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解析核心十字花科植物的系統發育關係
該科有模式植物擬南芥,也是被子植物全基因組序列數據發表最多的科之一,為研究全基因組加倍、環境適應機制、基因功能進化等重要生物學問題提供了機會。十字花科的分類學研究歷史悠久,近年來的分子系統學研究重新界定了十字花科族的劃分,並由較早系統的19個族逐步擴增至劃分為52個族。由於十字花科複雜的進化歷史,且已有研究取樣代表不足,核心十字花科的主要分支間以及族間的系統發育關係仍存在問題。
-
科學家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
中國科學家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根據研究統計,能夠與固氮細菌進行共生固氮的物種只分布於豆目、薔薇目、葫蘆目和殼鬥目中,以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較多。-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一直是生物學研究的熱點領域。
-
科學網—我國豆科植物與傳粉者近年來「關係穩定」
本報訊(見習記者高雅麗)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楊永平帶領的植物基因組演化與基因功能發掘團隊與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雲南師範大學、雲南大學和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合作,通過豆科植物標本數據,揭示了植物種子產量與傳粉者的相互關係,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新植物學家》。
-
進化-系統發育基因組學(Phylogenomics)
系統發育學(Phylogenetics)是通過重建系統發育樹來研究生命類群之間進化關係的學科,是進化生物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
-
豆科植物的根部為什麼會長小瘤子? 豆科植物的根瘤解密
豆科植物的根部為什麼會長小瘤子? 豆科植物的根瘤解密時間:2018-03-29 09:11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豆科植物的根部為什麼會長小瘤子? 豆科植物的根瘤解密 如果要保證植物正常生長,三大營養元素氮、磷、鉀是不可缺少的。
-
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結瘤固氮」的奧秘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上海12月10日電(記者張建松)氮素是地球上的生命體基本組成元素,參與植物的生長發育、物質合成與代謝等一系列生物學過程。空氣中氮元素豐富,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就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
-
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階段的重要基因挖掘獲進展
根瘤菌是一類廣泛分布於土壤中的革蘭氏陰性細菌,能夠與豆科植物形成高度轉化的共生關係,侵染豆科植物根部,形成根瘤,進而固定空氣中的分子態氮以形成能夠被植物利用的有機氮;根瘤菌從宿主植物中獲取所需的光合產物。
-
推斷系統發育關係和鳥類物種多樣化遺傳機制
長期以來,人類對鳥類系統發育關係的了解比其他任何脊椎動物都少。自1861年第一塊始祖鳥化石報導以後,鳥類的起源更成為科學家們感興趣的課... 長期以來,人類對鳥類系統發育關係的了解比其他任何脊椎動物都少。
-
豆科植物的根部為什麼會長小瘤子
豆科植物的根部為什麼會長小瘤子 2018年01月15日 10:37作者:網絡編輯:網絡 豆科植物的根部為什麼會長小瘤子
-
豆科植物「好鄰居人設」引爭議
日前,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科學家在《自然》旗下《通訊-生物學》雜誌在線發表重要成果,深度揭秘了豆科植物與其鄰居植物之間的組成關係,並提出假說,指出被廣泛認為是植物界「最美鄰居」的豆科植物,並非我們以往所熟知的完全「利他主義」「好鄰居」形象。相反,它的表現更像「利己主義」者。
-
為何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最近給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答案: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相關論文於12月10日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 要深究「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樣一個常識中的科學問題,首先需要一個全新的科研思路。
-
揭示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奧秘丨亮點成果
近年來,中科院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湧現。
-
角形類系統發育研究獲進展
近日,《通訊-生物學》刊發中國科學院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白濱、王元青、張馳和龔宴欣與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孟津合作研究成果。成果詳細介紹了近年來在內蒙古二連盆地採集到的早期角形類化石新材料,並構建了包括65個類群、361個頭骨和牙齒形態特徵的矩陣,對角形類的系統發育關係進行了全面的分析。
-
中國科學家破解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秘密
央廣網上海12月10日消息(記者吳善陽)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一百多年來,對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前沿領域。其中,「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
-
科學家揭示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團隊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獲重大發現,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能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12月10日,該研究成果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
研究解析核孔蛋白在胚胎發育中作用
and other tissue defects with impaired nuclear pore function in zebrafish embryos」的文章,首次利用脊椎動物模型解析了核孔蛋白107(Nup107)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的作用,有助於進一步探索核孔複合物在發育過程中扮演的角色,相關成果公布在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雜誌上。
-
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進化出與根瘤菌的共生關係,形成一種特殊的器官—共生根瘤,根瘤菌在其中將空氣中的氮氣固定為氨,供植物利用。
-
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共生互作界面形成與調控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根瘤菌與豆科植物(Rhizobia-Legume)共生固氮體系是自然界固氮效率最高、固氮量最大的生物固氮系統有效利用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共生固氮,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根瘤菌與豆科植物的共生互作產生了一個新的植物器官——根瘤(Nodule)。根瘤中的共生體(Symbiosome)是共生細胞中一種特殊的細胞器,也是最基本的固氮單元。共生體是由類菌體(Bacteroids)和一層植物起源的共生體膜結構共同組成。
-
科學家揭示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機制—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根瘤發育機制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團隊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獲重大發現,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12月10日,該研究成果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氮素是蛋白質與核酸等生命體的基本組成元素,參與植物的生長發育、物質合成與代謝等一系列生物學過程。空氣中氮元素豐富,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當前,農業生產主要通過大量施用氮肥來提高作物產量,人工合成氮肥不僅耗費大量的能源,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汙染。
-
Mol Plant | 河南大學王學路團隊揭示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
BioArt植物 舉報 責編 | 奕梵 豆科植物進化出與根瘤菌的共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