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微生物所蟲媒微生物團隊受邀綜述植物蟲媒病原抗性機制

2020-12-06 中國生物技術網

多數病原微生物通過媒介昆蟲(簡稱蟲媒)通過刺吸和吸血等取食過程從感染宿主傳播給健康宿主,引起蟲媒疾病。多數蟲媒病毒病至今缺乏像臨床藥物和疫苗等在內的有效控制手段,在人及動植物領域,對於新發突發蟲媒病毒病均只能在暴發後採取被動控制措施。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是國內最早開展蟲媒病害研究的科研機構之一,周家熾先生是我國第一個病毒研究室的創始人,他早期通過研究線蟲傳小麥蜜穗病的發生規律,在1946年發表研究論文,提出通過土壤線蟲媒介的控制來實現對病害細菌的防治策略(1),最終我國成功的消滅了這種病害。研究蟲媒病害循環中微生物—昆蟲—植物這三種生命形式互作的分子信號和分子機制,闡明影響三者互作的非生物環境因子作用機制,是發展高效綠色防控策略的理論基礎,也為蟲媒病害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防控提供直接方案,是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生物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在植物病毒學家方榮祥院士的帶領下,近年聚焦我國重要的作物蟲媒病毒和細菌病害的抗性機制和致病機制研究。由於以往研究植物蟲媒病害往往注重於病原微生物和植物寄主二個方面,而實際上參與病害發生的生物因子還有傳播介體生物,構成了植物病害的微生物病原—傳播介體—植物寄主三元生物因子互作系統(三者互作),該團隊在國內較早開展植物蟲媒病毒三者互作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取得了系列原始創新成果,在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Cell,PLoS Pathogens等重要刊物發表了一批研究論文,獲得了國際同行的廣泛認可和好評。

最近該團隊受邀發表了題為「Plant Defense Networks against Insect-BornePathogens」論文,系統地綜述了該團隊及國內外同行在植物蟲媒病原抗性領域的最新進展。植物通過三種廣譜抗性機制,即先天免疫(圖1),抗性激素途徑(圖2)和基因沉默途徑,介導了對蟲媒病原微生物以及媒介生物雙重脅迫的廣譜抗性。病原微生物以及媒介昆蟲通過分泌各種效應蛋白進入植物,對抗植物的抗蟲媒病原微生物的抗性網絡,實現了病原微生物的植物—植物間的傳播並最終導致了病害流行。該團隊提出基於三者互作理論創新植物蟲媒病害防控的思路,通過基因組編輯技術發展既抗病又抗媒介昆蟲的雙抗策略,以及通過媒介昆蟲的行為調控劑等發展可持續的蟲媒病害控制理論。

該論文於2020年12月1日在國際主流植物生物學期刊Trends in Plant Science在線發表(DOI:10.1016/j.tplants.2020.11.009)。葉健研究員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方榮祥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張莉莉研究員為共同第一作者,作者中還包括張璇助理研究員和博士研究生吳秀娟。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和國家重點研發反向病原學及柑橘黃龍病項目的支持。

1:蟲媒病原及媒介昆蟲與植物免疫機制互作模型

2:蟲媒病原及媒介昆蟲與植物激素信號通路互作模型

(1)Cheo,C., 1946. A note on the relation of nemato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cterialdisease of wheat caused by Bacterium tritici. Ann. Appl. Biology 33, 447-449.

相關焦點

  • 微生物所撰寫植物蟲媒病原抗性機制綜述文章
    研究蟲媒病害循環中微生物—昆蟲—植物這三種生命形式互作的分子信號和分子機制,闡明影響三者互作的非生物環境因子作用機制,是發展高效綠色防控策略的理論基礎,也為蟲媒病害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防控提供直接方案,是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生物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微生物研所近年聚焦我國重要的作物蟲媒病毒和細菌病害的抗性機制及致病機制研究。
  • 清華程功教授綜述:共生微生物在蟲媒病毒侵染中的作用
    近日,來自清華大學醫學院的程功教授團隊針對蟲媒體內共生微生物與蟲媒病毒的關係,在Cell Press旗下的Trends in Parasitology期刊發表綜述,系統地回顧了吸血節肢動物體內的共生微生物與蟲媒病毒相互作用的最新進展,並總結了共生微生物作用於節肢動物載體和蟲媒病毒的分子機制。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2.03 星期四
    科研進展1、微生物所撰寫植物蟲媒病原抗性機制綜述文章4、多孔單晶表面精細結構調控增強一氧化碳氧化研究獲進展5、植物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複合體調控光形態建成新機制6、新疆生地所證實連續種植鹽地鹼蓬可改良乾旱區重度鹽漬土7、武漢巖土所等在鈣質砂形貌的動態圖像定量分析研究中獲進展8、地質地球所揭示白天低緯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特徵與起源
  • 張杰研究組在MOLECULAR PLANT合作發表植物免疫機制綜述論文
    植物時刻面臨多種微生物的侵染威脅,在與微生物長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多層次的防禦機制。一些病原微生物通過多種策略克服植物多層次的免疫機制,引發病害。由農作物病蟲害導致的全球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損失約為17%至30%,嚴重威脅糧食安全。
  • 中科院植物所發表植物春化開花機制綜述文章—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種康率領的團隊受邀在日前在線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植物》上發表了綜述文章「記憶冬天的春化機制」,囊括了最新的春化作用調控和感知機制
  • 科學家發現miRNA和效應蛋白在植物與病原微生物戰役中的新功能
    與人類一樣,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也會受到各種病原微生物的侵襲,在長期共進化中形成了複雜的防禦體系,而病原微生物也發展出對抗寄主抗性的多種多樣的策略。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互作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郭惠珊團隊發現miRNA和效應蛋白在植物與病原微生物戰役中調控免疫和抑制免疫的新功能,並詳細解析了它們的作用機制。
  • 雲南大學科研團隊解析褪黑素調控植物生物逆境脅迫的機制
    . | 雲南大學科研團隊解析褪黑素調控植物生物逆境脅迫的機制責編 | 逸雲褪黑素(N-乙醯基-5-甲氧基色胺,melatonin)是一種起源於35億年前原核細菌的古老分子,在細菌、真菌、原生生物、藻類、動物和植物等生物體中均普遍存在。
  • Nature綜述帶你讀懂微生物在氮循環中的作用 | 熱心腸日報
    (@劉永鑫-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宏基因組)ISME:病原菌介導植物根際有益微生物群落組裝ISME Journal[IF:9.493]① 通過有益根際微生物來刺激宿主免疫系統,被稱為誘導系統性抗性(ISR),也可能有助於抑制病害
  • 科學網—綜述植物春化開花機制
    本報訊(記者丁佳)記者從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種康率領的團隊受邀在日前在線出版的《自然—植物》上發表了綜述文章
  • 微生物所葉健團隊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已知超過1480種植物病毒中,近80%由媒介昆蟲傳播,植物蟲傳病毒是制約我國農作物高產穩產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往作物病毒病害的研究注重於病毒和植物宿主兩個方面,而實際上參與病毒傳播、病害發生的因子還有傳毒媒介昆蟲以及光照、溫度、氣候、生物周期節律等環境因子。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生化反應,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並存儲為化學能,最終為人類和其他動物提供必需的食物和能量。
  • 【BioEx專欄】卡裡金提高木本植物鹽鹼乾旱抗性;拉美首個生物除草...
    對乾旱和鹽鹼的抗性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吳麗芳研究員課題組研究發現一種植物源新型小分子化合物卡裡金(Karrikins),能夠顯著提高木本植物烏桕對乾旱和鹽鹼的抗性,為開發新型作物生長調節劑提供了新思路。
  • 微生物所葉健課題組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已知超過1480種植物病毒中,近80%由媒介昆蟲傳播,植物蟲傳病毒是制約我國農作物高產穩產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往作物病毒病害的研究注重於病毒和植物宿主兩個方面,而實際上參與病毒傳播、病害發生的因子還有傳毒媒介昆蟲以及光照、溫度、氣候、生物周期節律等環境因子。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生化反應,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並存儲為化學能,最終為人類和其他動物提供必需的食物和能量。
  • 植物細胞壁結構調節卵菌病原體抗性的機制
    Current Biology | 植物細胞壁結構調節卵菌病原體抗性機制撰文 | SHR責編 | 逸雲細胞壁是植物細胞與其周圍環境發生互作的主要界面,因此細胞壁必須同時兼顧植物生長、有益微生物定殖以及抑制病原微生物入侵等功能。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最新綜述
    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的研究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多樣性的產生和維持機制,以及養分循環、有機物分解、植物生產力維持和公共衛生等關鍵生態系統過程的調控機制。憑藉高通量測序和生物信息學技術的發展(圖1A)和日益增長的研究興趣(圖1B),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圖1)。當前,已有大量研究揭示了海洋、土壤和淡水等生態系統中微生物多樣性和群落組成的生態驅動因子(圖1A)。
  • 植物免疫研究與抗病蟲綠色防控:進展、機遇與挑戰
    3.2 病原卵菌效應蛋白致病機理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同病原細菌一樣, 真核病原微生物也能向宿主植物細胞內或細胞間分泌效應蛋白. 南京農業大學團隊在大豆疫黴菌效應蛋白致病機理研究方向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 Plants | 中科院邱金龍研究員和高彩霞研究員發表植物基因組編輯進展和前景的綜述文章
    2017年7月31日,《Nature Plants》雜誌在線發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中科院微生物所王軍研究員奔赴武漢開展臨床致病機理研究
    3月14日,中科院微生物所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王軍研究員奔赴武漢,將與武漢金銀潭醫院和中科院武漢病毒所進行合作,推動藥物等臨床合作,研究新冠病毒的臨床致病機理
  • 研究人員發表植物記憶冬天的春化開花機制綜述文章
    冬性及二年生植物開花必須經歷漫長而寒冷的冬天,這一現象被稱為「春化作用」。春化作用是影響植物物候期和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在作物育種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解析植物感知記憶冬季時長機制有助於作物的分子設計育種。
  • 中科院微生物所劉俊研究組在水稻識別稻瘟菌侵染機制方面獲得重要...
    而植物對病菌的識別主要存在於兩個層面,對病菌表面保守的分子特徵物質(PAMP)的識別(PTI,PAMPs triggered immunity)和對致病因子(effector)的識別(ETI,Effector triggered immunity)。識別PAMPs的受體基本上都分布於植物的細胞膜上。因此,稻瘟菌侵染過程中分泌的蛋白就有可能被水稻細胞膜上分布的受體識別。
  • 雲南大學趙大克博士等發表褪黑素調控植物生物逆境脅迫機制進展
    該論文系統總結了褪黑素增強植物生物逆境脅迫抗性的功能、分子機制及演化路徑,並提出了褪黑素在今後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潛力。   褪黑素(N-乙醯基-5-甲氧基色胺,melatonin)是一種起源於35億年前原核細菌的古老分子,在細菌、真菌、原生生物、藻類、動物和植物等生物體中均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