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新研究挑戰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核糖核苷酸的整合竟促進...

2021-01-13 生物谷

2018年9月20日/

生物谷

BIOON/---據預測,在人體中,在每個細胞周期中,每個細胞可能發生著50次內源性DNA雙鏈斷裂(double-strand break, DSB)。非同源末端連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 NHEJ)和同源重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HR)成為人細胞中的DSB修復的兩種主要模式。儘管當姐妹染色單體可用時,同源重組在S/G2後期的DSB修復中佔主導地位,但是NHEJ在修復DSB時不需要模板DNA,在G1期以及S期早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未被修復的DSB在細胞分裂期間能夠導致基因喪失,並導致染色體轉位、突變率增加和癌變。在免疫多樣性的產生過程中,NHEJ也在V(D)J重組和類別轉換重組(class switch recombination)中導致程序性DSB。

同源重組以完全相同的染色體作為模板執行精確的修復,因而僅發生在DNA經歷或完成複製的S和G2期。NHEJ可在整個細胞周期發生,因為這種修復模式不需要模板,僅基於DSB的結構而容易產生錯誤。哺乳動物細胞中的DSB主要通過NHEJ加以修復。

圖片來自Leejunga9126/wikipedia。


NHEJ涉及多蛋白複合物介導的一系列步驟,這些步驟主要包括:聯會(synapsis)、末端加工和連接。當發生DNA雙鏈斷裂時,環形的Ku70/Ku80二聚體在斷裂的DNA末端上形成,DNA依賴性蛋白激酶催化亞基(DNA-PKcs)通過Ku70/Ku80二聚體介導聯會複合物的形成,接著核酸酶加工位於DNA斷裂末端的突出端(overhang)。經末端加工後,DNA連接酶IV(LigIV)經招募後與XRCC4形成複合物用於連接DNA斷裂末端,其中在這種複合物中,XLF/Cernunnos的存在會增加LigIV的活性。簡言之,NHEJ通過將斷裂的染色體末端連接在一起來保持基因組穩定性。此外,人們認為DNA基因組損傷通常被認為是用DNA進行修復的。

當DNA聚合酶對DNA進行複製時,脫氧核苷酸會被整合進去,而當RNA聚合酶對DNA進行轉錄時,核糖核苷酸會被使用。在DNA複製期間,將核糖核苷酸錯誤整合到DNA中經常會發生。在將

遺傳

信息忠實地傳遞給後代時,基因組穩定性需要得到保持。然而,核糖核苷酸在DNA中的存在讓它變得更加脆弱,這威脅著基因組穩定性。為了遏制這一點,細胞進化出高效的依賴於核糖核酸酶H2(RNase H2)的核糖核苷酸移除策略。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研究人員吃驚地發現在DSB修復期間,核糖核苷酸通常通過哺乳動物NHEJ途徑被整合到斷裂的DNA末端上,從而增強DSB修復。這一重要的發現證實了將核糖核苷酸短暫地整合到DNA中具有生物學功能,從而挑戰了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9月14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Ribonucleotide incorporation enables repair of chromosome breaks by 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

這些研究人員證實在多種情形---包括V(D)J 重組和Cas9誘導的染色體斷裂---下,兩種「DNA」聚合酶是NHEJ特異性的,在通過NHEJ 途徑進行的DSB修復中偏好地將RNA加入到細胞基因組中。這些RNA的加入有效地促進至為重要的連接步驟發生,隨後會被DNA片段替換,從而這個NHEJ修復過程,然而脫氧核苷酸的加入不會有效地促進連接步驟發生。DSB修復動力學特徵表明DNA的第一條鏈發生核糖核苷酸依賴性連接,接著第一條鏈的互補鏈利用脫氧核苷酸加以修復,隨後插入到第一條鏈中的核糖核苷酸被脫氧核苷酸替換掉。這些結果表明多達65%的細胞NHEJ修復產物具有短暫插入的核糖核苷酸,這促進了DSB修復的靈活性,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形成更加脆弱的中間產物。(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John M. Pryor*, Michael P. Conlin, Juan Carvajal-Garcia et al. Ribonucleotide incorporation enables repair of chromosome breaks by 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 Science, 14 Sep 2018, 361(6407):1126-1129, doi:10.1126/science.aat2477.Mauro Modesti. A pinch of RNA spices up DNA repair. Science, 14 Sep 2018, 361(6407):1069-1070, doi:10.1126/science.aau9194.

相關焦點

  • 2018年9月14日Science期刊精華
    我們開發出一種新的分子工具,而不是將現有技術小型化。」這種分子工具是一種發光蛋白,它在還原的輔因子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縮寫為NADPH)的存在下會改變顏色。NADPH分子能夠在對感興趣的代謝物特異性的酶催化反應中產生,這意味著能夠通過分析發出的光的顏色來確定代謝物濃度。
  • 核糖核苷酸≠核糖+鹼基+磷酸?
    給大家介紹一些最新的能開腦洞的關於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這裡的新也不是說昨天剛提出來的意思,內容儘可能選近10年刊登在《自然》、《科學》或《細胞》這一類頂級雜誌的文章,主題圍繞生命科學的一些本質問題,而且結論要有一點顛覆性。也算是逼自己讀這些文章的一項任務吧,通過表達能更好地理解。第一篇推薦給大家的內容很可能是有裡程碑意義的,文章的標題如下:
  • 第四節 脫氧核糖核苷酸的生成
    ,以H取代其核糖分子中C2上的羥基而生成,而非從脫氧核糖從頭合成。此還原作用是在二磷酸核苷酸(NDP)水平上進行的。(此處N代表A、G、U、C等鹼基)。   催化脫氧核糖核苷酸生成的酶是核糖核苷酸還原酶(ribonudeotide reductase)。已發現有三種不同的核糖核苷酸還原酶,此反應過程較複雜。核糖核苷酸還原酶催化循環反應的最後一步是酶分子中的二硫鍵還原為具還原活性的巰基的酶再生過程。
  • 嘧啶核苷酸與脫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代謝
    引自themedicalbiochemistrypageUMP的合成中用到兩個熟悉的分子:氨甲醯磷酸(CP)和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前者是尿素合成的中間物,後者在嘌呤和組氨酸、色氨酸合成中均有參與。不過這兩個分子的使用與以前稍有不同。PRPP在嘌呤合成中作為起始「載體」,整個嘌呤環都是在磷酸核糖之上合成的。
  • mRNA,中心法則的中心
    mRNA是分子生物學的基本核心概念,我們自以為很熟悉,其實還有你很多不知道的地方。 mRNA是一大類RNA分子的統稱,它們負責把遺傳信息從DNA傳遞到核糖體上,然後在核糖體上生成基因所編碼的蛋白,因此這個也是核糖體專題的一小部分。
  • Nature:新研究挑戰鉀離子運輸的生物學中心法則
    2017年6月27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丹麥奧胡斯大學和美國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起源自離子泵超家族和離子通道超家族的膜蛋白複合體如何能夠實現鉀離子主動運輸。在單細胞有機體中,維持內部鉀離子水平的機制對波動的環境面臨的挑戰是高度反應性的。在正常情形下,鉀離子通道導致電化學梯度驅動的鉀離子內流。然而,在很少的鉀離子存在的環境中,這種電化學梯度不能夠維持內流,因此通過鉀離子泵進行的主動運輸快速地接管,直接促進鉀離子攝取。
  • 核糖核苷酸還原酶複合物中捕獲自由基轉移途徑的結構獲解析
    核糖核苷酸還原酶複合物中捕獲自由基轉移途徑的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8 21:54:28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霍華德•休斯醫學院Catherine L.
  • 雙螺旋結構中心法則,他們解密了基因密碼,我們的科技才高速發展
    ,在他看來脫氧核糖核酸可能是許多核苷酸經由磷酸基團的聯結,而串聯在一起。這可以稱得上是現代分子生物學的裡程碑研究進展。當時在卡文迪許實驗室的詹姆斯·沃森與佛朗西斯·克裡克,依據倫敦國王學院的羅莎琳·富蘭克林所拍攝的X光衍射圖及相關數據模擬出來。隨後富蘭克林與葛斯林提出了A型與B型脫氧核糖核酸雙螺旋結構之間的差異。1962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便授予他們。
  • 核酸與核苷酸的化學組成
    核酸經水解可得到很多核苷酸(nucleotide),核甘酸是核酸的基本單位。核酸就是由很多單核苷酸聚合形成的多聚核苷酸。核苷酸可被水解產生核苷(nucleoside)和磷酸(phosphate),核苷還可再進一步水解,產生戊糖和含氮鹼基,戊糖包括核糖(ribose)和脫氧核糖(deoxyribose)兩類。
  • 《Science》重磅:化學基本法則再次受到挑戰!
    想必在化學學習的旅途上,我們都學過無數基本法則以及定理,比如質量守恆定律,阿伏伽德羅定律等等。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以及表徵技術的優化,有一部分曾經公認的法則已經受到學界的挑戰。例如在2017年,康奈爾大學Geoffrey W.
  • 非模式生物演化發育生物學步入新時代
    自《物種起源》發表以來,演化生物學已成為生命科學領域的基石,並先後經歷了幾次重要的擴展,整合了孟德爾遺傳學定律,摩爾根的染色體遺傳機制和克裡克的中心法則等。特別是近年來組學技術和基因編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演化生物學研究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 研究揭示人類17S U2小核糖核蛋白的分子結構
    研究揭示人類17S U2小核糖核蛋白的分子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4 14:42:30 德國馬普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的Holger Stark和Reinhard Lührmann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挑戰早期生命分子基於RNA假說地球首批生命形式或由RNA-DNA混合產生
    原標題:挑戰早期生命分子基於RNA假說地球首批生命形式或由RNA-DNA混合產生近日,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科學家在化學研究領域核心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論文稱,一種名為苯基磷二醯胺(DAP)的簡單化合物在生命出現之前可能就已存在於地球上,它可以通過化學手段將名為脫氧核苷酸的微小DNA結構單元編織在一起,形成原始的DNA鏈。
  • Nature Methods測序方法 :可鑑定和分析插入基因組DNA的核糖核苷酸
    喬治亞理工學院和科羅拉多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新測序技術,Ribose-seq。該技術可以鑑定和分析插入基因組DNA的核糖核苷酸。這一成果發表在1月26日的Nature Methods雜誌上。 研究人員利用這一技術在釀酒酵母的細胞核和線粒體DNA中,繪製了核糖核苷酸的完全圖譜,鑑定了核糖核苷酸插入的「熱點」區域。
  • 挑戰早期生命分子完全基於RNA的假說,地球首批生命形式由RNA-DNA...
    近日,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科學家在化學研究領域核心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論文稱,一種名為苯基磷二醯胺(DAP)的簡單化合物在生命出現之前可能就已存在於地球上,它可以通過化學手段將名為脫氧核苷酸的微小DNA結構單元編織在一起,形成原始的DNA鏈。
  • 不同核苷酸早期形成機制相同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科學家帶領的國際團隊在近日出版的《自然·通訊》雜誌發表論文稱,他們首次證明,構成RNA(核糖核酸)的嘌呤類核苷酸和嘧啶類核苷酸能利用早期原始材料合成的化學機制相同,且這兩種類型的鹼基形成於同一種前體分子,新研究使人類距揭示地球生命起源之謎更近了一步
  • 組成DNA分子的脫氧核苷酸主要有四種,即dAMP,dGMP、dCMP和dTMP
    組成DNA分子的脫氧核苷酸主要有四種,即dAMP,dGMP、dCMP和dTMP(d代表「脫氧」的意思),此外還含有少量的稀有鹼基(主要是甲基化鹼基)。1.所有DNA分子中,嘌呤鹼總摩爾數等於嘧啶鹼總摩爾數,即A+G=T+C,並且以摩爾為單位,A=T、G=C。2.DNA的鹼基組成具有種屬的特異性,即不同生物種屬的DNA具有各自獨特的鹼基組成。
  • 核酸與核苷酸(一)
    核酸是由核苷酸縮合而成的大分子,大小差異懸殊:較小的MicroRNA只有22個鹼基,分子量約7.2 kd;較大的如人類1號染色體DNA,含有2.5億鹼基對,分子量高達千億kd。核酸按分子中戊糖的種類分為DNA和RNA兩類,DNA主要集中在細胞核中,在線粒體和葉綠體中也有少量。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對病毒來說,或只含DNA,或只含RNA。
  • 2019年Science期刊最後一期,2019年12月20日Science期刊精華
    2019年12月31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9年12月20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1.Science:對人類血細胞中的所有蛋白編碼基因進行全基因組範圍內的轉錄組分析doi:10.1126/science.aax9198在臨床和研究環境中,血液都是對人類進行分子分析的主要來源,並且是許多治療策略的目標,這突顯了需要對構成人類血液的細胞進行全面的分子圖譜構建。
  • 2018年7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1.Science:人類壽命很可能沒有上限doi:10.1126/science.aat3119人類壽命可能不像我們長期以來所認為的那樣是有上限的。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義大利、丹麥、德國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報導一個人的死亡風險在105歲以上時會減緩,甚至趨於穩定,這就對聲稱人類壽命存在著一個不能超過的截止點的先前研究提出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