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惠珊研究組揭示土傳病原真菌逃避寄主免疫的新機制

2020-12-04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的郭惠珊研究員團隊在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題為「Deacetylation of chitin oligomers increases virulence in soil-borne fungal pathogen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土傳維管束病原真菌逃避幾丁質寡糖誘發免疫的分子機制。

幾丁質是真菌細胞壁的重要組分之一,病原真菌在侵染寄主過程中釋放的幾丁質寡糖作為一種病菌分子模式PAMP(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被寄主具有LysM 結構域的膜受體CERK(receptor chitin elicitor receptor kinase )識別,從而誘發寄主先天免疫。先前的多項研究表明,在氣傳真菌中(例如稻瘟菌、灰黴菌等)都通過外泌含有LysM結構域的一類效應子,競爭性結合幾丁質寡糖,阻斷幾丁質和植物膜受體結合,從而幫助病原菌逃避幾丁質誘發的免疫反應。然而,在土傳病原真菌中這類蛋白並沒有起到抑制植物免疫的作用。土傳病原真菌相對於氣傳真菌有著更廣泛的寄主範圍,它們如何成功逃避幾丁質誘發的寄主免疫反應一直是個謎。

郭惠珊課題組以造成棉花黃萎病的土傳真菌-大麗輪枝菌為對象,發現一個聚多糖脫乙醯酶基因(VdPDA1)的缺失嚴重影響了大麗輪枝菌的致病性;VdPDA1在大麗輪枝菌侵染早期被快速誘導表達,並在大麗輪枝菌和寄主的互做界面的菌絲頸環處大量積累外泌到寄主質外體空間。體外生化實驗表明,VdPDA1在鹼性環境中(PH=8)對可溶性幾丁質寡糖具有很強的幾丁質脫乙醯酶活性。進一步的試驗證明,脫乙醯後的幾丁質寡糖由於不能誘發CERK的二聚化,阻止了免疫信號在胞內的傳遞,進而抑制了寄主的免疫反應(圖);雙遺傳試驗也進一步驗證了VdPDA1抑制CERK的免疫誘導活性。更重要的是,對5714個不同來源的真菌聚多糖脫乙醯酶家族蛋白的聚類分析發現,與VdPDA1聚在一支的主要是土傳病原真菌的一類VdPDA1-like蛋白,隨後的生化和遺傳學試驗也證明了這類VdPDA1-like蛋白也具有和VdPDA1類似的生化和生物學功能。

圖:乙醯基團(acetyl)在幾丁質寡糖被膜受體識別誘發免疫反應中起關鍵作用;

VdPDA1去乙醯化抑制了幾丁質寡糖誘導的膜受體的二聚化,從而抑制誘導免疫反應。

綜上所述,該研究發現了土傳病原真菌利用外泌幾丁質脫乙醯酶對可溶性的幾丁質進行去乙醯化修飾,使其喪失免疫活性從而逃避寄主的免疫識別,揭示了一種土傳病原真菌逃逸植物免疫識別的全新而普遍的機制。本研究為深入理解土傳病原菌的致病機制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該工作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郭惠珊研究員團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周儉民研究員,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張杰研究員合作完成。郭惠珊課題組博士後高峰和博士研究生張博森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郭惠珊研究員為通訊作者。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論文連結:www.nature.com/articles/s41477-019-0527-4

相關焦點

  • 郭惠珊研究員主導的「土傳病原真菌的強致病性研究」入選2020中國...
    《進展》共發布10項能夠充分代表2019年我國農業科技前沿研究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的基礎科學研究成果,涵蓋基因編輯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替加環素新型耐藥基因、非洲豬瘟病毒結構解析、土傳病真菌和農業氮素管理等研究領域,將有力促進相關應用技術研究,進而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生物安全、「舌尖上」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 微生物所郭惠珊研究組報導土傳病原真菌染色質重塑抵禦寄主ROS脅迫...
    stress的研究論文,發現了土傳病原真菌通過染色質重塑應對寄主活性氧物質(ROS)的脅迫,修復ROS造成的真菌DNA損傷。病原菌與植物的互作過程中,植物病原菌的胞外物質(如真菌細胞壁組分,細菌鞭毛,分泌蛋白等)會誘導植物免疫相關蛋白(如RBOHD)產生大量的ROS。ROS作為植物防禦的第一道防線,一方面啟動傳遞免疫信號,另一方面直接抑制病原菌的生長。ROS可能氧化胺基酸,破壞蛋白功能;氧化脂質體,改變細胞膜通透性,破壞其功能;還可能氧化DNA, 損傷遺傳物質。
  • 土傳病原真菌染色質重塑抵禦寄主ROS脅迫研究獲進展
    dahliae chromatin remodeling facilitates the DNA damage repair in response to plant ROS stress 的研究論文,發現了土傳病原真菌通過染色質重塑應對寄主活性氧物質(ROS)的脅迫,修復ROS造成的真菌DNA損傷。
  • 微生物所在土傳病原真菌染色質重塑抵禦寄主ROS脅迫研究中獲進展
    facilitates the DNA damage repair in response to plant ROS stress 的研究論文,發現了土傳病原真菌通過染色質重塑應對寄主活性氧物質(ROS)的脅迫,修復ROS造成的真菌DNA
  • New Phytologist:發現大麗輪枝菌核定位效應分子跨界調節植物免疫...
    大麗輪枝菌是一種具有廣泛寄主的土傳植物病原真菌,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嚴重的黃萎病害,每年對我國棉花生產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與絕大多數病原微生物一樣,該真菌依賴於其分泌的效應分子(effector,或效應蛋白)克服植物先天免疫,從而定殖寄主。而抗性植物往往能夠識別效應分子、激活更加強烈的植物免疫(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或ETI),抑制病原菌的成功定殖。目前大麗輪枝菌中已發現能夠被植物識別、引起ETI的效應分子極少,並且尚未發現能夠直接進入植物細胞核調控免疫反應的效應因子。
  • PLoS Pathogens:揭示LysM蛋白介導的真菌—昆蟲互作效應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王成樹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以Divergent LysM effectors contribute to the virulence of Beauveria bassiana
  • 植物免疫研究與抗病蟲綠色防控:進展、機遇與挑戰
    中山大學的研究組發現了水稻中兩個含lysin motif(LysM)結構域的PRR蛋白OsLYP4和OsLYP6作為免疫受體識別細菌肽聚糖和真菌幾丁質, 激活植物免疫反應, 是在植物中首個發現的細菌與真菌雙重分子模式識別受體. 我國學者還多次發現類受體激酶在針對細菌、真菌和昆蟲病原的抗性中發揮重要作用.
  • 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實研究組揭示了HBV實現免疫逃逸的新機制
    1月4日,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實研究組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為「Hepatitis B virus rigs the cellular metabolome to avoid innate immune recognition
  • 西南大學李加納/錢偉團隊揭示核盤菌侵染寄主的新機制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是一種毀滅性的壞死性真菌病原菌該研究報導了核盤菌通過上調『copper ion import/transport』途徑吸收寄主的銅離子清除病原物體內ROS促進侵染,抗病寄主通過維持銅離子的穩態來限制核盤菌銅離子的吸收,抵抗核盤菌的侵染的互作機制。
  • 上海科學家揭示「發燒提高免疫」新機制
    上海科學家揭示「發燒提高免疫」新機制 2019-01-21 21:16:2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丁寶秀
  • Cell Met|NAD+代謝調節腫瘤免疫逃避等新機制
    程序性死亡配體1 (PD-L1) 在多種癌症中高表達,並通過與其在T細胞表面的受體PD-1相互作用來調節免疫逃避,導致T細胞衰竭。然而,NAD+代謝在免疫檢查點調節和免疫逃避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上在線發表了題為 NAD+ metabolism maintains inducible PD-L1 expression to drive tumor immune evasion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
  • 我校科學家為防治真菌病害找到新途徑
    稻瘟病、麥瘟病、獼猴桃褐斑病乃至皮膚癬、腳氣……從科學的角度,這些廣泛發生在動植物和人類身上的疾病都是由於真菌侵染而產生,目前治療真菌病害的普遍方法是通過提高「病號」自身抵抗力間接對抗真菌疾病。是否能反過來直接使致病真菌削弱甚至失去攻擊力?
  • 四川農大科學家為防治真菌病害找到新途徑
    ,目前治療真菌病害的普遍方法是通過提高「病號」自身抵抗力間接對抗真菌疾病。是否能反過來直接使致病真菌削弱甚至失去攻擊力?近日,四川農業大學陳學偉教授團隊帶來好消息,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真菌侵染結構形成的調控新機制,為直接削弱致病真菌攻擊力這一思路提供了新證據,並且還為防治多種真菌病害提供了新靶標和新策略,同時他們已經找到了一種有效防治動植物真菌病的化合物。
  • 【學術前沿】王紅陽團隊發現NAD+代謝調節腫瘤免疫逃避和改善免疫...
    近年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腫瘤免疫治療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程序性死亡配體1 (PD-L1) 在多種癌症中高表達,並通過與其在T細胞表面的受體PD-1相互作用來調節免疫逃避,導致T細胞衰竭。PD-1/PD-L1軸抑制劑可顯著增強T細胞應答,並在多種晚期癌症中表現出顯著的臨床應答【1】。
  • 南京農業大學作物疫病團隊揭示病原菌致病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在大豆根腐病發病過程中,大豆疫黴菌通過N-糖基化修飾來保護核心毒性因子免受寄主大豆胞外蛋白酶的攻擊,為實現對作物疫病的可持續控制奠定了新的理論基礎。   據了解,疫黴菌引起的作物疫病曾被稱為「植物瘟疫」,是農作物生產中危害非常嚴重的一類病害,19世紀中期曾引起歐洲的馬鈴薯晚疫病大流行,導致數百萬人餓死或移居他鄉。
  • 王二濤小組首次揭示菌根共生過程中碳轉運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王二濤研究組首次揭示了在叢枝菌根真菌與植物的共生過程中,脂肪酸是植物傳遞給菌根真菌的主要碳源形式,並發現脂肪酸作為碳源營養在植物
  • 上海生科院揭示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的新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的新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6-11-17   今日/總瀏覽:1/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