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律是如何不再成為科學界真理的?量子和混沌理論告訴你

2021-01-08 科博熊

你相信因果報應,有因必有果嗎?曾經因果律一直被人奉為圭臬,「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我們深信不疑。然而,上個世紀以來,量子物理學的發現,讓因果律不再嚴格遵從,在全世界引起劇烈反響。接下來我將聊聊,科學的新發現是如何讓因果律不再成為真理的。

因果律表明一個事件(原因)和另一個事件(結果)之間存在一個必然聯繫。

原因是結果的前驅,結果是原因的後繼,原因決定了結果。自然系統的當前狀態,很明顯是它在前一瞬間的狀態的結果。

在經典物理學中,因果律被描述為:「對於一個給定的系統,如果在某時所有數據已知,那麼也就有可能無歧義地預測系統在未來的物理行為。」

為什麼四季更替?為什麼晝夜變化?萬事萬物都有它特定的規律,因果律就與宇宙具有這種確定的秩序密切相關,包括天體。

古代的佔星術師認為,天空中的星辰與神的領域有密切聯繫,天體的運動能揭示神的指引或者命運的方向。天體如此穩定地按照預定軌道運動,就如同神親自刻畫了因果律這等絕對真理!

自從經典力學完美地解釋了天體的運動之後,科學家比如拉普拉斯,就曾自豪地宣稱:

「如果某一位天才在過去或未來的任一時刻明白了宇宙所有事物之間的全部關係,那麼他就能夠說明在過去或未來任一時刻所有這些事物的相對位置、運動和總作用。」

拉普拉斯

然則,過去人類發現的大自然規律,往往是從經驗中總結出來。但是近幾百年來,規律的發現,我們信賴的經驗總是出錯,越來越多的現象表明,真理是反常識和反直覺的。

比如,直覺告訴我們,太陽圍繞地球轉,然而真實的情況是地球圍繞太陽轉。在遙遠的夜空中,那些布滿天幕的光源其實也並不渺小,相反十分巨大。

在這方面,經典力學打敗了宗教神學,而現在經典力學也被別的理論打敗。

世界不再是確定的,因果律也不再適用於所有。

愛因斯坦

概率因果性

20世紀初,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創立,以及微觀粒子波粒二象性和不確定性關係的發現,使人們認識到客觀世界其實是隨機且複雜的。

愛因斯坦證明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德布羅意則進一步提出,物質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為了證明此事,科學家對構成物質的電子進行了雙縫幹涉實驗。

電子幽靈般的進行了自我幹涉

如今人類已經能夠控制單個電子發射出去。在電子雙縫幹涉實驗中,逐個發射的電子竟然在接受屏幕上出現了多個幹涉條紋,這是怎麼回事?

如果屏幕呈現兩條條紋圖樣,那眾人能理解,說明電子呈現粒子性。如果連續發送電子,屏幕出現多個幹涉條紋,那眾人也能理解,說明電子的波動性,這可以理解為一種集體行為。類似聲波、水波的疊加。但是間隔很長一段時間,單個地發送電子,並沒有與其他電子幹涉影響,為什麼還是出現幹涉的多個條紋?要知道如果能清楚一個電子的質量、電荷和發射速度,按因果律就能知道電子的命運了——預測電子在屏幕上出現的位置。然而,該實驗現象似乎表明,有一個幽靈般的電子在與它自己幹涉。

單個電子射入屏幕上出現統計學規律

但是並沒有這樣幽靈般的電子,單個電子卻出現了集體電子才應該表現出的行為。

後來科學家們解釋,電子的個體也具有波動性,他們將電子這種隨機不確定的波動性叫概率波,薛丁格用了一個波函數來描述電子的這種概率分布。

後來推而廣之,所有組成物質或能量的基本單元——量子——都可以用波函數來描述。

電子云概率分布

從微觀本質上發現,物質粒子是遵循概率隨機運動的。

曾經自然界眾多的隨機現象,開始被人們重視起來。世界不再是確定的,「因果律不再是嚴格的真理」,這違背了人們的常識,但確確實實如此。

為更好地描述因果律的適用範圍,科學家們描繪量子世界的不確定性時,說它遵循統計因果性或說概率因果性。

1930年,海森堡在維也納進行了主題為「最近物理學中不確定性關係的作用」的演講。在演講中,海森堡曾詳細地回顧了因果性問題。他對因果性作了下面的敘述:

在量子理論中人們可能實際地把數據考慮為薛丁格的波函數。於是,經典定律的處方當然是錯誤的,因為系統的物理行為通常只能根據薛丁格波函數統計地預測。

然而,這是否說明因果律就錯了呢?

海森堡

混沌現象

發現量子世界不確定性關係的海森堡又談到:

我有點不高興,人們總是援引我的陳述「因果無效」。因此我相當仔細地考慮「無效性」一詞在表達兩件事:一、因果性原理在量子物理學中已失去了它的適用性——這與斷言「它是錯誤的」不同。二、一個沒有有效性範圍的定理確實是無趣味的。「無效」一詞似乎對我恰好處於「錯誤」和「不適用」之間,但不幸的是,人們總是把這個詞等同於「錯誤」。

海森堡的這番描述,似乎讓因果律僅僅在量子物理世界不適用。

然而,幾十年來,系統學與混沌理論的發展,讓因果律連宏觀世界也不再適用了,顯著的一個例子就是「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

一隻在地球南半球的蝴蝶扇動翅膀,偶然引起的微小氣流,在幾個星期後,卻可能變成席捲北半球某地的一場龍捲風,這就是大氣的「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是一種混沌現象。20世紀60年代,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在計算機上研究天氣預報方程時發現,儘管描述天氣變化用的方程是確定性的,但天氣長期動態卻是不可預測的,初始條件的細微差別會引起模擬結果的巨大變化。

也就是說,在一個能確定規則的自然系統中存在著對初值極為敏感的複雜的混沌現象。

量子泡沫

如果說在宏觀有光滑連續的物體,可以讓因果律勉強得以繼續使用。那麼宏觀世界的混沌現象,又讓因果律變得不適合。

由於混沌運動對初值極為敏感,而從宏觀世界無限追溯到微觀裡的初值,會發現量子世界如此離散,不光滑,有許多的褶皺和泡沫。甚至有人懷疑,在這些泡沫裡還有一個又一個初生的宇宙。

描繪混沌現象的邏輯斯蒂分岔圖像

混沌是一種貌似無規則,實則有序的運動,支配這種運動的規律可用確定性的方程來描述。

人們在有規則支配的系統中發現了無序,這表明確定的作用關係可以產生不可預期的結果。

經過近幾十年的數值實驗、物理觀測和數學分析研究,混沌現象得到確認,並在自然和工程系統裡找到許多有趣的例子。

大自然中植物的混沌現象——分形

如今許多科學家開始關注真實世界問題的複雜性。自然的動力學圖像不再是靜止的、對稱的、穩態的和具有永恆秩序的,而是出現了一幅萬物都在變化的動力新圖像。

在這幅圖像中,秩序的創造以基本的物理過程為基礎,每個簡單的基本規則能導致複雜系統的演化。

總結

因果律在量子世界裡不再嚴格適用,同時由於量子世界離散和不確定性,通過混沌現象影響到宏觀世界也不再嚴格適用。

法國數學家龐加萊描述為:「一個系統的狀態中的任意小的不確定因素可能會逐漸增大,使得未來的狀態變得不可預測。」

有人說,上帝沒有把因果律定為絕對真理,而是創造了不確定性與混沌,是為了讓世界不再無趣,千篇一律,同時讓創造世界的工作變得簡單。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與我交流。

(圖片源於網絡)

參考資料:

《科學中的哲學問題》

相關焦點

  • 量子力學違反了因果律?還是因為量子力學不適用因果律?
    其實關於物質本身的規律是很難用因果律來形容的,特別是微觀量子世界,試圖用經典力學來解釋?還有那位打算獲知宇宙某一時刻的狀態而計算出宇宙未來的拉普拉斯則更是異想天開!二、量子力學違背了因果律嗎?最典型的運動案例是電子的運動,曾經以為電子就如行星一樣在原子核外圍的圍繞中心運動,但很可惜不是,電子有規定的軌道,但那只是它隨機出沒的區域,如果給它的能量足夠高,那麼它會可躍遷到更高的軌道,中間沒有過程,突然就在那裡出現了,請問你需要這樣的技能嗎?
  • 澳洲科學家量子實驗顛覆傳統「因果律」
    【每日科技網】   IT之家訊 有因必有果,一直以來都是人類社會普遍堅信的鐵律,然而這項規律可能會讓量子理論所打破。近日,澳大利亞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即使允許因果律非局域 —— 也就是一個地方發生的事件會影響到另一個遙遠的地方 —— 也不足以解釋量子對象如何運轉。
  • 混沌理論是什麼鬼?大顛覆,20世紀最偉大理論之一
    混沌理論不是糊塗理論,不是宣揚真理的理論,也不是意識形態,是辯證之道,自然之道,是發展著的關於世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混沌是一個由非線性效應引起的一個相當獨特的現象,具有對初值的敏感性、無周期性、長期不可預測性以及分形性和普適性等特點。混沌理論則是研究這一類典型現象的理論,是系統從有序突然變為無序狀態的一種演化理論,是對確定性系統中出現的內在&34;形成的途徑、機制的研討。
  • 混沌理論是什麼鬼?大顛覆,20世紀最偉大理論之一
    混沌理論不是糊塗理論,不是宣揚真理的理論,也不是意識形態,是辯證之道,自然之道,是發展著的關於世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混沌是一個由非線性效應引起的一個相當獨特的現象,具有對初值的敏感性、無周期性、長期不可預測性以及分形性和普適性等特點。
  • 「因果律」真的存在,歷史不可改變?這個實驗給出了答案
    在我們的世界觀裡,有因才會有果,所謂的因果並非僅僅是宗教團體所信奉的真理,從科學的角度講一樣是真理。那麼,歷史是不是就是不能被改變的呢?關於「歷史不可改變」的問題,學術界有很多種詮釋,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外祖母悖論。關於這個話題,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也談論過自己的思考。
  • 混沌理論之父,蝴蝶效應發現者——愛德華·諾頓·洛倫茨
    第一次的計算機運算結果,列印只顯示到小數點後三位的0.506,而非完整的小數點後六位:0.506127,這個遠小於千分之一的差異,造成第二次的仿真結果和第一次完全不同。在短時間內,相似性完全消失了,進一步的計算表明,輸入的細微差異可能很快成為輸出的巨大差別。洛倫茨從這個驚人的結果中發現,想要準確預測天氣,只是人類的幻想。
  • 叔本華:世界是由因果律連接而成
    而本文就因果律在客觀存在中的更加具體的表現形式進行了論述,以使因果、邏輯等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更易理解。 自上篇對康德認識論哲學的探尋後許久沒有發文,筆者也在一邊學習一邊希望通過這個平臺和大家實現更多思想的交流,但首先自己要學習。 因而這篇文章並非原創,但會在後續更多推送原創內容。 謝謝大家,希望更多人關注、分享、留言互動。
  • 因果律阻止了它的發生!
    ,並且光速已然成為了相對論的代名詞。實際上關於這點,在上世紀曾有科學家提出過相應理論——「快子理論」,認為有可能存在天生速度就大於光速的物質,稱為快子。而快子存在一個速度下限,不能低於光速(正如普通物質不能超過光速一樣)。然而正如所有的超光速現象一樣,即便是不考慮加速,天生速度就大於光速的快子也不能逃過因果律的限制。
  • 還好,波函數會坍縮,因果律仍存在
    如果願意,也可以把它當成一本量子力學的科普來看。量子力學本就具有如此多的奇妙特性,以至於它成為科幻小說的常客。作者小林泰三從量子力學出發,一點點抽絲剝繭,通過文中兩位主角的對話,告訴你:時間並不連續,時間也未曾流動,一切都是意識作祟。是大腦,把這些獨立的點連接起來,讓你能活在一個人有生老病死、月有陰晴圓缺的不完美世界。
  • 顛覆因果關係的量子延遲實驗
    當人們不對電子進行觀察時,單個電子神秘地同時通過雙縫形成幹涉條紋;而當人們試圖對電子如何通過雙縫進行觀察時,電子神秘地坍縮為一個粒子,從而造成幹涉條紋的消失。在這個實驗中,電子似乎能神奇地躲避人們對其過雙縫行為的觀測,其直接結論就是:人的意識會影響觀測對象的行為,促使觀測對象選擇成為多種疊加狀態中的一種。從此,意識成為量子力學主流的哥本哈根學派的核心思想。
  • 首先你得理清「時間線」和「因果律」這兩個概念
    換言之,想要知道無名指的長度,作法是:拿另一個也有長度的東西,和無名指做比較。這是「長度」此一物理量的測量方法。那麼「重量」呢?如法炮製即可。如何測知一顆大白菜的重量?理論上,你得把大白菜放到天秤上,和天秤另一端的砝碼做比較。大白菜有一個重量,而砝碼也有一個重量。
  • 惠勒延遲實驗窺探到的量子奧秘,真的打破了因果律嗎?
    歡迎探討~■|啥是因果律?乍一看名詞挺高大上啊,實際就是說結果是由原因導致的,原因一定在結果之前發生。比如說,早上出門忘帶鑰匙了,這是因,導致晚上回家的時候被鎖在門外了,這是果。因果律是一條不證自明的公理,不需要證明,它就是這麼存在的,否則咱們的世界就亂套了。
  • 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
    一般人懷疑因果律的可靠性,是因為僅僅站在當下一生的立足點上來看善惡報應的不公平
  • 時間表明因果與順序;混沌宇宙中,我們創造出時間。
    但微觀世界是接近於宇宙之初的原始狀態,處於混沌之中,我們是難以感知,因此對於我們來說就是處於疊加態。  量子力學認為疊加態會因人的觀測而塌縮為本徵態,薛丁格的貓也會在打開箱子觀察時,就會由即死又活的狀態塌縮為唯一狀態。這都是由於人的觀察。這表明我們所謂的世界只能是我們所能感知的世界。
  • 愛因斯坦-薛丁格VS玻爾-海森堡,誰的量子理論是對的?上
    你一定聽過非常著名的薛丁格的貓:就是這隻貓,如果你不去探測它具體是死是活,那麼它的狀態就是既死又活。記住不是半死不活,半死、半活是兩種狀態都有可能性。這個就是量子系統的一個非常神奇的特性,具體為什麼量子系統會有這種神奇的特性,科學界目前也還是還是不知道的。
  • 因果可以倒置,時間失去意義:量子力學新理論顛覆人類世界觀
    量子力學中的因果循環。因果循環。ULB很多人喜歡把科學中的因果和哲學中的因果混為一談。
  • 認知突圍 ǁ 認識「混沌」,混沌理論的實用價值
    隨著社會進步,文明發展,科學家逐漸發展出了混沌理論。所謂混沌理論是指,一種兼具質性思考與量化分析的理論體系,它作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有用工具,在探索動態運動系統中,如人口遷徙、化學反應、大氣變化、社會行為、市場分析、金融體系、就業體系、養老體系等等研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決定論、非決定論,混沌現象及人類是否能預測未來?
    ,但不能預測混沌系統的未來。關於預測未來,有兩種理論:決定論和隨機論。一,決定論。決定論認為一切都是由「因果關係」聯繫起來的,一切世界的運動都是由確定的規律決定的;知道了原因以後就一定能知道結果.18/19世紀決定論統治了科學界,在這基礎上,科學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 啟蒙運動時的數學理論,如何成為今天機器學習的基礎設施?
    馬爾科夫鏈條:指數終結者的確,在貝葉斯相關理論的發展初期,概率這件事,似乎是和推理相對立的。理論上來說,如果你想知道明天中午食堂做咖喱雞的概率是多少,只能拿出上個禮拜食堂的菜單,分別把周一的到周五「做了咖喱雞沒做紅燒肉」、「做了紅燒肉沒做咖喱雞」、「做了小炒肉沒做咖喱雞」等等很多種狀態羅列出來。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指數性暴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