系統生物學入門全路徑
    ,著眼於研究細胞信號傳導和基因調控網路、生物系統組成之間相互關係的結構和系統功能的湧現。首先,基因、蛋白質和代謝產物表現出顯著變化識別使用適當的統計方法(通常與多個校正測試),緊隨其後的是集群和更高級的分析,得到的數據可以結合結構信息,例如 DNA 的蛋白質相互作用數據(從CHIP-chip實驗)。這種類型的分析通常使識別協同調節模塊成為可能。自頂向下的系統生物學的優點是它是非教條的,並且不需要通路結構的先驗知識。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結構生物學領域有一條不成文的觀點:結構決定功能。只有知道生物分子的原子排布,科學家們才能了解這個蛋白的功能。幾十年來,分析蛋白結構有一個無冕之王——X射線晶體衍射。在X射線晶體衍射中,科學家們讓蛋白結晶,然後利用X射線照射,隨後根據X射線的衍射來重建蛋白的結構。
  • 商業的本質思考,蘊藏在生物學中
    生物學本來是一門古老而發展緩慢的學科,但是在最近幾十年,它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甚至有人驚呼,我們即將迎來生物學的世紀!而且,生物學是最受商業界推崇的自然科學門類之一。 這是為什麼呢?從這個角度看,生物學和商學,其底層邏輯是一致的。
  • 結構生物學探索——結構解析的分子置換
    作者:範成鵬 職稱職務: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副教授學科專業: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主要工作經歷與任職:2006年10月-2011年11月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系博士後2011年11月-2012年9月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系
  • Science:新研究挑戰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核糖核苷酸的整合竟促進...
    NHEJ可在整個細胞周期發生,因為這種修復模式不需要模板,僅基於DSB的結構而容易產生錯誤。哺乳動物細胞中的DSB主要通過NHEJ加以修復。圖片來自Leejunga9126/wikipedia。NHEJ涉及多蛋白複合物介導的一系列步驟,這些步驟主要包括:聯會(synapsis)、末端加工和連接。
  • Science:從結構上揭示多種抑制劑阻斷人蛋白酶體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哥廷根大學和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前所未有地詳細解析出人蛋白酶體的三維結構,破解了抑制劑阻斷蛋白酶體的精確機制。這些研究結果為人們開發出更加高效的蛋白酶體抑制劑用於治療癌症鋪平道路。
  • Science|解析preTCR-pΜΗC複合物結構
    A-左) 完整的preTCR與Kb 結構同時疊合在preTCRβ-Kb-t2上的preTCR-pMHC-I結構模型(preTCRβ:洋紅;pre-Tα:黃;Kb:綠;肽:紅);A-右) 經典 TCRaβ-pMHC-I複合物結構模型。Β) preTCR的Vβ 與TCRaβ的Vβ分別在pMHC相互作用表面投影(preTCR-Vβ:淺藍;TCRaβ-Vβ:淺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