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揭示大麗輪枝菌通過調控脂質代謝和次生代謝以影響致病性...

2020-12-06 瀟湘晨報

微生物,特別是土壤中的細菌和真菌,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會分泌大量小分子化合物——次生代謝物,該物質和初生代謝物不同,其非微生物生長所必需,但對微生物適應外界環境具有重要意義,無論是應對非生物脅迫還是生物脅迫。大麗輪枝菌是棉花黃萎病的致病原,影響棉花纖維的產量和品質。在侵染宿主時,大麗輪枝菌會分泌大量次生代謝物,這些次生代謝物幹擾了宿主的正常生命活動,使宿主免疫力下降,從而促進病原菌的入侵。目前,學界尚不清楚大麗輪枝菌通過調控脂代謝及次生代謝以影響致病性的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孔照勝課題組揭示了大麗輪枝菌侵染棉花過程中通過調控脂質代謝和次生代謝以影響致病性的機制。相關研究成果以Verticillium dahliae VdBre1 Is Required for Cotton Infection by Modulating Lipid Metabolism and Secondary Metabolites為題,發表在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上。

研究發現,組蛋白E3連接酶VdBre1能夠調控病原菌脂質代謝,進而影響次生代謝物的合成。通過對敲除突變體的觀察發現,與野生型相比,突變體的生長速率和產孢數量明顯下降;侵染棉花實驗表明,突變體的致病能力完全喪失。通過對突變體侵染棉花根部過程的顯微觀察發現,突變體能夠在根部表面附著和生長,但不能進入根的維管束。進一步通過轉錄組和代謝組分析發現,與野生型相比,突變體在脂質的代謝上有明顯異常,同時體內的萜類和聚酮化合物明顯減少。通過對脂滴的染色發現,與野生型相比,突變體孢子中脂滴的大小發生了明顯異常。該研究為大麗輪枝菌的生物防控提供了一個新靶標。

孔照勝為論文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王歡為論文第一作者,副研究員田娟和博士生陳斌參與了部分研究工作。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支持。

論文連結

VdBre1能夠調控大麗輪枝菌脂質代謝和次生代謝物的合成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植物次生代謝調控新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由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所研究員陳曉亞帶領的課題組,研究發現植物揮發性萜類的生物合成通過
  • 陳曉亞院士小組研究揭示植物次生代謝調控新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由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所研究員陳曉亞帶領的課題組,研究發現植物揮發性萜類的生物合成通過
  • New Phytologist:發現大麗輪枝菌核定位效應分子跨界調節植物免疫...
    大麗輪枝菌是一種具有廣泛寄主的土傳植物病原真菌,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嚴重的黃萎病害,每年對我國棉花生產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與絕大多數病原微生物一樣,該真菌依賴於其分泌的效應分子(effector,或效應蛋白)克服植物先天免疫,從而定殖寄主。而抗性植物往往能夠識別效應分子、激活更加強烈的植物免疫(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或ETI),抑制病原菌的成功定殖。目前大麗輪枝菌中已發現能夠被植物識別、引起ETI的效應分子極少,並且尚未發現能夠直接進入植物細胞核調控免疫反應的效應因子。
  • 易凡團隊揭示腎臟足細胞脂質代謝穩態調控的分子機制
    而足細胞內脂質蓄積與循環中脂質含量並無直接關係,重要的是足細胞自身可表達多種脂質代謝相關基因,糖尿病可引起足細胞內脂代謝重編程,通過影響脂質的合成、攝取、分解、流出等過程直接調節足細胞區域內脂質代謝穩態,進而影響腎臟的功能。因此,深入探討足細胞內脂質代謝穩態的調控機制、尋找有效的治療靶點糾正脂質代謝失衡,減輕足細胞功能紊亂,對於防治糖尿病腎病具有重要的意義。
  • 微生物所揭示三羧酸循環調控白色念珠菌致病性的機制
    每年由念珠菌引起的女性陰道感染病例達7500萬,鵝口瘡病例達1300萬,血液和深部器官感染人數40萬以上。由於對念珠菌基本生物學和感染機理的研究相對落後,目前臨床上預防和治療念珠菌病的藥物非常有限。菌絲髮育是白色念珠菌最重要的致病性特徵,抑制菌絲髮育導致該病原菌毒性急劇下降。因此,菌絲髮育相關因子也是新型抗念珠菌藥物的理想作用靶標。
  • 微生物所郭惠珊研究組報導土傳病原真菌染色質重塑抵禦寄主ROS脅迫...
    在酵母和動植物中發現,染色質重塑複合物通過調節染色質上核小體的分布、染色質的結構以及控制基因的表達等方式來影響細胞的生長發育,並參與DNA修復的調控。病原菌染色質重塑複合物是否應答寄主產生的ROS修復DNA的損傷尚不清楚。
  • 微生物所在土傳病原真菌染色質重塑抵禦寄主ROS脅迫研究中獲進展
    在酵母和動植物中發現,染色質重塑複合物通過調節染色質上核小體的分布、染色質的結構以及控制基因的表達等方式來影響細胞的生長發育,並參與DNA修復的調控。  郭惠珊課題組以造成棉花黃萎病的土傳真菌——大麗輪枝菌為研究對象,發現大麗輪枝菌染色質重塑組分VdDpb4和VdIsw2參與寄主ROS
  • 劉穎組報導HLH-11/TFAP4響應營養物質水平調控脂質代謝
    有研究表明,轉錄因子HLH-30/TFEB【3,11】,核激素受體NHR-49/PPARα【5-6】能夠在食物缺乏的情況下,通過調節脂質代謝基因的轉錄,促進脂質的分解供能。然而,營養條件對脂質代謝的調控機制仍需要更近一步的研究。
  • Cell:cPLA2-MAVS通過代謝調控星形膠質細胞的致病性
    近日,美國哈佛醫學院等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Metabolic Control of Astrocyte Pathogenic Activity via cPLA2-MAVS」的文章,發現機體cPLA2-MAVS通過代謝調控星形膠質細胞的致病性
  • 晝夜節律與脂質代謝
    國內外關於生物鐘與脂肪代謝相關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宿主節律系統與脂肪代謝的互作關係,並從激素(褪黑素、瘦素以及糖皮質激素)、腸道微生物和能量代謝角度探討了節律系統與脂肪代謝的互作機制以及影響因素。
  • 【學術前沿】劉穎組報導HLH-11/TFAP4響應營養物質水平調控脂質代謝
    有研究表明,轉錄因子HLH-30/TFEB【3,11】,核激素受體NHR-49/PPARα【5-6】能夠在食物缺乏的情況下,通過調節脂質代謝基因的轉錄,促進脂質的分解供能。然而,營養條件對脂質代謝的調控機制仍需要更近一步的研究。
  • Nature子刊:HLH-11/TFAP4響應營養物質水平調控脂質代謝
    in response to nutrient availability」的研究論文,揭示秀麗隱杆線蟲轉錄調控蛋白HLH-11及其哺乳動物同源蛋白TFAP4能夠感知營養條件,調控脂質代謝。感知環境中可供利用的營養物質水平,並根據營養條件變化對自身代謝作出適應性地調控,對於機體的生存至關重要。脂質是機體儲存能量的重要形式。在食物缺乏的情況下,快速有效的利用脂質供能可以為機體提供生存優勢,因此該機制在物種間具有保守性。環境中營養物質水平的變化能夠調控脂質代謝相關酶的轉錄,導致代謝的重編程。
  • 上海生科院等在脂質代謝調控研究中獲進展
    ACAT2蛋白半胱氨酸的泛素化》),該工作揭示了細胞適應脂質過度累積引起活性氧增多的分子機制,為糖尿病的藥物研發提供新思路。李伯良與宋保亮長期合作從事膽固醇代謝調控研究,他們發現膽固醇酯合成酶ACAT2通過在其277位的半胱氨酸殘基上進行泛素化修飾而降解,膽固醇和脂肪酸誘導的ROS可氧化該半胱氨酸殘基,從而抑制ACAT2
  • 2013國際植物次生代謝與代謝工程研討會在武漢召開
    由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發起並主辦的2013國際植物次生代謝與代謝工程研討會於7月5日至7日在武漢召開。植物的次生物質在維護植物自身的生存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抗逆,抗病等,而這些次生代謝物質大多數是具有顯著的抗腫瘤、抗癌、抗氧化、降低血脂和膽固醇等作用的有效成分,與人類的健康密切相關。
  • 昆明植物所在玉米抗蟲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的合成調控機制...
    昆明植物所在玉米抗蟲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的合成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0-09 昆明植物研究所 目前,儘管植物抗蟲分子機理在某些植物,如擬南芥、野生菸草和番茄等物種中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但是關於玉米抗蟲機制的研究卻很少。研究表明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BXs)是玉米中重要的抗蟲物質,並且其合成途徑也被廣泛研究,但是關於該類化合物合成的調控機制仍缺乏研究。
  • 昆明植物所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研究取得進展
    最近,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沈月毛主持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的生物學功能及生物合成研究」通過了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的結題驗收。專家組在評審後認為,該項研究從菌株篩選、化合物分離、結構確定到生物合成途徑探索及生物活性評價等都取得了明顯的成績,為探索和利用內生菌資源,開展其生物學活性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該項目以天然產物化學為基礎,以生理活性為導向,系統開展了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的製備,生物學功能及作用機制探討,生物合成及合成機制研究等工作。
  • 郭惠珊研究組揭示土傳病原真菌逃避寄主免疫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土傳維管束病原真菌逃避幾丁質寡糖誘發免疫的分子機制。先前的多項研究表明,在氣傳真菌中(例如稻瘟菌、灰黴菌等)都通過外泌含有LysM結構域的一類效應子,競爭性結合幾丁質寡糖,阻斷幾丁質和植物膜受體結合,從而幫助病原菌逃避幾丁質誘發的免疫反應。然而,在土傳病原真菌中這類蛋白並沒有起到抑制植物免疫的作用。土傳病原真菌相對於氣傳真菌有著更廣泛的寄主範圍,它們如何成功逃避幾丁質誘發的寄主免疫反應一直是個謎。
  • 動物所發現動物食糞行為通過影響腸道菌群調控其能量代謝和認知行為
    此外,食糞行為還可幫助食草動物獲取必要的腸道菌群,保持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和功能。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德華研究組揭示小型哺乳動物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的食糞行為對腸道菌群和記憶認知的影響,發現食糞行為可通過改變腸道菌群而調控能量代謝和認知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