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網站報導,7月16日,該聯盟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稱,國際深海底採礦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並存。一方面隨著陸地資源日益枯竭,深海底採礦市場前景看好,相關海底採礦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社會成本的降低,也為深海底採礦帶來發展機遇。但另一方面,目前人類對深海底生態環境仍缺乏足夠認識和研究,加之現有的開採技術水平和管理規章的不完善,還不足以避免深海底採礦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可逆危害。
據悉,7月2日~27日,國際海底管理局第24屆年會在牙買加金斯頓召開,與會各方繼續就制定深海底礦產開採規章進行商討。會議期間,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了這份名為《深海底採礦:一個正在崛起個正在崛起的環境挑戰的環境挑戰》》的研究報告,論述了深海底採礦技術發展、管理規章完善及其環境影響等方面的情況,旨在全面概述深海底採礦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該報告指出,國際社會應在高質量的環境影響評估和減少危害策略的基礎之上,制定行之有效的深海底開採管理規章,以避免因深海底採礦對海洋環境所造成的持續性傷害。然而,報告也指出目前人類對深海底生態環境和資源仍缺乏充分研究和了解。
「我們還在黑暗中摸索前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主任卡爾·加斯塔夫·倫丁說,「以我們現在對深海底的認知水平,還不足以確保開採活動對海洋環境和生物不產生影響。而且即使是目前被批准的勘探區域,因為有眾多獨特的海洋物種生存,因此以現有的深海底開採技術,依然有可能造成眾多海洋物種的生存危機。馬上開採的結果,只能使少部分人獲益,但卻會損害子孫後代的福祉。」
深海底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如銅、鋁、鈷以及其他金屬礦藏。這些資源可用於生產眾多高科技產品,如智慧型手機、電動車蓄電池等。眾多國家和企業已開始將目光投向深海底資源,意圖搶佔市場先機,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據悉,截止今年5月,國際海底管理局已批准了29份國際海底礦區勘探合同,國際海底區域的商業性開採最早將於20252025年開啟年開啟。。此外,2017年,日本已經在其管轄海域進行了多金屬硫化物開採,巴布亞紐幾內亞則將於2020年在其專屬年在其專屬經濟區進行商業性開採。
儘管目前有關深海底採礦對環境影響的證據很少,但人們仍擔心其潛在的環境危害,包括因機械設備對海底的破壞所造成的對海洋物種棲息地的直接影響,而且攪動海底泥沙也有可能造成海洋動物窒息,並使得水質渾濁。深海底採礦對環境的另外一個影響就是毒性汙染,包括採礦船舶燃料洩漏、噪聲、震動等。
「因此,鑑於目前商業性深海底開採管理規採管理規章還在制定之中章還在制定之中,,國際社會仍有機會就此進行深入磋商,以確保正確評估這些深海底採礦行動對環境的影響。」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全球海洋和極地項目高級顧問克裡斯蒂娜·耶勒說,「而在制定開採規章時,應以實行嚴格的預防性措施保護海洋環境為核心。」
深海底採礦是指在海面200200米以下勘探開採礦產資源米以下勘探開採礦產資源的過程。深海底區域約佔全球海洋面積的95%%,地球表面面積的65%,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棲息有很多人類尚未發現的海洋物種。同時,這些區域也擁有眾多獨特的這些區域也擁有眾多獨特的地質特徵地質特徵,,如全球海洋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