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Plants | 塞恩斯伯裡實驗室Jonathan Jones團隊揭示賦予馬鈴薯持久抗晚疫病的最佳基因!

2021-02-12 植物生物技術Pbj

植物中的抗性基因通過允許植物感知病原微生物並在感知時激活對它們的防禦作用來提供保護(Nature Biotechnology | 最新研究揭示轉多基因賦予小麥對病原真菌的廣譜抗性!)。但是,單一的抗性基因通常只會對抗有限範圍的病原體種族,並且可以被新的變異體克服。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尋找新的抗性基因,以提供針對最廣泛的病原體及其變體的保護,從而在持續的進化軍備競賽中贏得時間。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與臭名昭著的馬鈴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持續進化軍備競賽中遭受了重要打擊。這種病害在19世紀40年代造成了愛爾蘭的馬鈴薯饑荒,如今仍在繼續降低馬鈴薯的產量,並可能導致毀滅性的損失。

在光果龍葵(Solanum americanum)植物中發現了一個新基因及其親緣基因,似乎可以使馬鈴薯對所有的P.infestans種族產生抵抗力。有關新的Rpi-amr1基因的研究論文今天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Nature Plants上發表,題為A complex resistance locus in Solanum americanum recognizes a conserved Phytophthora effector。來自英國諾維奇塞恩斯伯裡實驗室(Science is the lifestyle! 走進英國塞恩斯伯裡實驗室 (TSL)!)的Jonathan Jones教授(Jonathan Jones 課題組點評:RNA剪接—新型的病原菌效應蛋白靶標)和Sophien Kamoun教授(塞恩斯伯裡實驗室Sophien Kamoun課題組解讀植物如何誘騙病原菌)與WUR的Vivianne Vleeshouwers教授以及John Innes中心、慕尼黑工業大學以及東英吉利大學、利茲大學和赫爾大學的其他人進行了密切合作。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來自英國塞恩斯伯裡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及其來自其他機構的合作者探索了與馬鈴薯相關的多種野生茄科植物抗性基因的多樣性。他們發現,廣泛種植的野生植物Solanum nigrum(龍葵)的祖先光果龍葵是抗晚疫病的新抗性基因的極好來源。在他們的研究中,他們報告了抗性基因Rpi-amr1及其許多變體。儘管序列差異高達10%,每個Rpi-amr1變體仍使植物能夠檢測出晚疫病的相同效應蛋白,從而提供了對病害的保護。

晚疫病菌株攜帶兩種相關的效應蛋白,這兩種蛋白都被大多數Rpi-amr1變體識別。這很重要,因為病原體會通過進化損失或大幅修改其效應蛋白來克服抗性。同時丟失或修飾幾種效應蛋白的機率較低。Rpi-amr1賦予了對所有19種測試致病疫黴菌株的抗性。

在商業馬鈴薯Maris Piper中,Rpi-amr1抗性基因與其他兩個抗性基因Rpi-amr3和Rpi-vnt1結合在一起。由此產生的馬鈴薯品系對非常廣泛的致病疫黴品種具有免疫力。如果沒有協作創造的附加價值,就不可能進行這項工作。

1:基於圖的Rpi-amr1克隆及其對疫黴的抗性

2:瞬時測定中的Rpi-amr1同源基因及其表型

3:Rpi-amr1和Avramr1同源基因的差異識別


植物生物技術Pbj 交流群

為了能更有效地幫助廣大的科研工作者獲取相關信息,植物生物技術Pbj特建立微信群,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投稿以及文獻相關問題、公眾號發布內容及公眾號投稿問題都會集中在群內進行解答,同時鼓勵在群內交流學術、碰撞思維。為了保證群內良好的討論環境,請先添加小編微信,掃描二維碼添加,之後我們會及時邀請您進群。小提示:添加小編微信時及進群後請務必備註學校或單位+姓名,PI在結尾註明,我們會邀請您進入PI群



相關焦點

  • 南京農業大學作物疫病團隊揭示病原菌致病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在大豆根腐病發病過程中,大豆疫黴菌通過N-糖基化修飾來保護核心毒性因子免受寄主大豆胞外蛋白酶的攻擊,為實現對作物疫病的可持續控制奠定了新的理論基礎。   據了解,疫黴菌引起的作物疫病曾被稱為「植物瘟疫」,是農作物生產中危害非常嚴重的一類病害,19世紀中期曾引起歐洲的馬鈴薯晚疫病大流行,導致數百萬人餓死或移居他鄉。
  • 南京農大作物疫病團隊聚焦「作物大戰病原菌」
    作物疫病是農業生產上的一類毀滅性病害,每年導致我國大豆、馬鈴薯、棉花、蔬菜和果樹等作物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數百億元1月28日,南京農業大學作物疫病團隊在《分子植物》上同時在線發表兩篇論文,成果聚焦病原菌的致病因子,從不同角度對效應子攻擊植物以及植物的抗性機理進行深入探究,為涉及糧食安全的科技前沿問題先手把脈。
  • 轉錄因子CncC調控多個細胞色素P450基因賦予馬鈴薯甲蟲對馬鈴薯植物異感化合物和吡蟲啉的適應性
    Biology2017 AbstractColoradopotato beetle (CPB), 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is a notorious pest of potato.Co-evolution with Solanaceae plants
  • 南京農大作物疫病團隊聚焦「作物大戰病原菌」—新聞—科學網
    作物疫病是農業生產上的一類毀滅性病害,每年導致我國大豆、馬鈴薯、棉花、蔬菜和果樹等作物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數百億元。
  • 南科大翟繼先課題組在Nature plants刊文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翟繼先團隊在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題為「新生RNA的轉錄後剪切有助於植物廣泛保留內含子」(「Post-transcriptional splicing of nascent RNA contributes to widespread intron retention in plants」)的研究論文。
  • 【解讀】中國新主糧為何是馬鈴薯?
    這一定程度上意味著為擴種馬鈴薯提供了土地可能。晚疫病風險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糧食自給自足的比例為89%,低於95%的紅色安全線。中國高層曾警告說,保障糧食安全對中國來說是永恆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旦發生大饑荒,有錢也沒用。解決13億多人的吃飯問題,要堅持立足國內。但大範圍種植馬鈴薯是否也存在著風險呢?
  • 給大家介紹馬鈴薯 馬鈴薯的特徵和特性以及馬鈴薯的栽培方式
    給大家介紹馬鈴薯,馬鈴薯的特徵和特性以及馬鈴薯的栽培方式。今天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馬鈴薯。馬鈴薯別名土豆、洋芋、山藥蛋,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塊莖富含澱粉和蛋白質,耐貯運,作糧用,在我國主要作為蔬菜栽培。馬鈴薯根系包括初生根和匍匐根,初生根為主要吸收根系,隨著芽的伸長,在芽的葉節上,還可產生匍匐根,主要是水平生長,莖分為主莖、匍匐莖和塊莖。
  • Nature Plants|首次在單細胞水平揭示植物配子、合子和葉肉細胞的染色質空間結構!
    2019年7月22日,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來自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周道繡教授課題組
  • 馬鈴薯綠色高效生產技術
    一、技術概述 馬鈴薯是一種糧菜兼用作物重慶是全國馬鈴薯主產區之一,常年種植面積550萬畝。結合重慶地區氣候特性,在種植過程中採取「脫毒種薯+起壟栽培+覆膜+晚疫病預警與綜防+適時採收」綠色高效種植技術,可有效提高馬鈴薯單產,在脫貧攻堅、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栽培要點 1、種薯選擇:選用脫毒種薯。
  • Molecular plant︱復旦大學黃建勳團隊及其合作者揭示葫蘆科全基因組加倍及其關鍵的形態和分子創新
    文章分析了全基因組加倍(WGD)、多樣性動態和祖先形態,發現早期基因組複製事件後,在始新世早期氣候最適宜的情況下,花、果和根的性狀發生了一波多樣化和形態創新。始新世中期氣候適宜條件下的物種輻射也與80%的葫蘆科植物所共有的幾種形態變化相吻合。研究發現葫蘆科特有的卷鬚決定基因TEN起源於該家族的古多倍體。
  • 同濟高紹榮教授實驗室《Nature》發文揭示表觀遺傳學研究重大突破
    同濟高紹榮教授實驗室《Nature》發文揭示表觀遺傳學研究重大突破 來源: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時間:2016-09-14  瀏覽:
  • 愛爾蘭馬鈴薯饑荒——還會再次發生嗎?
    在單一種植的馬鈴薯地裡,馬鈴薯晚疫病菌曾在愛爾蘭的土地上如閃電般傳播!一棵感染的馬鈴薯植株在短短幾天內可感染數千株,導致了歷史上的愛爾蘭馬鈴薯饑荒!      如今,通過間種、輪作、增加作物多樣性等做法,這類饑荒應該不會重演。
  • Nature Plants |中國學者開年三篇重要研究論文~
    sgRNAs) due to SpRY-mediated transfer DNA self-editing, which calls for more sophisticated programmes for designing highly specific sgRNAs when implementing the SpRY genome editing toolbox.https://www.nature.com
  • ...和梁興群團隊等揭示Isl1在心肌細胞凋亡表觀遺傳控制中的關鍵作用
    同濟大學心律失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孫雲甫團隊和梁興群團隊等揭示Isl1在心肌細胞凋亡表觀遺傳控制中的關鍵作用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19
  • 山東農大科研團隊成功克隆抗紋枯病基因
    9月30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發表山東農業大學儲昭輝團隊最新科研成果。該團隊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嚴建兵課題組,成功從玉米中克隆到針對紋枯病的抗病基因,並揭示了該基因產物通過調控細胞壁重要組分木質素合成而增強植物抗病性的新機制,為作物抗病育種提供了重要資源和有效途徑。
  • 基因組編輯技術解決馬鈴薯自交不親和難題
    8月1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黃三文研究團隊利用基因組編輯技術克服了馬鈴薯自交不親和難題,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植物(Nature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合萌的結瘤遺傳學研究揭示了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共生的機制!
    Poole團隊揭示根瘤菌工程化促進可持續農業發展)。主要對兩種溫帶模式豆科植物Medicago truncatula和Lotus japonicus進行了深入研究,獲得了控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關係建立和運作的重要信息。
  • 邵振華研究員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論文揭示GPCR識別藥物新機制
    近日,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邵振華研究員團隊在國際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影響因子12.1)上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the human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 GnRH1R reveals an unusual ligand binding mode」的研究論文,揭示GPCR識別藥物新機制。
  • 植物免疫研究與抗病蟲綠色防控:進展、機遇與挑戰
    南京農業大學團隊系統性地開展了馬鈴薯晚疫病菌和大豆疫病菌全基因組甲基化研究, 繪製了第一幅卵菌的表觀修飾圖譜, 鑑定了驅動其修飾的酶, 這些研究將為進一步解析疫黴菌田間致病、變異機制提供理論基礎.華中農業大學團隊發現, 水稻白葉枯抗性基因Xa26和Xa4均編碼類受體激酶, 表明了跨膜受體激酶在抗水稻白葉枯病中的重要作用; 首次分離鑑定到了抗白葉枯的隱性抗病基因xa13, 為解析水稻和白葉枯致病細菌間的獨特互作機制提供了重要線索.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團隊分離鑑定到了高抗白葉枯的廣譜持久抗性基因Xa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