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系統發育基因組學(Phylogenomics)

2021-02-24 dnastories

系統發育學(Phylogenetics)是通過重建系統發育樹來研究生命類群之間進化關係的學科,是進化生物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構建高置信度的系統發育關係不僅是生物分類的基礎,也是闡明物種起源、擴散、進化、揭示物種形成機制的前提。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早期的分子系統發育學研究常常基於單個或少量基因。但考慮受到譜系不完全分選(Incomplete lineage sorting)、旁系同源基因(Paralog)、飽和替換(Substitution saturation)、生物雜交(Hybridization)等因素的影響,基於單個基因構建的系統發育樹有時並不能真實反映生物的進化歷史。此外,對於一些難以解析的進化節點,少量基因的分析也難以提供足夠的信息。

因此,近年來學界逐漸出現一種將基因組學和系統發育結合的研究範式,旨在利用基因組級別的分子數據重建生物類群的系統進化關係、研究生物的起源與進化過程,系統發育學研究由此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系統發育基因組學(Phylogenomics)。並且,高通量測序技術和基因組學研究的快速發展為Phylogenomics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目前Phylogenomics應用到的高通量測序技術包括全基因組測序、轉錄組測序、全外顯子測序等。Phylogenomics包括分子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之間的幾個研究領域,有兩個主要目標:(1)推斷類群間的系統發育關係,了解分子進化機制;(2)利用多物種系統發育比較來推斷DNA或蛋白質序列的假定功能。Phylogenomics已在各大生物類群如真菌、動物、植物的系統發育重建中得到了成功應用。

多種系統基因組學方法推斷真火蜥蜴(火蜥蜴屬)的淺層系統發育關係全基因組簡化基因組測序深度解析溫帶竹子分支的系統發育關係系統發育基因組學分析支持龜鱉類作為鳥類和鱷類(古龍亞綱)的姊妹群的地位

關注公眾號「dnastories」,回復關鍵詞「系統發育」,下載案例全文!

因匯(DNA Stories Bioinformatics Center, DSBC)專注於高通量測序及其數據分析的科技型企業,主要產品有基因組de novo測序全基因組重測序訂製分析產品

相關焦點

  • 系統發育基因組學 讓跳蚤認祖歸宗
    12月2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與英國科研團隊合作,通過對開源組學數據的挖掘和深入系統發育基因組學分析,揭示跳蚤是一類特化的蠍蛉,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古昆蟲學》。 跳蚤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是一類體型側扁,外形高度特化,並嚴格以吸血為生的全變態昆蟲。跳蚤體型很小,通常體長1—3毫米。它是外寄生昆蟲,吸食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和鳥類的血液。
  • 龍膽族葉綠體基因組進化和系統學研究取得進展
    大多數植物葉綠體基因組呈環狀四分體結構,包含約80個蛋白編碼基因。葉綠體基因組由於缺乏重組,而常被認為是連鎖的單一基因座;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葉綠體基因組中不同區域以及不同編碼基因具有不同的核酸替代速率,經受不同的自然選擇壓力。目前對葉綠體單基因或不同功能組基因的進化研究較少。
  • 基因組學辨別蚊子進化及多樣性
    現階段,應用組學技術對這種多樣性進行取樣,並探索這些變異背後的生物學原理,正越來越增強我們對蚊子進化的理解。瑞士洛桑大學生態與進化系的馬爾滕·賴納德斯等研究人員,回顧了蚊子基因組學的現狀、資源及其在描述蚊子生物學和進化特徵方面的應用進展,重點介紹了進化基因組學和功能基因組學的交叉,以理解基因和基因組動力學與蚊子多樣性之間的假定聯繫。
  • 比較基因組學終將走向黃金時代
    大量基因組數據的深入研究,開闊了人類對物種進化及生命之樹(地球上所有生命之間的進化關係網絡,圖1)認識的眼界,推動了物種間的比較基因組學的研究。比較基因組學通過比較多物種蛋白序列或者基因位置與相對順序,包括基因的丟失、複製、水平轉移等,鑑定物種之間保守的基因(找物種相似之處),或者每個生物自身特徵基因(找物種不同之處),旨在闡釋物種多樣性的分子遺傳基礎。
  • 運用定量蛋白組學對種群特異進化的基因新型互作網絡研究
    本文由鹿明生物合作客戶華中農業大學塗金星博士研究團隊在NEW PHYTOLOGIST發表的題為:「Two Young Genes Reshape a Novel Interaction Network in Brassica napus「的研究,本文作者運用iTRAQ定量蛋白質組學、轉錄組學研究篩選到甘藍型油菜中Bnams4b和BnaMs3的相互作用蛋白,對兩個種群特異性共同進化的年輕基因在植物中重塑了一個新型互作網絡
  • 武漢植物園古老孑遺植物群體基因組學和適應性進化研究獲新成果
    揭示環境多元的異質性與生物遺傳變異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理解物種進化歷史的關鍵,為研究全球氣候變化下生物的適應性進化和瀕危物種的保護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然而,對於非模式物種,環境變化如何促進物種分化以及適應性進化的遺傳基礎知之甚少。
  • 安諾優達攜手中科院遺傳所召開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
    來源:時刻頭條2020年12月5日,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肖軍研究員的大力促成及鼎力支持下,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和安諾優達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籌辦的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在北京圓滿落幕。
  • 【中國科學報】功能基因組學渴盼技術突圍
    為此,功能基因組學應運而生。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馬潤林表示,功能基因組學就是要解析生物的遺傳信息,從基因組水平和層次上,對其內的各個基因或特定序列進行功能分析,揭示目標基因組的功能及調控機制。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近年來,我國水稻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高質量的水稻參考基因組序列可謂功不可沒。普通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是3個不同亞基因組形成的異源六倍體物種(AABBDD),由早期的野生二粒小麥與粗山羊草天然雜交而來。其基因組非常龐大且結構異常複雜,富含大量的重複序列,這些特點使得小麥基因組學的研究遠遠落後於水稻和玉米等二倍體植物,嚴重製約了小麥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和育種工作的深入。
  • 項目文章|華中農業大學運用定量蛋白組學對種群特異進化的基因新型...
    Bnams4b和BnaMs3的相互作用蛋白,對兩個種群特異性共同進化的年輕基因在植物中重塑了一個新型互作網絡。合作單位:華中農業大學運用生物技術:iTRAQ定量蛋白質組學(由鹿明生物提供技術支持)、轉錄組學研究背景新基因經常推動基因相互作用網絡的分化
  • 研究人員解析豆科植物深度系統發育關係
    本報訊(記者 季徵)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多樣性與基因組學團隊伊廷雙和李德銖研究組在國際生物系統學頂級期刊發表研究成果,解析豆科植物深度系統發育關係。    豆科是植物界第三大科,約有765屬19500種,也是經濟價值最大的科之一。
  • 版納植物園花葉組重樓葉綠體基因組結構特徵與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index),多肽信息含量指數(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計算以及系統發育樹構建等方式進行評估,獲得潛在的分子標記;發現幾乎所有蛋白質編碼基因以上研究結果將提高人們對花葉組重樓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特徵及其進化的認識,並為花葉組重樓後續種質資源研究奠定基礎。  該成果以Comparative chloroplast genomes of Paris Sect.
  • 蝴蝶基因組 大小差異高達6.4倍之多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 通訊員趙若蘋)蝴蝶因其形態多樣性,自達爾文時代就作為研究物種適應性進化的重要類群之一,近幾年更被認為是研究形態遺傳、進化和發育的理想模型,並成為發育生物學、進化生物學、種群遺傳學、保護生物學和生態學等研究領域的重要模式生物之一。
  • 宏病毒組個性化分析之目的基因譜系分析
    今天給大家介紹宏病毒組目的基因譜系分析,探尋目的基因之間的相關性!一、目的基因譜系分析目的基因譜系分析是通過對物種中所關注的目的基因序列建立進化樹來分析物種間系統發育的關係。物種進化樹中分支的長短表示進化距離的差異,進化關係越近的物種,在進化樹中的距離越接近。
  • 張澤——西南大學——生物信息學、比較基因組學、分子進化、分子...
    所在院校: 西南大學       所在院系: 生物技術學院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研究領域: 生物信息學、
  • 昆明植物所豆科分類和含羞草分支葉綠體基因組學研究獲進展
    新的分類系統對豆科分類學、基因組學、發育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研究將會產生重要影響。此外,還發現含羞草分支區段的序列分化有很大的差異,葉綠體基因組能有效解決含羞草分支的系統發育關係。該研究為進一步研究含羞草分支乃至整個豆科系統發育基因組學提供了重要基礎。
  • 武漢植物園在榧樹屬葉綠體系統基因組學與生物地理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此次學科組在榧樹屬資源調查的基礎上,全面取樣,並採用葉綠體基因組證據,開展了該屬系統基因組學和生物地理學研究。整合所有已報告的紅豆杉科葉綠體基因組,構建了該科的系統樹。系統基因組分析很好地解決了榧樹屬內各物種親緣關係,各支系得到了很高的支持率。
  • 走進細胞組學最前沿!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在青舉行
    11月21日,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ICG-15 CELLOMICS)在青島拉開帷幕。本次會議由青島西海岸新區、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青島中德生態園管委、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國際海洋基因組學聯盟和青歐生命科學高等研究院承辦。
  • 研究解析核心十字花科植物的系統發育關係
    該科有模式植物擬南芥,也是被子植物全基因組序列數據發表最多的科之一,為研究全基因組加倍、環境適應機制、基因功能進化等重要生物學問題提供了機會。十字花科的分類學研究歷史悠久,近年來的分子系統學研究重新界定了十字花科族的劃分,並由較早系統的19個族逐步擴增至劃分為52個族。由於十字花科複雜的進化歷史,且已有研究取樣代表不足,核心十字花科的主要分支間以及族間的系統發育關係仍存在問題。
  • 十二位分子遺傳學家萬字長文,燭照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的未來
    她領導團隊剖析基因組調控的基本原則以及基因如何在胚胎發育期間決定細胞命運,包括增強子如何在3D核內發揮組織協調功能。她的研究結合了遺傳學、單細胞測序基因組學、細胞成像和生物信息學,可應用於複雜的多細胞生物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