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農大作物疫病團隊聚焦「作物大戰病原菌」—新聞—科學網

2020-11-28 科學網

 

作物疫病是農業生產上的一類毀滅性病害,每年導致我國大豆、馬鈴薯、棉花、蔬菜和果樹等作物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數百億元。

1月28日,南京農業大學作物疫病團隊在《分子植物》上同時在線發表兩篇論文,成果聚焦病原菌的致病因子,從不同角度對效應子攻擊植物以及植物的抗性機理進行深入探究,為涉及糧食安全的科技前沿問題先手把脈。

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院長、作物疫病研究團隊王源超教授介紹,疫病菌在致病的過程中分泌大量效應子(Effectors)破壞植物的抗病性,而植物則通過識別特定效應子產生抗性,因此效應子是病原菌致病和植物抗病的關鍵因素。此次發表的兩項成果為改良作物抗病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抗性資源。

其中,「A Phytophthora capsici effector targets ACD11 binding partners that regulate ROS-mediated defense response in Arabidopsis thaliana」一文,明確了辣椒疫黴菌一種精細的致病機理,即RxLR207 對於辣椒疫黴菌而言,是一種既不能缺失又「過猶不及」的效應子。

據了解,該研究通過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等手段解析了辣椒疫黴菌效應子 RxLR207調控寄主活性氧迸發介導的寄主抗病反應。通過篩選發現 RxLR207 直接作用於擬南芥中的一組與植物免疫系統的重要調控因子ACD11 (accelerated cell death11)互作的未知功能蛋白BPA1 (binding partner of ACD11)和BPLs (BPA1 Like proteins)。

研究顯示這組蛋白通過穩定細胞中的 ACD11 來影響後者介導的活性氧爆發與細胞死亡等細胞學過程來負調控寄主對辣椒疫黴菌的免疫力。同時,辣椒疫黴菌產生效應子RxLR207 作為武器,以此幹擾 BPA1/BPLs 的正常功能,促進病原菌活體階段到死體階段的轉變,引起植物發病。

通訊作者、南京農業大學作物疫病團隊竇道龍教授分析,該研究從未知功能靶標著手,成功鑑定到植物免疫系統中的一組新成員並解析其作用機制,突出利用效應子作為探針研究植物免疫系統這一策略的可行性和現實意義,為理解植物抗性發生機理與抗性調控途徑奠定了材料基礎,為植物與有害生物互作研究提供一個新思路。

另一篇研究「Phytophthora sojae effector PsAvh240 inhibits a host aspartic protease secretion to promote infection」是南京農業大學作物疫病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邢維滿研究員課題組合作完成的,從結構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角度解析了大豆疫黴菌致病因子PsAvh240發揮毒性功能的分子機制。隨後通過生化分析證明了PsAvh240通過結合大豆天冬氨酸蛋白酶GmAP1來阻止GmAP1外泌到質外體發揮抗病功能。

王源超表示,這項研究首次發現植物天冬氨酸蛋白酶參與質外體免疫來抵禦疫黴菌侵染,並且揭示了疫黴菌破壞植物質外體免疫的新策略:疫黴菌可以向「敵後」,即植物細胞內分泌效應蛋白來抑制植物天冬氨酸蛋白酶的外泌,拓寬了對植物與病原菌互作的認識。該研究還發現大豆天冬氨酸蛋白酶對不同疫黴菌均表現出抗病效果,為改良作物廣譜抗性提供新的基因資源。

相關論文信息:DOI:10.1016/j.molp.2019.01.017;

DOI:10.1016/j.molp.2019.01.018

相關焦點

  • 南京農大作物疫病團隊聚焦「作物大戰病原菌」
    作物疫病是農業生產上的一類毀滅性病害,每年導致我國大豆、馬鈴薯、棉花、蔬菜和果樹等作物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數百億元1月28日,南京農業大學作物疫病團隊在《分子植物》上同時在線發表兩篇論文,成果聚焦病原菌的致病因子,從不同角度對效應子攻擊植物以及植物的抗性機理進行深入探究,為涉及糧食安全的科技前沿問題先手把脈。
  • 南京農業大學作物疫病團隊揭示病原菌致病新機制
    近日,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王源超教授團隊題為「N-glycosylation shields Phytophthora sojae apoplastic effector PsXEG1 from a specific host aspartic protease」的最新研究成果。
  • 【關注】南京農大連發三篇高水平關於作物疫病等論文,厲害了!
    【關注】南京農大連發三篇高水平關於作物疫病等論文,厲害了!,作物疫病團隊先後在MolecularPlant發表題兩篇研究論文,朱豔教授課題組在Global ChangeBiology發表的題為一篇研究論文,下面是分別介紹。
  • 新型抗小麥白粉病基因被找到—新聞—科學網
    然而單一抗源抗性的頻繁喪失,使育種工作總是在被動地追趕病原菌小種的變化,嚴重製約著小麥產量和品質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因此,需要發掘新類型抗源,以獲得持久抗性。 近日,《作物學報》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小麥分子細胞遺傳育種團隊的文章,報導了從簇毛麥中發現一種新類型抗小麥白粉病基因Pm67。
  • 研究發現果膠裂解酶對棉花黃萎病防治效果好—新聞—科學網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唐燦明、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員朱荷琴團隊合作開展了棉花黃萎病生物防治機制研究,發現解澱粉芽孢桿菌中果膠裂解酶具有抑菌和誘導免疫雙重活性,對棉花黃萎病防治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危險材料雜誌》。 研究發現,生防菌株解澱粉芽孢桿菌41B-1中存在一種蛋白類活性物質——果膠裂解酶,該物質對黃萎病的防治效果達到61.9%。
  • 上海交大陳功友團隊開闢水稻廣譜抗病育種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南京大學發現植物根應答病原菌的新機制
    根部是植物從土壤吸收礦質養分的組織,也是土壤病原菌微生物攻擊的目標。但是,植物如何利用免疫反應提高根部應答病原菌的侵染的分子機理並不清楚。該文章揭示了植物利用PEPs協調病原菌侵染下的根生長的分子機制。在病原菌侵染時,植物降低根部生長,使能量和物質流轉向免疫反應。植物的根尖由根冠、分生區、過渡區和伸長區組成。過渡區是分裂狀態的胚性細胞轉向伸長狀態的區域,控制著主根的伸長。通過表型分析和根部顯微觀察,發現PEPs(包括Pep1和 Pep2)通過PEPR2抑制主根生長,並伴隨著過渡區細胞膨大和側根增多。
  • 高糖信號給C4作物光合作用放行—新聞—科學網
    因此,研究植物中的糖如何控制光合作用是尋找提高作物產量新途徑的一個重要環節。 最近一項對玉米和高粱等高產作物的研究表明,它們高產的秘訣可能在於其對糖的敏感反應。這種反應調節了葉片內的光合作用。相關論文發表於《實驗植物學雜誌》。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C4光合作用途徑的作物,如玉米、高粱和小米,與小麥、水稻等C3作物相比,使用了不同的糖信號通路來調節光合作用。
  • 「生物燻蒸」攻克「作物癌症」丨冰城科研團隊在防控茄子等作物...
    「生物燻蒸」攻克「作物癌症」丨冰城科研團隊在防控茄子等作物黃萎病上取得進展 2020-12-07 09: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家證實:粘細菌調控土壤微生物生態平衡—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大供圖 粘細菌響應植物根際分泌物向根部遷移並定殖,同時通過捕食作用驅動土壤有益微生物群落結構穩定從而降低病害發生。南京農大供圖 微生物學家推測,粘細菌處於土壤微生物食物鏈的頂端,它們的捕食行為在土壤微生物生態系統平衡中可能發揮重要作用。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崔中利團隊證實了這一猜想。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微生物組》(Microbiome)。
  • 馬鈴薯等茄科作物害蟲生物防治國際工作組成立—新聞—科學網
    IOBC-BiCoSol工作組標識 1月11日,國際生物防治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for Biological Control,IOBC)正式批准成立馬鈴薯等茄科作物害蟲生物防治國際工作組
  • 南京理工研發人體體溫異常檢測熱像儀並投入使用—新聞—科學網
    2月3日,南京理工大學紅外成像技術團隊研發的「人體體溫異常檢測熱像儀」正式安裝在該校人員進出較多的一號門,加大人體體溫異常檢測力度。
  • 轉基因作物進入「成熟秋天」?—新聞—科學網
    棉農總收入增加了1567億元(232億美元),平均每公頃(等於15畝)收入增加了2470元人民幣(366美元)。 在增加產量的同時,轉基因抗蟲棉使得農藥用量明顯減少。記者從會上獲悉,截至2018年,我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在290萬公頃左右,位居全球第七位,佔比約1.5%。 與美國種植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甜菜、木瓜、南瓜、苜蓿、馬鈴薯、蘋果等多種轉基因作物不同,在我國,關於農業轉基因的方針政策十分明確:研究上要大膽,推廣上要慎重,管理上要嚴格。
  • 多倍體作物研究,機遇與挑戰並存—新聞—科學網
    近日,以「多倍體作物基因組解析與品種改良」為主題的第637次香山科學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一位專家生動地描述了多倍體作物超強的抗逆與適應性。   與會專家指出,面對多倍體作物基因組研究的機遇與挑戰,我國科學家應強化科研使命,加強合作交流,共同實現農業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 ISME:中科院南京土壤所褚海燕組揭示關鍵菌群的生物多樣性決定作物...
    引言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試驗和觀察研究表明土壤生物多樣性在自然生態系統中養分循環,有機質降解,植物生產力和病原菌調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們對長期施肥管理下農田生態系統中土壤生物多樣性對作物產量和土壤健康的影響知之甚少。
  • 番茄晚疫病嚴重危害果實?掌握髮病特點,科學合理防治
    番茄晚疫病俗稱為黑炭元、過火風,屬於露地番茄栽植中常見的病害之一,夏季多雨季節尤為發病嚴重,相比於其他病害,晚疫病具有發病急、發展迅速的特點。一旦在田間發病,如果不及時合理防治,短時間就會造成植株成片枯死,輕則減產,重則直接絕收。
  • Nature Plants | 塞恩斯伯裡實驗室Jonathan Jones團隊揭示賦予馬鈴薯持久抗晚疫病的最佳基因!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與臭名昭著的馬鈴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持續進化軍備競賽中遭受了重要打擊。這種病害在19世紀40年代造成了愛爾蘭的馬鈴薯饑荒,如今仍在繼續降低馬鈴薯的產量,並可能導致毀滅性的損失。
  • 基因編輯如何擺脫「脫靶」困擾—新聞—科學網
    金雙俠供圖 金雙俠在華中農大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查看基因編輯的棉花材料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棉花遺傳改良團隊一篇相關綜述,系統總結了當前的基因編輯工具、基因編輯產生的脫靶效應及類型、脫靶效應的機理、動植物的脫靶效應存在的問題;並總結了如何進行sgRNA設計,脫靶效應的評估和預測,避免和減輕脫靶效應的策略以及對預期基因組編輯結果的影響。
  • 科學家「直搗黃龍」治褐飛蝨防水稻病—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直搗黃龍」治褐飛蝨防水稻病  應用沃爾巴克共生細菌防治褐飛蝨示意圖     南京農大供圖 說到農作物治蟲,常見的辦法是噴藥或培育新的抗蟲品種。不 這項研究的應用,一改傳統的噴灑殺蟲劑的方式,通過釋放褐飛蝨轉染品系致使後代不育,達到「種群壓制」或是「種群替換」的目的,為農業害蟲的防治找到一個新的方向。 洪曉月介紹,該褐飛蝨轉染品系同時表現出符合種群壓制和種群替換策略所需要的特性,具備了進一步在半現場和田間試驗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