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微生物所孔照勝團隊在共生互作界面形成與調控機制方面取得...

2020-12-03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

根瘤菌與豆科植物(Rhizobia-Legume)共生固氮體系是自然界固氮效率最高、固氮量最大的生物固氮系統。有效利用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共生固氮,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根瘤菌與豆科植物的共生互作產生了一個新的植物器官—根瘤(Nodule)。根瘤中的共生體(Symbiosome)是共生細胞中一種特殊的細胞器,也是最基本的固氮單元。共生體是由類菌體(Bacteroids)和一層植物起源的共生體膜結構共同組成。目前對於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早期侵染及根瘤器官發生的信號傳導方面的研究較為清楚,但對共生互作界面(Symbiotic interface)形成的調控機制卻知之甚少,特別是對共生體膜(約為細胞質膜面積的幾十倍)的快速擴張機制還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孔照勝研究課題組以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為研究對象,首次利用標記了微絲骨架(Actin cytoskeleton)的穩定轉基因株系,綜合運用活細胞成像技術和三維重構技術等多種手段揭示了共生體發育過程中微絲骨架的結構和動態。研究發現,高密度的微絲束緊緊包裹侵染線(Infection thread)和菌滴(Infection droplet),引導侵染線的延伸和分支以及菌滴的釋放(動圖1),早期共生體生活在微絲網絡中不斷分化發育,成熟後呈輻射狀緊密排布在中央大液泡周圍,微絲則以短片段彌散網絡形式排布其間。上述研究首次在活細胞水平揭示了根瘤發育不同階段微絲骨架調控共生界面形成過程中的排布結構和動態模式,為更好的研究根瘤發育和生物固氮提供了細胞生物學依據。

上述研究結果2018年8月29日在線發表於國際主流學術期刊New Phytologist

(https://doi.org/10.1111/nph.15423)。博士生張霞霞和博士後韓利波為共同第一作者,孔照勝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中科院「百人計劃」啟動基金及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研究課題經費的資助。

New Phytologist近期配發了對該研究的專題評述(將正式發表在2019年1月的第221卷第2期,https://doi.org/10.1111/nph.15506)。評述認為在活細胞水平研究根瘤深層細胞中根瘤菌的釋放及分化發育極具挑戰性(far more challenging),觀察植物器官中深層細胞中的細胞骨架是任何一個植物生物學家的夢魘(imaging its structure in cells that lie deep within a plant organ is the nightmare of any plant cell biologist),該研究邁出了第一步(made a first step),首次揭示了根瘤深層組織中微絲的結構及動態(This combined approach provides us,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a view of actin filament structure and dynamics in the inner tissues of root nodules) (圖1)。評述特別指出了上述研究發現的微絲短片段彌散網絡在共生互作界面形成與維持過程及互作雙方營養信號交換中的關鍵作用;指出上述結構類似於在細胞板形成、細胞頂端生長以及植物根節線蟲引發的巨核細胞形成等過程中出現的微絲短片段網絡結構,執行提高囊泡運輸及分泌能力的功能,與細胞內膜結構動態密切相關。評述最後還討論了上述研究結果對於闡釋進化上更為古老的叢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s)共生互作中叢枝形成的細胞調控機制的重要借鑑意義。

動圖1:微絲骨架緊密環繞侵染線,引導侵染線生長和分支

圖1:苜蓿根瘤侵染細胞內共生體發育過程中微絲骨架排布及動態

相關焦點

  • 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共生互作界面形成與調控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目前對於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早期侵染及根瘤器官發生的信號傳導方面的研究較為清楚,但對共生互作界面(Symbiotic interface)形成的調控機制卻知之甚少,特別是對共生體膜(約為細胞質膜面積的幾十倍)的快速擴張機制還不清楚。
  • ...孔照勝團隊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調控共生結瘤固氮的機制
    【學術前沿】中科院微生物所孔照勝團隊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調控共生結瘤固氮的機制 2020-06-11 03: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微生物所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精細調控共生結瘤固氮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苜蓿根瘤維管組織傳遞細胞特異表達的硝酸鹽轉運體NPF7.6,通過感知環境中硝酸鹽濃度變化,介導其吸收與轉運,調控豆血紅蛋白基因表達來控制一氧化氮穩態及固氮酶活性,從而實現對根瘤發育與共生固氮的精細調控。氮素是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主要元素。氮肥的使用在增加作物產量中發揮至關重要作用。然而,氮肥的超量使用現象日趨嚴峻。
  • 魏江春院士組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PNAS | 魏江春院士課題組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取得重要進展BioArt植物 今天來源 | 中科院微生物所網站但地衣如何實現菌藻識別並共生,其分子機制如何,由於缺乏地衣遺傳作業系統,這些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地衣菌藻的人工重建及性狀的基因改造以及地衣生物技術的應用也因此受到嚴重限制。
  • 小分子-膜蛋白質互作界面和結構調控分析研究獲進展
    >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分子結構表徵新方法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王方軍團隊與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竺淑佳團隊合作
  • 微生物所等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獲進展
    地衣作為先鋒生物,能夠風化巖石形成土壤,在地球生態演替中發揮重要功能,是一大類與綠藻或藍細菌共生的專化型真菌,佔自然界已知真菌數量的20%。系統分析表明,地衣化和去地衣化在真菌進化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共生的地衣與寄生、菌根及腐生真菌之間均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
  • 中科院微生物所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獲得突破性進展
    地衣作為先鋒生物,能夠風化巖石形成土壤,在地球生態演替中發揮重要功能。地衣是一大類與綠藻或藍細菌共生的專化型真菌,佔自然界已知真菌數量的20%。系統進化分析表明,地衣化和去地衣化在真菌進化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共生的地衣與寄生、菌根及腐生真菌之間均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地衣是互惠共生的典範,也是揭示真菌進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對象。但地衣如何實現菌藻識別並共生,其分子機制如何,由於缺乏地衣遺傳作業系統,這些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地衣菌藻的人工重建及性狀的基因改造以及地衣生物技術的應用也因此受到嚴重限制。
  • 微生物所孔照勝研究組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精細調控共生...
    但是自從1916年Fred和Graul發現氮素對根瘤共生固氮具有調節作用以來,目前人們仍然不清楚豆科植物如何感知環境中氮素濃度變化、進而精準調控結瘤固氮的分子細胞機制。該團隊發現苜蓿根瘤維管組織傳遞細胞特異表達的硝酸鹽轉運體NPF7.6,通過感知環境中硝酸鹽濃度變化,介導其吸收與轉運,調控豆血紅蛋白基因表達來控制一氧化氮穩態及固氮酶活性,從而實現對根瘤發育與共生固氮的精細調控。
  • 孔照勝組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精細調控共生結瘤固氮機制
    但是自從1916年Fred和Graul發現氮素對根瘤共生固氮具有調節作用以來,目前人們仍然不清楚豆科植物如何感知環境中氮素濃度變化、進而精準調控結瘤固氮的分子細胞機制。該團隊發現苜蓿根瘤維管組織傳遞細胞特異表達的硝酸鹽轉運體NPF7.6,通過感知環境中硝酸鹽濃度變化,介導其吸收與轉運,調控豆血紅蛋白基因表達來控制一氧化氮穩態及固氮酶活性,從而實現對根瘤發育與共生固氮的精細調控。
  • 調控微生物-昆蟲共生關係動態變化信號分子研究獲進展
    這些微生物與昆蟲間緊密的互利共生關係顯著提高了昆蟲的適應性;同時,也存在資源上的競爭,形成相互拮抗作用。在這種共生體系中,微生物與昆蟲的關係處於動態變化中,但是在自然生態系統中,調控這種動態變化的信號分子的相關研究報導還不多。  紅脂大小蠹是一種源自美國的重大林業外來入侵害蟲。
  • 生態中心在叢枝菌根提高植物抗旱性分子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保冬研究組在叢枝菌根提高宿主植物抗旱性分子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在國際著名植物學期刊《新植物學家》上發表(New Phytologist 197: 617-630;2013)。
  • 揭示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調控機制
    清華大學等揭示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調控機制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6-7-11 彭科峰  日前,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周集中研究團隊與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鄧曄研究員等學者合作,發現了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受溫度調控的規律。相關成果發布於《自然—通訊》。
  • 研究揭示共生信號組分CERBERUS調控根瘤菌侵染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謝芳團隊以CERBERUS is critical for stabilization of VAPYRIN during rhizobial infection in Lotus japonicu為題在國際學術期刊New Phytologist發表研究論文
  • 中科院微生物所蟲媒微生物團隊受邀綜述植物蟲媒病原抗性機制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是國內最早開展蟲媒病害研究的科研機構之一,周家熾先生是我國第一個病毒研究室的創始人,他早期通過研究線蟲傳小麥蜜穗病的發生規律,在1946年發表研究論文,提出通過土壤線蟲媒介的控制來實現對病害細菌的防治策略(1),最終我國成功的消滅了這種病害。
  • 微生物所在流感病毒聚合酶調控RNA合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微生物所施一研究組博士生彭齊、聯合培養碩士生劉雨騫和助理研究員彭如超為論文並列第一作者;研究員施一和中科院院士高福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所研究員鄧濤、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章新政、南方科技大學冷凍電鏡中心教授王培毅、微生物所研究員齊建勳和嚴景華等的大力支持,並得到中科院戰略先導B專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科院國際合作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的支持。
  • 微生物所揭示人類病原真菌感染孢子形成的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微生物所揭示人類病原真菌感染孢子形成的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2018-10-08 微生物研究所 【字體:  王琳淇的研究得到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傳染病專項)、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的支持。微生物所博士生劉林霞、助理研究員何光軍和博士生陳磊為共同第一作者。
  • 木質素合成調控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通過特色資源篩選、突變體鑑定和木質素基因工程調控等工作,獲得了多個細胞壁降解效率高且具有潛在商業化利用價值的植物資源。其中,玉米棕色葉脈突變體(bm1-6)是一類著名的木質素積累改變的種質資源,從發現至今已有90多年的歷史。團隊通過對玉米棕色葉脈突變體bm2的基因功能解析,發現了植物一碳代謝介導的木質素合成調控新機制。
  • 煙臺海岸帶所在硝基芳香汙染物微生物降解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煙臺海岸帶所在硝基芳香汙染物微生物降解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2018-09-04 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字體:該研究首次報導微生物降解2,6-DBNP的過程和分子機制,研究結果近期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該團隊長期致力於有機汙染物微生物降解的分子機理和修復研究。
  • 微生物所葉健團隊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以往作物病毒病害的研究注重於病毒和植物宿主兩個方面,而實際上參與病毒傳播、病害發生的因子還有傳毒媒介昆蟲以及光照、溫度、氣候、生物周期節律等環境因子。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生化反應,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並存儲為化學能,最終為人類和其他動物提供必需的食物和能量。光作為主要的環境因子,不僅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每個環節,而且同病害的流行爆發緊密相關。
  • 光周期調控開花的表觀遺傳機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PcG因子抑制基因表達的活性在染色質水平被TrxG因子所拮抗。PcG和TrxG蛋白分別參與基因抑制和激活,通過形成不同的複合物,維持關鍵發育調控基因的特異性轉錄。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關於光周期開花提出了新的問題,如光周期變化是否造成FT染色質狀態的轉換,從而塑造FT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