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農業大學作物疫病團隊揭示病原菌致病新機制

2020-11-23 食品夥伴網

  近日,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王源超教授團隊題為「N-glycosylation shields Phytophthora sojae apoplastic effector PsXEG1 from a specific host aspartic protease」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了在大豆根腐病發病過程中,大豆疫黴菌通過N-糖基化修飾來保護核心毒性因子免受寄主大豆胞外蛋白酶的攻擊,為實現對作物疫病的可持續控制奠定了新的理論基礎。

 

  據了解,疫黴菌引起的作物疫病曾被稱為「植物瘟疫」,是農作物生產中危害非常嚴重的一類病害,19世紀中期曾引起歐洲的馬鈴薯晚疫病大流行,導致數百萬人餓死或移居他鄉。這場被稱為「愛爾蘭大饑荒」的災難是人類歷史的轉折點。目前已經發現的疫病菌有160多種,能侵染上千種植物,是全球糧食和生態安全的重要威脅。在我國,由疫黴菌引起的農作物病害每年導致的經濟損失高達上百億元。但是,由於這類病害具有發病快、變異快、流行快等特點,生產上的防控一直比較困難。

  質外體是植物細胞原生質體的外圍空間,也是植物與微生物相互作用及信號傳導,對環境脅迫作出適應性反應的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關鍵細胞場所。疫黴菌侵染宿主的過程中,在質外體上演著極其複雜和精確的「攻擊、防禦」的軍備競賽,對這個過程的深入了解是全面認識植物免疫的複雜性,發展安全高效病害控制策略的基礎。

 

  該團隊於五年前發現了疫黴菌分泌的糖基水解酶XEG1,通過攻擊植物細胞壁破壞植物的抗病性,但植物也能識別XEG1啟動免疫反應;隨後發現植物通過細胞膜免疫受體RXEG1來識別XEG1,是植物啟動對疫黴菌免疫的分子基礎;對XEG1功能的深入分析發現,疫病菌會利用XEG1的酶活喪失突變體XLP1作為「分子誘餌」,來掩護XEG1對植物的攻擊,首次提出了病原菌攻擊寄主的「誘餌模式Decoy」。如今,圍繞作物疫病菌核心毒性因子XEG1的故事又有了新的篇章,該團隊成功揭示了疫病菌通過N-糖基化修飾來保護核心毒性因子XEG1免受寄主植物胞外蛋白酶GmAP5的攻擊。

 

  XEG1如同大豆疫黴武器庫的核心飛彈,雖然在侵染早期存在被寄主植物大豆分泌的天冬氨酸蛋白酶GmAP5降解的風險,但疫黴菌通過N-糖基化修飾給自己的「核心飛彈」加裝了一個防護罩,從而逃避GmAP5的識別以防護罩「Shield」形式保護XEG1免於被植物降解。本團隊此前鑑定的疫黴菌分泌型分子誘餌XLP1則通過C端缺失逃避了GmAP5的識別,與XEG1競爭性結合抑制子GmGIP1,從而掩護真彈頭XEG1攻擊植物免疫系統。圍繞XEG1攻擊和防禦,本研究首次提出了植物在胞外對病原菌的「多層免疫模式」 (如下圖),該研究從全新的視角認識了病原菌與寄主互作過程的複雜性,其中的大豆天冬氨酸蛋白酶GmAP5是一類新的廣譜抗病基因資源,對XEG1的深入認識為以分泌型核心毒性因子為分子靶標篩選殺菌劑提供了理論依據。

 

  南京農業大學夏業強博士為第一作者,王源超教授為通訊作者,南京農業大學馬振川教授、董莎萌教授、王一鳴教授、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Brett Tyler教授等也參與該研究。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和農業農村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支持。

相關焦點

  • 南京農大作物疫病團隊聚焦「作物大戰病原菌」
    1月28日,南京農業大學作物疫病團隊在《分子植物》上同時在線發表兩篇論文,成果聚焦病原菌的致病因子,從不同角度對效應子攻擊植物以及植物的抗性機理進行深入探究,為涉及糧食安全的科技前沿問題先手把脈。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院長、作物疫病研究團隊王源超教授介紹,疫病菌在致病的過程中分泌大量效應子(Effectors)破壞植物的抗病性,而植物則通過識別特定效應子產生抗性,因此效應子是病原菌致病和植物抗病的關鍵因素。此次發表的兩項成果為改良作物抗病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抗性資源。
  • 南京農大作物疫病團隊聚焦「作物大戰病原菌」—新聞—科學網
    1月28日,南京農業大學作物疫病團隊在《分子植物》上同時在線發表兩篇論文,成果聚焦病原菌的致病因子,從不同角度對效應子攻擊植物以及植物的抗性機理進行深入探究,為涉及糧食安全的科技前沿問題先手把脈。 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院長、作物疫病研究團隊王源超教授介紹,疫病菌在致病的過程中分泌大量效應子(Effectors)破壞植物的抗病性,而植物則通過識別特定效應子產生抗性,因此效應子是病原菌致病和植物抗病的關鍵因素。此次發表的兩項成果為改良作物抗病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抗性資源。
  • 【關注】南京農大連發三篇高水平關於作物疫病等論文,厲害了!
    【關注】南京農大連發三篇高水平關於作物疫病等論文,厲害了! 1月28日,南京農業大學作物疫病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邢維滿課題組合作在著名學術期刊《分子植物》MolecularPlant上在線發表題為「Phytophthorasojae effector PsAvh240 inhibits a host aspartic protease secretion to promote infection」 的研究論文
  • 南京大學發現植物根應答病原菌的新機制
    根部是植物從土壤吸收礦質養分的組織,也是土壤病原菌微生物攻擊的目標。但是,植物如何利用免疫反應提高根部應答病原菌的侵染的分子機理並不清楚。該文章揭示了植物利用PEPs協調病原菌侵染下的根生長的分子機制。在病原菌侵染時,植物降低根部生長,使能量和物質流轉向免疫反應。植物的根尖由根冠、分生區、過渡區和伸長區組成。過渡區是分裂狀態的胚性細胞轉向伸長狀態的區域,控制著主根的伸長。通過表型分析和根部顯微觀察,發現PEPs(包括Pep1和 Pep2)通過PEPR2抑制主根生長,並伴隨著過渡區細胞膨大和側根增多。
  • 南京農業大學植保院張正光教授團隊深入解析稻瘟病菌攻擊水稻免疫...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張正光教授團隊在「eLife」發表題為 「A self-balancing circuit centered on MoOsm1 kinase governs adaptive responses to host-derived ROS inMagnaporthe oryzae」的研究論文,解析了稻瘟病菌蛋白激酶MoOsm1
  • 植保所科學家揭示病毒抑制RNA沉默新機制
    近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獲悉,周雪平研究團隊與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李正和研究團隊在雙生病毒與植物互作方面取得新的研究進展。他們利用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等技術手段,以系統翔實的實驗證據揭示了雙生病毒編碼的一個致病因子通過調控植物內源基因沉默抑制子抵禦寄主防衛反應的新機制。基因沉默(RNA沉默)是植物抵禦病毒侵染的重要防衛機制。目前已知植物病毒均編碼一個或多個RNA沉默抑制子,以抵抗寄主植物RNA沉默介導的防衛反應,但國際科學界對這些抑制子的作用機制了解甚少。
  • Nature Plants | 塞恩斯伯裡實驗室Jonathan Jones團隊揭示賦予馬鈴薯持久抗晚疫病的最佳基因!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與臭名昭著的馬鈴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持續進化軍備競賽中遭受了重要打擊。這種病害在19世紀40年代造成了愛爾蘭的馬鈴薯饑荒,如今仍在繼續降低馬鈴薯的產量,並可能導致毀滅性的損失。
  • 山東農業大學李廈團隊揭示根分生區發育轉錄調控新機制
    Plant Cell | 山東農業大學李廈團隊揭示根分生區發育轉錄調控新機制責編 | 逸雲根尖分生區幹細胞的不斷分裂分化保證根的持續生長9月28日,山東農業大學李廈教授團隊在The Plant Cell 在線發表題為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PLETHORA1 in the Root
  • ISME:中科院南京土壤所褚海燕組揭示關鍵菌群的生物多樣性決定作物...
    導 讀 該研究揭示了長期施肥背景下關鍵微生物菌群多樣性在維持土壤功能和作物產量方面的重要作用,並且找出了與作物產量和土壤養分循環密切相關的多營養級微生物集群,為糧食生產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科學指導。
  • 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研究團隊揭示菌根共生介導的植物氮素轉運途徑
    因此,研究菌根共生不僅可以揭示植物對環境適應的演化機制,而且對於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化肥施用,保護生態環境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氮和磷是農業生產中需求最大的兩大必需營養元素。之前菌根共生提高植物對土壤磷素的吸收利用及其作用機制較為明確,也有間接證據顯示菌根真菌可以從土壤中吸收銨態氮並傳遞給植物。
  • 科學網—揭示一種病原菌—宿主互作分子機理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方瑋)華南農業大學群體微生物研究中心教授張煉輝課題組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揭示了一種全新的病原菌
  • 亞硝酸鹽:腸道病原菌逃避宿主天然免疫增強致病力的重要信號分子
    2013年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Bumler團隊在Science上發表文章指出在感染過程中腸道病原菌能夠和腸道正常菌群競爭生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腸道病原菌能夠表達硝酸鹽還原酶(Nitrate Reductase)。硝酸鹽還原酶把炎症過程中宿主細胞產生的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從而為病原菌在腸道厭氧環境下提供生長必須的能源。
  • 新加坡國立大學俞皓教授團隊揭示父母本協同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
    PLoS Biology | 俞皓教授團隊揭示父母本協同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責編 | 逸雲種子大小決定了植物後代的競爭力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俞皓教授團隊在PLoS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TOP1α, UPF1, and TTG2 regulate seed size in a parental dosage-dependent manner
  • 科學家揭示一種病原菌—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機理—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群體微生物研究中心教授張煉輝課題組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揭示了一種全新的病原菌—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理。
  • 矛與盾之爭---病原菌通過抑制組蛋白乙醯化而調控宿主先天免疫反應
    景傑編者按:植物的先天免疫系統可以識別病原菌並啟動抗病基因的表達,但是在進化過程中,病原菌會演化出新的機制來逃避寄主免疫系統的監控。病原菌侵染常常會導致作物絕收,會造成非常大的經濟損失。最近,中國科學家在Current Biology上發表關於大豆疫黴菌致病的分子機理的研究成果。這項工作由南京農業大學王源超和董莎萌課題組合作完成,他們發現大豆疫黴菌入侵大豆後,釋放的效應子PsAvh23和乙醯化酶複合體SAGA的ADA2亞基結合後,通過幹擾GCN5催化亞基乙醯化組蛋白H3K9而抑制抗病基因的表達,最終導致大豆被該菌感染。
  • 前沿研究丨植物病原菌致病策略:利用效應子挾持寄主內質網
    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刊發《植物病原菌致病策略——利用效應子挾持寄主內質網》,概述了目前病原菌利用效應子挾持寄主內質網抑制植物免疫反應的這一新型致病策略。文章闡明了一些內質網蛋白被病原菌效應子所挾持來抑制內質網應激介導的植物免疫反應和相關的植物防衛反應而促進侵染的過程,有助於理解和明確植物內質網在植物與病原菌互作中的角色以及病原菌挾持和克服寄主內質網應激的分子機制,對今後制定有效的作物改良、基於激活內質網應激介導植物免疫的病蟲害控制策略至關重要。
  • 研究揭示抑制植物免疫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了青枯菌致病新機制,探索通過遺傳改良作物抗病反應的潛力。植物在正常生長情況下,免疫系統(PTI及ETI免疫)受到抑制而不發揮作用;然而,一旦感知到病原菌侵染,免疫系統會立即開展快速而高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