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模式生物演化發育生物學步入新時代

2021-01-16 騰訊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魏輔文院士應邀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上發表了題為「A new era for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al biology in non-model organism」的Insight文章。

自《物種起源》發表以來,演化生物學已成為生命科學領域的基石,並先後經歷了幾次重要的擴展,整合了孟德爾遺傳學定律,摩爾根的染色體遺傳機制和克裡克的中心法則等。特別是近年來組學技術和基因編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演化生物學研究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越來越多的學術期刊、研究團隊和基金資助投入到該領域的研究中,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分別啟動了「微進化過程的多基因作用機制」重大研究計劃和「動物複雜性狀的進化解析與調控」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極大地推動了演化生物學的發展。

生命演化過程中曾發生過若干性狀創新的重大事件。例如,動植物登陸伴隨著一些重大創新性狀的出現,如動物四肢、肺、胎盤、羽等,以及植物的花、果、維管等,為其進一步輻射演化和適應性演化奠定基礎。然而,解析重要性狀的起源與演化,理解其發育過程與表型變化之間的關係,離不開發育生物學的理論框架和技術手段的支撐。只有將發育生物學與演化生物學相互整合,相輔相成,才能全面解析關鍵創新性狀的起源和演化機制。

基於此,魏輔文院士提出演化發育生物學(evolutionary developmental biology,以下簡稱evo-devo)已步入新時代,需進一步加強對非模式生物evo-devo的相關研究,以豐富現代綜合演化理論。

文中概括了現代evo-devo的3個發展歷程。第一階段是鑑定了大多數後生動物中常見保守性狀的調控基因;第二階段是揭示形態多樣性是如何通過基因網絡調控而演化和發育的;第三階段是當下多組學和基因編輯技術的引入進一步增進對evo-devo機制的理解。

同時,文章總結提出了目前有三大驅動力推動evo-devo邁入新時代。第一,多學科交叉融合已成為21世紀生命科學領域的主流。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發育生物學、系統生物學、生物地理學和生態學等學科的創新技術和方法,將為evo-devo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推力,有助於深刻理解創新性狀的起源和演化;第二,隨著新一代測序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多組學技術為全面揭示evo-devo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有效手段,大量候選調控基因被發掘;第三,基因編輯技術已逐步應用於非模式生物的基因功能研究中,為候選基因的功能驗證提供了重要方法。

目前,evo-devo在非模式動物和植物研究中取得了許多突破性進展,包括動物肢端發育和植物花的多態性等,但仍需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加強:加強開發新的計算方法和軟體,以促進對關鍵創新性狀分子機制的解析;新的技術和方法的應用,如單細胞測序、古DNA或古蛋白質測序以及人工智慧(AI)等,以回答該領域更多挑戰性的問題;及時更新演化發育生物學的理論框架,加強與現代綜合演化論的整合,促進evo-devo的發展;加強生態學與evo-devo的整合,闡明生態因素對表型可塑性的影響;全面深刻理解物種和性狀多樣性的起源和演化需要多領域跨學科的交叉合作。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團隊對大熊貓貝蛔蟲(Baylisascaris schroederi)、小熊貓貝蛔蟲(Baylisascaris ailuri)和獅弓蛔蟲(Toxascaris leonina)進行基因組從頭測序和組裝,通過比較基因組學分析,研究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遺傳機制
  • 研究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團隊對大熊貓貝蛔蟲(Baylisascaris schroederi)、小熊貓貝蛔蟲(Baylisascaris ailuri)和獅弓蛔蟲(Toxascaris leonina)進行基因組從頭測序和組裝,通過比較基因組學分析,研究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遺傳機制,以及蛔蟲寄生生活的適應機制和大
  • 動物所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團隊對大熊貓貝蛔蟲(Baylisascaris schroederi)、小熊貓貝蛔蟲(Baylisascaris ailuri)和獅弓蛔蟲(Toxascaris leonina)進行基因組從頭測序和組裝,通過比較基因組學分析,研究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遺傳機制,以及蛔蟲寄生生活的適應機制和大、小熊貓貝蛔蟲特殊的適應機制。
  • 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團隊對大熊貓貝蛔蟲(Baylisascaris schroederi)、小熊貓貝蛔蟲(Baylisascaris ailuri)和獅弓蛔蟲(Toxascaris leonina)進行基因組從頭測序和組裝,通過比較基因組學分析,研究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遺傳機制
  • 演化之美,發育之魅
    從受精卵到性成熟,發育相關基因經歷了一系列精密的調控。基因表達調控是發育生物學中一個比較核心的問題,即轉錄因子與順式調控元件的互作如何決定基因的表達模式(基因何時何地以什麼樣的水平表達)。演化發育生物學可追溯到19世紀初馮.貝爾所創立的比較胚胎學。演化發育生物學,以物種為研究對象,以百萬年為基本時間單位。透過ATCG的序列揭秘驚心動魄,波瀾壯闊的物種興衰史。基因組是天書,是史書,亦是預言書,需要在演化發育的框架下解讀。疾病的底層邏輯是發育,發育的底層邏輯是演化。
  • 鳥類骨骼癒合演化或反映發育可塑性
    10月9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李志恆與周忠和關於早期鳥類腕掌骨和腰帶骨骼癒合的研究,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研究提出作用於骨骼癒合的發育過程在鳥類演化早期是多效性的,在鳥類演化後期,發育過程或受到飛行的選擇限制而失去多效性,可能反映了發育可塑性。
  • 哺乳動物中耳如何演化?最新研究稱漸進過程與發育具一致性
    (許勇/繪 研究團隊/供圖)   中新網北京8月26日電 (記者孫自法)決定哺乳動物聽覺功能的中耳的演化,被認為是脊椎動物漸進演化的經典案例,也是一個從達爾文時代就在廣泛探討的問題,但受限於中耳化石保存極少,其演化過程和機制存在較大爭議。
  • 降解樣本、大基因組等非模式生物的解決方案
    2020年Anna等人在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雜誌發表一篇名為「Helping decision making for reliable and cost-effective 2b-RAD sequencing and genotyping analyses in non-model species」的文章,為2b-RAD在非模式生物中的可靠和高性價比研究提供了指導方案
  • 美國科學院院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軟體動物發育演化研究新進展
    該研究基於Hox基因在軟體動物早期發育中的表達模式,提出了軟體動物身體模式發育演化新機制,為理解動物的演化機制提供了嶄新的視角。軟體動物是除節肢動物外的第二大動物門類,也是種類最多的海洋動物類群。軟體動物如何發育演化出如此多樣的身體模式,是一個重要的演化生物學問題。Hox基因是動物發育的關鍵基因,其沿身體前後軸表達(共線性),在多數動物中表達模式十分相似。然而,軟體動物Hox基因的表達模式非常多樣化,其中原因尚不清楚。本論文針對兩種演化關係較遠的軟體動物(笠貝和石鱉)的Hox基因開展了系統研究。
  • 基因編輯成進化發育生物學領域「殺手級」技術—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Field Museum Library/Getty Images 從1893年至今,幾乎在每年的夏季,年輕的發育和進化生物學者都會湧向美國麻薩諸塞州伍茲霍爾,鑽研業內的技術。在該校全球有名的海洋生物學實驗室中,參與其年度胚胎學課程的學生都會解剖海膽和櫛水母,此外還會移植來自不同動物的細胞。
  • 什麼是生物?什麼是生物學?
    人生因為學習與思考而更加具有深度,那麼什麼是生物?什麼是生物學?我的學習來自百度百科的一部分生物 [shēng wù]具有生命活力的物體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展開生物,是指具有動能的生命體,也是一個物體的集合。而個體生物指的是生物體,與非生物相對。
  • 發育生物學研究的國家需求
    由於尚缺乏預測卵母細胞質量的標準,無法判斷胚胎發育潛能,需要通過移植多枚胚胎保證受孕率,這往往容易引起流產、早產和出生缺陷。因此開發新的技術手段和標準對胚胎和子宮進行準確的評價是提高輔助生殖成功率的必由之路。
  • 熱河生物群是某些生物演化的起源地和生命產生的搖籃
    2003年2月20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研究員與英國學者保羅·巴雷特和傑森·希爾頓合寫的一篇長篇綜述,首次系統評述了我國熱河生物群研究近幾年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並闡述了他們在鳥類的起源、羽毛和鳥類飛行的起源、被子植物的起源、熱河生物群的演化規律,以及它們的時代與形成的地質背景等重大理論問題上的觀點。
  • 華南理工大學承辦「第五屆全國發育生物學大會」
    南方網訊(記者/柯丹潔 通訊員/盧慶雷)10月27-29日,「第五屆全國發育生物學大會」在廣州舉行。本次大會由中國動物學會、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中國遺傳學會主辦,華南理工大學承辦。大會開幕式由華南理工大學醫學院張文清教授和大會主席、清華大學孟安明院士主持,華南理工大學高松校長出席並致辭。
  • Nature子刊《自然-生態學與進化》:扇貝發育演化研究獲進展
    研究團隊解析了重要的雙殼貝類蝦夷扇貝的全基因組序列,發現在超過3億年的演化過程中扇貝基因組變化緩慢,其全部19對染色體的結構與預測的現有多數動物共同祖先的17對染色體保持了驚人的一致性,這種保守性遠超過了其它已知基因組信息的動物。Hox基因全名同源基因(英語:homeotic genes)或同源異型基因。
  • 【科普講堂預告】《生物演化的新理論、新觀點和新視野》
    大自然控制大型動物繁殖的規律是什麼? …… 2015年6月6日上午10:00天津自然博物館邀請到河北大學任國棟教授為廣大觀眾帶來精彩的科普講座。 【講座題目】《生物演化的新理論、新觀點和新視野》【講座時間】2015年6月6日上午10:00【講座地點】天津自然博物館一層科普劇場 【專家介紹】理學博士,二級教授,動物學專業博士生導師。長
  • 【科研速報】中耳演化發育在熱河哺乳動物中的祖先表型三維連續留影
    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是一個從達爾文時代就在廣泛探討的問題,也是脊椎動物漸進演化的經典案例解剖學、發育生物學、遺傳學的大量研究證明,哺乳動物的聽骨和爬行動物的齒骨後骨和方骨具有同源關係。古生物學也早已提出中耳漸進演化假說,即從爬行類向哺乳動物的典型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過程中,齒骨後骨逐步縮小,並與齒骨分離,最終移入顱基部,成為專司聽覺功能的結構。
  • 林木分子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國際研討會在哈爾濱召開
    東北網7月24日訊(記者姜姍姍)24日,林木分子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國際研討會在哈爾濱市舉辦,來自美國、加拿大、法國、智利、日本等國家與地區的370餘位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林木分子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國際研討會現場。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揭示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秘密
    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華北15.6億年前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3月22日,有著88年歷史的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北京發布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我國科學家在古生物學各分支領域取得的科學成果,有力地推動著世人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