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倍體作物研究,機遇與挑戰並存—新聞—科學網

2020-12-03 科學網

 

「在連恐龍都滅絕的白堊紀末,多倍體植物仍『頑強』地存活並大量繁殖。」近日,以「多倍體作物基因組解析與品種改良」為主題的第637次香山科學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一位專家生動地描述了多倍體作物超強的抗逆與適應性。

 

與會專家指出,面對多倍體作物基因組研究的機遇與挑戰,我國科學家應強化科研使命,加強合作交流,共同實現農業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得天獨厚的優勢

 

據報導,70%左右的高等植物是多倍體,包括小麥、棉花、油菜等重要的糧、棉、油作物。因其具有生物與非生物脅迫抗性強、適用性強、生物與經濟產量高,水肥利用效率高等優勢,從而成為重要的育種方向。

 

「我國是農業大國,在多倍體作物的研究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所研究員劉勝毅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國家對於農業科研扶持力度較大,通過近十年來科學家們的努力,我國的多倍體作物研究已躍居世界第二位。

 

如今,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特別是基因組學研究的快速發展,也為新型作物定向馴化和創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能力和條件。「在大好形勢下,我們更應聚焦前沿,引領多倍體研究邁向新階。」本次會議執行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表示。

 

研究成果顯著

 

近年來,小麥、棉花、油菜等多倍體作物的基因組測序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會議上,專家們紛紛就各自領域匯報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普通小麥是典型的異源六倍體植物,同時也是我國第二大口糧作物。「普通小麥在品質、產量和適應上具有獨特的特性和特徵,但是對根系性狀變異的認識非常有限。」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倪中福介紹了團隊的相關研究,提出TaLBD16基因為調控不同倍性小麥苗期側根數目變異的關鍵基因。

 

同時,利用表觀遺傳學研究多倍體機制也成為科學熱點。本次會議執行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玉賢對轉座子參與棉屬基因組的演化和基因的表達調控方面做了相關闡述,並對棉花抗枯萎病的GWAS進行了分析。他表示,GaGSTF9基因的啟動子上極易產生SNP,抑制該基因表達,出現易感性狀,說明GaGSTF9可能負責調控棉花枯萎病抗性。

 

「隨著CRISPR/Cas9介導的基因組編輯技術在棉花上的成功應用,更多有益的育種材料會很快地被創製成功。」他說。

 

機遇與挑戰並存

 

儘管有關多倍體作物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然而由於多倍體物種的基因組結構複雜,基因組測序沒有完成,一些關鍵的理論問題並沒有從根本上得以解決。

 

這些問題主要包括多倍體的起源(如小麥B亞基因組)、多倍體優勢機理、多倍體中部分亞基因組多樣性偏低、多倍體二倍化、多倍體的基因表達與調控等。劉旭表示,上述問題嚴重製約了多倍體優勢的開發利用與多倍體育種的進展,而小麥、棉花、油菜等多倍體作物基因組測序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為此,專家們認為,我國應該抓住時機,加強領域研究。各單位應該相互協作、發揮各自的優勢、協同攻關,為我國相關農業基礎研究及作物生產作出貢獻。

 

相關焦點

  • 空間大數據:機遇與挑戰並存—新聞—科學網
    「大數據的魅力,在於它幾乎能夠研究世界上的任何問題。」
  • 轉基因作物進入「成熟秋天」?—新聞—科學網
    在全球範圍內,數據清晰地顯示了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張」:從1996年的170萬公頃攀升至2018年的1.917億公頃,平均年複合增長率24.0%。 在近日由中國生物工程學會、作物科學亞洲協會和ISAAA共同舉辦的國際轉基因應用網絡研討會上,中外專家通過大量數據總結了20多年來全球轉基因作物經濟和環境效應。有專家指出,現在「已經迎來了這項技術成熟的秋天」。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海底採礦機遇與挑戰並存
    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網站報導,7月16日,該聯盟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稱,國際深海底採礦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並存。一方面隨著陸地資源日益枯竭,深海底採礦市場前景看好,相關海底採礦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社會成本的降低,也為深海底採礦帶來發展機遇。但另一方面,目前人類對深海底生態環境仍缺乏足夠認識和研究,加之現有的開採技術水平和管理規章的不完善,還不足以避免深海底採礦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可逆危害。
  • 高糖信號給C4作物光合作用放行—新聞—科學網
    因此,研究植物中的糖如何控制光合作用是尋找提高作物產量新途徑的一個重要環節。 最近一項對玉米和高粱等高產作物的研究表明,它們高產的秘訣可能在於其對糖的敏感反應。這種反應調節了葉片內的光合作用。相關論文發表於《實驗植物學雜誌》。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C4光合作用途徑的作物,如玉米、高粱和小米,與小麥、水稻等C3作物相比,使用了不同的糖信號通路來調節光合作用。
  • 澳大利亞芒特甘比爾市市長:南澳與山東的合作機遇與挑戰並存
    日前,南澳州芒特甘比爾市市長李錦堂接受採訪時表示,南澳與山東的合作機遇與挑戰並存。 李錦堂表示,作為一市之長要致力於這座城市的發展。澳中兩國不久前籤署的自由貿易協定為兩國經貿合作的進一步拓展創造了更加寬鬆的條件,也必將帶來更多的機遇。 談及芒特甘比爾市吸引投資的有利條件,他說,作為南澳大利亞州的第二大城市,芒特甘比爾市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 JGG | 創造未來作物,掀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場革命
    院士團隊受邀撰寫的題為「Creating future crops: a revolution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的評述性論文,重點介紹了李家洋院士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異源四倍體野生稻的從頭馴化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裡程碑式的重大突破性成果(2021年2月3日發表於Cell雜誌),並探討和展望了未來作物精確設計和創造的機遇和挑戰
  • 馬鈴薯等茄科作物害蟲生物防治國際工作組成立—新聞—科學網
    IOBC-BiCoSol工作組標識 1月11日,國際生物防治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for Biological Control,IOBC)正式批准成立馬鈴薯等茄科作物害蟲生物防治國際工作組
  • 多倍體多面手 探索額外染色體組真面目漸成氣候—新聞—科學網
    由於對細胞周期的研究,研究人員逐漸掌握了細胞成為多倍體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發現,在適當情況下,一些蛋白質會引導細胞成為多倍體狀態。為了調整細胞的染色體情況,一些研究小組最近使用小鼠開展多倍體轉基因實驗。通過實驗,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生物藥學家Katya Ravid和同事推測,額外的基因可以幫助細胞製造血小板。
  • 腦幹出血,挑戰與機遇並存
    從整體上看,腦幹出血,可謂是挑戰與機遇並存!一、棘手的腦幹出血現實中的腦幹出血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我們常聽到發生這類疾病的人都是預後不良的例子,但也有幸運者。為什麼一旦診斷腦幹出血,醫生和患者都會心生恐懼呢? 如果說大腦是全身的司令部,那腦幹即是司令部的總司令。
  • 武漢多倍體水稻為世界提供解決方案
    啟動多倍體水稻研究以來,武漢多倍體水稻研發團隊踐行「中國人飯碗要裝中國糧」的理念,以「讓原創性多倍體水稻首先在湖北培育成功」為目標,在世界範圍內的研發競賽中率先取得突破,引領未來水稻育種方向。  產量倍增 漢產多倍體水稻引來世界目光  多倍體水稻以顛覆性技術將展現未來水稻育種的光明前景,武漢研發團隊功不可沒。
  • 泛基因組資料庫:找到油菜的「好基因」—新聞—科學網
    BnPIR平臺   華中農大供圖 油菜是世界第二大油料作物近日,他們在原有研究基礎上,通過整合1689份油菜的基因組及重測序數據,構建了首個油菜泛基因組和比較基因組生物信息平臺BnPIR。 有了這一平臺,研究人員可以更快捷、更方便地檢索和使用油菜泛基因組相關資源。為何建設油菜泛基因組平臺?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資料庫?油菜相關的多組學數據研究進展情況如何?《中國科學報》對此進行了採訪。
  • NG高分 | 研究多倍體物種遺傳育種的新方向
    本研究利用最新的測序技術(PacBio+BioNano),成功組裝出高質量的異源四倍體芥菜性油菜基因組圖譜,為進一步改良芥菜的農藝性狀提供了基礎,也為多倍體物種遺傳育種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時,也從多角度論證了芥菜A亞基因組起源問題,揭示了多倍體亞基因組間同源基因表達與選擇機制。
  • AI成音樂創作助手:個性化標籤突出 機遇挑戰並存
    AI成音樂創作助手:個性化標籤突出 機遇挑戰並存 AI變身音樂創作的「得力助手」機遇與挑戰並存人工智慧創作音樂的獨特之處顯而易見,在未來,這種創作手段會為整個音樂界帶來哪些影響?有人擔心,這種創作方式是否會影響到傳統音樂製作人的「飯碗」、帶來新的挑戰?其實,這種擔心為時尚早。
  • 就業彈性係數大 挑戰與機遇並存
    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正處於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就業領域也面臨著諸如市場用工需求趨弱、部分企業穩崗減員壓力加大等問題,受此影響,結構性矛盾也會更加凸顯,「就業難」和「招工難」並存現象將長期存在。  目前,我國經濟加快轉型、產業結構加快調整,這對增加就業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近年來,我國就業彈性係數增大,經濟增長帶動就業效應增加,得益於產業結構的持續優化。
  • 李士龍:困難、機遇、挑戰並存再生金屬企業必須向高端發展
    2020年12月3日,由上海有色網(SMM)、中國再生資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共同主辦的2020年有色金屬行業年會暨長約嘉年華在蘇州正式舉辦,會上,中國再生資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李士龍對我國再生金屬地位和作用、現狀與希望、面臨的突出挑戰進行了講解,引起了在場嘉賓對行業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的形勢的深度思考
  • 替代氮肥:生物固氮有了路線圖—新聞—科學網
    生物固氮研究有上百年的歷史,迄今為止未能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這是因為,首先,固氮體系特別是表達調控系統非常複雜。圍繞生物固氮,尚有很多科學未解之謎,包括,為什麼自然界中只有原核微生物有固氮能力,為什麼自然界中只有豆科作物能形成固氮根瘤,為什麼植物祖先進化出葉綠體卻沒有形成「固氮體」。
  • 研究揭示六倍體小麥遺傳多樣性來源—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通訊員李曉春、王學鋒 記者張行勇)7月12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在《基因組生物學
  • 全球貿易低迷不振 2020年機遇挑戰並存
    全球貿易低迷不振 來年機遇挑戰並存——2019年國際貿易回顧與展望 本報駐日內瓦記者 楊海泉圖為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新華社記者 吳 魯攝2019年世界經濟持續下行,貿易緊張局勢加劇,下行壓力和消極因素交織,全球貿易陷入疲軟態勢。
  • 科學家建立碳四禾穀類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新聞—科學網
    模式植物擬南芥、xiaomi和穀子遺傳轉化流程圖         中國農科院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山西農業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迷你穀子構建碳四(C4)禾穀類作物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
  • 醫藥行業創新發展 恆溫水槽市場機遇和挑戰並存
    近年來,科研人員對於醫藥設備的要求也更為嚴格,而在政策利好的當下,恆溫水槽市場機遇和挑戰並存。   其中,低溫恆溫水槽在市場上備受關注,不少恆溫水槽廠家著眼於設備的改進升級,相繼推出新產品,使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據了解,低溫恆溫水槽廣泛用於醫藥衛生、化學、生物工程、化工、物理、生命科學、輕工食品、物性測試及化學分析等研究部門,高等院校,企業質檢及生產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