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海底採礦機遇與挑戰並存

2021-01-12 中國網

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網站報導,7月16日,該聯盟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稱,國際深海底採礦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並存。一方面隨著陸地資源日益枯竭,深海底採礦市場前景看好,相關海底採礦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社會成本的降低,也為深海底採礦帶來發展機遇。但另一方面,目前人類對深海底生態環境仍缺乏足夠認識和研究,加之現有的開採技術水平和管理規章的不完善,還不足以避免深海底採礦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可逆危害。

據悉,7月2日~27日,國際海底管理局第24屆年會在牙買加金斯頓召開,與會各方繼續就制定深海底礦產開採規章進行商討。會議期間,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了這份名為《深海底採礦:一個正在崛起個正在崛起的環境挑戰的環境挑戰》》的研究報告,論述了深海底採礦技術發展、管理規章完善及其環境影響等方面的情況,旨在全面概述深海底採礦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該報告指出,國際社會應在高質量的環境影響評估和減少危害策略的基礎之上,制定行之有效的深海底開採管理規章,以避免因深海底採礦對海洋環境所造成的持續性傷害。然而,報告也指出目前人類對深海底生態環境和資源仍缺乏充分研究和了解。

「我們還在黑暗中摸索前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主任卡爾·加斯塔夫·倫丁說,「以我們現在對深海底的認知水平,還不足以確保開採活動對海洋環境和生物不產生影響。而且即使是目前被批准的勘探區域,因為有眾多獨特的海洋物種生存,因此以現有的深海底開採技術,依然有可能造成眾多海洋物種的生存危機。馬上開採的結果,只能使少部分人獲益,但卻會損害子孫後代的福祉。」

深海底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如銅、鋁、鈷以及其他金屬礦藏。這些資源可用於生產眾多高科技產品,如智慧型手機、電動車蓄電池等。眾多國家和企業已開始將目光投向深海底資源,意圖搶佔市場先機,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據悉,截止今年5月,國際海底管理局已批准了29份國際海底礦區勘探合同,國際海底區域的商業性開採最早將於20252025年開啟年開啟。。此外,2017年,日本已經在其管轄海域進行了多金屬硫化物開採,巴布亞紐幾內亞則將於2020年在其專屬年在其專屬經濟區進行商業性開採。

儘管目前有關深海底採礦對環境影響的證據很少,但人們仍擔心其潛在的環境危害,包括因機械設備對海底的破壞所造成的對海洋物種棲息地的直接影響,而且攪動海底泥沙也有可能造成海洋動物窒息,並使得水質渾濁。深海底採礦對環境的另外一個影響就是毒性汙染,包括採礦船舶燃料洩漏、噪聲、震動等。

「因此,鑑於目前商業性深海底開採管理規採管理規章還在制定之中章還在制定之中,,國際社會仍有機會就此進行深入磋商,以確保正確評估這些深海底採礦行動對環境的影響。」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全球海洋和極地項目高級顧問克裡斯蒂娜·耶勒說,「而在制定開採規章時,應以實行嚴格的預防性措施保護海洋環境為核心。」

深海底採礦是指在海面200200米以下勘探開採礦產資源米以下勘探開採礦產資源的過程。深海底區域約佔全球海洋面積的95%%,地球表面面積的65%,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棲息有很多人類尚未發現的海洋物種。同時,這些區域也擁有眾多獨特的這些區域也擁有眾多獨特的地質特徵地質特徵,,如全球海洋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

相關焦點

  • 海底採礦:中國準備好了嗎?
    實際上,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大稀土金屬、金、鋁等的生產國,同時也大量進口金屬。隨著陸上關鍵金屬儲量逐漸變小,開採難度和成本增大,包括中國在內的諸多國家都對海底金屬礦產的勘探表現出了巨大的興趣。目前,中國擁有數量最多,涵蓋金屬種類最全的海底金屬勘探許可證。這是否意味著中國有可能成為最早進入商業化海底採礦的國家?
  • 澳大利亞芒特甘比爾市市長:南澳與山東的合作機遇與挑戰並存
    日前,南澳州芒特甘比爾市市長李錦堂接受採訪時表示,南澳與山東的合作機遇與挑戰並存。 李錦堂表示,作為一市之長要致力於這座城市的發展。澳中兩國不久前籤署的自由貿易協定為兩國經貿合作的進一步拓展創造了更加寬鬆的條件,也必將帶來更多的機遇。 談及芒特甘比爾市吸引投資的有利條件,他說,作為南澳大利亞州的第二大城市,芒特甘比爾市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 李士龍:困難、機遇、挑戰並存再生金屬企業必須向高端發展
    2020年12月3日,由上海有色網(SMM)、中國再生資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共同主辦的2020年有色金屬行業年會暨長約嘉年華在蘇州正式舉辦,會上,中國再生資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李士龍對我國再生金屬地位和作用、現狀與希望、面臨的突出挑戰進行了講解,引起了在場嘉賓對行業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的形勢的深度思考
  • 多倍體作物研究,機遇與挑戰並存—新聞—科學網
    與會專家指出,面對多倍體作物基因組研究的機遇與挑戰,我國科學家應強化科研使命,加強合作交流,共同實現農業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得天獨厚的優勢   據報導,70%左右的高等植物是多倍體,包括小麥、棉花、油菜等重要的糧、棉、油作物。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馬達加斯加狐猴面臨滅絕風險
    法新社7月9日消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周四警告稱,馬達加斯加島上現有的107種狐猴中,約103種生存受到威脅,其中33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等級。
  • 深海底鱗角腹足蝸牛被正式列為瀕危物種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於7月18日發布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最新情況。
  • AI成音樂創作助手:個性化標籤突出 機遇挑戰並存
    AI成音樂創作助手:個性化標籤突出 機遇挑戰並存 AI變身音樂創作的「得力助手」每一位藝術家眼中看到的世界各有不同,勾勒出的藝術世界更是千人千面。評價藝術作品的尺度依靠人的主觀判斷,由此也更難確定「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量指標。對於機器學習來說,這無疑有著極大難度。《藍色多瑙河》《悲愴奏鳴曲》《哥德堡變奏曲》……一代代傑出的音樂家給世人帶來極致的音樂享受,而機器真的可以依靠強大的計算能力來實現藝術創作和精妙表達嗎?現在,事實已經給出了答案。
  • 就業彈性係數大 挑戰與機遇並存
    同時也要看到,世界經濟依然複雜多變,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不減,這些都可能會傳導、影響到就業。加上就業自身存在的結構性矛盾等問題,一些局部性、結構性的失業風險或將進一步顯現。從近5年數據來看,2012年至2016年,我國城鎮上半年新增就業人數分別為694萬、725萬、737萬、718萬、717萬。自2015年起,新增就業崗位持續增長的拐點隱現,穩定和擴大就業的任務仍然十分繁重。
  • 全球貿易低迷不振 2020年機遇挑戰並存
    全球貿易低迷不振 來年機遇挑戰並存——2019年國際貿易回顧與展望 本報駐日內瓦記者 楊海泉圖為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新華社記者 吳 魯攝2019年世界經濟持續下行,貿易緊張局勢加劇,下行壓力和消極因素交織,全球貿易陷入疲軟態勢。
  • 腦幹出血,挑戰與機遇並存
    從整體上看,腦幹出血,可謂是挑戰與機遇並存!一、棘手的腦幹出血現實中的腦幹出血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我們常聽到發生這類疾病的人都是預後不良的例子,但也有幸運者。為什麼一旦診斷腦幹出血,醫生和患者都會心生恐懼呢? 如果說大腦是全身的司令部,那腦幹即是司令部的總司令。
  • 海南鸚哥嶺12種動物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海南鸚哥嶺12種動物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中新社白沙8月27日電(記者 張茜翼)記者27日從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獲悉,迄今該保護區已有12種珍稀兩棲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 海底採礦時代到來
    海底採礦效果圖。 □文森特·尼維爾加特 2017年秋天爆出一則新聞:有家日本企業從衝繩島附近1600多米深的海底開採出了礦石。這一前無古人的壯舉宣告了海底採礦時代的到來! 毫無疑問,地球資源開採進入了一個新紀元。不論在日本還是其他國家,眾多企業爭先恐後地湧向大洋洋底,發掘金屬礦藏,加拿大鸚鵡螺礦業公司就是其中一員,它計劃從2019年開始在巴布亞紐幾內亞附近1700米深的海底開採銅礦。 其實該想法由來已久。
  • 內蒙古額爾古納發現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沙狐
    12月2晚間,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額爾古納市政府獲悉,該市發現一隻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沙狐。 據介紹,最早發現這隻沙狐蹤跡的是該市攝影家協會會員張淵,他在當地黑山頭鎮草原上近距離拍攝到沙狐的照片。 「照片中的沙狐憨態可掬,十分招人喜愛。」
  • 地球最後的疆界:海底全面填圖的全球競賽
    圖中的海洋不再是單調的藍色,而是包含海底豐富的細節:山脈、峽谷、溝渠和平原,類似於大陸陸地的組構。填(制)圖,需要既能看到森林也能看到樹木,在海洋填圖中,則是既要看到珊瑚,也要看到海洋。對於海洋來說,這是一個特別的挑戰,因為海洋的絕大部分不僅僅是沒有進行填圖,而且還是未知的。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大熊貓不再瀕危 降級至易危
    澎湃資料圖  今天(當地時間9月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美國夏威夷宣布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程度從瀕危變為易危。「中國的保育努力證實了我們可以扭轉瀕危物種的命運。但我們需要做的還很多。」 IUCN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組負責人簡· 斯瑪特說。
  • 全球首個海底採礦項目VS中國唯一海底金礦,海底礦產被鎖定了!
    據悉,銅、鎳、鈷等金屬在海底的貯藏非常豐富,而黃金和鉑金的數量相對較少。鸚鵡螺礦業公司執行長麥可·約翰斯頓表示:「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海底的礦物資源比陸地上多,而現在,技術的發展讓我們可以到達海底一探究竟。」目前,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ISA)已經批准了20多份海底探索和採礦合同,涵蓋數十萬平方英裏海域。且已經向政府和公司頒發了26個海底礦產勘查許可證。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雪豹保護級別由「瀕危」調整為「易危」
    央廣網北京9月16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近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其官方網站發布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基於新的可用數據,雪豹被從瀕危(EN)類別,調整為易危(VU)類別。「瀕危」或是「易危」這些類別,是物種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分類。世界自然保護聯盟1948年成立,目前已有160多個國家和1000多個非政府組織加入。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2011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 光明日報:鸚哥嶺動物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重視
    ▲海南湍蛙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新華社記者姜恩宇攝  雲霧縈繞在鸚哥嶺山脈 南國都市報記者李小崗攝      本報海口8月30日訊(記者嶽嵬)今天,《光明日報》以「海南鸚哥嶺動物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重視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大熊貓不再瀕危,大猩猩即將滅絕
    IT之家訊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在昨天發布消息稱,經過多年的保護,大熊貓已經不是瀕危物種,相反由於對環境的破壞,另外一類人類的近親東部大猩猩即將滅絕,這對於環保人士來說是一個壞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