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程功教授綜述:共生微生物在蟲媒病毒侵染中的作用

2020-12-03 澎湃新聞

原創 Cell Press CellPress細胞科學 來自專輯細胞出版社Trends綜述

生命科學

Life science

蟲媒病毒(Arbovirus)是指以蚊、蜱和跳蚤等吸食血液的節肢動物為媒介傳播的病毒,包括西尼羅病毒、登革熱病毒、乙型腦炎病毒等。研究發現節肢動物與其體內的共生微生物之間維持著錯綜複雜的關係,這些共生微生物同時也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調節著蟲媒對於蟲媒病毒的易感性1。

近日,來自清華大學醫學院的程功教授團隊針對蟲媒體內共生微生物與蟲媒病毒的關係,在Cell Press旗下的Trends in Parasitology期刊發表綜述,系統地回顧了吸血節肢動物體內的共生微生物與蟲媒病毒相互作用的最新進展,並總結了共生微生物作用於節肢動物載體和蟲媒病毒的分子機制。

▲長按識別二維碼閱讀論文

節肢動物載體、微生物群落和蟲媒病毒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

吸食血液的節肢動物(如蚊子、蜱、蠓等)常常作為中間宿主傳播病毒與疾病。在吸食血液過程中,它們可能會偶然叮咬攜帶了蟲媒病毒的宿主,將具有傳染性的病毒連同宿主的血液一起吸食進入節肢動物腸道。隨後,病毒侵染其腸上皮細胞,然後通過感染血細胞擴散至全身組織,進而感染唾液腺並最終分泌進入唾液,當下一次叮咬發生時,蟲媒病毒便會傳播給下一宿主。

作為自然界中的重要病原體,蟲媒病毒每年可造成數百萬人患病或死亡,然而對於大多數的蟲媒傳染病,目前尚未研製出有效疫苗或特效療法。前人研究表明,節肢動物載體中的許多共生微生物可能會影響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例如繁殖,代謝和免疫2。節肢動物的腸道是病毒侵染的關鍵部位,而腸道中多種多樣的腸道菌群可以調節病毒的侵染能力或腸道上皮的防禦能力3,4。由於共生微生物群落有潛力應用於控制蟲媒疾病傳播,節肢動物載體、腸道共生微生物和蟲媒病毒三者間複雜的相互作用最近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全面理解它們之間的這些相互作用能夠為蟲媒疾病的預防和控制提供新的策略。

▲圖1.節肢動物載體、共生微生物和蟲媒病毒之間的相互作用

節肢動物載體與共生微生物之間的關係

共生微生物通常是由節肢動物載體從棲息地攝取,隨後駐留在載體的腸道和血腔中並通過交配或母體垂直傳遞。因此環境條件,包括溫度、光-暗周期、宿主可利用性和植被等因素5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腸道菌群的組成,從而導致了腸道菌群的高度多樣性6,7。

一方面,共生微生物能夠維持在節肢動物體內的穩態,並巧妙利用宿主因子或自身因子來躲避宿主體內免疫反應的刺激,從而適應宿主體內環境;另一方面,節肢動物可以精確地調節宿主免疫反應以耐受共生微生物並保持菌群正常生長5,。例如,蚊子腸上皮細胞組成性地將多種抗菌肽(AMPs)釋放到腸腔中,以防止腸道菌群過度生長5,8,但同時腸道微生物可以與多種凝集素結合,從而免受AMPs侵襲並促進自身定植在腸道中。除AMPs外,活性氧(ROS)也是調節載體-微生物群穩態的另一個關鍵免疫機制9,例如,埃及伊蚊中腸內的ROS水平降低導致腸道菌群的異常增殖,腸道內穩態被打破;而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某些菌株(如wAlbB)的感染與高水平ROS密切相關。另外,載體腸道中物理屏障的產生也有助於通過將微生物群落與上皮細胞分離來抵消不良反應,維持體內穩態。

節肢動物腸道中的共生微生物和蟲媒病毒的相互作用

在腸道環境中,豐富的共生微生物可通過調節腸道免疫反應、改變載體腸道的物理屏障或直接利用其自身代謝物來調節病毒感染腸道上皮細胞。

▲表1.共生微生物對節肢動物載體中蟲媒病毒感染的調控

1.腸道菌群介導的免疫反應對蟲媒病毒感染的調節

節肢動物載體可以通過調節共生微生物群介導的腸道免疫力(包括AMP的產生和ROS的活化)10來決定載體對蟲媒病毒的敏感性。AMP介導的腸道免疫主要由兩種NF-κB樣途徑主導,即免疫缺陷(IMD)通路和Toll信號通路。例如,通過口器攝入的一種腸道細菌Proteus sp.(Prsp_P)能夠上調蚊蟲腸道上皮細胞中AMP基因的表達,從而抑制登革熱病毒(DENV)感染;昆蟲病原真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通過激活Toll和JAK-STAT通路也能夠抑制登革熱病毒感染。ROS在抗蟲媒病毒和其他病原體感染載體的過程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黃病毒非結構蛋白1(NS1)通過抑制蚊蟲腸上皮細胞中ROS合成酶的表達來促進黃病毒感染;宿主血清鐵通過刺激蚊蟲體內ROS活性來抑制DENV感染;另外一種腸桿菌(Enterobacter sp. (Esp_Z)也可通過產生ROS來抑制瘧原蟲的生長。此外,鑑於節肢動物中的免疫系統高度保守,蚊蟲腸道菌群介導的抗病毒機制可能也適用於其他節肢動物媒介,如蜱和蠓等。

2.通過腸道菌群介導的腸道物理屏障調節病毒感染

節肢動物腸道內有兩道物理屏障:圍食膜(PM)和覆蓋在腸上皮表面的黏蛋白層。PM膜是一種富含糖蛋白的結構,可將腸上皮細胞與腸腔分隔開來。吸血節肢動物在吸食血液後,刺激腸道上皮細胞分泌幾丁質粘多糖至腸腔中形成PM膜,腸道內的共生菌群可穩定PM膜並維持腸道的上皮屏障完整性。PM膜在調節病原體侵染腸道上皮細胞過程中起著複雜的作用。埃及伊蚊中PM膜的厚度增加能夠降低一種禽瘧原蟲(Plasmodium gallinaceum)的感染率,而通過清除腸道菌群致使PM膜損傷進而可增加伯氏瘧原蟲感染率,這表明PM膜在宿主對寄生蟲入侵的抵抗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相反,也有研究表明PM膜可能也是腸道內病原體定殖必不可少的結構支架。另外,共生菌與黏蛋白層的相互作用也影響了蟲媒病毒入侵腸道的能力。

3.腸道菌群代謝物對蟲媒病毒感染的調節及潛在應用

除了增強腸道免疫和調節腸道物理屏障外,腸道菌群還可以通過分泌代謝產物直接調節蟲媒病毒的感染。例如,埃及伊蚊中腸中分離出的色桿菌能通過分泌氨基肽酶直接降解DENV包膜蛋白從而抑制DENV感染;從白紋伊蚊的腸中分離出的羅氏假單胞菌等共生菌可能會產生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從而抑制拉克羅斯腦炎病毒的感染。因此對於這些具有抗病原能力的腸道微生物,有希望通過基因工程進行改造,以增強其分泌抗病毒因子和免疫活化劑。

非腸道組織中的共生微生物與蟲媒病毒的相互作用

儘管腸道是共生微生物的主要棲息場所,但仍有許多共生微生物寄生在節肢動物的其他組織如唾液腺、脂肪體,卵巢和血細胞等,這些共生微生物也可以調節蟲媒病毒的感染,從而影響節肢動物載體對蟲媒病毒的易感性。例如,胞內共生菌沃爾巴氏體寄生于于體內多個組織中,可以激活多種抗病毒效應因子的表達,並通過多種機制有效抑制登革熱病毒(DENV)、寨卡病毒(ZIKV)和基孔肯雅病毒(CHIKV)以及瘧原蟲感染。

作者專訪

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特別邀請程功教授進行了專訪,請他們為大家進一步詳細解讀。

CellPress:

您是如何選擇蚊媒病毒性傳染病作為您的研究方向的?

程功教授:

博士期間我主要從事口蹄疫病毒相關研究,積累了一定的烈性病毒(生物安全三級)研究經驗;博士後期間從事西尼羅病毒相關研究,主要關注西尼羅病毒在蚊蟲中的攜帶及傳播機制,開始涉足蚊媒病毒性傳染病研究領域。隨著研究深入,我發現蚊媒病毒傳染病是一個重要且充滿挑戰的研究方向。近年來,多種新發或再發烈性蚊媒病毒傳染病在世界不同地區暴發流行,每年導致數億人感染。但是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蚊媒傳染病並沒有有效的疫苗或治療藥物,使得蚊媒傳染病流行愈演愈烈。該公共衛生難題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蚊媒病毒傳染病存在特殊的致病機制,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之前蚊媒病毒傳染病基礎研究相對滯後,尤其是「蚊蟲媒介-病毒」分子關係一直是領域內研究的盲點,深入研究「媒介-病毒」關係將對蚊媒病毒傳染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防治策略。回國建立實驗室後,我選擇將蚊媒病毒性傳染病繼續作為研究方向,並聚焦到三個主要方面:蚊媒病毒感染傳播機制研究、蚊媒抗病毒免疫研究、蚊媒病毒新型防治技術研發。

CellPress:

對於蟲媒傳染病來說,您認為未來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程功教授:

蟲媒傳染病有數百種之多並由節肢動物攜帶傳播,多數是典型的人獸共患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因此難於防治,即使通過疫苗或藥物在人群中將病毒清除,病毒仍然會在自然界中長期循環存在,隨時威脅人類健康。基於多年研究經驗,我認為主要挑戰包括:1、缺乏對蟲媒傳染病的科學理解。蟲媒傳染病種類龐雜,由蚊、蜱、白蛉等多種節肢動物媒介攜帶並傳播給宿主。之前該領域的研究主要關注於病原體分類、病原體性質及傳播因素,更多是從宏觀角度觀察描述蟲媒傳染病。由於缺乏對該類疾病的機制研究,導致蟲媒傳染病防治仍採取傳統手段,在疫苗、藥物、新技術方面長期沒有進展。因此,從「源頭」研究和理解蟲媒傳染病的致病機制、傳播機制及宿主免疫保護機制顯得尤為重要。2、新興蟲媒傳染病不斷出現。近20年來,登革熱、西尼羅腦炎、基孔肯亞熱及寨卡熱等一系列蟲媒傳染病相繼在世界不同地區流行,其中登革熱及寨卡熱在全球傳播,引起嚴重公共衛生危機。但是對該類傳染病仍缺乏相關疫苗、藥物及有效幹預手段,如何控制蟲媒傳染病仍然是一個我們必須面對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3、急需研發蟲媒傳染病的廣譜防治策略。蟲媒傳染病有數百種之多,某些曾經「默默無聞」的病毒也可能突然暴發流行(如寨卡病毒引起的全球公共衛生事件),導致蟲媒傳染病層出不窮。但是針對每種蟲媒傳染病均研發藥物和疫苗又不現實,因此需要思考和尋找對蟲媒傳染病的廣譜防治策略,未來能有效控制該類疾病的傳播流行。

CellPress:

您覺得公眾對於蟲媒傳染病的哪些方面應該了解更多?

程功教授:

我認為首先要促進公眾了解蟲媒傳染病的危險性。蚊子可以傳播瘧疾、淋巴絲蟲病、登革熱、寨卡熱、乙型腦炎和西尼羅河病等嚴重疾病;蠅類可以傳播盤尾絲蟲病、利什曼病和非洲人類錐蟲病;蜱蟲可以傳播萊姆病、出血熱及多種腦炎。今天全世界80%以上的人口面臨蟲媒傳染病的感染風險,一半人口面臨兩種或兩種以上罹患蟲媒傳染病的風險。這些疾病多數沒有疫苗或藥物、嚴重感染可導致較高死亡率。所以公眾應該更多地了解蟲媒傳染病的危險性,從而提高警惕,做好防護,降低蟲媒傳染病傳播的風險;其次公眾要了解防治蟲媒傳染病的重要性。蟲媒傳染病曾是人類社會的主要威脅之一,曾經的六大國際檢疫傳染病中有四種都是蟲媒傳播疾病。近年來,蟲媒傳染病多次暴發流行,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蟲媒傳染病的威脅也在不斷增加,比如登革熱在我國的流行呈明顯上升,因此蟲媒傳染病防治未來將成為我國公共衛生的一項重要需求。

CellPress:

您對剛剛進入科研界的年輕科學家們有何建議?

程功教授:

我是2011年回國建立實驗室開展獨立研究,目前已近十年時間。回顧自己的研究經歷,有幾點建議與大家共勉:1、堅持自己的研究方向,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在一個領域內深入挖掘不隨便追逐熱點,終究會取得科研上的突破和領域內科學家的認可。2、將您的實驗室成員視為隊友。作為實驗室負責人,須準確把握科研方向,為團隊確定研究重點;同時要認真聽取博士後及研究生等團隊成員的意見和建議,並經常與他們討論有關課題和科研思路,爭取做到「授之與漁」。平時多多關心團隊成員的工作和生活的日常問題。3、善於創建協作環境。合作是當前科學實踐的基石,合作能夠使科學家們解決一個實驗室無法完成的、昂貴或跨學科的項目。將科學作為一項集體努力也為學習和專業發展帶來了許多機會,特別是對於早期職業研究人員而言。因此,作為實驗室負責人,需要積極促進實驗室內及實驗室間的協作,「集思廣益」解決科學問題。

本文參考文獻(上線划動查看)

1. Yin, C., Sun, P., Yu, X., Wang, P. & Cheng, G. Roles of Symbiotic Microorganisms in Arboviral Infection of Arthropod Vectors. Trends in Parasitology36, 607-615, doi:10.1016/j.pt.2020.04.009 (2020).

2. Gao, H., Cui, C., Wang, L., Jacobs-Lorena, M. & Wang, S. Mosquito Microbiota and Implications for Disease Control. Trends in Parasitology36, 98-111, doi:10.1016/j.pt.2019.12.001 (2020).

3. Cirimotich, Chris M., Ramirez, Jose L. & Dimopoulos, G. Native Microbiota Shape Insect Vector Competence for Human Pathogens. Cell Host & Microbe10, 307-310, doi:10.1016/j.chom.2011.09.006 (2011).

4. Ramirez, J. L. et al. Reciprocal Tripartit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Aedes aegypti Midgut Microbiota, Innate Immune System and Dengue Virus Influences Vector Competence. 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6, e1561, doi:10.1371/journal.pntd.0001561 (2012).

5. Narasimhan, S. & Fikrig, E. Tick microbiome: the force within. Trends in Parasitology31, 315-323, doi:10.1016/j.pt.2015.03.010 (2015).

6Guégan, M. et al. The mosquito holobiont: fresh insight into mosquito-microbiota interactions. Microbiome6, 49, doi:10.1186/s40168-018-0435-2 (2018).

7. Coon, K. L., Brown, M. R. & Strand, M. R. Mosquitoes host communities of bacteria that are essential for development but vary greatly between local habitats. Molecular Ecology25, 5806-5826, doi:10.1111/mec.13877 (2016).

8. Zhang, R. et al. Regulation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 in Aedes aegypti Aag2 Cells.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7, doi:10.3389/fcimb.2017.00022 (2017).

9. Lee, W.-J. & Kim, S.-H. Role of DUOX in gut inflammation: lessons from Drosophila model of gut-microbiota interactions.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3, doi:10.3389/fcimb.2013.00116 (2014).

10. Cheng, G., Liu, Y., Wang, P. & Xiao, X. Mosquito Defense Strategies against Viral Infection. Trends Parasitol32, 177-186, doi:10.1016/j.pt.2015.09.009 (2016).

論文作者團隊介紹

程功

教授

程功教授在蚊媒病毒感染傳播機制與抗病毒免疫研究領域進行長期探索,已取得了一系列的具有創新性和國際影響的研究成果,其一系列工作促進了蚊媒病毒傳染病知識概念體系的發展和完善,代表著我國在蚊媒病毒傳染病這一生命醫學熱點領域的重要突破。以上研究在《自然》、《細胞》及其子刊等主流刊物發表,獲得多項發明專利授權並申請國際專利。程功教授的研究工作已處於蚊媒病毒研究領域的世界前沿,他的科研工作成果已受到廣泛認可。

程功教授曾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類)一等獎 (第一完成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國家自然基金委重點項目、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英國皇家醫學會「牛頓高級學者」、談家楨生命科學獎、樹蘭醫學青年獎、中源協和生命創新獎、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科技部/蓋茨基金會「Grand Challenge青年科學家」等獎勵榮譽。擔任中國昆蟲學會昆蟲比較免疫與互作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微生物學會微生物生物安全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實驗動物學會媒介實驗動物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媒介生物學及控制專業委員會委員、國際應急管理協會亞太衛生應急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等學術職務。

Email:gongcheng@mail.tsinghua.edu.cn

相關文章信息

相關文章發表在CellPress細胞出版社

綜述期刊Trends in Parasitology上,

點擊「閱讀原文」或掃描下方二維碼查看論文

▌論文標題:

Roles of Symbiotic Microorganisms in Arboviral Infection of Arthropod Vectors

▌論文網址:

https://www.cell.com/trends/parasitology/fulltext/S1471-4922(20)30106-9

▌DOI:

https://doi.org/10.1016/j.pt.2020.04.009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微生物所撰寫植物蟲媒病原抗性機制綜述文章
    多數病原微生物通過媒介昆蟲(簡稱「蟲媒」)通過刺吸和吸血等取食過程從感染宿主傳播給健康宿主,引起蟲媒疾病。多數蟲媒病毒病至今缺乏像臨床藥物和疫苗等在內的有效控制手段,在人及動植物領域,對於新發突發蟲媒病毒病均只能在暴發後採取被動控制措施。
  • 中科院微生物所蟲媒微生物團隊受邀綜述植物蟲媒病原抗性機制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是國內最早開展蟲媒病害研究的科研機構之一,周家熾先生是我國第一個病毒研究室的創始人,他早期通過研究線蟲傳小麥蜜穗病的發生規律,在1946年發表研究論文,提出通過土壤線蟲媒介的控制來實現對病害細菌的防治策略(1),最終我國成功的消滅了這種病害。
  • 微生物所葉健團隊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植物雙生病毒衛星DNA編碼的βC1蛋白可以通過靶向光信號途徑的PIF轉錄因子家族調控的蟲媒病毒抗性,促進蟲媒病毒的快速傳播,揭示了光調節雙生病毒-煙粉蝨-植物三者互惠共生的新機制。本研究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以雙生病毒中國番茄黃化曲葉病毒TYLCCNV與衛星DNA形成的侵染複合物為研究對象,發現雙生病毒衛星感病植物和對媒介昆蟲煙粉蝨的吸引作用只有在光照條件下才會發生,而在黑暗條件下不會發生(圖1A和1B)。
  • 研究報導蟲媒DNA病毒劫持宿主印跡基因逃逸表觀抑制新發現
    研究發現蟲媒DNA雙生病毒誘導植物異常表達一個編碼E3 ligase的印跡基因,通過泛素化降解DNA甲基轉移酶,從而逃逸宿主甲基化抑制,促使病毒早期基因轉錄和病毒積累。雙生病毒是一類單鏈環狀的植物DNA病毒,能夠侵染包括玉米,番茄,木薯等多種重要的農作物,對農業生產造成十分嚴重的危害。
  • 微生物所葉健課題組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已知超過1480種植物病毒中,近80%由媒介昆蟲傳播,植物蟲傳病毒是制約我國農作物高產穩產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往作物病毒病害的研究注重於病毒和植物宿主兩個方面,而實際上參與病毒傳播、病害發生的因子還有傳毒媒介昆蟲以及光照、溫度、氣候、生物周期節律等環境因子。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生化反應,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並存儲為化學能,最終為人類和其他動物提供必需的食物和能量。
  • Nature綜述帶你讀懂微生物在氮循環中的作用 | 熱心腸日報
    Soil bacterial networks are less stable under drought than fungal networks2018-08-02, doi: 10.1038/s41467-018-05516-7【主編評語】土壤微生物群落在生態系統功能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尚不清楚微生物群落的共現性網絡如何響應類似極端氣候等環境擾動。
  • 科研人員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植物雙生病毒衛星DNA編碼的βC1蛋白可以通過靶向光信號途徑的PIF轉錄因子家族調控的蟲媒病毒抗性,促進蟲媒病毒的快速傳播,揭示了光調節雙生病毒-煙粉蝨-植物三者互惠共生的新機制。 該研究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研究人員進一步以雙生病毒中國番茄黃化曲葉病毒TYLCCNV與衛星DNA形成的侵染複合物為研究對象,發現雙生病毒衛星感病植物和對媒介昆蟲煙粉蝨的吸引作用只有在光照條件下才會發生,在黑暗條件下不會發生(圖1A和1B)。
  • 郭惠珊組發表蟲媒DNA病毒劫持宿主印跡基因逃逸表觀抑制新發現
    研究發現蟲媒DNA雙生病毒誘導植物異常表達一個編碼E3 ligase的印跡基因,通過泛素化降解DNA甲基轉移酶,從而逃逸宿主甲基化抑制,促使病毒早期基因轉錄和病毒積累。雙生病毒是一類單鏈環狀的植物DNA病毒,能夠侵染包括玉米,番茄,木薯等多種重要的農作物,對農業生產造成十分嚴重的危害。
  • Nature綜述:菌根共生的獨特性和共性
    此外,單個真菌可以侵染不同寄主植物,建立一個「共同的菌根網絡」(圖1);也就是連接不同植物個體的地下菌絲網。菌根真菌現在被認為是植物微生物的主要組成部分,生物多樣性與多細胞個體緊密聯繫的微生物群落生態系統,對人類的影響不亞於對植物健康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菌根真菌可以作為所謂微生物革命的驅動者;即開發可持續的、以微生物為基礎的工具,以提高植物健康和生產力。
  • 研究揭示共生信號組分CERBERUS調控根瘤菌侵染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謝芳團隊以CERBERUS is critical for stabilization of VAPYRIN during rhizobial infection in Lotus japonicu為題在國際學術期刊New Phytologist發表研究論文,揭示共生信號組分
  • Cell | 共生微生物通過誘導IFN-β調節抗病毒感染
    但目前對特定共生微生物與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的了解還不夠清楚。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共生微生物在調節宿主生理系統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微生物如何與宿主相互作用不僅能夠填補生物學上的空白,也對人類疾病潛在的治療靶點提供了一個平臺。
  • 科學網—共生病毒可維持腸道黏膜免疫功能
    本報訊 在人們通常的印象裡,病毒對人體有百害而無一利。事實上,有些病毒可以「以毒攻毒」,有助於人類的健康。
  • 【中國科學報】共生病毒可維持腸道黏膜免疫功能
    在人們通常的印象裡,病毒對人體有百害而無一利。事實上,有些病毒可以「以毒攻毒」,有助於人類的健康。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基礎醫學院、中科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教授周榮斌、江維、朱書課題組率先發現腸道內的共生病毒對維持腸道免疫穩態發揮重要作用,並揭示了其發揮作用的細胞和分子機制。
  • 微生物所孔照勝研究組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精細調控共生...
    根瘤菌能夠侵染豆科植物並誘導根皮層分裂形成共生根瘤,根瘤菌在根瘤共生細胞中形成類菌體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供宿主植物直接利用的氨態氮,上述氮轉換作用稱之為共生固氮(Symbiotic Nitrogen Fixation)。
  • 研究揭示轉錄因子NIN在根瘤菌侵染時的關鍵作用
    2月1日,Plant Physiology 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英國約翰·英納斯中心植物和微生物科學聯合研究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 for
  • 我國科研人員揭示病毒劫持宿主感病基因的新計謀
    但是這些VSR蛋白自身在病毒侵染早期是如何逃逸被抑制的分子機制卻從未被探究。研究發現蟲媒DNA雙生病毒誘導植物異常表達一個編碼E3 ligase的印跡基因,通過泛素化降解DNA甲基轉移酶,從而逃逸宿主甲基化抑制,促使病毒早期基因轉錄和病毒積累。
  • 科學網—抗病基因與植物病毒的智能戰
    近日,國際植物病理學權威雜誌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植物病毒學實驗室的綜述論文,全面而系統地總結了番茄斑萎病毒屬病毒如何劫持和利用寄主因子成功侵染植物以及病毒與寄主先天免疫系統的相互博弈過程,並對該領域今後的研究方向和內容進行了展望。
  • 我們與病毒共生
    我們可能與古老病毒共生!病毒是生命的早期形態...生命起源的自然條件--生命起源的問題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但生命起源應該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過程,不論我們是否認識到這個過程,這個過程都是存在的。為了複製,它不得不進入新形成的細胞生命中利用細胞生命的原料。這樣一個新的寄生方式的生命也誕生了,這就是現在我們說的病毒。從以上敘述可知,病毒生命可以說是早期裸露的核酸生命的直系後裔,也是比細胞生命更早的生命形態。
  • 中科院微生物所孔照勝團隊在共生互作界面形成與調控機制方面取得...
    根瘤中的共生體(Symbiosome)是共生細胞中一種特殊的細胞器,也是最基本的固氮單元。共生體是由類菌體(Bacteroids)和一層植物起源的共生體膜結構共同組成。目前對於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早期侵染及根瘤器官發生的信號傳導方面的研究較為清楚,但對共生互作界面(Symbiotic interface)形成的調控機制卻知之甚少,特別是對共生體膜(約為細胞質膜面積的幾十倍)的快速擴張機制還不清楚。
  • 研究揭示甘蔗花葉病毒幹擾RNA剪接促進侵染—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周濤課題組建立了玉米—SCMV病理研究系統,探索病毒侵染致病的分子機制。 病原物侵染通常幹擾真核寄主的RNA剪接模式。在病毒—植物互作中,目前還不清楚病毒對寄主可變剪接模式的改變到底是其侵染過程中的附帶效應,還是一種病毒調控寄主基因表達,進而有利於其侵染致病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