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成進化發育生物學領域「殺手級」技術—新聞—科學網

2020-11-22 科學網
CRISPR:在實驗室打造「怪物」
基因編輯成進化發育生物學領域「殺手級」技術

提塔利克魚模型與化石,該過渡期化石有助於解釋魚類如何開始長出四肢。

圖片來源:Field Museum Library/Getty Images

從1893年至今,幾乎在每年的夏季,年輕的發育和進化生物學者都會湧向美國麻薩諸塞州伍茲霍爾,鑽研業內的技術。在該校全球有名的海洋生物學實驗室中,參與其年度胚胎學課程的學生都會解剖海膽和櫛水母,此外還會移植來自不同動物的細胞。但是過去3年,這些滿腔熱情的學徒開始學習一些新東西:基因編輯。

精確而高效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已經在生命科學實驗室颳起一股風暴。現在,該技術正在席捲進化發育生物學界,這一領域的目標是探尋解釋適應性進化的發育變化。

科學家並非簡單地推斷是什麼導致諸如魚類如何演化出四肢等歷史上的類似過渡,而是利用CRISPR技術直接驗證這些假設。這種方法非常簡便:剪切掉那些認為與魚鰭生長有關的基因,然後就能了解這些魚是否會開始形成一些類似腳的組織。

這正是科學家8月17日在《自然》雜誌發表的內容,他們藉助CRISPR技術解釋魚類如何長出腳並開始行走。其他研究人員也利用該技術了解蝴蝶如何進化出精美的色彩,並了解甲殼類動物如何長出爪子。

「CRISPR是一種給生物學界帶來變革性的技術,對於進化發育生物學來說也是如此。」美國華盛頓特區喬治·華盛頓大學進化發育生物學家Arnaud Martin說,「我們現在可以做以前難以開展的事務。」

伊利諾州芝加哥大學古生物學家和發育生物學家Neil Shubin曾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檢查魚鰭的前端如何被四足類陸生脊椎動物的腳和腳趾替代。

研究人員已經知道,古代魚類後來演化出四肢,Shubin帶領團隊在2004年發現的一個距今37.5億年的古老化石似乎捕捉了這一過渡期的行為,他們還認為腳是進化過程中新出現的事物,在魚類組織內並沒有相應的對應體,因為魚鰭和腳是用不同種類的骨骼形成的。

但是Shubin表示,基因編輯已經改變了他的想法。該團隊利用CRIPSR技術使斑馬魚缺失了若干種hox13基因,而研究人員已經認為這些基因在魚鰭生長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這些突變異種均未生長出完善的腳,Shubin寫道,但是一些人認為「相當於手指的魚鰭」與四足類動物發育出的手指和腳趾一樣。「作為一名古生物學者,我研究和教授的是,這些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骨骼,在發育或進化學上毫無關聯。」Shubin說,「但是這項研究結果改變了我的這種假設。」

斑馬魚是通用的模型有機體,其基因組通常在實驗室進行編輯。但是CRIPSR技術大大加速了Shubin團隊的實驗。下一步的一個研究將是敲除魚類物種體內的hox13基因,使其更加接近古代獲得四肢的魚類,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進化發育生物學家Aditya Saxena和Kimberly Cooper說。多虧CRISPR技術,這些現在已經實現,他們在一篇跟隨Shubin的文章同期發表的評論中說。

沒什麼原因會讓人覺得這種技術不能用於其他研究以及其他生物物種。「CRISPR似乎可以在任何一種有機體內普遍使用。」Martin說,他已經成功將該技術用於一種叫作Parhyale hawaiensis的海洋甲殼類動物中。

在今年1月發表於《當代生物學》的一項研究中,他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同事Nipam Patel發現,使該物種體內不同的Hox基因失去活性會導致特定的身體附件如觸鬚和爪子發育混亂。如果研究人員能夠成功在實驗室培養該動物,就能獲得該動物的卵,Martin表示,他們應該利用CRIPSR。

這樣的靈活性對於進化發育研究人員來說非常重要,紐約大學發育神經生物學家Claude Desplan說,該團隊將CRIPSR技術應用於黃燕尾蝶,相關成果於今年7月發表於《自然》,該研究旨在檢測黃燕尾蝶眼睛的光感受器如何比果蠅等昆蟲識別更廣泛的色譜。他所在實驗室正在進行的實驗已經將該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黃蜂和螞蟻。

到目前為止,發育進化生物學家一直在聚焦利用CRISPR技術刪除一個基因的活性或是導入其他的基因,比如編碼綠色螢光蛋白的基因,這可以更好地跟蹤動物的發育。但是Martin期望研究人員可以很快利用該工具精確改變動物體內的DNA序列,從而檢測具體基因變化的作用。它們可能包括調節DNA序列的改變,這會影響基因在哪裡以及什麼時候處於活性狀態,這或曾對四足類動物四肢演化的環境適應性有過貢獻。(晉楠)

《中國科學報》 (2016-08-29 第3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在進化發育生物學領域掀起熱潮
    這種名為CRISPR–Cas9的精確、有效的基因編輯技術已經開始在全球多個生命科學研究實驗室開始風靡,如今該技術已經席捲了整個發育生物學領域,研究者們也試圖去解釋進化適應性背後所發生的發育改變。相比簡單地推斷引發歷史性轉折的原因,比如解釋魚類的四肢發育奧秘,科學家們更希望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直接檢查這種假設,實際上這種理論是非常簡單的,即關閉認為參與魚鰭發育的基因的表達,同時觀察是否魚類開始形成組裝「足部」的組織。
  • 600餘學者研討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新聞—科學網
    近日,第七屆全國植物生物技術與產業化大會暨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專題研討會在揚州舉行,圍繞「植物基因編輯與分子育種」這一主題,來自全國145所高校與科研院所的
  • 科學家開發出高通量研究玉米基因位點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他們探索出高通量研究玉米轉錄因子調控位點的新技術,利用大規模轉錄因子數據重新構建了玉米葉片基因表達調控網絡,使玉米基因編輯不再「大海撈針」。 玉米是世界範圍內的重要農作物,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多的糧食作物,抓好玉米生產對確保我國穀物基本自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 前沿|從《銀翼殺手》看基因編輯技術能否為人類帶來福祉
    1982年,科幻影史上裡程碑之作《銀翼殺手》上映,2017年,其續篇《銀翼殺手2049》在時隔35年後也終於面世。該系列電影的主角在影片中被稱為「複製人」,是一種人造人。但是,人造人有賽博格、複製人、基因改造人,《銀翼殺手》系列片裡的複製人究竟是哪一種呢?
  • 遠紅光可調控基因編輯—新聞—科學網
    ,該團隊成功研發出了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split-Cas9基因編輯系統(以下簡稱FAST系統)。該系統以較低強度的遠紅光外部照射作為控制手段,藉助於遠紅光本身的組織通透性優勢,克服了目前化學小分子調控以及藍光調控CRISPR-Cas9系統的缺點,具有遠程無痕、低本底洩露、低脫靶效應、低毒性等體內應用優勢,能夠在時間和空間上特異性精準控制體內深層組織和器官的基因編輯。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作為新興的第三代基因編輯技術,因其諸多優點而倍受關注。
  • 進化-系統發育基因組學(Phylogenomics)
    系統發育學(Phylogenetics)是通過重建系統發育樹來研究生命類群之間進化關係的學科,是進化生物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
  • 薇甘菊:「瘋狂」的植物殺手—新聞—科學網
    殊不知,它卻是外來入侵的「瘋狂」植物殺手,以「死亡纏繞」為殺手鐧,可匍匐變身「地毯」,也可順藤蔓形成覆蓋,給其他植物和生態造成危害。 認清薇甘菊的入侵路徑和生長機制,開發抑制薇甘菊繁殖蔓延的技術,已成為當前受災地區的重大需求和重大難題。
  • 基因編輯如何擺脫「脫靶」困擾—新聞—科學網
    基因組編輯技術是當前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在多種不同的基因組編輯方法,以CRISPR/Cas9系統最為便捷、高效,應用也最廣泛。 但CRISPR技術存在的脫靶效應依舊是影響其能否廣泛應用的主要限制因素,如何正確評估、檢測脫靶效應,並提出相應的策略降低脫靶效應,是當前基因編輯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 基因編輯-進化的必然?
    今年11月全球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深圳誕生,如果消息屬實,如非學術造假,這事件毫無疑問將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最大的突破性事件。當前人類掌握的科技已經到了一個零界點:在生物學方向,愛滋病能夠從基因編輯入手形成免疫,那麼十年、百年後的癌症與衰老呢;在物理學方向,幾代科學家對核聚變的研究已取得相當的突破,十年、百年後人類獲將獲得太陽一般永恆能源;在計算機科學方面,計算機的計算能力每幾年翻一倍,人工智慧已經在多個領域戰勝人類,十年、百年後我們是否無需工作...
  • 合成生物學領域前沿技術
    本文主要介紹合成生物學領域近五年國際上的新理論、新原理、新觀點、新方法、新成果、新技術,為科技管理人員了解國內外生命科學的前沿技術及發展趨勢提供決策諮詢,也為研究與開發人員提供綜合的參考信息。合成生物學的核心思想是在系統生物學的基礎上,借鑑工程學思想和現代生物學技術方法來設計和構建新的生物元件、網絡和體系,最終人工重構新型的生命體。
  • 非模式生物演化發育生物學步入新時代
    自《物種起源》發表以來,演化生物學已成為生命科學領域的基石,並先後經歷了幾次重要的擴展,整合了孟德爾遺傳學定律,摩爾根的染色體遺傳機制和克裡克的中心法則等。特別是近年來組學技術和基因編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演化生物學研究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相關研究4月1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2020全國植物生物學大會在深圳召開—新聞—科學網
    獲獎者與頒獎嘉賓合影 大會組委會供圖 10月11日至14日,2020全國植物生物學大會在深圳召開 開幕式上,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長陳曉亞院士希望,大會匯聚學界智慧,共同探討促進植物科學融合發展、更好服務於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把握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浪潮,助力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本次大會以「植物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和陳曉亞為大會主席。
  • 給基因編輯做「體檢」:讓脫靶無處隱藏—新聞—科學網
    據統計,全球有7000多種罕見病,其中80%的罕見病是單基因遺傳病。近年來,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的逐漸成熟,基因治療被人們寄予厚望。 然而,基因治療的風險不可低估,其中「脫靶效應」是基因編輯技術最大的風險來源。
  • 冷凍電鏡技術「接管」結構生物學—新聞—科學網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飽受倫理爭議
    ——訪北京協和醫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張新慶   至2015年以來基因編輯技術(CRISPR)廣泛運用於生物學等多個領域由此引發學界大量哲學與倫理學思考,CRISPR的倫理和監管問題作為研討焦點。這一興起不到30年的基因醫學技術何以讓人們「想說愛她不容易」?
  • BMC專題徵稿 | 生態學與進化發育生物學
    在隨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這個領域逐步發展了起來,並且發現了真正破壞生態發育的因素。二十年後的今天,誕生了Eco-evo-devo這個新的概念,它讓生態學家、發育學家和進化生物學家開始思考環境對生命的生長和維續的影響。
  • 基因重組控制技術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Cre-loxP重組酶系統是一種位點特異的基因重組技術,可以迅速而有效地實現各種生理環境下的基因定點插入、刪除、替換和倒位等操作,具有高效性
  • 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文/陳根基因編輯是當下生命科學領域的理論前沿與研究熱點,近二十年來基因編輯得到了迅猛發展,特別是新技術的發現,不僅重新定義了生物學研究邊界,更是引起了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大變革。
  • 合成生物學:顛覆性生物科技?—新聞—科學網
    為了集中報導本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特組織出版了此合成生物學專刊。本專刊分3個欄目:科學意義、新技術新方法和應用領域,重點介紹了合成生物學的科學內涵、技術方法進步及合成生物學在醫學、藥物、農業、材料、環境和能源等領域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 合成生物學,基因組合成,生物製造,基因編輯 合成生物學是一個新興的科學技術領域。她的形成有一系列標誌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