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孔照勝研究組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精細調控共生...

2020-12-03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

根瘤菌能夠侵染豆科植物並誘導根皮層分裂形成共生根瘤,根瘤菌在根瘤共生細胞中形成類菌體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供宿主植物直接利用的氨態氮,上述氮轉換作用稱之為共生固氮(Symbiotic Nitrogen Fixation)。據統計,共生固氮每年可向農業系統中提供大約5000萬噸氮素營養。因此,共生固氮對於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氮素是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共生固氮是豆科植物為了更好地適應氮素匱乏環境演化而來的,其本身是一個耗能的生物學過程,因此豆科植物會根據環境土壤中的氮素水平,開啟或關閉結瘤固氮發育程序。有趣的是,環境土壤中低濃度的氮素會促進結瘤固氮,而高濃度氮素則抑制結瘤固氮。但是自從1916年Fred和Graul發現氮素對根瘤共生固氮具有調節作用以來,目前人們仍然不清楚豆科植物如何感知環境中氮素濃度變化、進而精準調控結瘤固氮的分子細胞機制。

苜蓿和苜蓿根瘤

2020年6月8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孔照勝團隊在Nature Plants 發表了題為Transfer Cells mediate Nitrate Uptake to Control Root Nodule Symbiosis的研究論文。該團隊發現苜蓿根瘤維管組織傳遞細胞特異表達的硝酸鹽轉運體NPF7.6,通過感知環境中硝酸鹽濃度變化,介導其吸收與轉運,調控豆血紅蛋白基因表達來控制一氧化氮穩態及固氮酶活性,從而實現對根瘤發育與共生固氮的精細調控。

傳遞細胞 (Transfer cells) 是一類具有內向生長細胞壁 (Wall ingrowths) 結構的特化細胞,其主要特點是在細胞中形成許多不規則鹿角狀或迷宮狀突起,質膜沿著壁內突褶皺凹陷將細胞壁包裹,擴大了質膜表面積,因此大大增強了細胞對物質的吸收與傳遞。傳遞細胞富含各種轉運蛋白,主要承擔各種溶解物質的短途運輸功能。具體功能主要包括從外界環境中吸收溶質;分泌溶質到外界環境;從周圍組織細胞吸收溶質;分泌溶質到周圍組織細胞。在植物維管組織以及植物表面發揮分泌功能的組織中常常有傳遞細胞的分布。早期研究已經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共生根瘤維管組織中也存在傳遞細胞 (Nodule transfer cells, NTCs),但其分布規律、三維結構及在共生固氮過程中如何調控營養運輸與信號傳遞的機制尚不清楚。

該研究首次大尺度高分辨解析了根瘤維管系統中傳遞細胞的分布規律,並重構了傳遞細胞的內部三維結構:根瘤維管組織中的中柱鞘細胞 (Pericycle)、靠近木質部導管的薄壁細胞(Xylem parenchyma)和靠近韌皮部篩分子的薄壁細胞 (Phloem parenchyma) 都具有內突生長的細胞壁結構,因此均作為傳遞細胞發揮功能(圖1a, b)。傳遞細胞富含線粒體、內質網和胞間連絲,有利於物質的短距離運輸(圖1c)。如果把根瘤維管系統比作連接根瘤侵染細胞(共生固氮細胞)與宿主根系的主航道,那麼傳遞細胞就相當於中轉碼頭,而各種轉運蛋白就是一個個擺渡車,繁忙有序地執行各種複雜的營養物質傳遞與信息交流任務(圖1d,美國舊金山市漁人碼頭的第39號碼頭—Pier 39)。

圖1. 蒺藜苜蓿根瘤維管組織結構及傳遞細胞三維重構

硝酸鹽是土壤中最主要的無機氮素營養形式,並可作為重要的信號分子調節植物器官發育。該研究進一步發現,蒺藜苜蓿中編碼硝酸鹽轉運體的NPF7.6基因在根瘤維管束中特異表達(圖2a),NPF7.6蛋白定位在傳遞細胞的質膜上(圖2b)。敲除NPF7.6基因導致根瘤維管束髮育異常,特別是在傳遞細胞中存在明顯的不規則鋸齒狀質膜結構(圖2c-f)。有趣的是,NPF7.6基因受根瘤菌和高濃度硝酸鹽誘導表達(圖3a, b),提示其調控硝酸鹽介導的根瘤共生固氮。爪蟾卵母細胞生理試驗表明NPF7.6是一個高親和性的硝酸鹽轉運體。更重要的是,與野生型根瘤相比,npf7.6突變體根瘤不能精確感知環境中硝酸鹽的濃度變化進而調控根瘤發育(圖3c)。硝酸鹽模擬吸收試驗進一步表明,npf7.6突變體根瘤從苜蓿根系和外界環境吸收15NO3-的能力與野生型相比均顯著降低(圖3d,e)。上述結果表明,定位於傳遞細胞質膜的NPF7.6能夠通過介導硝酸鹽吸收來調控結瘤及根瘤維管組織的可塑性發育。

圖2. NPF7.6的表達、定位及功能研究

進一步研究發現,在無氮條件下,根瘤菌誘導NPF7.6基因表達,根瘤從宿主植物根系中吸收硝酸鹽來維持根瘤基本生長;在低硝酸鹽濃度下,根瘤菌誘導NPF7.6表達,根瘤吸收外界環境中的硝酸鹽,避免了根瘤發育與宿主生長競爭氮源,從而促進根瘤發育;在處於高硝酸鹽濃度環境中時,根瘤菌與高濃度硝酸鹽同時誘導NPF7.6表達,增進硝酸鹽吸收,根瘤中過量的硝酸鹽抑制豆血紅蛋白基因 (Leghemoglobins,Lbs) 的表達,擾亂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穩態,進而抑制固氮酶 (Nitrogenase) 活性(圖3f, g)。

圖3. NPF7.6的調控作用機制

綜上所述,該研究解決了豆科植物如何感知環境中硝酸鹽濃度變化,進而精細調控根瘤發育及共生固氮這一領域內備受關注的重要科學問題。研究成果為未來有效利用共生固氮、培育高效固氮植物材料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也對苜蓿這一最重要牧草的分子設計育種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中科院微生物所特別研究助理王琪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孔照勝研究員為通訊作者。孔照勝團隊與首都師範大學李樂攻教授團隊合作完成了NPF7.6蛋白的硝酸鹽轉運試驗;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團隊合作完成了NPF7.6蛋白表達及結構預測。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轉基因專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種子創新研究院及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經費的大力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0-0683-6

相關焦點

  • ...孔照勝團隊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調控共生結瘤固氮的機制
    【學術前沿】中科院微生物所孔照勝團隊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調控共生結瘤固氮的機制 2020-06-11 03: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微生物所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精細調控共生結瘤固氮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苜蓿根瘤維管組織傳遞細胞特異表達的硝酸鹽轉運體NPF7.6,通過感知環境中硝酸鹽濃度變化,介導其吸收與轉運,調控豆血紅蛋白基因表達來控制一氧化氮穩態及固氮酶活性,從而實現對根瘤發育與共生固氮的精細調控。氮素是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主要元素。氮肥的使用在增加作物產量中發揮至關重要作用。然而,氮肥的超量使用現象日趨嚴峻。
  • 孔照勝組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精細調控共生結瘤固氮機制
    但是自從1916年Fred和Graul發現氮素對根瘤共生固氮具有調節作用以來,目前人們仍然不清楚豆科植物如何感知環境中氮素濃度變化、進而精準調控結瘤固氮的分子細胞機制。該團隊發現苜蓿根瘤維管組織傳遞細胞特異表達的硝酸鹽轉運體NPF7.6,通過感知環境中硝酸鹽濃度變化,介導其吸收與轉運,調控豆血紅蛋白基因表達來控制一氧化氮穩態及固氮酶活性,從而實現對根瘤發育與共生固氮的精細調控。
  • 中科院微生物所孔照勝團隊在共生互作界面形成與調控機制方面取得...
    根瘤中的共生體(Symbiosome)是共生細胞中一種特殊的細胞器,也是最基本的固氮單元。共生體是由類菌體(Bacteroids)和一層植物起源的共生體膜結構共同組成。目前對於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早期侵染及根瘤器官發生的信號傳導方面的研究較為清楚,但對共生互作界面(Symbiotic interface)形成的調控機制卻知之甚少,特別是對共生體膜(約為細胞質膜面積的幾十倍)的快速擴張機制還不清楚。
  • 調控微生物-昆蟲共生關係動態變化信號分子研究獲進展
    調控微生物-昆蟲共生關係動態變化信號分子研究獲進展 2017-12-01 動物研究所 【字體這些微生物與昆蟲間緊密的互利共生關係顯著提高了昆蟲的適應性;同時,也存在資源上的競爭,形成相互拮抗作用。在這種共生體系中,微生物與昆蟲的關係處於動態變化中,但是在自然生態系統中,調控這種動態變化的信號分子的相關研究報導還不多。  紅脂大小蠹是一種源自美國的重大林業外來入侵害蟲。
  • 遺傳發育所研究組在蛋白質翻譯後修飾調控植物脅迫反應研究中取得...
    甲基化修飾與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依賴的亞硝基化修飾是高度保守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這兩類修飾參與調控眾多生物學過程,包括調控非生物脅迫反應。但二者調控非生物脅迫的分子機制不甚清楚。
  • 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共生互作界面形成與調控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目前對於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早期侵染及根瘤器官發生的信號傳導方面的研究較為清楚,但對共生互作界面(Symbiotic interface)形成的調控機制卻知之甚少,特別是對共生體膜(約為細胞質膜面積的幾十倍)的快速擴張機制還不清楚。
  • 微生物所揭示大麗輪枝菌通過調控脂質代謝和次生代謝以影響致病性...
    微生物,特別是土壤中的細菌和真菌,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會分泌大量小分子化合物——次生代謝物,該物質和初生代謝物不同,其非微生物生長所必需,但對微生物適應外界環境具有重要意義,無論是應對非生物脅迫還是生物脅迫。大麗輪枝菌是棉花黃萎病的致病原,影響棉花纖維的產量和品質。
  • 苜蓿類胡蘿蔔素合成調控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最新成果發表於《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揭示了飼草作物苜蓿的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分子調控機制。苜蓿是優良飼草,也是我國栽培面積最大的一種豆科飼料作物,由於其具有蛋白質豐富、適應性強、能改良土壤和經濟價值高等優點而享有「牧草之王」的美譽。類胡蘿蔔素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一類天然脂溶性色素,在植物光合作用、激素合成、顏色決定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具有抗氧化、抗腫瘤、增強免疫和保護視覺等多種生物學功能,但目前關於類胡蘿蔔素合成的分子調控機制仍不清楚。
  •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粉管生長方向調控機理
    其中,花粉管頂端質膜Ca2+通道被認為是控制花粉管生長方向的核心功能蛋白,通過介導和精細調控胞外Ca2+內流,調控花粉管頂端Ca2+濃度梯度,從而進一步調控花粉管的生長方向。因此,花粉管頂端質膜Ca2+通道就成為從胚珠引導信號到花粉管本身對胚珠引導信號的感知和應答系統這一完整信號鏈的關鍵環節。
  • 微生物所等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獲進展
    地衣作為先鋒生物,能夠風化巖石形成土壤,在地球生態演替中發揮重要功能,是一大類與綠藻或藍細菌共生的專化型真菌,佔自然界已知真菌數量的20%。系統分析表明,地衣化和去地衣化在真菌進化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共生的地衣與寄生、菌根及腐生真菌之間均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謝旗研究組揭示ABA信號調控新機制
    Plant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謝旗研究組揭示ABA信號調控新機制來源 | 遺傳發育所編輯 | 王一,BioArt植物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謝旗研究組和西班牙Pedro L.在研究VPS23A參與調控ABA信號途徑的過程中,謝旗研究組發現,ABA處理同時也影響了VPS23A的穩定性,從而啟動了植物ESCRT複合體組分蛋白穩定性這個空白領域的研究。
  • 微生物所揭示三羧酸循環調控白色念珠菌致病性的機制
    三羧酸循環(TCA)是所有生物物質和能量代謝的核心過程,通過產生「能量貨幣」ATP及代謝中間產物調控細胞重要生理活動。作為Crabtree陰性物種的白色念珠菌,TCA循環在適應人體宿主內低氧和高濃度二氧化碳環境中尤為重要。最近,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黃廣華課題組從TCA循環入手,系統地解析了相關基因在白色念珠菌物質和能量代謝、二氧化碳感應及致病性特徵調控等方面的功能。
  • 研究揭示氣孔保衛細胞分裂精細調控機制
    氣孔保衛細胞根據環境條件變化和節律發生「運動」改變氣孔大小,調控植物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和水分蒸發,直接影響了光合作用碳同化和水分利用效率。模式植物擬南芥FOUR Lips (FLP) 是最早被發現的氣孔發育關鍵基因之一。FLP基因突變可導致保衛細胞母細胞的冗餘分裂,如flp-1突變體中可形成四個保衛細胞相鄰的異常氣孔簇。
  • 植物所金京波研究組揭示SUMO化修飾調控植物遠紅光信號的新機制
    遠紅光調控植物種子萌發、下胚軸伸長、開花時間和花青素積累等生物學過程。植物通過遠紅光受體phytochrome A(phyA)感知遠紅光信號。FAR-RED ELONGATED HYPOCOTYL 1(FHY1)轉運光激活的phyA到細胞核,起始遠紅光信號。
  • 研究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12月9日,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組及合作團隊完成的研究論文Mycorrhizal Symbiosis Modulates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ta to Promote Rhizobia Legume Symbiosis,該研究通過定量微生物組、微生物共發生網絡及微生物群回接實驗等
  • 動物所揭示「腸道菌群—腸—腦」互作調控動物對寒冷環境的適應機制
    動物體內的腸道微生物是否參與了動物的體溫調節和代謝產熱過程呢?該研究組最新的一項研究,進一步揭示了腸道菌群與宿主之間相互作用調控動物對寒冷環境的代謝適應機制。研究發現,布氏田鼠在低溫環境下攝食量和產熱增加,同時腸道中單胺類神經遞質、增食類激素(ghrelin)、短鏈脂肪酸含量也明顯增加,腸道菌群結構有明顯改變。通過配對飼餵(pair-feeding)實驗(即對低溫暴露的動物飼餵與常溫對照組相同的食物量),驗證了低溫導致了腸道菌群的改變,而非攝食量增加所致。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12月9日,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組及合作團隊完成的研究論文Mycorrhizal Symbiosis Modulates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ta to Promote Rhizobia Legume Symbiosis,該研究通過定量微生物組、微生物共發生網絡及微生物群回接實驗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系統在植物根際層面的互作機制
  • 微生物所葉健課題組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光作為主要的環境因子,不僅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每個環節,而且同病害的流行爆發緊密相關。然而光是如何影響植物抗病性,病原微生物又是如何適應宿主抗性機制從而促進自身的傳播等問題,尚亟待得到科學解答。
  • 中科院微生物所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獲得突破性進展
    地衣是一大類與綠藻或藍細菌共生的專化型真菌,佔自然界已知真菌數量的20%。系統進化分析表明,地衣化和去地衣化在真菌進化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共生的地衣與寄生、菌根及腐生真菌之間均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地衣是互惠共生的典範,也是揭示真菌進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