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撰寫植物蟲媒病原抗性機制綜述文章

2020-12-04 瀟湘晨報

多數病原微生物通過媒介昆蟲(簡稱「蟲媒」)通過刺吸和吸血等取食過程從感染宿主傳播給健康宿主,引起蟲媒疾病。多數蟲媒病毒病至今缺乏像臨床藥物和疫苗等在內的有效控制手段,在人及動植物領域,對於新發突發蟲媒病毒病均只能在暴發後採取被動控制措施。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是國內最早開展蟲媒病害研究的科研機構之一,近現代植物病毒學家周家熾是我國第一個病毒研究室創始人,他早期通過研究線蟲傳小麥蜜穗病的發生規律,在1946年發表研究論文,提出通過土壤線蟲媒介的控制來實現對病害細菌的防治策略(1),最終我國成功消滅了這種病害。研究蟲媒病害循環中微生物—昆蟲—植物這三種生命形式互作的分子信號和分子機制,闡明影響三者互作的非生物環境因子作用機制,是發展高效綠色防控策略的理論基礎,也為蟲媒病害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防控提供直接方案,是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生物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

微生物研所近年聚焦我國重要的作物蟲媒病毒和細菌病害的抗性機制及致病機制研究。由於以往研究植物蟲媒病害往往注重於病原微生物和植物寄主兩個方面,而實際上參與病害發生的生物因子還有傳播介體生物,構成了植物病害的微生物病原—傳播介體—植物寄主三元生物因子互作系統(三者互作),該團隊在國內較早開展植物蟲媒病毒三者互作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取得了系列原始創新成果。

近日,團隊受邀發表了題為Plant Defense Networks against Insect-Borne Pathogens的論文,系統綜述了該團隊及國內外同行在植物蟲媒病原抗性領域的最新進展。植物通過三種廣譜抗性機制,即先天免疫(圖1),抗性激素途徑(圖2)和基因沉默途徑,介導了對蟲媒病原微生物以及媒介生物雙重脅迫的廣譜抗性。病原微生物以及媒介昆蟲通過分泌各種效應蛋白進入植物,對抗植物的抗蟲媒病原微生物的抗性網絡,實現了病原微生物的植物—植物間的傳播並最終導致了病害流行。該團隊提出基於三者互作理論創新植物蟲媒病害防控的思路,通過基因組編輯技術發展既抗病又抗媒介昆蟲的雙抗策略,以及通過媒介昆蟲的行為調控劑等發展可持續的蟲媒病害控制理論。

該論文於近日在Trends in Plant Science上發表。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和國家重點研發反向病原學及柑橘黃龍病項目的支持。

圖1:蟲媒病原及媒介昆蟲與植物免疫機制互作模型

圖2:蟲媒病原及媒介昆蟲與植物激素信號通路互作模型

【來源:微生物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微生物所蟲媒微生物團隊受邀綜述植物蟲媒病原抗性機制
    研究蟲媒病害循環中微生物—昆蟲—植物這三種生命形式互作的分子信號和分子機制,闡明影響三者互作的非生物環境因子作用機制,是發展高效綠色防控策略的理論基礎,也為蟲媒病害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防控提供直接方案,是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生物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
  • 清華程功教授綜述:共生微生物在蟲媒病毒侵染中的作用
    近日,來自清華大學醫學院的程功教授團隊針對蟲媒體內共生微生物與蟲媒病毒的關係,在Cell Press旗下的Trends in Parasitology期刊發表綜述,系統地回顧了吸血節肢動物體內的共生微生物與蟲媒病毒相互作用的最新進展,並總結了共生微生物作用於節肢動物載體和蟲媒病毒的分子機制。
  • 張杰研究組在MOLECULAR PLANT合作發表植物免疫機制綜述論文
    植物時刻面臨多種微生物的侵染威脅,在與微生物長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多層次的防禦機制。一些病原微生物通過多種策略克服植物多層次的免疫機制,引發病害。由農作物病蟲害導致的全球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損失約為17%至30%,嚴重威脅糧食安全。
  • 科學家發現miRNA和效應蛋白在植物與病原微生物戰役中的新功能
    與人類一樣,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也會受到各種病原微生物的侵襲,在長期共進化中形成了複雜的防禦體系,而病原微生物也發展出對抗寄主抗性的多種多樣的策略。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互作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郭惠珊團隊發現miRNA和效應蛋白在植物與病原微生物戰役中調控免疫和抑制免疫的新功能,並詳細解析了它們的作用機制。
  • 微生物所葉健課題組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光作為主要的環境因子,不僅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每個環節,而且同病害的流行爆發緊密相關。然而光是如何影響植物抗病性,病原微生物又是如何適應宿主抗性機制從而促進自身的傳播等問題,尚亟待得到科學解答。
  • 微生物所葉健團隊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光作為主要的環境因子,不僅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每個環節,而且同病害的流行爆發緊密相關。然而光是如何影響植物抗病性,病原微生物又是如何適應宿主抗性機制從而促進自身的傳播等問題,尚亟待得到科學解答。番茄黃化曲葉病毒引起北京地區常見的番茄病毒病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葉健課題組在PLoS Pathogens在線發表了題為Red-lightis an environmental effector for mutualism between begomovirus and its vectorwhitefly的研究論文。
  • 中科院植物所發表植物春化開花機制綜述文章—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種康率領的團隊受邀在日前在線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植物》上發表了綜述文章「記憶冬天的春化機制」,囊括了最新的春化作用調控和感知機制
  • 科研人員發表植物內質網相關蛋白質降解機制綜述文章
    植物在整個生活史中面臨多種非生物和生物脅迫,一直以來科學家對於植物如何響應環境脅迫並協調生長發育和脅迫響應之間的關係進行著系統而深入的研究。蛋白質泛素化修飾是一種重要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主要通過影響蛋白穩定性、活性、亞細胞定位及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等在植物生長發育和適應各種環境的過程中發揮重要功能。
  • Nature綜述帶你讀懂微生物在氮循環中的作用 | 熱心腸日報
    能發表在30分以上的綜述,都是閱讀了500-1000篇文獻,大牛花了整年的時間,總結的教科書級別的學習材料,相關領域的學生有必要多讀幾遍。目前此文發表僅兩年,Google統計引用195次。而且氮是所有生命的重要元素,無論你研究的對象是動物、植物、微生物或環境,相信有本文氮循環的背景知識,定會讓你文章的結果和討論增色不少。
  • 科學網—抗病基因與植物病毒的智能戰
    近日,國際植物病理學權威雜誌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植物病毒學實驗室的綜述論文,全面而系統地總結了番茄斑萎病毒屬病毒如何劫持和利用寄主因子成功侵染植物以及病毒與寄主先天免疫系統的相互博弈過程,並對該領域今後的研究方向和內容進行了展望。
  • 雲南大學科研團隊解析褪黑素調控植物生物逆境脅迫的機制
    . | 雲南大學科研團隊解析褪黑素調控植物生物逆境脅迫的機制責編 | 逸雲褪黑素(N-乙醯基-5-甲氧基色胺,melatonin)是一種起源於35億年前原核細菌的古老分子,在細菌、真菌、原生生物、藻類、動物和植物等生物體中均普遍存在。
  • 植物細胞壁結構調節卵菌病原體抗性的機制
    Current Biology | 植物細胞壁結構調節卵菌病原體抗性機制撰文 | SHR責編 | 逸雲細胞壁是植物細胞與其周圍環境發生互作的主要界面,因此細胞壁必須同時兼顧植物生長、有益微生物定殖以及抑制病原微生物入侵等功能。
  • 郭巖、朱健康等多位專家聯合撰寫「植物逆境反應」英文長篇綜述
    Herrera-Estrella教授,南京農業大學徐國華教授,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晁代印研究員等專家共同撰寫完成。 綜述全文40頁,3萬7千餘字,全面系統地總結了植物對逆境(包括乾旱、鹽脅迫、溫度脅迫、重金屬脅迫等)的感知與信號轉導的分子機制,以及植物在複雜的環境中利用養分的策略。
  • 微生物所揭示人類病原真菌感染孢子形成的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微生物所揭示人類病原真菌感染孢子形成的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2018-10-08 微生物研究所 【字體:在有性生殖過程中,減數分裂重組能夠極大促進性孢子基因組的多樣性,從而導致高致病力和藥物抗性孢子的產生,提供種系優勢(lineage benefit)。因此性孢子能夠通過物理抗性優勢以及種系優勢這兩個層面貢獻真核病原菌的感染。新生隱球菌是研究真核病原菌有性生殖的良好材料,其有性生殖的產物有性孢子可作為關鍵的感染繁殖體參與早期宿主肺臟定植。
  • 研究人員發表植物記憶冬天的春化開花機制綜述文章
    冬性及二年生植物開花必須經歷漫長而寒冷的冬天,這一現象被稱為「春化作用」。春化作用是影響植物物候期和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在作物育種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解析植物感知記憶冬季時長機制有助於作物的分子設計育種。
  • 撰寫一篇科技期刊綜述類文章的大致步驟
    選題應有前瞻性,一般可根據學科專業教學、研究的不同需要,選擇自己從事的熟悉專業,不提倡直接將碩士或博士研究生開題報告作為綜述發表的做法;也可根據所調研或可能獲得的文獻資料的質和量,提出符合科研發展趨勢或有進展意義的綜述題目。另外,選題要反映學科發展新成果、新動向和新技術的焦點,題目不宜過空、過大,範圍不宜過寬,尤其對學生或寫作尚不夠嫻熟者,可從自己熟悉的某一方面入手,深入細緻地進行寫作。
  • Nature綜述:微生物的衰老與壽命
    這些由於生命大分子物質損傷所導致適應性喪失被稱為衰老。儘管衰老和壽命是生命體最重要的特徵,但其研究主要集中於有性生殖的多細胞生物。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微生物也會衰老,且有可能表現出極長的壽命。基於此,本綜述整合了理論和實驗的證據,建立了關於衰老和壽命的統一觀點,並探討了微生物衰老的進化起源、遺傳機制和功能性後果。
  • 大連化物所發表天然產物微生物合成綜述文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周雍進團隊發表了題為Advanced Strategies for Produc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in Yeast 的綜述文章。
  • 微生物培養有何新突破?34分綜述一覽階段性進展
    本綜述總結了目前急需創新培養方法的微生物研究領域,歸納了制約現有菌株分離、鑑定、培養的因素,並介紹了近年來開發的一系列創新分離鑑定方法,對於經典微生物學、新興微生態學研究都具有借鑑意義。,開發了不依賴 poly(A)的原核細胞單細胞RNA測序方法;② 該方法通過流式細胞分選單個或10個細菌細胞,在PCR板上直接裂解,用MATQ-seq技術獲得cDNA;③ 該方法可以準確檢測到單個沙門氏菌和銅綠假單胞菌在不同生長條件下的所有RNA類型和數百個基因的表達情況,基因所在位置遍布細菌基因組;④ 該方法有望用於研究複雜的微生態體系,闡釋宿主-共生微生物或宿主-病原互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