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共生互作界面形成與調控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2020-12-06 生物谷


根瘤菌與豆科植物(Rhizobia-Legume)共生固氮體系是自然界固氮效率最高、固氮量最大的生物固氮系統。有效利用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共生固氮,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根瘤菌與豆科植物的共生互作產生了一個新的植物器官——根瘤(Nodule)。根瘤中的共生體(Symbiosome)是共生細胞中一種特殊的細胞器,也是最基本的固氮單元。共生體是由類菌體(Bacteroids)和一層植物起源的共生體膜結構共同組成。目前對於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早期侵染及根瘤器官發生的信號傳導方面的研究較為清楚,但對共生互作界面(Symbiotic interface)形成的調控機制卻知之甚少,特別是對共生體膜(約為細胞質膜面積的幾十倍)的快速擴張機制還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植物

基因組學

國家重點實驗室孔照勝課題組以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為研究對象,首次利用標記了微絲骨架(Actin cytoskeleton)的穩定轉基因株系,綜合運用活細胞成像技術和三維重構技術等多種手段揭示了共生體發育過程中微絲骨架的結構和動態。研究發現,高密度的微絲束緊緊包裹侵染線(Infection thread)和菌滴(Infection droplet),引導侵染線的延伸和分支以及菌滴的釋放(動圖1),早期共生體生活在微絲網絡中不斷分化發育,成熟後呈輻射狀緊密排布在中央大液泡周圍,微絲則以短片段彌散網絡形式排布其間。上述研究首次在活細胞水平揭示了根瘤發育不同階段微絲骨架調控共生界面形成過程中的排布結構和動態模式,為更好地研究根瘤發育和生物固氮提供了

細胞生物學

依據。


上述研究結果於2018年8月29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New Phytologist。博士生張霞霞和博士後韓利波為共同第一作者,孔照勝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中科院「百人計劃」啟動基金及植物

基因組學

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研究課題經費的資助。


New Phytologist近期配發了對該研究的專題評述(將正式發表在2019年1月的第221卷第2期)。評述認為在活細胞水平研究根瘤深層細胞中根瘤菌的釋放及分化發育極具挑戰性,觀察植物器官中深層細胞中的細胞骨架是任何一個植物生物學家的夢魘,該研究邁出了第一步,首次揭示了根瘤深層組織中微絲的結構及動態(圖1)。評述特別指出了上述研究發現的微絲短片段彌散網絡在共生互作界面形成與維持過程及互作雙方營養信號交換中的關鍵作用;指出上述結構類似於在細胞板形成、細胞頂端生長以及植物根節線蟲引發的巨核細胞形成等過程中出現的微絲短片段網絡結構,執行提高囊泡運輸及分泌能力的功能,與細胞內膜結構動態密切相關。評述最後還討論了上述研究結果對於闡釋進化上更為古老的叢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s)共生互作中叢枝形成的細胞調控機制的重要借鑑意義。(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微生物所孔照勝團隊在共生互作界面形成與調控機制方面取得...
    根瘤菌與豆科植物(Rhizobia-Legume)共生固氮體系是自然界固氮效率最高、固氮量最大的生物固氮系統。有效利用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共生固氮,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根瘤菌與豆科植物的共生互作產生了一個新的植物器官—根瘤(Nodule)。
  • 科學家揭示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機制—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根瘤發育機制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團隊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獲重大發現,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 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所必須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另外,固定的氮素也會釋放到土壤中,被其他植物利用。
  • 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中國科學家取得重大發現,或有...
    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就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然而,100多年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王二濤研究員在觀察植物研究材料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所必須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另外,固定的氮素也會釋放到土壤中,被其他植物利用。
  • 中國科學家破解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秘密
    央廣網上海12月10日消息(記者吳善陽)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一百多年來,對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前沿領域。其中,「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合萌的結瘤遺傳學研究揭示了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共生的機制!
    主要對兩種溫帶模式豆科植物Medicago truncatula和Lotus japonicus進行了深入研究,獲得了控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關係建立和運作的重要信息。中科院植生所王二濤團隊揭示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關鍵模塊!
  • 科學家揭示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團隊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獲重大發現,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能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這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回答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12月10日,該研究成果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 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中國科學家取得重大發現,或有助於減少農業汙染
    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就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然而,100多年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王二濤研究員在觀察植物研究材料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
  • 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百年難題被破解
    一百多年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近日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了一項研究,解答了「豆科植物有別於非豆科植物能夠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12月10日,該研究成果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 Mol Plant | 河南大學王學路團隊揭示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
    因此,研究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相互作用,從而增加共生固氮的效率,是減少氮肥施用、發展綠色可持續農業的關鍵。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作和共生固氮受到外部環境條件的影響。非生物脅迫嚴重抑制了豆科植物的根瘤發育和共生固氮。然而,其中的遺傳和分子機制仍知之甚少。
  • 【光明日報】中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秘密
    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所必須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另外,固定的氮素也會釋放到土壤中,被其他植物利用。
  • .| 百脈根與根瘤菌共生研究取得新進展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在根部建立起互利共生關係。為了平衡與共生相關的所得與供給,植物進化出兩種策略以適應土壤中氮素可利用性:植物可以調節根瘤數量和/或阻止根瘤的發展或抑制其功能。儘管前者是通過結瘤自動調節(一種系統性的遠程信號),但後者的調控機制仍然是未知的。
  • 上海生科院揭示小G蛋白調控豆科植物根瘤共生互作新機制
    該研究論文報導了小G蛋白ROP10調控豆科植物根瘤共生過程中根毛變形的分子機制。  在共生建立過程中,根毛是根瘤菌進入豆科植物根細胞從而完成根瘤菌侵染的主要通道。為了捕獲根瘤菌,根毛經歷了一系列的形態改變,包括根毛頂端膨大、分杈和捲曲,這些形態變化涉及到根毛的去極性生長、新的生長點的選擇和起始以及新的極性頂端生長的重建過程。
  • 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進化出與根瘤菌的共生關係,形成一種特殊的器官—共生根瘤,根瘤菌在其中將空氣中的氮氣固定為氨,供植物利用。
  • 上海科學家解答生物學熱點難題 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
    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100多年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團隊今天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論文,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從而回答了百餘年來的這一科學難題。
  • 揭示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奧秘丨亮點成果
    今日推薦候選條目《揭示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奧秘》,投票請點「閱讀原文」。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農業生產主要通過大量施用氮肥來提高作物產量,不僅耗費大量能源,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汙染。豆科植物共生固氮,可以使豆科植物生長不依賴化肥,同時降低農業化肥汙染。
  • 小分子-膜蛋白質互作界面和結構調控分析研究獲進展
    小分子-膜蛋白質互作界面和結構調控分析研究獲進展 2019-04-17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分子結構表徵新方法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王方軍團隊與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竺淑佳團隊合作,在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NMDARs)-小分子配體相互作用機制分析方面取得新進展
  • 科學家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
    早在八十年代,德國科學家就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在豆科植物-根瘤菌的共生循環機制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所必需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
  • 微生物所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精細調控共生結瘤固氮機制
    豆科植物能夠與根瘤菌通過互惠共生關係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供宿主植物直接利用的氮素形式,滿足植物生長發育需要。統計數據顯示共生固氮每年可向農業系統中提供大約5000萬噸氮素營養。因此,有效利用生物固氮對減少農業生產成本、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 研究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陸生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多種多樣的共生關係,例如,超過80%的陸生植物可以與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形成共生關係,其中豆科植物還可以與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關係。AM共生與根瘤共生可通過提高植物對磷和氮的獲取能力,從而協同促進植物生長。AM真菌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關鍵環節。
  • 魏江春院士組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PNAS | 魏江春院士課題組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取得重要進展BioArt植物 今天來源 | 中科院微生物所網站但地衣如何實現菌藻識別並共生,其分子機制如何,由於缺乏地衣遺傳作業系統,這些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地衣菌藻的人工重建及性狀的基因改造以及地衣生物技術的應用也因此受到嚴重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